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郊融合型乡村开放空间优化策略

2024-06-27韩明晓郑曦阳

美与时代·上 2024年5期

韩明晓 郑曦阳

摘  要: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部分乡村生产生活模式逐渐开始多元化。通过“现状+人群空间需求+空间句法定量分析”结合的方式对南京市浦口区响堂村兴隆组华光社区休闲旅游、城郊融合型城边村进行优化开放空间设计。将公共开放空间增补和活化作为嵌入点,并考虑村民和外来游客的差异性使用需要,进一步深化休闲旅游型城边村兴隆组华光社区的公共空间结构,并提出初步的设计对策,为以后的城边村公共开放空间优化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空间句法;城郊融合;乡村开放空间

自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在党二十大报告中提道:“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1]新型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就成了当前新的讨论话题,不少学者的目光从具有特色乡村的研究转向了城边村的研究。城边村既是指在城市的边缘,又未被划分城市建设[2],同时又受到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影响,保持着一些传统的理念和建筑。而城郊融合型乡村则是城边村中的一个类型,它是一种坐落在城市近郊,与城市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承接城市功能的村落。响堂村兴隆组就是这一类型的乡村。

本次研究通过对城郊融合型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运用空间句法的理论来量化分析南京市浦口区响堂村兴隆组的空间结构,并对区域内进行不同人群使用空间需求调查,从而对该村落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以此来提高村落的活力度。空间句法是由伦敦大学教授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及其研究小组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是依赖数学方法来研究空间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技术[3]。此研究本质就是空间与空间的关系以及空间结构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联,由此可知,在响堂村兴隆组运用空间句法定量分析是科学且合理的。

一、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

江苏省南京市作为经济发达的新一线城市,市区周边还存在不少正在开发的城边村。本次调研分析区域为南京市浦口区华光社区响堂村兴隆组,兴隆组隶属于江浦街道华光社区,南临沿山大道、北依响堂水库,西侧近二龙山公园、东面与八里社区相邻,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组内现有居民86户、432人。由于村落靠近国家老山森林公园脚下,去掉一些随机因素与城市规划因素,经过时间的沉淀,存在一定的原始建筑与街巷。然而,近年来“郊区游、农家乐”城市周边旅游开发、国家政策以及村民自行开发的带动下,村落与城市更新融合过程中涉及了若干复杂的因素,村落在向休闲旅游方向发展,但疏于对整体空间结构的系统保护,村落的整体规划性不突出,开放空间活力不够。因此,响堂村兴隆组的城村融合更新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根据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区域宜选择具有一定的人流量、一定的乡村活力、传统街巷、新开发街巷的综合片区。根据网络高德卫星地图与实际情况,划定研究范围与块地区域(如图1),并利用Auto CAD绘制研究区域道路轴线图(如图2)。

(二)研究方法

在村落研究中,村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有很多,而空间句法可以更好地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分析村落,公共空间与人群的关系,探究空间、建筑、人群之间的联系,进而找到更为合理的优化方案。

根据研究主体与关注要素的特性,主要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模型法对响堂村兴隆组现状空间进行分析,选取全局整合度、局部整合度、选择度、可理解度几种形变量作为研究参数。如表1所示,人(车)流量分析主要依靠实地调研方法,调研过程由4名调查员在2023年4月某日的12:00-18:00之间完成。每个节点一名调查员,通过快照的方式,用相机记录某一时刻下的人(车)流数量,而后取数据平均值。

二、各类人群空间需求分析

(一)调研对象信息汇总

以响堂村兴隆组华光社区为研究对象,就其公共空间的利用与需求进行了调研,制定了两份调查问卷。第一个调查对象是游客;第二个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农民工和外来经营者。本地村民、农民工和外来经营者相对于游客来说,前者同属于内部生活者,游客属于外部生活者。在两次调查中,调查对象一共发放158人,有效调查对象154人,回收率97%;调查对象2共发放180人,有效调查对象为173人,回收率为96%。

从问卷调查一中54位游客的问卷结果可知(如图3),90%左右都是南京市本地游客,其中游客类型主要为中青年职业者、以家庭为单位出游的小中老团体以及高校学生。调查发现,18-30岁和30-50岁年龄段的中青年占大多数,儿童和老人人数较少。从距离上看,大部分都是南京本地人,另外还有极少数是附近区域的人。目前,由于南京是著名旅游城市之一,旅游竞争激烈,且该村还处在休闲旅游开发中,目前还没有吸引到大批的外地游客。

村委会介绍统计组内现有居民86户、432人。在问卷调查二173人中(如图4),18岁以下小孩占12.7%,18-30岁青年占20.2%,30-60岁的中年占38.1%,60岁以上老人占28.9%。青年人在村子中较少,中老年大多都在做零工、当地民宿打工和改建自家住宅对外经营。

(二)受访游客和村民活动特征及需求

在调查问卷一中,汇总了游客来村的原因,大多数人是奔着响堂桃源谷和响堂水库来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了不少游客来访游玩的主要因素(如图5)。其中,一部分游客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体验农家乐,放慢生活节奏在此休闲度假。还有一部分游客为了朋友聚会、摄影而来。通过对村庄的访问以及对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所的访问发现,居民们的日常闲暇活动主要是闲聊、带小孩、散步、看电视等。就活动地点来看,门前巷口、湖边栈道和家中承载着村民的活动日常(如图6)。由于村子的公共广场和公园还处于设备绿化不完善的状态,所以健身和广场舞的聚集性活动无法很好地开展。

(三)人群空间需求问题总结

乡村公共空间使用融合性较差,村民与游客自出一家。乡村更新的公共空间基本围绕游客需求展开,而村民的公共空间和游客的公共空间完全分离,造成了一种游客与村民的公共空间相差较大的现象。因此,亟需将游客和本地村民的生活游玩两条线串联起来,让二者的体验感、生活感共同提升,以此来提升乡村的整体活力[4]。

乡村公共节点空间缺乏整体规划与更新,难以满足各类人群使用需求。由于该村的村民公共建设规划和进展都未得到更新,基础设备不完善,活动内容也较为单一,影响了村落的整体空间环境质量。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兴隆组区域空间结构结果与分析

兴隆组区域内空间全局整合度均值为0.544588,整体呈主干道路向边缘由高到低的扩散型结构(如图7)。图中红色线段为整合度最高,蓝色线段则为最低。全局整合度可以反映出该片区的经济、交通等级情况,而红色线段相交地域具有较高潜力构成村落的核心公共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捷性促使其更直接地提供有利条件。由此可做出假设,该片区整体活力度较高。这与兴隆组的实际人(车)流数据统计(如图8)情况较符合,该测量点1区域为村落的游客中心出入口主干道和村落村民日常出入口,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频繁,说明高整合度区域与村落社会功能耦合度较高[5]。

局部可达性高的光明路橙色线段数值为0.745798,它位于测量点2(1号公共区域、3号坡地民居区域和4号回迁安置房屋区域相汇处),这是进入村落主道路后的一个局部可达性高的片区。表面经历时间沉淀后的民居建筑空间仍有较强的社会活力,但1号公共区域的停车场(即测量点2附近)活力利用率过低,可进行再改建,承担此片区的活力点,作为村落的中心区域。

高流动性轴线的光明路轴线选择度(如图9)与高整合度的道路空间大多重合。村落片区内的高选择度空间与高整合度空间较一致[4],说明流动性强的主道路对选择度空间和整合度空间都是一个必要因素。不仅如此,这与之前所做的假设亦相同,证实了测量点1与测量点2为村落的游客与村民与之共有的中心活力空间节点,测量点3和4有潜力作为村民的日常生活公共节点。

研究区域兴隆组空间整体可理解度较差,全局整合度与连接值的拟合度R?为0.156002(如图10a)。通过对村落的空间分析,除了村落的出入口的游客中心测量点1整合度较高外,避免边界作用的影响,找出村落的次中心片区测量点2。由此,选取局部整合度R=2,次中心轴线可理解度的R?为0.821888(如图10b),次中心片区测量点2与局部可达性高的光明路橙色线段相一致,表明该区域的穿行度、整合度较高。因此,继续佐证该测量点2区域有潜力作为村落次中心区域。

(二)兴隆组区域空间结构与开放空间节点设计构想

综合兴隆组区域空间结构分析所述,因全局整合度能反映人群到达目的地的潜力,全局选择度亦能反映人群在片区域穿行的潜力,故选取全局整合度高、全局选择度高的节点作为核心空间节点。人(车)流量测量数据分析、调查问卷人群空间需求分析和空间句法计算分析相互证实了测量点1、2区域为该村落的高活力公共空间节点,测量点3、4可作为次活力公共空间节点。因此,初步规划了响堂兴隆组华光社区开放型公共空间节点(如图11)。

四、优化策略

(一)弹性设计,功能复合

当前响堂兴隆组华光社区游客与村民融合性较差,游客与村民的公共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亟需解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乡村规划的平衡点失衡,过于考虑游客人群空间需求,而忽视当地村民的日常活动需求。为此,乡村开放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设需考虑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进行弹性化设计,增强空间的多样性来丰富未来使用过程中不断变化,通过可拆卸、可搭建和可模块化的方式,使得原本有限的空间可以从单一功能到复合组合功能的弹性变化,从而提升不同人群需求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二)区域协调,智慧科技

兴隆组华光社区作为南京市的城边村,其本身与周边市区存在着密切的空间环境联系,但城乡二分,基础设施衔接不通畅,存在不小的城乡差距。因此,加强与周边城区的联系,发展乡村内生经济,兴隆组华光社区作为城郊融合型休闲旅游乡村,应注重旅游乡村的数字建设,完善乡村新基建,挖掘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乡村品牌名片,让游客和村民即能感受本土风情,也能体验多元、科技的未来乡村生活。

(三)绿色发展,共生共赢

城郊融合型休闲旅游乡村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势必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明确提出城乡绿色发展,“既要谋发展,又要保青山”。因此,通过城乡绿色设计唤醒人、空间、环境,通过生态环境修复、可持续基础设施和声光电多媒体交互设计等手法,构建未来新活力旅游乡村。

(四)原位更新,注重特色

不同地区的乡村有不同的乡土文化,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的乡村记忆。保留乡村的原有肌理形态和内在秩序,在此原位基础上,局部优化和更新,形成新旧相统一的整体乡村风貌。虽然提倡城郊融合,但城与乡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城边村不能无差别地参考城市模式,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趋于城市,在生态环境、生活氛围等方面区别于城市,打造新时代的乡土风貌。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乡村建设快速扩张与建设,城郊融合已成为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兴隆组华光社区更新设计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研究背景下,结合兴隆组华光社区的实际问题而展开。采用“现状+人群空间需求+空间句法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该乡村提出弹性设计,功能复合、区域协调,智慧科技、绿色发展,共生共赢以及原位更新,注重特色的优化策略建议。兴隆组华光社区进一步的活化设计建设,不仅可以促进该区域内村民、来访游客实际空间需求的解决,而且能实现探索乡村城郊融合模式设计的目的。由于本项目受人力、资金限制,研究样本空间仅限于城边村兴隆华光社区,且调研人(车)流量数据采集时间较为不足,没有周期性,但仍希望以空间句法理论或类似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和问卷采访对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进行认知的方式,为城边村公共空间规划和活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11):6-29.

[2]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熊晨,姜文艺.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广州市黄埔区莲塘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2(10):164-166.

[4]蒙贵虎.基于空间句法的西安休闲旅游型城边村公共空间优化研究——以清水头村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

[5]闫思雨,康洋鸣,郭荣朝,等.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文化空间叙事研究——以洛阳城区核心区域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2(4):94-99.

作者简介:韩明晓,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通讯作者:郑曦阳,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展示艺术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