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时期重要社团共进社发展始末

2024-06-28苏峰

百年潮 2024年5期
关键词:李子学子陕西

苏峰

1919年春天,北京东城三眼井吉安所左巷,有两座相邻的院子,每逢节假日,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进进出出,热闹非凡。这里分别住着来自湖南和陕西的青年学子,七号院住的是新民学会的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等人,六号院则是李子洲、刘天章、魏野畴、杨钟健等共进社的中坚分子。同为五四运动时期的社团,新民学会成立于1918年的湘江之畔,1921年中共一大后逐渐停止活动。共进社于1922年正式成立,1926年被奉系军阀封禁后解散。共进社脱胎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旅京陕西青年联合会,逐渐发展成为北京学生运动中最活跃的社团之一,引导大批先进分子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开风气之先、创革命事业的先进团体。

投身五四

吉安所左巷六号院实际是旅京陕西学子们在北京的一个伙食团所在地。这里和西老胡同、中老胡同、东老胡同及沙滩,都有陕籍学子们的寓所。六号院住的李子洲、刘天章等人在学子中颇有威望,这里因此成为同乡聚会的地方,刘含初、屈武、耿炳光、方仲如、营尔斌(均为北京大学学生)、杨明轩、魏野畴、魏惜言(均为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学生)、潘自力等都是常客。

当时在北京求学的陕西学生,人数并不多,约有100多人。此时的陕西,军阀盘踞,土匪遍地,民不聊生。那时陇海路火车只通到河南的观音堂,陕西各县交通也很困难,从陕西到北京求学的人都取道山西,十分艰辛。旅京陕西学子主要通过西安三秦公学(后改称省立第三中学)考入,还有一些来自南开中学、成德中学。

三秦公学是西安著名的中等学校之一,共进社的许多中坚分子都来自该校。1912年考入该校中学班的有赵国宾,他是陕西蓝田人;1913年考入的有1892年出生的李子洲,陕西绥德人,因家贫,12岁时才进私塾就学,还有1893年出生的常汉三、1898年出生于贫苦农家的魏野畴,和1897年出生于教育世家的杨钟健。来自陕西户县的杨明轩则于1913年进入该校留学预备班,不久入读日本东京同文学院。1914年考入的有1893年出生的刘天章,陕西高陵人,也因家贫,14岁才到三原县城上小学,还有1894年出生的呼延震东。

三秦公学有一些参加同盟会的进步教师,学子们在这里打开了眼界,通过阅读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人著作,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启蒙。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了全国抗议浪潮。西安学子走上街头,声讨袁世凯及其爪牙陕西督军陆建章。李子洲、刘天章、魏野畴、杨钟健、呼延震东等人积极参加。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爱国运动,也由此激发了斗志,此后相继赴京求学,寻求救国道路。

1917年、1918年,李子洲、杨钟健、呼延震东、刘天章、魏野畴等人相继考入北大和北高师,在北京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和洗礼。1919年3月,南北政府在上海召开和会,但陕西的南北两军仍然混战不止,各派军阀兵力逾20万,他们勾结土匪,横征暴敛,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刘天章、李子洲、杨明轩、魏野畴等联系在京各校陕西籍青年学子,组织陕西旅京学生团,向北京政府请愿,并通电“和会”,要求停战和驱逐陕西军阀陈树藩。与此同时,他们创办《秦劫痛话》杂志,揭露陕西军阀的累累恶行和黑暗统治。

李子洲

五四运动爆发时,北大红楼成为指挥部,李子洲、刘天章和段锡朋、罗章龙、许德珩等北大学生,带领游行队伍冲入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痛殴当时正在曹宅的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当天晚上,北大成立学生干事会,由于表现英勇,李子洲被推选为干事,刘天章则负责北大学生会会刊。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宣告成立,李子洲负责联合会总务科工作。罗章龙曾回忆:“北京学联有个总务科,清一色,几乎都是陕西籍学生,在李子洲等人的领导下,他们工作十分出色,受到了人们普遍的赞扬。在很短时间内,大旗子、小旗子就制作好了,标语传单就写出来了、刻印好了,队伍就集合起来了”。

此后,李子洲、刘天章、杨钟健、刘含初、杨明轩、魏野畴等人积极组织罢课,参加“救国十人团”,向政府请愿。他们常常深入大街小巷,向市民宣传反帝爱国道理,讲到激动处,总是声泪俱下,情景十分感人。当局镇压并抓捕学生时,他们又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营救被捕同学。

魏野畴

为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并同全国学生运动取得直接联系,6月初,陕西省学生联合会负责人屈武、李伍亭等人到达北京,住在陕西会馆。李子洲、刘天章、杨钟健等陕籍学子立即前去看望,向他们详细介绍北京五四运动经过、北大学生会和北京学联的行动计划,还带他们会见北大学生会负责人段锡朋、方豪、许德珩等人,并拜访李大钊,商讨两地爱国运动如何相互支援、形成更大声势。

6月28日是巴黎和约签字的日子。由于北洋政府打算在和约上签字,再次引发全国抗议浪潮。27日下午,北京各界举行联合请愿,刘天章和李子洲等人作为北京学联代表,与韩麟符、屈武等各地学联代表一起,参加新华门面见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的请愿活动。他们表示:见不到徐世昌,得不到明确答复,誓死不回校。请愿坚持到晚上10点多,徐世昌被迫接见学生代表。屈武激于爱国义愤,向徐世昌慷慨陈词,表达以死力争的决心。徐世昌只得同意学生请求,电令中国代表不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斗争取得胜利。

五四运动让学子们认识到,要开展好斗争,必须广交师友、建立团体,发挥组织的力量。1920年1月,李子洲、刘天章、魏野畴、杨钟健等人,仿照全国和北京学生联合会的形式,将陕西旅京学生团改名为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并创办《秦钟》月刊。较之于《秦劫痛话》,《秦钟》不再囿于揭露陕西的黑暗,内容扩展到“唤起陕人自觉心”和“介绍新知识于陕西”。1920年6月,因军阀干预导致内部分化,再加上经费不足,《秦钟》仅出六期就停刊,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随之解体。

共进社正式成立

不久,陕西爆发“评孔风潮”。1920年8月27日,正值孔子诞辰纪念日,提倡尊孔读经的陕西省教育厅厅长郭希仁,竟然要求各校学生一律到孔庙祭拜。这遭到推行教育改革的西安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王授金的拒绝。随后,郭希仁找借口解聘了王授金。对这种倒行逆施,李子洲、刘天章、魏野畴、杨钟健、刘含初等11位旅京陕西学子联名上书郭希仁,责问其“遗祸教育”,须“设法挽救”。郭希仁手握陕西学生官费,在北京也有亲信,没想到居然有11位学生站出来反对他。这种挺身而出的行为,比之前的编杂志发文章揭露黑暗,可说是前进了一大步。

因陕西当局内部矛盾,再加上社会舆论所形成的压力,1921年5月,郭希仁辞去教育厅厅长职务。这一结果大大鼓舞了李子洲等人,他们决心重振旗鼓,继续创办以陕西读者为主要发行对象的刊物。10月,《共进》半月刊创刊。创刊号从“内力”和“外力”两方面,阐发杂志宗旨:内力就是我们自己热腾腾的良心,迫得我们不得不把所谓“提倡桑梓文化,改造陕西社会”的千斤重担担在肩上;外力是陕西近年来土匪遍地,民贼肆虐,天灾流行,民不聊生……种种悲惨的景象,迫得我们不得不赶快起来,做我们所当做、所能做的事情。

杂志社就设在吉安所左巷六号院,这里也是此前《秦劫痛话》《秦钟》杂志社所在地,是在京陕西同乡的重要活动场所。与他们一墙之隔的近邻,是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陈绍休等新民学会会员。饭后茶余,这些充满朝气、思想进步的青年学子常聚在一起谈天,从国家大事到学术思想,以至生活趣闻,无所不谈。罗章龙后来回忆:“《大学·中庸》上曾有过‘北方之强‘南方之强一说,我们觉得李子洲等人具有‘北方之强的气质。他们质朴、豪侠、勇敢、坚强,言必行、行必果。李子洲他们对我们湖南同志的印象也很好,谈话中常夸我们敏于行慎于言,好学深思,具有‘南方之强的特点。”

《共进》的编辑工作由刘天章、杨钟健负责,李子洲负责发行工作,印刷则在北大红楼地下一层的印刷厂内。李子洲、刘天章、赵国宾和杨晓初通力合作,撰稿和发行工作有条不紊,成效显著。

较之于《秦钟》,《共进》半月刊旗帜比较鲜明,认识也大大提高,不再拐弯抹角,对陕西走马灯式的军阀统治已不抱幻想。当时各种新思潮涌现,《共进》也有所反映,成为当时刊物中斗争性比较强、内容比较充实、影响也比较大的一个。杂志从1921年创刊到1926年被张作霖强行停刊,共出版105期。创刊第一年,每期销行1000份,发行地主要是西安一些学校和陕西个别县,被人们辗转传阅,很受欢迎。到1925年,刊物销行三四千份,不仅遍及陕西全省各县署、学校,还发行到全国各大城市,甚至日本和欧洲许多国家。“给西北社会尤其是中小学校学生、教员这一阶层,输入了新思想、新学说、新文化、新的民主与科学知识”。

随着《共进》半月刊影响的不断扩大,为团结更多旅京学子,1922年10月,旅京陕西学生的进步团体—共进社正式成立,刘天章被选为常任主席兼编辑主任,李子洲被选为常任副主席。杨明轩后来曾总结共进社成立的原因:一是承继了十余年西北革命历史的传统,二是受到国内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三是反对郭希仁的尊孔读经复古教育,四是为反对陕西军阀陈树藩、刘镇华。

共进社以“提倡文化,改进社会”为宗旨,改变了此前“提倡桑梓文化,改造陕西社会”的提法,不再局限于陕西局部的改造,倡导一种全面的、政治的社会改造。活动范围主要有六大方面:一是工具的,提倡语体文,提出有组织的群众。二是思潮的,提倡科学,排斥宗教。三是批判旧的制度、礼教,倡导新的制度、道德。四是政治的,驱逐刘镇华,废督,裁兵,促进地方自治。五是教育的,介绍新教育学说,谋义务教育之普及,中等教育之提高等。六是实业的,提倡实业发达,同时遏止资本主义扩张。

较之于最初的改良主义,共进社的改造主张不再限于教育方面,政治性日益凸显。共进社成员武止戈曾描述这一时期的心态转变,“我曾为旬刊做了一篇《陕西教育改造问题的先决条件》”,“那点意见现在已成明日黄花”,“我觉得这种纷乱混沌的时局下,问题固然复杂,而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望,我的知识太缺少,所以愿意暂时努力求学,不谈政治和与政治相关的种种问题,但在现在军阀势力的压迫下,反抗的运动都是与政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正是这种从教育改造到全面改造的转向,为更多成员此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走上革命道路

五四运动让刘天章、李子洲等人快速成长,看清了西方列强的蛮横和虚伪,开始关注苏俄十月革命,经常去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请教。这里聚集了一批进步师生,李大钊常向大家推荐宣传新思想的书刊。学子们认真研读,特别是李大钊的唯物史观课程,使他们膺服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博大精深,接受了这个洞察现实社会的世界观。刘天章常常向李大钊请教,探讨救国救民真理。1920年冬,刘天章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中共一大后,经李大钊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陕西籍共产党员。

共进社1922年10月正式成立后,刘天章介绍李子洲、魏野畴等人陆续入党,《共进》杂志逐渐成为宣传中共政治主张和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发表大量苏俄及其他国家有关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方面文章,成为面向全国的革命性刊物。同时翻印《共产主义ABC》《社会科学概论》《社会进化史》等多种小册子,广为传播。

1923年2月初,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在北京党组织领导下,刘天章联络进步学生上街游行,积极声援工人,并和工人们一起同封建军阀作坚决斗争。二七惨案发生后,刘天章深入调查惨案中工人伤亡情况,并向党组织汇报。现实的残酷斗争,使他对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的认识更加清晰。3月,他在共进社《宣言》中明确指出:“中国目前应解除的两大恶势力,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打倒军阀,是对内谋政治清明的唯一的第一步方法,而于解除国际资本帝国主义,亦为釜底抽薪的办法。”

此后,刘天章、李子洲、魏野畴又介绍武止戈、邹均、屈武、耿炳光、王子休、方仲如、潘自力等人加入党团组织,引导一大批陕西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随着国共合作初步建立,共进社吸收大批新社员,从创办时的三四十人,1924年初增加到七八十人。由于李子洲、杨钟健等骨干相继离京到外地工作求学,新任领导缺乏经验,社员人数增加,意见分歧随之增多,是科学救国,还是革命救国?是改造,还是革命?社员之间的思想分歧日益严重,共进社一时组织涣散。

面对这种局面,已是共产党员的刘天章和魏野畴,对共进社进行思想和组织整顿。他们同新旧社员广泛谈心,真诚交换意见,并向新任骨干传授工作经验,增进了社内团结。4月,他们主持制定共进社纲领及章程,明确了反帝反封建以及从政治上解决的重要性,组织上也更为严密,放弃了“提倡文化,改造社会”的主张,认为“政治问题是目前最急切的问题,经济问题又是一切问题中之根本问题,我们一致地努力反抗国内封建的旧势力和帝国资本主义的列强,终必使之解除武装而投降”,“历史的残渣,只有在政治革命及生产革命以后,烈火盛焰摧陷之”。这一纲领的制定,标志着共进社基本完成了由改造向革命的蜕变。

随后,共进社在北京召开代表大会,通过新的纲领和章程,改选领导机构,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得力的外围组织。不久,共进社设立党支部。此后,共进社逐渐扩大,到1925年7月在陕西三原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时,人数有三四百人之多。这次大会提出“唤醒一般民众使之奋起”“武装民众”“以民众的武力打倒一切统治阶级”的口号,还讨论了进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青年运动等问题。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反动当局的敌视,1926年9月,《共进》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封禁,共进社也随之宣告解散。

《共进》杂志

1923年左右,共进社中坚人物陆续毕业,大多回陕西投身教育界、军政界,并逐渐成长为陕西党组织的领导群体,为创建陕西党团组织奠定了坚实基础。魏野畴,1921年毕业后到华县咸林中学任教,一年后因受封建顽固势力排挤,回北京继续参加共进社活动。1923年春,受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邀请,他到该校任教。不久,李子洲毕业,也到该校任教。经过两人努力,到1924年,榆林中学发展了一批共进社社员,年底成立第一个共青团支部。

1924年夏,李子洲到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就任校长,聘请教务主任杨明轩、训育主任常汉三,还有王复生、王德三、呼延震东、田伯英、韩叔勋、何寓础等进步教师,并成立共进社绥德分社。1925年春,绥德四师党支部秘密成立,不久扩建为中共绥德四师特别支部,同时建立青年团陕北特别支部。到1926年冬,全校400多名学生,80%以上加入党团组织。陕北许多著名共产党人,如乔国桢、白明善、武开章、杜嗣尧、杜振庭、安子文、冯文江、贾拓夫、马文瑞、常黎夫、白如冰、张达志、张德生等,都是在这里培养成长起来的。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周边地区,如榆林中学、延安中学和附近县发展党团组织,引导刘志丹、谢子长、杜聿德、霍世杰、曹力如、阎揆要、王子宜、高岗、刘澜涛、郭洪涛等上百名青年加入党团组织,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秋,中共北方局派耿炳光来陕筹备组织陕甘区党委。耿炳光1922年考入北大,不久加入共进社,1924年冬在北大入党,后成为李大钊助手之一。他被派来时,渭北中学、咸林中学、第一师范、第二中学、三原中学、汉中五师等均有党团组织或特别支部。1927年1月,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成立,魏野畴任政治部副主任,杨明轩任教育厅厅长,杨晓初任财政委员,刘含初、李子洲等参与建设中山学院等。杨明轩抓住机会,1927年春,把陕北23县的教育局局长全部换成党团员,掌握了全陕北的教育权。3月,中共陕甘区党委正式成立,耿炳光任书记,李子洲任组织部部长,魏野畴、刘天章先后任宣传部部长。

共进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反对军阀,二七惨案让他们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和急迫性。1924年夏,刘天章在写给杨钟健的信中,明确提出建立武装的主张:“光说不算,要拿实力干,非入军队不可!”同年12月,刘天章、屈武陪同李大钊,前往河南开封会见国民二军胡景翼部。凭借着陕西老乡的关系,刘天章留在国民二军帮助成立学生营。不到一年时间,学兵营就发展近百名党团员,连、排、班长大都由党团员担任,形成了“风雨八方集豫州”的革命局面,为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魏野畴、李子洲也与陕西地方军事力量关系密切。杨虎城驻守榆林期间,与魏野畴交往频繁。1925年杨虎城邀请魏野畴去主办三民军官学校。1926年4月至11月,魏野畴在反对军阀刘镇华围攻西安城的斗争中,帮助杨虎城筹划军需和民食,坚定军民守城必胜的信心,最终赶走了刘镇华,为冯玉祥东征和革命军北伐作了策应。同年,魏野畴赶赴安徽,任杨虎城部国民党军第十军政治部主任和该军中共军委书记,推动杨虎城继续同共产党合作。李子洲则先后派乔国桢、刘志丹、杨国栋、张肇勤、马明方、郝常有、柳长青、白明善、杜嗣尧、霍世英等赴河南洛阳军官学校、陕西耀县三民军官学校和广州黄埔军校深造。同时,选派一大批党团员到冯玉祥、杨虎城军中开展兵运活动,如李象九、谢子长等在陕西安定国民军石谦部,建立中共特别支部,发展了百余名党团员,成为后来清涧暴动的主力。

共进社成员不仅传播新文化新思潮,更重要的是走出书斋,投身社会实践,甚至以鲜血和生命捍卫信仰。尽管1926年被封禁后团体随之解散,但成员们以各种形式继续战斗,为陕西早期革命史乃至中国革命史留下了光辉一页。(责任编辑 崔立仁)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猜你喜欢

李子学子陕西
一次难忘的生日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秋天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李子有多少
杏林组曲·学子赋
奔跑吧!李子柒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今朝学子喜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