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观察:《公社数学》作为运筹学应用代表性成果的成书始末

2024-06-27程卫华王瑾

档案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运筹学曲阜师范学院

程卫华 王瑾

关键词:档案;公社数学;运筹学;华罗庚;长清模式;实践论;麦场设置;优选法

《公社数学》成书于1960年,是一本立足农村生产实践、服务工农业生产的选编教材。全书共分五章二十二节,内容涉及统筹安排、农业、公社工业及工具改革、分配与生活组织、公社计算等方面。《公社数学》是运筹学应用于农业生产所产生的代表性成果,更是曲阜师范学院师生“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生动见证,在曲阜师范学院校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1 《公社数学》成书的背景

1.1 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为《公社数学》的成书提供了政策基础。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而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如何回应时代发展需要,服务国家建设大局是高等学校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方向。

1958年9月,党中央明确提出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1]在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指引下,全国教育系统掀起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热潮。1960年,《公社数学》的诞生,正是曲阜师范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索知识服务生产实践而产生的代表性成果。

1.2 院系的大力支持为《公社数学》的成书提供了组织保障。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曲阜师范学院有计划地组织师生下乡下厂参加劳动,面向生产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实际问题,在劳动、学习、科研、创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数学系自1958年以来,开展了勤工俭学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运动,师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普遍提高,明确了数学必须为生产服务,开辟了人民公社数学这个新的数学分支。“1960年3月,数学系在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组织了五十三名师生分别下放到曲阜县陈庄人民公社、吴村人民公社及国营广北农场,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公社数学的研究工作。”[2]开始时,大家认为无从下手,党委领导全体师生认真学习了“实践论”并提出“公社数学究竟应如何搞”的专题,开展辩论,参加生产实践,摸索到大量的问题,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通过组织学习“矛盾论”,认识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多方面访问了农民和干部,经过讨论,抓住了关键问题,工作迅猛开展起来。经过一个月的苦战,在规划、计算、估产、测量等几个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推动了《公社数学》的选编和顺利成书。

1.3 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公社数学》的成书提供了智力支持。早在1955年曲阜师范大学创建之时,即从省内各地中学调配了许多毕业于名牌大学的老教师,他们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为山东师范专科学校(曲阜师范大学的前身)的成长和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曲阜师范大学设学曲阜,虽地处偏僻农村县城,但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影响力吸引着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青年才俊慕名而来,使曲阜师大的师资力量得到极大的增强。数学系师生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活跃的逻辑思维,让刚刚传入国内的运筹学得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他们及时对这些经验和成果加以总结、凝练,《公社数学》由此诞生,很快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有力推动了运筹学教学实践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1.4 农村的办学环境为《公社数学》的成书提供了实践场所。曲阜师范大学的校址在曲阜县城西关外、大庄村西南的一片农田。建校初期只有近200亩的面积,周边全是农田,开创了全国第一所在农村创建大学的纪录。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师生纷纷走出校门,积极寻找所学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的契合点,从麦场设置、劳动力调配、农作物布局等入手,探索用科学的方法和模型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理论的应用和检验提供了实践机会,并将实践得出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整理、凝练,《公社数学》得以成书。

2 《公社数学》成书的经过

20世纪50年代,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在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教育工作方针的指引下,1959年曲阜师范学院掀起了“教育革命”的热潮,广大师生纷纷走出校门参与生产实践。数学系1958级师生胸怀报国之志,发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分别到曲阜陈庄公社、吴村公社和广北农场,探索运筹学和农业生产结合的有效途径。参与生产的师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在总结农民“小往大靠”的设麦场经验后,给出了麦场设置的数学模型。

随着劳动实践的不断深入,又在劳动力调配、农作物布局、水利渠道设计、大田小麦估产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适用于农业生产的数学方法。这些数学模型和方法有效解决了生产劳动实践中的迫切问题,使得劳动力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农作物布局更加合理,水利渠道设计更加科学,大田小麦估产更加准确。经过半年多的反复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若干文字材料。回到学校,青年教师周有权对这些实践成果进行了整理、凝练,最终汇编为教材,当时的数学系主任巩宪文提议命名为“公社数学”,一本凝聚着师生智慧、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代表性成果由此诞生。

《公社数学》是曲阜师范学院积极贯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自觉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产生的,不仅为国家保存了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为工农大众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物证据,更为新时代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提供了实证材料,真实记录了地方高校立足实际、开拓创新,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了孔子家乡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回应时代要求的奉献和担当精神,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

《公社数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探索“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新理念和新模式的典型科技成果,是探索数学学科和运筹学学科发展新思路的代表性文献,充分展示了建国初期数学学科紧跟时代发展,推动运筹学融入生产实践的高校学科发展新理念,为运筹学教学实践的深化、教学特色的发展与成熟提供了良好借鉴,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

曲阜师范学院设学孔子故里,根植曲阜文化沃土,传承中国传统教育精神,肩负着教育服务国家建设的使命与担当。虽身处农村,却面向生产实践,运用运筹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向广大群众求教,不断丰富运筹学理论发展。《公社数学》的诞生在学校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地位,是曲师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生动见证,在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知识分子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怀,增强全体曲师人爱校荣校意识上发挥了良好的教育作用,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3 《公社数学》成书的积极影响

3.1 入选山东省文教群英会展览会,获得毛泽东主席关注。1960年5月,山东省文教群英会展览会在济南珍珠泉礼堂隆重举行,《公社数学》作为数学知识服务农业生产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入选。

1960年5月2日—4日,毛泽东主席到山东视察,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舒同同志陪同毛主席参观了展览会。毛主席在听完线性规划在全省推广情况的汇报后,对曲阜师范学院编写的《公社数学》给予了关注,并听取了有关土地规划、劳力分配、麦场设置等情况的介绍,肯定了师生们的首创精神。毛主席认为《公社数学》“这是个新东西,一下子研究不好,要很好地研究研究”。毛主席对《公社数学》的关注和翻阅让曲阜师范学院师生欢欣鼓舞,坚定了继续努力将所学服务农业生产的决心,更让《公社数学》成为曲阜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曲师”)校史上光辉的一页,成为激励一代代曲师人砥砺前行、奋力书写教育发展新篇章的不竭动力和精神财富。

3.2 探索教育服务农业生产的创新之路,引发媒体广泛宣传。《公社数学》的诞生是曲阜师范学院师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走出校门、投身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服务农业生产创新之路的生动见证,引发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1960年5月7日的《大众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翻阅《公社数学》的照片,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60年5月15日《大众日报》刊发了三篇介绍线性规划在山东省的应用情况。1960年6月6日的《文汇报》刊发了中共曲阜师范学院数学系总支委员会的《公社数学》。[3]

1960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三篇介绍山东数学工作者如何深入生产第一线,推动生产发展和数学理论研究的文章。其中《广阔的路——山东曲阜师范学院对运筹学的实际应用和理论探讨》,专稿介绍了曲阜师范学院数学系师生在毛主席《实践论》的指导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工农业生产中的许多问题。[4]这篇专稿还被翻译成英文发表在美国出版的杂志上。媒体的广泛关注不仅让曲阜师范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而且激发了师生深入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热情,为开展更大规模、更为深入的“公社数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强大动力。

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标志性成果,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公社数学》是运筹学的分支——线性规划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标志性成果。1960年7月,全国第一届运筹学现场会在济南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交流山东省及其他地区大搞运筹学的群众运动的经验,推动运筹学线性规划理论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曲阜师范学院师生深入农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运用线性规划理论解决了一系列数学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对这些数学模型与方法进行凝练整理后形成《公社数学》一书,为数学在农业方面的实际应用和理论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公社数学》中提出并进行研究的“麦场设置”问题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作为此次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部分同志,在北京郊区永丰人民公社配合麦收工作,应用数学中的线性规划方法,制定出最合理的使用收割机、脱粒机、人力、车辆等调度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永丰人民公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数学研究所和力学研究所的四十余位同志为骨干,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等五所高校一千余名师生分赴北京郊区各人民公社,大搞科学为生产服务,推广和普及数学的活动,进一步对“麦场设置”问题开展了实践。

1961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总结和整理,在数学学科权威期刊《数学学报》上发表论文《数学方法在麦收中的应用》。至此,由曲阜师范学院师生提出并总结的“麦场设置”问题作为一项典型科技成果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并推广,并为其他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3.4 为运筹学教学实践和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世纪60年代,曲师数学系师生坚持运筹学为农业服务的研究方向,通过不懈探索与努力,有力促成了一系列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如《线性规划研究与应用选编》《线性规划研究与推广汇编》《平面图测绘和水准测量》《经验公式和抽样调查》《面积和体积的近似计算》《农村实用数学》等。20世纪70年代,又将运筹学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农村广播线路架设和水利工程设计等领域,如用“优选法”设计出水库挑流鼻坎的最优尺寸。这一阶段的生产实践使师生们认识到,解决具有应用背景的理论问题是学运筹的精髓,而将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促进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并提出新的理论课题,是运筹学不断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源,这一认识也为运筹学日后的教学实践和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数学系师生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将运筹学的研究和应用推向深层次,并把探索运用运筹学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推向了全国,并产生了代表性研究成果“长清模式”。

1981年9月,全国农业系统工程第一期培训班在长沙举办,数学系章志敏、马克杰受邀到会讲课,内容涉及农业合理布局、场站设置、实验设计等,主办单位将讲稿印刷成册,发放全国有关单位推广应用。1982年济南市农业区划办公室根据这一线索,专程到曲师洽谈,确定了长清县农牧业最优布局的研究课题。课题组成员深入了解情况后,对该县土地进行了37种类型划分,确定了83种作物组合方式,给出了含有3000多个变量的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后在北京石化研究所计算中心的帮助下,完成了《系统工程在长清县农牧业最优结构布局中的应用》研究。调整产业结构后,该县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增加250万斤,成为济南市郊四个区县中唯一增产的县。

《人民日报》(1986年8月17日)报道,“山东长清县运用软科学指挥农业生产尝到甜头,不凭经验办事,要靠科学决策”,并发表一个编后短评“重新学习当领导”。[5]记者刘健题为《数学的灵光——曲阜师范大学运筹学研究所推广农业系统工程的事迹》一文发表在《大众日报》(1986年3月15日第一版)。[6]

有了长清县的成功后,课题组在桓台县、沾化县,潍坊市的“三北”等省域范围内将数学模型与农业经验结合起来,采用多层次优化的方法,使优化方案的实用性进一步增强,更便于推广应用。在郯城县探讨了劳动资源分布最优方案,研究目标转向最复杂的资源:“人”,迈出了从静态到动态研究的第一步。

“长清模式”先后在北到内蒙古巴盟“长胜”实验区,西至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南到贵州等地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均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从《公社数学》的探索创新到“长清模式”的辐射全国,是运筹学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不仅丰富了运筹学教学实践,而且对于运筹学学科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运筹学曲阜师范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曲阜之旅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洛阳师范学院
曲阜:“居家医康养”新模式
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浅谈对运筹学专业教育的一些看法
大庆师范学院简介
曲阜行政服务中心打造为民服务“升级版”
山东·曲阜·孔子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