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治经验总结

2024-06-28李得琦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8期
关键词:牛舍沙门氏菌犊牛

李得琦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18.029

牛肉营养价值全面,容易消化利用,是优良的滋补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近些年,随着牛养殖业的不断向前推进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渐加大,基层地区发展牛养殖业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牛养殖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在为养殖场带来较高经济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疫病发生流行风险。在牛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当中,沙门氏菌病是危害较为严重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在养殖场中患病牛、带菌牛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主要进行粪便、消化道等多种渠道传播。沙门氏菌能够引起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群发病,并且在发病之后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症状,其中对犊牛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大多数牛群发病之后表现出严重的败血症和肠道病变。在养殖场中沙门氏菌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周期短,致死率高的特征,需要饲养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工作经验有效总结,明确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防范,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本次研究在探讨牛沙门氏菌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

一、牛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

1、病原特征

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在养殖过程中,沙门氏菌可以引起牛沙门氏菌病,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影响10~30日龄的犊牛。引起牛沙门氏菌病的主要病原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杆菌。这些病原菌有不同的血清型,如A、B、C1、C2、D等。血清分型主要是通过分离血清中的病原菌,然后用血清学方法进行鉴定。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通常呈短小、杆状、无芽孢、无鞭毛的形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沙门氏菌呈蓝绿色。在染色后(如碘液染色)观察,沙门氏菌呈红色。细菌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可以在土壤、水源、饲料、粪便等环境中长期存活。在适宜的温度(一般为20~40℃)和湿度条件下,沙门氏菌能够迅速繁殖。沙门氏菌对盐腌、熏制的抵抗力较强,但常用的消毒剂均能很快将其杀死。另外,该类病原能够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营养要求不高。在生化试验中,沙门氏菌通常表现为葡萄糖发酵、乳糖发酵、产酸、产气等特性。在血清学试验中,沙门氏菌可以与相应的抗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从而进行血清分型。

2、致病机理

沙门氏菌通过受损的皮肤、黏膜和消化道等途径侵入机体,在肠道内,沙门氏菌可黏附于肠上皮细胞,并通过细菌侵袭和繁殖,引发肠炎和胃肠炎。沙门氏菌繁殖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内毒素(如脂多糖、鞭毛蛋白等)可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发热,内毒素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导致免疫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除了产生内毒素之外,沙门氏菌还能够产生其他多种毒素(如肠毒素、神经毒素等)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神经系统损伤等症状。另外,沙门氏菌通过产生多种抗原,如菌毛抗原、鞭毛抗原、表面抗原等,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从而持续感染机体。

3、流行特点

沙门氏菌病主要影响犊牛,特别是10~30日龄的犊牛,其他年龄段的牛也可能感染,但症状较轻。细菌能够通过受损的皮肤、黏膜和消化道等途径侵入机体,其中饲料、饮水和环境中的沙门氏菌是主要的感染来源。健康牛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后,可能感染沙门氏菌。牛沙门氏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末春初的发病率较高。此时气温变化较大,牛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沙门氏菌。目前,牛沙门氏菌病呈现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有所不同。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可能与饲料、饮水和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有关。在很多养殖场中,牛沙门氏菌病的发病率波动较大,可能与地区、季节、饲料和饮水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急性型的死亡率较高,慢性型的死亡率较低。另外,沙门氏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得治疗牛沙门氏菌病变得困难。

二、牛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沙门氏菌致牛沙门氏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0~20h,但也有报道称潜伏期可长达数天至数周,潜伏期的长短可能与感染途径、菌株类型、宿主免疫力等因素有关。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将其划分成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急性型病例主要发生在3周龄以内的犊牛。病程通常为1~3d。临床表现为高烧、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泻、颤抖、运动失调等。犊牛可能因急性败血症而死亡,也可能因瘦弱脱水而死亡。慢性型病例主要发生在1月龄左右的犊牛和中牛,病程通常为3~5d。慢性型病例的症状包括精神不振、食欲降低、粪便稀软、消瘦、被毛松乱等,有些病牛还可能出现张口喘气等呼吸困难症状,以及关节肿胀、跛行等症状。隐性型病例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可能仅表现为生长缓慢、消瘦等症状。这类病例通常不易被发现,但可能长期带菌,成为传播源。

三、牛沙门氏菌病的病理学变化

沙门氏菌感染牛后,出现广泛性的黏膜下和浆膜下出血。大多数病死牛主要呈现出急性黏液性、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变化,特别是回肠和大肠。肠壁增厚,肠黏膜发红呈颗粒状,表面覆盖有灰黄色坏死物。病程稍长的病牛,可见小肠出现黏液性或出血性肠炎,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充血和极度肿大。肝脏肿大,呈暗红色或带黄色,脂肪变性,后期可发生肝硬化。胆囊明显肿大。脾脏肿大,呈暗红色或暗褐色,被膜紧张,被膜下有出血。肾脏被膜下有点状出血,皮质与髓质的分界不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脑水肿,心包、心肌有出血和充血症状,并有纤维蛋白性的渗出物。膀胱黏膜有散在性出血点。组织学或细菌学检查证实,细菌已扩散到许多器官,其中包括骨髓、脾及淋巴结。

四、牛沙门氏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1、病原分离培养

采集临床症状明显病牛的血液、粪便、肠内容物、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作为病料。将病料接种到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含有3%NaCl),37℃培养18~24h。挑选无色透明、边缘整齐、直径约为1~2mm的菌落进行纯化。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到营养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观察菌落形态,记录菌落数量和特征。沙门氏菌菌落呈无色透明,边缘整齐,直径约为1~2mm。小心调取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革兰氏涂片染色镜检,沙门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因此在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呈红色。

2、生化鉴定

牛沙门氏菌病的生化鉴定常用的培养基包括血液琼脂平板(Blood Agar Plate,简称BP)、SS平板(Sulfite-Sucrose Agar,简称SS)和麦康凯琼脂平板(MacConkey Agar Plate,简称MCK)。从疑似感染牛的血液、骨髓、粪便等样本中采集,将采集的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血液样品需加入抗凝剂(如肝素或EDTA),粪便样品需进行稀释等。将预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到BP、SS和MCK平板上,每种培养基至少接种两个菌落。接种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37℃培养箱中培养24~48h。在培养过程中,需注意观察菌落形态和生化特性。根据菌落形态和生化特性进行鉴定。沙门氏菌在BP平板上通常呈无色透明或淡黄色,菌落周围有透明环,在SS平板上,沙门氏菌呈深红色,在MCK平板上,沙门氏菌呈黄色。此外,沙门氏菌在生化试验中通常表现为葡萄糖发酵、乳糖发酵、产酸、产气等特性。根据菌落形态和生化特性,初步判断为沙门氏菌。

五、牛沙门氏菌病的科学治疗

1、西药治疗

对于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牛沙门氏菌病,在明确病原的基础上,一定要进行针对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利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缩短发病周期,提高治愈效率。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推荐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或者第3代头孢菌素或者使用磺胺类药物。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使用剂量为20~30mg/kg·bw,每天1次,注射给药,连用3~5d。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使用剂量为10~20mg/kg·bw,每天1次,静脉给药,连用3~5d。磺胺类药物如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使用剂量为100~200mg/kg·bw,每天2次,口服,连用3~5d。在使用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对症治疗。脱水明显的患病牛要注重加强补液工作,可以让患病牛口服补液盐每头牛每次服用100~150mL或者选择使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搭配使用维生素C注射液40mL,20%的安钠咖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强心补液。

2、中药治疗

在使用西药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可以联合使用中成药进行辅助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提高治疗成效,降低病原耐药性的产生。中医辨证牛沙门氏菌病主要根据病牛的临床症状、体质、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辨证分型主要划分成湿热型、寒湿型、气血两虚型和肾虚型。湿热型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为主。寒湿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沉迟。治疗以温中散寒、燥湿止泻为主。气血两虚型主要体现在腹泻、消瘦、乏力、舌质淡、脉细弱。治疗以益气补血、健脾止泻为主。肾虚型主要是腹泻、腰膝酸软、舌质淡、脉沉细。治疗以补肾健脾、固涩止泻为主。湿热性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组方,如黄连10~15g、黄芩10~12g、连翘15~20g、野菊花10~15g、大青叶15~20g、蒲公英15~20g。寒湿型主要采用健脾燥湿,如苍术10~12g、白术10~15g、茯苓15~20g、泽泻10~12g、厚朴10~15g、陈皮10~12g。气血双虚推荐使用当归10~15g、熟地黄10~12g、川芎10~12g、党参15~20g、黄芪15~20g。肾虚型使用肉苁蓉10~15g、杜仲10~12g、补骨脂10~15g、锁阳10~12g、淫羊藿10~15g。煎煮时加水量约为中药总重量的5~8倍,首煎大火煮沸后,转为小火煎煮40~60min,二煎煎沸后,小火煎煮30~40min,首煎和二煎的药液总量约为500~700mL,将剩余药液分2次或3次口服,每次约250~350mL,连续服用7~10d。

六、牛沙门氏菌病的预防措施

1、加强免疫接种

防控牛沙门氏菌病推荐使用牛副伤寒灭活疫苗,1岁以下的牛每头牛使用1mL,一岁以上的牛每头牛使用2mL,肌肉免疫接种。为切实提升免疫接种效果,1岁以上的牛在第1次免疫接种10~20d之后使用同等剂量的疫苗再次免疫接种一次。对于发生过沙门氏菌病的养殖场或者受到沙门氏菌病威胁的牛群应该对2~10日龄的犊牛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每头牛只有1.0mL。妊娠母牛可以在产前45~60日龄进行一次免疫接种,所产的犊牛在30~45日龄再次进行免疫接种。

2、加强防寒保暖

牛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对牛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在防控期间,为了确保牛的健康和降低疾病传播风险,需要对牛舍的温度、湿度进行合理调控,并采取防寒保暖措施。犊牛对温度敏感,防控期间犊牛舍的温度应保持在15~25℃。在冬季,应采取保温措施,如使用保温灯、草垫等,以防止犊牛受凉。成年牛和青年牛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但防控期间仍需保持舍内温度在10~20℃。对于寒冷地区的牛舍,可在夜间加设保温设施,以确保牛舍内温度适宜。另外,牛舍内的湿度应保持在50%~70%,过高的湿度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增加疾病传播风险,过低的湿度可能导致牛舍内尘埃过多,影响牛的呼吸系统健康。养殖管理期间应该对牛舍进行加固,提高保温性能,使用保温材料对墙体、屋顶等进行保温处理,减少冷空气渗透。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安装适当的供暖设备,如电暖器、燃油暖器等,以确保舍内温度适宜。在地面铺设草垫或保暖垫,减少牛与冷地面接触,降低感冒风险。每天检查牛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隔离治疗。

3、卫生消毒

根据牛舍的使用情况和疫情风险,制定合理的消毒频率。一般情况下,发病牛舍每日消毒1次,健康牛舍每周消毒2~3次,消毒确保消毒人员和相关设备沿固定路线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详细记录消毒时间、消毒剂种类、消毒面积等信息,以确保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选择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消毒剂。常用的消毒剂有氢氧化钠、过氧化氢、戊二醛、碘制剂、复合酚等。可以将2%~4%的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或擦拭相应区域,注意避免接触牛的眼睛和皮肤。使用3%~5%的过氧化氢溶液喷洒在相应区域,或使用过氧化氢发生器进行空气消毒。将1%~2%的戊二醛溶液喷洒或擦拭相应区域,使用时注意防护措施,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碘制剂用于消毒牛体、伤口及病牛排泄物。选择适当浓度的碘酊或碘附进行涂抹或喷洒。复合酚用于消毒牛舍、用具和病牛尸体。

4、做好病死牛的无害化处理

在进行牛沙门氏菌病防控过程中,针对没有治疗价值的牛群或者死亡的牛群,不能够将其上市销售,应该将其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构建针对性的处置方案,切断沙门氏菌的传播渠道,减少环境当中的病原数量,避免该种疾病在养殖场中周期性传播蔓延。在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焚烧法、深埋法等几种。焚烧法是将病死牛尸体运至专门的焚烧炉进行焚烧,确保尸体完全燃烧,焚烧过程中注意控制火势和燃烧时间,以防止污染空气。深埋法是选择远离居民区、水源和养殖场的地点,将病死牛尸体进行深埋。深埋时,需将尸体放入密封的塑料袋中,并确保埋葬深度在2m以上。埋葬后,要对埋葬地点进行消毒和标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在进行无害化处理过程中都应该要求相关人员要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防止感染,对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进行监测,确保环境安全。对病死牛的无害化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处理时间、地点、方法等,以备查验。同时进一步加强养殖户沙门氏菌病防控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养殖户的防疫意识。

综上所述,在牛沙门氏菌病传播流行概率不断升高背景下,需要养殖户充分认识到该种疾病发生流行所造成的巨大危害,要提升对疫情防控的重视程度,结合该类疾病的传染源传播流行,特点制定完善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沙门氏菌病在牛养殖场中的发生流行率。

(作者单位:810399 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仙米乡畜牧兽医站)

猜你喜欢

牛舍沙门氏菌犊牛
牛红眼病如何预防
发酵床牛舍与散放式牛舍对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基于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空气交换率优选模拟
兔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报告
一列犊牛消化不良性腹泻的诊治
犊牛腹泻的发生和防治
家庭小规模肉牛舍建造
犊牛水中毒的发生及预防
MSL抗菌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