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中心视角下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与都市圈经济绩效

2024-06-28程碧玥莫炎盈杨孛琦

中国商论 2024年12期
关键词:中心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程碧玥 莫炎盈 杨孛琦

摘 要:随着世界范围内都市圈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心城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经济绩效的驱动作用,对促进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对2005—2020年杭州都市圈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断点回归模型检验了多中心视角下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都市圈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都市圈经济绩效提升总体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多功能中心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杭州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完善与杭州都市圈经济绩效提升之间并无明显的因果联系。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区域经济;城市化建设

本文索引:程碧玥,莫炎盈,杨孛琦.<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12):-004.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6(b)--04

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促使各国政府将都市圈等城市空间组织的发展壮大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试图在提升区域经济绩效的同时,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都市圈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聚集形成的多层级城市空间组织,都市圈空间结构反映了都市圈各功能区的分布特征以及组合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都市圈经济绩效。都市圈经济绩效对于衡量都市圈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其的测算有助于合理评估都市圈政策规划,进而促进经济良性与稳定发展。相较国内其他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处于都市圈发展的关键阶段,杭州都市圈目前晋升为第八个国家级都市圈,正逐步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板块,以及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因此,本文测算与研究杭州都市圈经济绩效,能为杭州都市圈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优化中国乃至世界城镇化空间布局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目前,世界范围内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不断由传统的单中心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空间结构转变,如伦敦、芝加哥、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在都市圈经济绩效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及空间结构与都市圈经济绩效的相关性,只有将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纳入对都市圈经济绩效的研究中,才能制定更切实有效的都市圈经济发展战略,这关系到未来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政策导向。

空间结构的测度大体上可以分为单中心和多中心两方面,而单中心与多中心又可以从功能和形态上对其进行区分并加以测度。现有研究主要从形态多中心出发,对多中心空间结构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发现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体量较小的城市空间组织难以在经济上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功能多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测度方面。目前,学界普遍发现多中心空间结构更能有效地提高城市群的经济效率,并认为提高经济绩效本质上就是实施多中心发展的空间战略。随着学界对空间结构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开始研究多中心空间结构对都市圈经济绩效的影响,但大多从宏观视角出发,对都市圈空间结构以及经济绩效进行理论分析;或将视角聚焦于具体地区,鼓励都市圈构建多中心空间结构以提高经济绩效,但对中国都市圈空间结构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实证研究较少,相关研究领域仍待完善。

鉴于此,作者计划从研究视角维度对现有研究进行深化与拓展。作者将采用多中心空间结构视角,以杭州都市圈为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如何对都市圈经济绩效的提升产生核心影响,并揭示其内在机理,旨在为进一步理解和优化都市圈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证支持。

1 模型设定、变量与数据来源

1.1 模型设定

借鉴孙斌栋等(2017)的相关研究,本文构建以下实证模型:

lnGPMi,t=α0+α1lnCCPOLYt+α2lnCCFPt+βlnXi,t+εi,t(1)

式(1)中,i代表都市圈中城市,t代表年份,GPMi,t为城市地均产值用以代表不同城市不同年份的经济绩效,CCPOLYt表示中心城市不同年份形态多中心空间指数,CCFPt表示中心城市不同年份的功能多中心指数。Xi,t表示可能会对城市经济绩效造成影响的控制变量,εi,t是随机扰动项。

1.2 变量说明

1.2.1 被解释变量:城市地均产值(GPMi,t)

空间所表现出的经济特性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本文使用城市地均产值(GPMi,t)作为被解释变量,用以衡量空间效率下的城市经济绩效。计算公式为:

式(2)中,Yi,t为城市经济产出,URMi,t为城市建成区面积。其中,城市实际GDP通过城市所在省区历年消费物价指数(CPI)对名义GDP进行折算获得。

1.2.2 解释变量:形态多中心指数

基于城市形态学的测度方法,本文构建形态多中心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3)中,xi为次中心常住人口与主中心常住人口的比值,n是一个城市中包含的区划总数,di表示某一个次中心到主中心的距离与该城市中最远次中心到主中心距离的比值。为了更精确地反映距离对经济或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好地模拟现实世界中距离与影响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式中对距离进行开方计算。

1.2.3 解释变量:功能多中心指数

本文参考对功能网络的修正与对城市多功能联系指数的测量,构建了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指数(FP)。该模型首先将城市中的功能节点以及交通等网络作用通道纳入计算过程中,之后再将得到的功能联系强度指标通过“位序—规模法则”进行数据排序与处理,模型公式如下:

式(5)中,Djk,t为交通和时间空间距离对于城市联系网络各个节点的修正。将两地之间需要最少时间的空间距离记作Sjk,t,实际用百度地图驾车模式中两地人民政府之间的所需时间最少的路程公里数表示;Sjk,t对应的时间即被视为两地之间最短的时间距离,记作Tjk,t;两地人民政府之间实际距离最短的路程公里数视为空间最短距离,用T'jk,t表示。

GCIjk,t表示城区j与城区k在第t年的综合功能联系强度,GDPjt和GDPkt分别表示城区j和城区k在第t年的年末国内生产总值;POPjt和POPkt分别表示城区j和城区k在第t年的年末常住人口规模。基于区位熵的概念和相关计算,强调了市场在城市间功能联系中的作用。FCIjk,t表示城区j与城区k之间第t年的市场功能联系指数。LQj(m)k表示j城区或k城区的p产业第t年在城市区域内的区位熵;Ej(m)k,t表示j城区或k城区的p产业第t年的生产总值;Ej(m),t表示j城区或m城区第t年的生产总值;Ep,t表示p产业在城区内的生产总值;Et表示城市区域各产业的生产总值。之后,将综合功能联系强度指数GCIjm,t代入“位序—规模”法则用以测度城区的功能多中心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9)中,GCIjt表示城区j第t年与其他城区之间综合功能联系程度的加总,n表示区域内城区的数量。加总之后代入式(10)中,进行截面数据回归,其中R'jt表示城区j在第t年的综合功能联系程度的排序,最终可得到城区j在t年的功能多中心指数FPjt。以此类推,即可得到中心城市功能多中心空间指数(CCFP)。

1.3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5—2020年的杭州都市圈经济发展数据,涉及的控制变量包括:物质资本投入(FA),用各个城市不同年份固定投资总额的对数表示。人力资本投入(EN),用不同城市不同年份就业人数总额的对数表示。生活质量(AME),本文采用每万人医院床位数的对数作为城市生活质量的代理变量。对外开放水平(FDI),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消费水平(CON),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指代。文中数据均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变动对都市圈经济绩效的影响

本文首先识别了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变动对都市圈经济绩效的影响,表1中模型(1)(2)(3)为引入控制变量之前,模型(4)(5)(6)表示引入控制变量之后。

表2(1)中只加入了中心城市形态多中心指数,回归结果显示中心城市在形态上所呈现出的多个中心,对都市圈经济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2)中只加入了中心城市功能多中心指数,显示杭州2005—2020年城市功能多中心指数对都市圈经济绩效起负面影响,可能是因为从城市功能出发,杭州各个中心之间的功能性联系仍有待加强,这也与之前学者的研究相印证。模型(3)在模型(1)(2)的基础上,加入了杭州市形态多中心指数与功能多中心指数,根据回归结果,2005—2020年,相较形态多中心,功能多中心对都市圈经济绩效起到更加显著的影响。

模型(4)(5)(6)分别表示模型(1)(2)(3)加入控制变量进行个体时点效应回归的结果。模型(5)与(6)显示,从形态与功能两个方面出发,杭州市空间结构的变动对都市圈经济绩效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这其中,功能多中心对都市圈经济绩效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2.2 断点回归分析

文章参考以往学界对于杭州空间结构的研究,将2015年杭州的形态多中心空间指数以及功能多中心空间指数作为分段点,使用精准断点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回归。表3展示了三种带宽情况下的局部Wald估计(Iwald)结果,表3列(1)(2)分别分析杭州形态与功能多中心空间指数与都市圈经济绩效提升之间的因果关系。

综上,中心城市形态多中心空间指数与功能多中心空间指数产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杭州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与都市圈经济绩效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这种关系受带宽选择的影响;中心城市功能多中心在断点回归中,与都市圈经济绩效的系数为负,但考虑到杭州市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尚处于发展阶段,功能节点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结合上述断点回归结果,本文得到以下结论:杭州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完善与杭州都市圈经济绩效的提升并无明显的因果联系,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影响媒介与因素,需进一步展开探讨。

3 结语

都市圈经济绩效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对都市圈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中心城市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对都市圈经济绩效提升发挥着正向影响,其中,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提升作用更明显;(2)杭州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完善与杭州都市圈经济绩效提升之间并无明显的因果联系。

对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政府应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政府投资,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后与都市圈发展规划相匹配,逐渐推动多个都市圈形成多中心、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

在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逐步向“多中心”变动的过程中,政府应注重形态多中心与功能多中心的协同发展。加快中心城市与都市圈要素流动,增强中心城市内部以及都市圈城市相互之间的产业结构互通互补性,逐步形成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空间协作网络,实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5):19-23.

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6): 47-50.

刘修岩,李松林,秦蒙.城市空间结构与地区经济效率: 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模式选择[J].管理世界,2017(1):51-64.

郭嘉颖,魏也华,陈雯,等.空间重构背景下城市多中心研究进展与规划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2022,41(2):316-329.

尤济红.空间模式选择与地区经济发展[J].经济学家,2022(5):25-35.

郭嘉颖,魏也华,陈雯,等.空间重构背景下城市多中心研究进展与规划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2022,41(2):316-329.

孙斌栋,郭睿,陈玉.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经济绩效: 对城市群空间规划的政策启示[J].城市规划,2019,43(9):37-42+85.

王磊,高倩.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影响研究[J].人文地理,2018,33(6):96-102.

张浩然,衣保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与经济绩效: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12(1):42-47+115.

孙斌栋,华杰媛,李琬,等.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影响因素: 基于人口分布的形态单中心: 多中心视角[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0):1294-1303.

李顺成,LEE Sewon,刘晓晨.城市区域尺度下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11):123-133.

猜你喜欢

中心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成都:跨越两千年的“中心城市”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物流经济空间组织模式探讨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经济腹地与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关系分析
研究“中部崛起”以来区域政策对中部地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