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行诀组方理论视角下小建中汤制方思想解读

2024-06-28郑燕李应存任香霖张洲赵剑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4年5期

郑燕 李应存 任香霖 张洲 赵剑波

【摘 要】 敦煌出土的遗书《辅行诀》中记载了与传世文献当中有所不同的组方配伍理论,包括五味五行归属、五味五行互藏、五脏五味补泻、五味配伍转化等原则。《辅行诀》封藏在洞中数百年,相比辗转传抄的文献来说,能更好的反应古代医家的思想。文章透过《辅行诀》组方理论体系,分析小建中汤的制方思想,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管窥经方的魅力,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辅行诀;小建中汤;制方思想

【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4)10-0115-04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10.zgmzmjyyzz202410024

Interpretation of Xiaojianzhong Decoction Reci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Auxiliary Line Formula Formation

ZHENG Yan LI Yingcun* REN Xianglin ZHANG Zhou ZHAO Jianbo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asic Medical College,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There are different theories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five flavors and five elements, the mutual preservation of the five flavors and five elements, the five viscera and five flavors, the five flavors and five flavors, and the five flavors and five flavors and their compatibility and transformation. Hidden in the cave for hundreds of years, the auxiliary line formula can better reflect the thoughts of ancient doctors than the documents passed around. Through the theory system of Fu Xing Jue formula formu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ought of Xiaojianzhong Decoc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rm of Jingfang from a new Angl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escription formulation.

Key words:Fu Xing Jue; Xiaojianzhong Decoction; Prescription Thinking

《辅行诀》全称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历代未见著录,19世纪末于敦煌石窟藏经洞中被发现,后于乱世中辗转流连,经张大昌先生以追忆的方式写下,献给中国中医研究院,本遗书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中医研究的热点。经学者考证,《辅行诀》成书年代下限绝不晚于北宋初期以前[1]。封藏于洞中数百年,没有经过传抄,能更好地反应古圣先哲的制方理念。《辅行诀》书中所记载的组方理论与传世中医文献有所不同,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小建中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桂枝汤变化而来,为治疗虚劳病的第一方,并因此衍生出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等建中之法指导下的名方,以及其“建中”的思想是各种疾病诊疗的基础。经学者研究,《辅行诀》与《伤寒论》有共同的方剂来源[2-3]。故本文从《辅行诀》的组方理论来解读张仲景小建中汤的制方思想,以期能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和参考,为理解小建中汤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助益。

1 辅行诀组方理论

1.1 五味五行归属原则 关于五味的五行归属,传世文献记载: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对应酸苦甘辛咸。《辅行诀》中记载:“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两种理论有很大的不同,《辅行诀》的五味五行归属是基于五味的功效而言,更接近中医的象思维,符合自然规律,也更具有应用价值[4]。辛味发散,为万物生发之象,肝欲散,故味辛属木;咸味软坚,为焚烧万物使其消散之象,心欲软,故味咸属火;甘味能缓,为承接、收纳、缓和之象,脾欲缓,故味甘属土;酸味能敛,为收敛、固涩之象,肺欲收,故味酸属金;苦味能坚,为泻火坚阴之象,肾欲坚,故味苦属肾。详见表1。

1.2 五味五行互藏原则 在五味五行归属法则的基础上,《辅行诀》对每一行的药味进行细分,每一五行当中又有五行,这一原则被称为“五味五行互藏”。“五行互藏”在《黄帝内经》时就已应用于医学当中,《素问·阴阳别论》“五五二十五阳”、《素问·气穴论》“五五二十五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五五二十五输”,皆为五行互藏概念的体现[5]。首先明确提出五行互藏的概念为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图翼·五行统论》曰: “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6]张元素注意到药味当中的五行互藏,在《医学启源·用药备旨》云:“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7]气味的多少和盛衰的不同,演变出不同的物候,于是有了五味之中的五行互藏。五味五行互藏在《辅行诀》中记载:“经云: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详见表2。

1.3 五脏五味补泻原则 五脏有疾疗之以五味,在五脏虚实大小补泻方中,《辅行诀》提出了五脏的五味补泻运用法则,具体为“肝德在散……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德在软……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德在收……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肾德在坚……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这一补泻法则,正如李中梓《苦欲补泻论》指出:“夫五脏之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夫五藏者,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藏所恶,即名为泻;本藏所喜,即名为补。”[8]《辅行诀》中每一脏均有“补”“泻”“急食”之味,详见表3。

1.4 五脏五味体用原则 “体”和“用”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辅行诀》中的五脏五味体用原则来自汤液经法图,五脏的体味和用味分别为:肝,木,用辛体酸;心,火,用咸体苦;脾,土,用甘体辛;肺,金,用酸体咸;肾,水,用苦体甘。根据《辅行诀》药味归属原则,每一脏的体味与用味刚好是相反的,结合其五脏五味补泻原则,体用之味亦为五脏的补泻药味。“用”代表功能作用,为本位之气势,顺其性为补;“体”代表物质基础,为本位之实质,逆其性为泻[9-10]。详见表4。

1.5 五味配伍转化原则 这一原则来自汤液经法图,经学者[11]研究,这种转化关系的逻辑性和特定性很强,初步得到数学理论的支持,是理解复杂药味配伍成方的关键。汤液经法图中五脏某一脏的体味与用味转化而成“化”味,如酸辛化甘等;五脏某两脏之间的药味产生“除”的功效,如辛苦除痞等,详见表5。

2 小建中汤组方思想

小建中汤由“伤寒第一方”桂枝汤变化而来,是张仲景的经典名方,由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饴糖组成。该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均有记载,原文见于《伤寒论》第98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以及《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描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等,根据以上条文,可知其主要功效为调和肝脾、缓急补虚,主治证候有心悸、衄血、虚烦、腹痛里急、梦失精、四肢酸痛、五心烦热、口舌干燥等,临床常用它来治疗虚劳疾病以及肝脾不和等。

关于小建中汤的组方思想,《辅行诀》的组方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结合《辅行诀》组方理论,可以发现小建中汤蕴含以下思维。

2.1 以味成方,酸辛化甘的补泻观 《辅行诀》中记载方剂均是依据药物五行属性来配制的, 具体来说, 就是依据药物的五味来制方的, 称为以味成方[12]。五脏有疾用五味的配伍来调治,从以味成方的理念来看,小建中汤的药物按照《辅行诀》五味五行归属原则,由辛味、酸味、甘味组成;按照《辅行诀》的五脏五味补泻原则,同时运用到这三种药味为肝脏的补泻治法:“肝德在散,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小建中汤治疗肝脾不和、虚劳里急,从肝脏入手来立方,其中就有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意义,此处的实脾运用的方法并非直接治疗脾脏而是通过调理肝脏来完成。小建中汤辛味有二,为桂枝、生姜,其中桂枝为木中之木,生姜为木中之土,用来助木之气,补肝用;酸味有一,为芍药,金中之土,用来助金之气,泻肝体;甘味有三,为饴糖、甘草和大枣,其中甘草为土中之火,大枣、饴糖为土中之土,用来助土之气,补脾之用,以缓肝,且能生金制木;从《辅行诀》体用原则来看,六味药合用,补肝体而泻肝用,酸辛化甘,甘为脾土之味,甘能缓,与急相对,故能补虚劳,缓里急。

2.2 金木交并、升降出入的运动观 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自然相应,天地气交产生万物,继而有了人体的阴阳变化、五脏六腑生克制化,基于此,古人认为,“气”是世间万物的本原,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反应气的基本运动形式。出与升,反应气的正向运动过程,五行对应木,有发散之义,根据《辅行诀》中的药味归属,为辛味药;入与降,反应气的负向运动过程,五行对应金,有收敛之义,根据《辅行诀》中的药味归属,为酸味药。小建中汤运用二味辛药,为木,升与出之义,运用一味酸味药,为金,入与降之义;运用三味甘药,为土为缓之义,居中央,为升降出入的调和与枢纽。上药组方,金木交并,升降出入,调肝脾,畅气机,恢复生命气机的正常运动变化。

2.3 生克制化、亢害承制的制衡观 这一思想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医经溯洄集》云:“亢者,过极也,害者,害物也,制者,克胜之也……一脏不平,所不胜平之……制则生化者,言有所制,则六气不至于亢为平,平则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中,某脏之“体”“用”“化”就体现了这一法则:某脏之气过亢,用其所不胜来承制,急食其所胜之味,生助其所不胜之味,且其所胜与其过亢之气合化,则其过亢之气不能为害。小建中汤方中“二辛一酸三甘”的五味搭配,以五行来看,则为“二木一金三土”,正是亢害承制的体现。《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木位之下,金气承之”,小建中汤中,木气过亢,则用金来承制,急食土,生金以制木,同时土与木合化,则木不能为害,于是,由于肝木产生的过亢之证如腹痛里急、四肢酸疼、心悸、衄血等都随着肝木之气被平复了,脏腑又重新恢复了气机的运动变化。

3 小结

小建中汤是临床常用的经典之方,《辅行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无论是以味成方的补泻观、升降出入的运动观,还是亢害承制的制衡观,均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小建中汤,从多维度挖掘张仲景的制方理论和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组方。

参考文献

[1]马继兴, 王淑民, 陶广正, 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33-206.

[2]王淑民.《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三书方剂关系的探讨[J].中医杂志,1998,39(11):694-696.

[3]钱超尘.《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待续)[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6):311-315.

[4]郝永龙,陈美荣,刘向红,等.基于象思维重新认识中药五味五行配属理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1):4793-4796.

[5]尹晓琳,魏凤琴.五行互藏理论研究述评[J].中医杂志,2022,63(5):494-497.

[6]张介宾.类经图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7]张元素.医学启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8]李中梓.医宗必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9]梁永林,刘稼,李应存.《辅行诀·汤液经法图》述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4):349-350.

[10]张怡婧,黄智斌,陈延.论《辅行诀》用虚体实辨证治疗模式[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12):1864-1867.

[11]金锐,李凡.《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蕴含的中药药性理论新内容探析[J].医药导报,2023,42(4):479-483.

[12]吴茂林.以味成方原理与五行制方思想探讨[J].中医杂志,2012,53(22):1902-1905.

(收稿日期:2023-08-12 编辑:徐 雯)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敦煌医学学科(DHYXXK-2022)。

作者简介:郑燕(1997—),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敦煌医学文献与临床应用研究。E-mail:2252458524@qq.com

作者简介:李应存(1966—),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敦煌医学文献与临床应用研究。E-mail:1418831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