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6-28王涛
收稿日期:2023-12-23
作者简介:王涛(1986—),男,甘肃玉门人,水利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研究。
摘 要: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之一,对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设计不合理、技术标准不统一、环境影响未考虑等,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灌溉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3–0-03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是指针对农田灌溉、排水、水源利用等方面的需求,通过科学调研和规划设计,制定合理的工程方案,以确保农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水资源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对保障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业产量具有重要意义[1]。
1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是各地区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但部分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这些地方的特点,导致设计方案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有效应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变化。
水资源是农田水利工程的核心资源之一,如果规划设计未科学分析、评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供需状况和季节性变化,可能会导致灌溉、排水等工程设计不够合理,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均衡利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如果在规划设计中未考虑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工程建设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加剧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2]。
当下,部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未考虑到地形地貌的起伏和地势高低变化,导致灌溉水流无法均匀分布到各个田块,部分农田缺水,部分农田积水过多,影响作物生长。未考虑到地区的地下水位、土壤透水性等因素,导致排水系统设计不够畅通,容易出现积水或排水不及时的情况,则会影响农田的正常耕种和作物生长。未考虑到土壤类型和质地等因素,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例如,在不适宜灌溉的土壤上建设灌溉工程,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还会导致土壤盐碱化或者土地沙漠化等问题。
1.2 缺乏前瞻性和全局性
规划设计未考虑到气候变化对地区降水量、温度、水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工程建设不能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灌溉水量不足或排水系统无法满足未来的降水量增加,造成农田灌溉和排水不畅,影响农业生产。未考虑到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工程与周边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协调,例如,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增加后期的改建成本和资源浪费。未考虑到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导致农田水利工程无法满足未来的用水需求和灌溉面积扩大的要求,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
下[3]。未考虑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湿地被填充、河流被挖掘等,进而导致水资源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增加了生态环境修复的成本。
1.3 技术水平不高
传统的技术方法通常效率较低,能源消耗较高。传统的灌溉系统存在漏水、蒸发等问题,造成水资源浪费和能源浪费。一些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仍然依赖于人工操作,如手摇灌溉、土渠排水等,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受到人力资源限制,影响工程的持续运行。采用传统技术方法的农田水利工程往往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充分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传统技术方法通常设备简单,但易受到环境和时间的影响,容易出现故障和损坏,维护成本较高。加上缺乏及时维护和更新,导致工程长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
1.4 资源配置不合理
当下,灌溉工程设计未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保护性利用,导致灌溉水量过大或者灌溉系统设计不合理,造成水资源浪费。例如,未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滴灌技术等先进方法,造成大量水资源被浪费。未考虑到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依赖和保护需求,导致过度抽取地下水或河流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干涸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灌溉面积过大或者灌溉效率低下,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例如,大面积的农田过度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降低了土地的产能和可持续利用性[4]。
1.5 管理和监督不到位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设计方案频繁变更,包括设计方案不断调整、重新编制等,增加工程建设周期和成本,延误工程实施进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施工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工程出现施工不合格、材料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施工人员可能存在违规操作行为,如贪污腐败、工程款项挪用、建设材料使用不当等,这不仅损害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声誉,还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1.6 缺乏多方参与和沟通
缺乏与农民的沟通与参与,设计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际农民的需求和利益。例如,未考虑到农民种植作物的品种和季节性需求,导致灌溉工程设计不符合农民的实际种植计划,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效果。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未能与农业生产主体(如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导致设计方案无法满足农业生产主体的生产需求和管理要求,降低工程的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缺乏与相关部门(如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土地资源部门)的有效沟通和协作,导致工程设计与现有政策法规不符,影响工程的审批和实施,延误工程进度,增加工程成本。
2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改善
2.1 科学调研与分析
通过地形地貌分析,了解地区的地势起伏、地形特点、水系分布等情况。有助于确定农田水利工程的布局和灌溉、排水系统的设计,确保工程建设符合地形地貌特点,提高工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全面评估气候条件,包括降水量、气温、湿度等因素。了解气候条件对水资源的影响,有助于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周期,合理设计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详细分析当地土壤类型,包括土壤质地、肥力、透水性等因素,有助于确定合适的灌溉方式和施工材料,制订土壤改良方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田水利工程的生产力。综合评估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等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性。通过水资源分析,确定灌溉水源和水质要求,合理规划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保障农田灌溉的持续供水。进行生态环境评估,了解农田水利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生态环境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生态修复方案,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2 多方参与和沟通
农民是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参与和意见反馈至关重要。通过召开农民代表大会、走访农户、组织座谈会等方式,与农民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种植情况、用水习惯等,确保设计方案与实际需求贴近,提高工程的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
农业生产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他们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与农业生产主体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经营需求、技术要求、管理模式等,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工程规划设计与实际生产需求的结合。
农田水利工程涉及多个相关部门,包括水利部门、农业部门、环保部门等。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充分了解各部门的政策、法规、标准等,确保工程规划设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提高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性和社会责任感。
除了农民、农业生产主体和相关部门外,还有其他利益相关方,如当地政府、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需要积极邀请各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过程,共同商讨工程规划设计,形成共识,确保工程建设符合各方利益和需求,提高工程的可接受性和社会认可度。
2.3 应用先进技术
引入精准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技术等,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和土壤水分情况,实现对水分的精准供给,避免传统灌溉中的水资源浪费和土壤盐碱化问题。滴灌技术通过管道,将水滴直接送到作物根系附近,喷灌技术则通过喷头将水雾均匀喷洒到作物上,这些技术都能有效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灌溉效率。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智能化管理和远程监控。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参数,根据实时数据,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人工干预,降低运营成本,保障工程的持续稳定运行。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如地膜覆盖、渗灌、微喷灌等,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地膜覆盖技术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渗灌和微喷灌技术能够将水分直接输送至作物根系附近,减少水分流失,达到节水的目的。引入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水和肥料混合配制,通过灌溉方式将肥料直接送至作物根系附近,精准施用肥料,减少肥料的浪费和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2.4 合理配置资源
在规划设计之前,对水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包括地下水、地表水等各类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性,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科学确定可利用水量和水质标准,为合理配置水资源提供依据。针对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特点和农业需求,制定灌溉制度,包括灌溉水量、灌溉周期、灌溉方式等。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水需求,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工作,包括水源地的保护、水质监测与治理等。通过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措施,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健全的水权制度,明确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推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通过水权制度的实施,激励农民和农业生产主体积极参与水资源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
2.5 加强管理与监督
建立适应工程规模和复杂程度的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确立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激励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检查,包括对施工现场、工程质量、材料使用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查。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明确检查的频次和内容,确保各项工作按照规划设计和相关标准进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工程建设技术的支持和指导,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技术支持平台,及时传达最新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工程建设的技术创新和提升。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工程建设过程的全程监控和数据记录。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掌握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情况,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法律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行为,维护工程建设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环境。建立健全法律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法律监管的有效性和威慑力。
2.6 加大技术培训与质量监控的力度
制定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计划,根据施工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不同岗位和需求,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涵盖施工技术、安全操作、质量管理等方面,旨在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开展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让施工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讨论,深入理解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增强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变能力。
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持续跟踪培训效果,及时反馈培训效果,针对性地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确保培训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施工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质量检查、抽查、验收等环节,明确各项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确保施工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
建立质量监控台账,记录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和整改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岗位,加大对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施工质量达标[5]。
2.7 社会公众参与
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认识。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发布宣传资料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介绍工程建设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决策过程。组织公众参与活动,如公众听证会、社区座谈会、在线问卷调查等,提供多种参与渠道,让社会公众了解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渠道。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工程建设的相关信息,包括规划设计方案、工程进展情况、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等。通过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对工程建设的透明度和信任度,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包括环保组织、学术界、行业协会、媒体等,形成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充分反映社会各界的关切和诉求。
建立定期沟通渠道,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和反馈意见。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培养和引导公众参与工程建设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公众参与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的技能和水平,促进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3 结束语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只有不断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亚婷,王玉斌.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2):192 -193.
[2] 杨曦.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J].南方农机,2022,53(9):83-85.
[3] 崔久丽.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J].中国设备工程,2023(12):229-231.
[4] 任文豪.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20):175-176.
[5] 王晓云.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灌溉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23):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