APP下载

从郁达夫的文学思想窥探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024-06-29李思琪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10期
关键词:唯美主义郁达夫

李思琪

[摘  要] 郁达夫是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受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颇深,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从他小说创作的方法、风格、观念等方面出发,探究他所接受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进而可以看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郁达夫  自叙传  唯美主义  回归自然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10-0076-04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下诞生,西方浪漫主义是适应当时西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一种思潮,在其相关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幻想、夸张的想象。浪漫主义作家运用这些大胆夸张的手法并不只是为了抒发私人的感情,更有追求个性解放、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看法的目的。中外浪漫主义的产生原因有其相似之处,二者都产生于漫长的被压迫的岁月,欧洲人民长时间生活在宗教神学统治之下,中国人民则生活在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中。受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五四时期,中国吸收了许多外来文艺思潮,丰富了本土的文学思想。

五四时期有着多种文学创作潮流和趋向,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就是其中的一种,在这种思潮中也有不同的风格趋向。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郭沫若就是集内在情感外化、战斗精神、丰富夸张的激情于一身的作家,郭沫若所代表的是浪漫主义的写实化。而郁达夫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却截然不同,他的作品体现了浪漫主义的保守化与唯美化。在郁达夫的创作中,读者可以探寻到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对个体作家的影响,因此对这一思潮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自叙传,自我暴露的创作方法

郁达夫创作的小说集《沉沦》开启了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他的作品总是以第一视角为叙述视角,是以“我”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哪怕是使用第三人称的小说,主人公依旧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如《银灰色的死》《沉沦》《茫茫夜》等。这种自叙传式的小说写法,是由郁达夫在国内首先发起的,但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已经是成熟的创作方法。卢梭在《忏悔录》的开头便写了这么一段话:“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1]《忏悔录》开创了自叙传式创作方法的先河,卢梭将自己生平的大小事都写了出来,将自己的欲望、丑事、恶念完全展露在读者面前,这种自我暴露的写法对郁达夫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郁达夫在接受卢梭自叙传的创作方法后,也创作了自己的自叙传小说,甚至这种方法一直贯穿着郁的绝大多数小说。

自叙传,顾名思义是自我叙述、自我暴露。郁达夫认为,“作者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块,作品中的indviduality是绝不能丧失的”[2]。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以第一人称“我”来推进小说情节,描述了一个贫苦写作者在贫民窟中遇到邻居陈二妹以及讲述自身写作困境的故事,暴露了小知识分子在谋生边缘徘徊的社会现实,小说中有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如“但是不晓是什么原因,我觉得她对我的态度,又回到从前初见面的时候的疑惧状态去了”[3]。这种自我心理状态的暴露不仅表达了主人公和郁达夫的心理,也映照了当时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现实,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卢梭的自我暴露主要是对自己内心恶念的揭露,而郁达夫的自我暴露更多的是对性欲的暴露。为什么受卢梭影响的郁达夫所创作的小说,却有着不同的写作主题呢?这要归因于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郁达夫生长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对性是避而不谈的,在中国历史上,性欲也是与低级、猥琐相关的,这种道德伦理观念挟持了人们数千年,也压抑着人的本能。因此,郁达夫在小说中写性,是他反叛传统伦理道德观的表现,他也借此进行了自我暴露,将自己的性幻想公之于众,大胆地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进行挑战。郁达夫的自叙传写法,不仅暴露了个人的生活困境,更将社会现实和封建传统架上高台,受公众的评判。这种自叙传式的写作方法受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也是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一种独特的成果。

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不自觉地在小说中加入私小说的要素:自我暴露、对内心深处想法的揭示、对日常琐事的描述和探索自然主义,等等。日本私小说大多取材于作家或朋友的切身经历,像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小说《田园的忧郁》就是取材于作家自己与女演员带着猫狗躲避城市喧嚣,去乡下休养以获得心灵净化的故事。私小说多为短篇,不重视故事情节,更多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郁达夫在作品中反复提到的、最困扰他的性苦闷是受了日本私小说的影响。自叙传、自我暴露的创作方法和日本私小说共同对郁达夫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也暴露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的生活困境,让读者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现实。

二、苦闷颓废的浪漫主义格调

郁达夫小说的浪漫主义格调不同于郭沫若式的狂飙突进、激情澎湃,而是有许多感伤与颓废的因素。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风格大致分为两种,其一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大胆夸张、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诗歌,其二就是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感伤苦闷的浪漫抒情小说。那么为何在同一时代的他们却有着不同的风格趋向呢?这就要探寻作家个人的生平经历了,正如郁达夫在小说《沉沦》中写道的:“然而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他的同学的眼光,总好像怀了恶意,射在他背脊上的样子。”[4]郁达夫作为一个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是受屈辱的,为祖国的弱小而伤感,又为自己在日本留学的身份而尴尬,这就让他产生了苦闷,这种苦闷也是留学在外的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独有的感受。

一般人提到性也会想到爱,郁达夫的作品多以爱为主题,小说中尽管有苦闷、颓废、感伤,但爱也是无处不在的。这里的爱更多是指爱欲,爱欲长时间被封建礼教压制着,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爱的苦闷”,进而衍生出“性的苦闷”。郁达夫在接受了个性自由、灵肉结合的爱情观后,便写下追求灵肉结合的愿望,却被冰冷残酷的社会现实境遇所打破,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会给主人公带来伤害,这便生成了“爱的苦闷”“性的苦闷”。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不仅有“性的苦闷”,更多的是对所处社会环境的不满,是“生的苦闷”。

“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让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更加沉郁,也写下了沉郁迷茫的小说集《沉沦》,他的小说中有敏感多疑的主人公,其生活背景也与郁达夫相仿,甚至可以说是其本人的生活写照和心理写实。可以说,这种不同的格调是由时代造成的,“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的。新作家们很少不曾表现苦闷感、孤独感、彷徨感”[5]。在五四浪潮快褪去之时,特有的“时代病”显露了出来。郁达夫在小说中抓住了知识青年生理和心理上的病态,也针对青年所生存的黑暗肮脏的社会进行了批驳,借小说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正如小说《沉沦》结尾处写的:“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4]主人公终于受不了世间的苦难磋磨,选择了自我逃避,走向死亡。但小说结尾也向社会传达了青年们关于祖国振兴的心愿。苦闷颓废的浪漫主义情调是时代的结晶,也是郁达夫个人在生活中的感知,一个性格自带忧郁的作家写出的小说,自然会带有鲜明的个人的风格,也在当时的文坛上引领了感伤的流行格调。

在西方文艺思潮席卷下,郁达夫吸纳了外国优秀作家的写作风格和方法,尤其受屠格涅夫的影响,特别注意到了罗亭等“多余人”形象。“多余人”又称为“零余者”,屠格涅夫笔下主人公罗亭所代表的“多余人”“性格软弱、犹豫不决、自我反省,他们那种感到自己不为人所需要的意识,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6]。

这种“多余人”形象在屠格涅夫笔下生出了灵魂,“多余人”的概念也被郁达夫用在了自己的小说中,如《沉沦》中的留学生就是被所处环境排斥,被自己内心的矛盾折磨,也印证了自身“多余人”的身份。郁达夫对屠格涅夫的青睐是有着底层逻辑的:其一,两人都接受过西方浪漫主义文化的滋养,有着个性解放的意识,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困境;其二,两人都生活在动乱的革命社会之中,他们看见了人民的苦难,也都有自己的政治热情,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他们遭受了挫折,炙热的政治理想被浇灭,便形成了“多余人”的思想。“多余人”这一概念听起来是不浪漫的,那么它是否符合浪漫主义创作倾向?浪漫主义是一种以抒情作为主导的文学,“多余人”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是生动的,也表达了自己对所处环境的不满和社会现状的质疑,有着自己独特的感伤格调,是符合浪漫主义创作倾向的。

三、唯美主义,回归自然的文艺观

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寄情山水、讴歌自然风光,简言之就是回归自然。这种自然论在文学思想发展中逐渐深化。卢梭的回归自然论就因此传入了中国,对郁达夫的作品产生了影响。郁达夫认为小说中最能让人得到真实感、让小说获得美感的就是自然风景的描写,因此他在自己的小说作品中便大量描绘自然风光,抒发感情。

小说《南迁》中便有大段的自然描写:“安房半岛,……然而成层的海浪,蔚蓝的天色,柔和的空气,平软的低峦,海岸的渔网。”郁达夫开篇就描绘了令人神往的海岛美景,让人们仿佛置身其中。尽管郁达夫和卢梭都在小说中大量描绘了自然风光,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情却不尽相同。郁达夫在小说中描绘自然,自然是他的避难所,是他释放挫败、迷惘、怀乡等情绪的最佳地点。这与卢梭的观点并不相同,卢梭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善的,反自然的就是丑恶的,这里的自然不单单指风景气候,也有平等、自由、淳朴的含义。郁达夫的自然是包容万物的,接纳人物的各种正面负面的情绪,自然没有主动回应,却默默用自己的风景给人以安慰,是饱含感情的,也是浪漫主义的显现。

自然风景是美的,治愈人的心灵,而美的感受也是郁达夫小说的追求。郁在其小说创作过程中就有唯美主义的追求,唯美主义也来自西方文艺思潮,其中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对郁达夫的影响最大。在斗争激烈的时代中,青年知识分子往往备受压抑,他们不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于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便成了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唯美这一概念是以艺术的美来遮盖现实中的丑,这也正体现了郁达夫对唯美的追求。

郁达夫在实际创作中持唯美主义的观点,认为美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美的追求正是艺术的核心,这里的美既指自然之美、人体之美,还包含着人格美等一切美的因素。他的小说中也写了许多美,《薄奠》中有城河“春秋雨霁,绿水粼粼”之美,也有西天“浓蓝、淡紫、深红”绚烂之美,更有结尾“我”心里的呐喊:“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薄奠》中既有风景山水的美感,也有人情人格之美,结尾处的呐喊咒骂仿佛并不美,但在小说的整体环境中,这话是对死去人的心痛惋惜,也是自己感情的抒发,是至高无上的美,更是唯美主义的最佳体现。郁达夫遵从了王尔德非功利的文艺观,认为艺术至上,艺术不受任何功利性的观念和道德标准的束缚。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产生的文艺观,更多有着现实意义,受功利化的约束,而郁达夫对唯美的追求,开辟了另一条浪漫主义的道路,道路中有作家个人对美的认知、对回归自然的渴望。

四、结语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受西方文艺思想影响,郁达夫在日本留学多年,更容易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学思想,如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概念、卢梭的自叙和“返回自然”主张、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念,都对郁达夫小说创作有着较大影响。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不仅受西方文艺思想影响,更是自身经历的写照,“在幼年的时候,他失去了他的父亲,同时也失去了母性的慈爱,这种幼稚的悲哀,建设他的忧郁性的基础”[7]。

郁达夫小说运用主观抒情色彩,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叙传式写法、对待自我的肯定与张扬的色彩都是浪漫主义文学时代的普遍信念。郁达夫小说中浓烈的抒情气息是浪漫主义文学气质的显现,自叙、自我暴露的写法是用浪漫主义追求理想和抨击社会现实的武器,郁达夫的小说不仅是感伤、忧郁的,更有对自我的反思、对社会的警示。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中对外来文艺思潮的接受,也体现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西方文艺思想的接受过程,这种接受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在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对西方文艺思想进行吸纳与整合。

参考文献

[1] 卢梭.忏悔录[M].黎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 王自立,陈子善.郁达夫研究资料(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3]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M]//沉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4] 郁达夫.沉沦[M]//沉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5]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 屠格涅夫.罗亭 贵族之家[M]. 石国雄,非琴,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7] 钱杏邨.《达夫代表作》后序[M]// 王自立,陈子善.郁达夫研究资料(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特约编辑 刘梦瑶)

猜你喜欢

唯美主义郁达夫
郁达夫在汉寿撰写抗战檄文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夜莺与玫瑰》中的玫瑰意象
唯美主义视角下的王尔德童话特点简析
欲望之歌
浅析王尔德与《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
王尔德唯美主义矛盾的根源研究
论郁达夫小说《沉沦》的艺术特色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