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
2024-06-28张宏志
张宏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并首次将这一结合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列共提。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只有通过“两个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什么在我们长期坚持“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又要提出“第二个结合”,这“第二个结合”又有什么样的深远意义,“两个结合”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第二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持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具体实际”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在经济形态、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日渐缩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特征、最鲜明的个性,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所有“具体实际”中最重要、最深层的“实际”,是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第二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打开了新境界,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生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我们打开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途径、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新思路。正是由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和不断发展,进而激发了在封建社会末世桎梏中沉浮的中华文化的内在活力,焕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个结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第二个结合”是走自己道路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厚重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更不可能重复别人的发展道路。发展道路与文化传统是否适配,是否会引发文化冲突而导致发展中断,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把蕴含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之路的必然选择。
“第二个结合”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身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正是因为有了“第二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底色。这一现代化既不走全盘西化的错路,也不走文化复古的老路,打开了以“两个结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广阔空间。
“第二个结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二个结合”树立了多种文明的包容互鉴、交流交融、发展创新的成功典范,打破了单一文明一统天下、强势同化其他文明的迷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国共产党人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勇敢拥抱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并将二者融会贯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得中华文明得以振衰起敝、浴火重生,使得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古老文明在继承和创新中走向复兴树立了榜样。
“第二个结合”开启了非西方文明争取文明对话平等地位的成功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第二个结合”所带来的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古老文明迎接现代化挑战,实现与其他文明的平等对话,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就为打破西方文化霸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创造了条件。
我们要不断加深对“第二个结合”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夺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
作者: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
委员,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