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批判与超越
2024-06-29向青山
向青山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精神富有”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本质是一种人本主义的阐释,涵盖了时间、能力、关系、实践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实质是丰富人的社会本质、体现人的自由创造;基于这一人本主义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增殖逻辑导致的四个维度的精神贫乏进行了尖锐批判,这些批判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在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发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超越,即从四个维度对精神富有的重构,从而真正实现人的本质。
关键词:精神富有;时间富有;能力富有;关系富有;实践富有
中图分类号:A81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4)03-0033-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1 ] 22-23这句话从“精神富有”角度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本质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就是要不断克服和超越“精神贫乏”,不断丰富和实现“精神富有”。之所以说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从思想来源上说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表达了丰富的精神富有思想,而且把这一思想融进了未来美好社会的本质规定之中。通观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专题论述“精神富有”理念的地方并不多,但到处都蕴含着“精神富有”的思想,因为“精神富有”实则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遗憾的是学界囿于文本的约束,对马克思恩格斯精神富有思想的专题研究成果屈指可数,这一领域存在不小可供挖掘和研究的空间。本文将从精神富有的本质、对资本主义精神贫乏的批判以及未来社会精神富有的重构三个层次,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富有思想进行初步性的探析。
一、本质:精神富有的人本主义阐释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精神富有”的概念,“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 2 ] 192。马克思在此处并未对精神富有概念进行解释,联系上下文,马克思讨论了感觉对象、感觉能力、感觉的历史发展、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精神富有”概念的特征:其一,精神富有概念具有具体性,体现为人的感觉与需要的丰富与满足,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 2 ] 192;其二,精神富有概念具有历史性,其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工业化在这一进程中起了阶段性作用,“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2 ] 192;其三,精神富有概念具有本质性,集中体现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及其对象化表现,首先体现为人的感觉和感性的丰富性,“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 2 ] 191。从上述三大特征出发,再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其他著作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概括出“精神富有”概念的内涵:
(一)时间富有:拥有充足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拥有充足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是精神富有的首要意涵,也是精神富有的前提条件。一个为了生存、生活与家庭而疲于奔命的人,缺乏闲暇时间去发现自己的精神需求、培养自己的精神能力,因而往往谈不上精神富有。在马克思恩格斯笔下,时间富有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时间与空间密切相关,时间的缺乏将丧失“精神发展所必需的空间,因为时间就是这种空间”[ 3 ] 344,只有具备了充足的自由时间,一个人才可能有机会满足精神需求。此处所讲的“空间”是一个与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本质的发展相关联的主观性概念,而“时间”则是既含有物理学的客观性、又含有人本学的主观性的概念。时间富有之所以重要,还因为时间与劳动密切相关,“劳动是活的、造形的火,是物的易逝性,物的暂时性,这种易逝性和暂时性表现为这些物通过活的时间而被赋予形式”[ 4 ] 73。不管从客观还是主观上来说,时间都体现为一种绵延,劳动者的时间体现为劳动的过程,因而是“活的时间”,正是借助劳动过程中活的时间,某物“被赋予形式”,从而体现劳动的“创造”本质。将时间与劳动相连结,隐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理想存在状态的塑形:拥有充足自由时间的人绝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从事富有创造性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劳动,因为劳动是实现人的社会本质的根本途径。
(二)能力富有:人的主体能力的拓展
时间富有只是精神富有的必要条件,并不必然导致精神富有。古今中外,时间富有而精神贫乏的例子比比皆是,典型表现就是精神空虚。精神空虚就是在摆脱了“不得不工作”的生存困境之后,陷入“该做些什么”的意义虚无和价值虚无的存在困境之中,产生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能力贫乏:既缺乏形成丰富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意识能力,又缺乏意义追求和价值追求的实践能力。理论思考、道德实践、美学鉴赏、艺术创作等等,这些精神能力都不是光有自由支配时间就能自然具备的,许多人要么体现为意识上的贫乏,要么体现为能力上的贫乏,要么体现为意识和能力的双重贫乏。对于意识上的贫乏,马克思指出,“忧心忡忡、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 2 ] 192。穷人忙于生计,无意顾及路边的美景,富人忙于挣钱,亦无意欣赏自然的美,这两种人的财富天差地别,但审美意识的贫乏却如出一辙。对于能力上的贫乏,马克思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 2 ] 191。哪怕拥有审美意识,如果缺乏审美能力,仍然不能欣赏美,正是因为具备审美能力,优美的音乐和风景才可能成为“我的”对象,否则与对牛弹琴无异。如果说时间富有体现为某种外在的东西,体现为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财产的拥有而带来的时间的自由支配,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外在条件;那么能力富有则体现为某种内在的东西,体现为人的(社会)本质力量的增强和主体能力的拓展,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条件。
(三)关系富有: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
与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把人理解为抽象的、原子式的个体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 501。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关系中存在的人,不是作为工具关系的人,而是作为价值关系的人,启蒙时代的康德提出了抽象的“人是目的”的理念,马克思恩格斯则在更具体的意义上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具体而言“归纳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5 ] 10。这里的“一切关系”首先体现为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一个人的本质首先受物质条件的影响,“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5 ] 147,这些物质条件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隶属于哪个阶级,身处何种剥削关系之中。关系富有不仅要超越狭隘的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和社会财富分配关系,更要超越人对物的简单占有和享受关系,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 2 ] 189,人不应成为财产的奴隶,相反,财产应该成为人实现人的本质的工具。在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基础之上,关系富有体现为更加丰富多彩的各种社会关系,每个人结合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发展具有差异性的具体社会关系,各种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等等小圈子或小团体,将成为个人发展其丰富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2 ] 189。“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笔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背景下的“理想人格”,这一理想人格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精神富有所填充。为了实现人的关系富有和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个体还应超越地域、民族、国家的界限,与世界历史的进程密切相联,“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2 ] 541。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富有的程度要求非常之高,要求用全球化的精神益品来丰富和拓展个人的精神世界。
(四)实践富有:人的生命表现的完整性
马克思说,“富有的人和人的丰富的需要代替了国民经济学上的富有和贫困。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人的生命表现的完整性的人”[ 2 ] 194。人的富有体现为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的满足,物质的满足相对单一,精神的满足更加多元,更能体现“生命表现的完整性”,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说,要“理解有血有肉的人”,从观念和想象出发是不够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2 ] 525,精神富有的人不是从观念中走出来的人,而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正是通过实践,个人才不断完善他的社会本质,丰富他的精神富有。实践的涵义十分丰富,核心内容是劳动,劳动不仅在人类进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个人不断实现其社会本质、丰富其精神富有的根本渠道。这里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典型地体现为自由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一个精神富有的人,正是在实践中、在劳动中展开他的物质生产的、人际交往的、社会治理的、科学研究的、哲学艺术的创造性活动,体现他作为主体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富有思想所涉及的上述四个方面前后衔接、相互贯通,使“精神富有”成为内涵丰富的理念。时间富有是基础,是提升人的各种能力、拓展人的社会关系、丰富人的社会实践的前提条件;能力富有是保障,只有能力富有的人,才能使自由时间得到更有价值的运用,才能提升人的社会关系的层次和境界,才能使人的实践活动更具有创造性;关系富有是本质,体现人之为人的内在特征,人的自由时间、人的各种能力、人的社会实践都是在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中去展现;实践富有是归宿,人的时间自由、能力提升和关系拓展,都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实现人的创造、体现人的价值。精神富有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存在的关切、对人的价值的追求、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强调,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特质。然而精神富有的人本主义实质,却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遭遇了挫折。
二、批判:精神贫乏的资本主义现实
人类对精神领域的探索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几乎和人类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大量考古发掘表明人类在原始社会阶段已经有了丰富的艺术和宗教等精神活动,在雅斯贝尔斯的笔下概括了人类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这是一个人才辈出、思想活跃的时代,物质条件虽然匮乏,人类几大文明体却先后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引发了“人应该怎样生活”的沉思,哲学、宗教、美德、艺术等等,开始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此后两千多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近代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物质财富获得史无前例的增长,但狭隘的生产关系导致社会财富分配的极不公平,贫富差距异常严重,资本的过度狂热直接压缩了人类的精神空间,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资本家和工人都陷入四个维度的精神贫乏的境地。
(一)时间贫乏:强制劳动下的时空压缩
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无产阶级工人,被资本家过度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成为严重缺乏自由支配时间、无从谈起时间富有的人。马克思尖锐地指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中心问题,就是用延长工作日,或者提高生产率,增强劳动力的紧张程度等等办法,来增加这个无偿劳动”[ 6 ] 441;恩格斯严厉批评资本家强加在工人身上的强制劳动,“强制劳动就是一种最残酷最带侮辱性的折磨。……他工作,因为他不得不工作”[ 2 ] 432。时间贫乏成为无产阶级工人精神贫乏的首要原因和表现,工人既没有客观时间、又没有主观时间去承载精神发展所需要的空间,时间的贫乏同时意味着精神发展空间的贫乏。不仅如此,因为劳动异化为工人谋生的手段,时间异化为工人微薄的工资,其中的创造性意味以及实现人的社会本质的意涵被剥离,劳动者被社会视为地位卑贱的群体。社会的富裕阶级依靠剥削地位脱离劳动、厌恶劳动,要么毫不停歇地盲目追求更多不义之财,要么享受着充足的自由时间却无所事事、空虚无聊,不是用自由时间去从事创造性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劳动,不能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本质。因此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时间流逝在工厂繁忙的机器轰鸣声中,流逝在财富增殖的盲目奔波之中,流逝在夜以继日的花天酒地之中,却唯独没有留给最需要它的精神发展。
(二)能力贫乏:人的能力的扁平化
实事求是地说,在能力提升方面,资产阶级一度起过历史性的积极作用。借助工业革命的机器大生产,资产阶级把人类的能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用城市来改造农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落后状态,“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7 ] 30,32。尽管如此,资产阶级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导致无产阶级和整个社会能力贫乏。其一,资产阶级导致无产阶级能力的平庸化,劳动技巧和经验的积累变得毫无意义,工人无法再像手工业时代那样成为“有能力的人”,因为在工厂制度和机器大生产的背景下,“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越少”[ 7 ] 35,工人的能力不得不屈服于机器的运转。其二,由于长时间的单调劳作,工人不仅培养不了劳动技巧,反而连人的正常情感和能力也退化了,恩格斯严肃地反问道:“如果一个人从童年起就每天有12小时或12小时以上从事制针头或锉齿轮的工作,……那么,当他30岁的时候,还能保留多少人的感情和能力呢?”[ 2 ] 432-433其三,工人阶级无法通过教育提升能力,因为资产阶级“只允许工人接受符合资产阶级本身利益的那一点点教育”[ 2 ] 423,面向工人的为数不多的日校,只有少部分人能去就读,而且办学条件十分糟糕;儿童忙于在工厂和家里劳动,也无法去上学;就算去了学校学习,大小工人能够获得的教育也主要是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结果并没有比原来多知道一点什么。其四,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盛行资本增殖的逻辑,在以前看来一切高尚神圣的东西,都在资本面前被折算成交换价值,哪怕人的自由和尊严也难逃厄运,“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7 ] 30。人的能力变得扁平化,除了挣钱的能力,似乎再没有别的能力值得称道了。
(三)关系贫乏: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资本增殖的逻辑除了导致人的能力的扁平化,还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扁平化,利益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唯一真实的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本增殖的逻辑必然强调经济关系的交换本质,强调人对物的单纯占有和享受,强调他人的工具性地位,哪怕是家庭关系也难逃厄运,“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7 ] 30。此外,资本增殖必然要求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尖锐的阶级矛盾也需要借助不断变革以转移或缓和,这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人际关系都处在变动之中,“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7 ] 31。在变动不居的关系网络里,人们更容易体验到原子式的个体存在,任何想要维持一种稳定、长久、深入的关系的想法和努力,都是不合时宜的。在世界交往方面,资产阶级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7 ] 31;然而,人类历史第一次进入世界历史阶段,却是以消灭多元性和差异性为代价,在商品和火炮的威胁下,其他一切民族要么面临灭亡,要么不得不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推行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7 ] 32,这种“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贫乏在国际上的表现。
(四)实践贫乏:单纯谋财谋生的实践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物的依赖关系”,所有需要的满足都还原为对物的占有,表现在实践领域,就是对资本增殖和财富积累的追求。只要有了财富,就可以“买”到一切;只要有需要,资产阶级甚至可以“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7 ] 30。因此,需要的满足不是通过个人多元化的实践,不是通过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劳动,而仅仅是通过“购买”。因此对资产阶级而言,商品的多样性支撑着实践的单一性,财富的日积月累换来劳动的日朘月减。资产阶级只需要一种劳动,也只认可一种实践,那就是资本增殖的劳动、财富积累的实践。而另一方面对无产阶级工人来说,实践的贫乏表现为在工厂制度和机器大工业背景下,单调、繁重、长时的工厂劳动取代了劳动与实践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所有的实践都围绕着满足基本生存而展开,哪怕是酗酒、纵欲和犯罪,也是“现代社会制度促成的”[ 2 ] 443,因为“当无产阶级穷到完全不能满足最起码的生活需要,穷到处境悲惨和食不果腹的时候,那就会更加促使他们蔑视一切社会秩序”[ 2 ] 429,这些活动反映了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消极抗争。无产阶级只允许有一种劳动,只能从事一种实践,那就是谋生的劳动、生存的实践。在资本增殖的逻辑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都被严重压缩和异化,人的本质被极大程度地遮蔽在谋财和谋生的社会表象之中。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导致的精神贫乏,是资产阶级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伤痛。无产阶级在单调、繁重、长时的工厂劳动中耗费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去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间,没有条件接受合适的教育以提高能力,没有机会建立和维系多元化的社会关系,没有能力开展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实践;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作为富有阶级,局限于资本增殖和财富积累的逻辑,不仅使无产阶级的劳动异化为谋生的手段,而且使自己的财富异化为对物的单纯占有和享受,充足的自由时间沉浸于物欲享受,并没有带来精神空间的拓展,人的能力提升局限于剥削工人和财富增殖,所有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被压缩为人与物的关系,金钱的简单购买代替了多元化、创造性的劳动与实践。总而言之,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贫乏,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等价值追求,对资本主义社会精神贫乏的超越便必然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任务。
三、超越:精神富有的未来社会重构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者,共产主义社会将继承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点,避免以前社会的不足。因此,超越精神贫乏状态,重构并拓展人类社会的精神富有,便成为未来社会的典型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但凡论述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之时,都会在科技高度发达、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花大量篇幅论述人的精神富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7 ] 51,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前提,而这一前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富有的内容,不仅意味着自由与闲暇,更意味着创造与意义,是精神富有各个方面的重构与拓展。
(一)重构时间富有:摆脱“不得不工作”
重构时间富有,首先要从资本家强加的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摆脱“不得不工作”的困境,从而赢得自由支配的时间,实现时间富有。马克思强调“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 8 ] 929,因为只有这样人的能力才有拓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路径上说,缩短工作日、增加自由时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建立自由王国。社会生产是人的精神充分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9 ] 299,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了,全体社会成员才可能从社会必要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其二,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消除社会剥削的根源。在人类历史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巨大弊端,尤其是导致劳动者精神贫乏,劳动者在经济上受生产资料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的基础,是一切社会贫困、精神沉沦和政治依附的基础”[ 10 ] 171;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阶段,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精神上成为发展的障碍”[ 9 ] 298-299,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就是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 6 ] 560。这里所谓的“社会占有”,不是单纯的国家占有,而是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即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一个份额,这个份额是保证他成为社会主人以及成为自己主人的经济基础,也是保证他获得时间自由的经济基础。
(二)重构能力富有:避免“浪费自由时间”
有了充分的自由时间之后,共产主义社会要解决“浪费自由时间”的问题,要确保自由时间变成精神拓展的空间,体现人的劳动、创造和价值,总而言之,体现人的社会本质,而不是在空虚无聊中白白挥霍。这就需要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摆脱资本主义的金钱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精神追求。共产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7 ] 49,因而不仅要放弃剥削和食利的观念,而且要树立劳动和创造的观念;不仅体现人的自由选择,而且体现人的自我实现。总而言之,共产主义要提升人们追求意义世界的观念和能力。实现的路径首先是发展免费的公共教育事业,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文化水平,提升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其次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坚持正确的哲学观的指导,“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5 ] 16,这一精神武器不仅有助于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而且有助于推翻资产阶级价值观。因此要重新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恢复劳动与时间的关联。劳动不仅仅是商品价值的来源,更是人自身价值的来源,人的本质不是静态的既定状态,而是动态的实践过程。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6 ] 435,劳动之所以成为“第一需要”,是因为它是实践人的本质的根本途径,也是创造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充分自由的时间被人们用于从事自由的、创造性的、各式各样的劳动,从而极大丰富精神世界、实现精神富有。
(三)重构关系富有:实现“自由个性”
共产主义社会要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局限,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即“自由个性”[ 4 ] 52,人作为社会和自身的主体而存在,其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价值关系都充分富有。在经济关系方面,随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所有社会成员共同成为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经济剥削关系将不复存在,以此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随即消除,“共产主义正是要消除这种敌对”[ 2 ] 497;此外,私有财产或许仍然存在,但其作用和影响大大降低,与人的能力、地位和价值不再相关联,“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2 ] 185。在社会关系方面,共产主义首先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地位,“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 2 ] 574,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共产主义以充分尊重个人自由为前提条件;共产主义同时强调人的社会本质,强调发展人与人之间更丰富、更多样的关系,但这些关系必须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因为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 2 ] 231。在价值关系方面,共产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践行人的价值,是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复归,是因为每个人都成为价值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7 ] 43,全部社会财富都只是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只有人才是目的本身。
(四)重构实践富有:满足“合理的需要”
在实践层面,人的需要的满足有一个结构层次和优先序列,物质需要的满足会带来精神需要,但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资本增殖的目的大大拓展了人的需要的深度和广度,那些精神需要被异化为可用金钱购买的“商品”,“人的需要”本身被资本视为可无限挖掘的宝库,成为资本增殖的最有用工具,由此造成需要的“滥觞”。共产主义社会“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 10 ] 724,这里的关键是“合理的需要”,这意味着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需要的本质性规定:只有那些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的发展和丰富的需要,才是“合理的需要”,这中间自然就包括丰富的精神需要。而精神需要的满足,不再是通过单纯的财富购买,更多的是通过个人创造性的自由劳动和实践,通过非谋利性的、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志向等基础上的社会交往活动。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实践仍然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劳动实践是体现人的本性、丰富人的本性的最主要渠道,但是劳动摆脱了谋生与谋利的异化状态,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在生产劳动中,共产主义社会还将消灭分工,“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 2 ] 537,因为这样可以使每个人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职业,从而更加丰富每个人劳动的多元性、体现每个人劳动的选择性,使劳动更好成为实现人的精神富有的主渠道,成为真正自由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
四、结语
精神富有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之中,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把钥匙。从时间、能力、关系和实践四个维度解读精神富有,可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精神富有思想的理解。这一思想的本质是一种人本主义阐释,它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地位,有助于我们丰富对“人是什么”“我们是谁”等根本性问题的理解。对资本主义社会导致的精神贫乏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揭开资本主义繁荣物质外衣的面纱,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局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重构精神富有的社会,也将是人的自由和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的社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