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智时代档案“网上展厅”建设新探索

2024-06-27刘娟娟金波

档案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信息网展厅档案馆

刘娟娟 金波

关键词:数智时代;档案展览;网上展厅;文化服务;信息需求;人性化;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

1 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站数量多达383万个。[1]面对档案服务群体网络化、大众化、社会化的变化趋势,档案“网上展厅”为满足网民信息需求与档案文化需求搭建桥梁。近十年来的数智化技术变迁更是为进一步释放档案“网上展厅”文化价值创造契机。

2 档案“网上展厅”内涵特点

2.1 档案“网上展厅”内涵。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档案实体展览逐渐兴起,到20世纪90年代末,档案展览工作发生巨大变化,迎来现实与虚拟并存的新时代,孕育出档案展览的新形式:网上档案展览。[2]目前,网上档案展览的名称有“线上展览”“网上展览”“网上展厅”等多达11 种,其中“网上展厅”使用率最高,[3]更能揭示档案网上展览内涵,即技术+数字+网络[4—6]。基于此,本文认为档案“网上展厅”是指在互联网空间档案信息资源的展示形式,它既是档案实体展厅的线上展区,也是数字档案资源展示的网络专区。

2.2 档案“网上展厅”特点。档案“网上展厅”作为时代发展产物,以得天独厚的功能特点成为档案文化宣传主力军,在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关键作用。与传统线下展厅相比,它有受众范围广泛、观展体验沉浸和发展理念绿色生态的诸多优势。

档案“网上展厅”打破了时空限制,公众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即可体验档案魅力。如2020年6月9日福建省档案馆与7家省级档案馆在CGTN、央视频、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平台开展主题展特别直播,观看直播人数达300多万人次。扩大了档案工作社会影响,营造了浓厚的档案文化氛围。[7]档案“网上展厅”利用3D建模、数字孪生、人机交互等技术形式创建互联网虚拟展示空间,[8]以形象化、情境化展览形式再现档案记忆,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3 档案“网上展厅”建设现状

本文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综合档案馆“网上展厅”为调研对象,从展览规模、展览主题、展览形式及展览效果4个方面对档案“网上展厅”建设现状进行分析。

3.1 展览规模。通过对31个国家综合档案馆网站浏览统计,各“网上展厅”展览数量参差不齐,其中展览项目数量在10个以内的共11 家,占比36%;11 ~20个的共14家,占比45%;21个及以上的共6家,占比19%,分别是重庆、北京、山东、上海、辽宁、天津。其中,东部地区展览项目数量较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多。

“为应对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维持新鲜感,长期关注档案网上展览,因此保持一定的展览信息更新频率才能抓住热点。”[9]“网上展厅”展览规模不能仅看展览已有项目数量,还需考虑展览项目的更新频率。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档案“网上展厅”更新频率为一年或两年,在2023年1月1日以后更新的仅有10家,占比32%。由此可见,档案“网上展厅”更新速度较慢,活跃度不高。

3.2 展览主题。多样的展览主题是保障档案“网上展厅”良性运转的动力源泉,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网上展厅”展览主题大致可分为五类。

(1)奋斗历程类。展览主要以本地区形成的革命历史档案资料为基础,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和伟大功绩。如上海档案信息网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山东档案信息网的《山东从严治党生动实践(1921—1949)》《山东省早期党组织和民主政权建设档案》;黑龙江省档案馆网站的《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历次代表大会回顾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档案图片展》;甘肃档案信息网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展览》;新疆档案信息网的《党在新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文献展》等。

(2)重大纪念活动类。重大纪念活动类向来是档案展览中的“重头戏”,也是打开档案宣传的关键突破口,此类展览往往与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时间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如天津档案方志网的《纪念天津设卫建城600周年图片展》《天津档案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画册》;辽宁省档案馆网站的《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档案图片展》;江西档案信息网的《彪炳史册的伟大壮举——纪念八一南昌起义90周年历史图片展》;湖南省档案馆网站的《湖南省学习雷锋活动50周年档案展》;湖北档案信息网的《丰碑——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湖北解放70周年档案史料展》;广西档案信息网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展》等。

(3)地区发展沿革类。各地区档案馆均存有记录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这些特色档案资源是本地区文化传承的珍贵素材,容易引发当地民众情感共鸣。如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的《北京市城乡变迁图片展》《曾经的故事——老北京的味道》;天津档案方志网的《天津城市记忆展》;吉林省档案信息网的《古今吉林》《吉林百年档案珍藏展览》;江苏省档案信息网的《新中国的记忆——档案镇江记忆》;重庆档案信息网的《百年重庆》《民国时期万县海关档案展览》;贵州档案方志信息网的《贵州老照片》;甘肃档案信息网的《百年甘肃的文明史》等。

(4)名人名家类。此类展览重点对名人名家在工作、生活、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资料进行汇编展出,其中包括回忆录、自传、手稿、日记等。如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的《故事爷爷孙敬修》《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天津档案方志网的《档案系统授衔专家》;内蒙古档案网站的《任明德事迹展效果图》;吉林省档案信息网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吉林》;上海档案信息网的《西德尼·甘博的中国之旅》《路易·艾黎在中国》;山东档案信息网的《邓小平山东足迹》;湖南省档案馆网站的《曾三同志档案陈列馆》《刘少奇回乡展》;广东省档案馆网站的《赵多瑞书画艺术档案展》《莫各伯诗书画展览》等。

(5)抗战史料类。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抗战史料类展览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吉林省档案信息网的《日本侵华罪行档案展》《铁证如山——日本侵华罪行档案图片展览》;山东档案信息网的《淮海战役群众支前运粮队》《1928年5月3日,日军在济南犯下的累累血债》;安徽档案信息网的《安徽抗日战争图片展》;浙江档案网的《舟山渔民营救英国战俘》《浙江军民营救美军飞行员》;陕西档案信息网的《抗战中的陕西》;广西档案信息网的《飞虎传奇——中美空军抗日档案图片展》;贵州档案方志信息网的《抗日战争中的贵州》等。

受馆藏资源、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档案“网上展厅”普遍存在选题单一、内容单薄、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重现民族历史的多,聚焦民生福祉的少;泛泛而展的多,独树一帜的少。

3.3 展览形式。我国档案“网上展厅”展览形式主要有四类。第一类为图文形式。用图片辅以文字解释进行展陈的方式是我国档案“网上展厅”最为常见、占比最大的展览形式。如河南档案信息网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展出的《新中国成立65周年河南发展成就档案史料》。第二类为音视频形式。直接展出音视频档案或对传统纸质、胶片、照片档案进行加工,通过语音和字幕形式辅助展示。如贵州档案方志信息网“网上展厅”中的《贵州省荔波水书》与《贵州省黔南水书》均是以视频形式呈现档案内容。第三类为3D形式。以三维立体形式对档案馆线下展览进行实景模拟线上展出。如辽宁省档案馆网站的《清代皇室档案展》与《辽宁记忆》。第四类为360°全景形式。具体来说,360°全景形式是3D形式走向VR展示的关键环节。目前使用这类技术的“网上展厅”极少,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的《档案见证北京》是其中的先驱探索者,用全景图、平面图、视频、语音等丰富形式充分展示了古都京城历史变迁。经统计,31个国家综合档案馆“网上展厅”展览形式较为单一,图文形式最多,占比达58%;新技术展示相对较少,360°全景形式仅占2%。

3.4 展览效果。展览效果包括运行效果和利用效果。在运行效果方面,“网上展厅”页面的稳定性、可访问性,展览内容的完整度、可识别度等均是考量运行效果的核心指标。通过axe DevTools测试发现,31个档案“网上展厅”网站中仍有15个存在着技术兼容不畅问题,造成网站无法打开、内容模糊不清、视频无法播放、Adobe Flash Player已不再支持等情况,严重影响档案“网上展厅”运行效果。在利用效果方面,档案“网上展厅”应重视公众利用评价,提供有效交互渠道,形成双向的互动反馈机制。利用效果可通过设置浏览人次、累计访问、点击数、阅读次数等标识对参展用户数量进行统计。在对相应统计标识的调研中发现,31个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网上展厅”中仅有北京、天津、山西、浙江、江西等11 家设置有用户数量统计标识。利用效果也可通过收集用户反馈意见进行评价。遗憾的是,调研中发现档案“网上展厅”互动功能极少,仅1家设置了留言版块。

通过对档案“网上展厅”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档案“网上展厅”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大、发展短板明显的问题。

4 数智时代档案“网上展厅”发展动能

20世纪40年代,香农证明了采样定理,提出任何具象都可以抽象为数字,进行数字化。[10]“数字化是第一步,智能化才是未来趋势,数智化实则是数字化的高级阶段,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有机融合,它融合了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双重特征。”[11 ]在“数智”背景下,如何结合技术思维与技术应用释放档案文化价值,提升档案服务品质,探求档案“网上展厅”

发展新路径,是时代赋予的全新命题。为解决这一命题,档案“网上展厅”在数智时代应形成以信息技术拓展为推动力、以信息需求升级为拉动力、以紧抓机遇与创新发展的自我进化为内驱力的动能机制,多方向协同推进档案“网上展厅”建设,如图1所示。

4.1 推动力:信息技术助能。档案“网上展厅”作为检验档案治理效果好坏的方式之一,应依托新技术,构筑有视觉欣赏、有听觉享受、有触觉感知的创新展示模式,优化展出效果,为用户带来更具视觉性、互动性、创新性的线上档案展览体验,从而提升公众满意度,形成档案信息服务绿色生态。

4.2 拉动力:信息需求升级。档案部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及时、精准、高效、智能的档案信息服务和档案文化服务,激活社会对信息的各方面需求。[12]一方面,根据用户信息意愿夯实档案“网上展厅”线上展示平台;另一方面,结合公众获取信息能力提升的契机,利用信息化传播媒介,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档案APP、抖音、b站等互联网平台推介档案“网上展厅”,吸引更多的用户浏览观展,扩大线上展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档案工作社会生态位。

4.3 内驱力:实现自我进化。第一,顶层设计。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13]档案“网上展厅”主动对接数字中国、文化数字化战略进行顶层设计,推动档案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与多元利用,充分发挥档案文化价值。第二,融合推进。档案部门应融合自身优势和传播优势推进“网上展厅”建设,提升服务效能。[14]

5 数智时代档案“网上展厅”优化路径

档案“网上展厅”不仅是档案宣传的门户窗口,更是改进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数智时代,实现档案“网上展厅”高品质发展,需要从行动、内容、体验、服务等方面完善。

5.1 让行动有方向:完善顶层设计,打造专业团队。实现数智赋能档案“网上展厅”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形成有指导、有规划、有组织的行动模式。

第一,完善顶层设计。档案“网上展厅”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应总体规划,统筹整体布局。各级档案部门应依据工作实际,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档案“网上展厅”发展目标与实施策略,形成自上而下、覆盖全面的制度保障体系。强化档案展览工作,成立展览中心等专门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档案“网上展厅”高效运行。如辽宁省档案馆设置档案展览展示中心,[15]通过机构优化对有限的资金、人员、设备、技术等进行科学配置,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益和合理性,实现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

第二,打造专业团队。在档案工作人员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基础上,借助社会力量打造专业团队,如加强同陈列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部门合作,借鉴展示技术、展出方式与展览经验,提升办展质量。

5.2 让内容有品质:丰富展览内容,提高展览质量。第一,拓展选题类型,丰富展览内容。北京市档案信息网《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天津档案方志网《末代皇帝在天津静园》、上海档案信息网《中华老字号》等;江西档案信息网策划的《档案走进江西高校系列展》,通过图文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发展历程,为公众了解高校历史变迁提供优质通道。除此之外,展览主题确定应跳出档案固有思维,大胆尝试跨领域的合作办展模式,展出“档案+”作品,提供创新性展览内容。如美术界学者提出:“艺术家主动将自己的作品档案化,项目带着明确的档案性特征。艺术活动本身的档案化结果,也使得它可以去重组、制造新的意义和线索。”[16]

第二,深挖档案内容,改善展览质量。一方面,追踪社会热点,塑造“拳头”产品,如山西省档案馆策划的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运用丰富档案,展现了山西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和走向复兴的光辉历程,在学习强国、央视频、黄河新闻网、山西云媒体等平台播出后,登录在册用户浏览量达1000万次;[17]另一方面,开发数字资源,形成“特色”产品。目前,档案“网上展厅”绝大多数为照搬线下展览,涉及数字档案内容的展览实践较少,因此,应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数字档案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和深层次展示,打造特色档案展览品牌。

5.3 让体验有魅力:利用数智技术,优化展览效果。第一,宏观上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普惠性。目前,档案“网上展厅”建设东西部差距较大,以融合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东西部地区资源集成共享,构建全国范围内档案“大展览”资源平台是节约成本,降低技术依赖,避免重复开发,集中力量建设高品质、大流量、宽领域档案“网上展厅”的可行路径。

第二,中观上丰富展出形式,增强新颖性。档案“网上展厅”要充分利用新技术营造线上虚拟档案展览环境,形成数字孪生场景[18,19],如咪咕公司融合5G+XR、超高清、4K修复等技术应用,制作“大厦之门敢拼会赢——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历史陈列”,将数字化技术与展陈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多维度打造“5G+XR”文博“元宇宙”沉浸空间,生动再现厦门经济特区40年发展历程。[20]

第三,微观上解决技术故障,提高生动性。调查发现,档案“网上展厅”存在着网页稳定性差、软件版本不兼容、图片缩放不清晰等问题。通过技术再创新,可实现展览内容信息全程可识别、可利用和画面清晰、生动可读。

5.4 让服务有温度:明确服务对象,满足公众文化获得感。档案“网上展厅”应提供有温度的服务方式,实现服务目标精准化、服务流程智能化、服务效果优质化。

第一,明确观展用户需求。不同的观展用户由于文化程度、观展目的、兴趣动机等的差异性,观展需求也各不相同,运用用户画像技术可实现观展用户需求分析的精细化。[21]档案部门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行为特征、观展偏好、观展习惯、观展需求等进行用户画像,分析研究社会大众档案展览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选题策划。

第二,优化人性化设计。在充分了解用户利用需求基础上,提供更为便捷化、精细化、无障碍化的档案展览服务。调查发现,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网站中有9家将“网上展厅”设置在“档案文化”二级菜单之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检索难度。可推广上海、山西、福建等省市做法,将“网上展厅”置于首页醒目位置,用户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海南省档案信息网设置关怀版网站入口,提供读屏专用、大字幕、配色选择等功能,完善网站无障碍设计;内蒙古档案信息网在首页设有英文入口,用户可以在汉语和英语间自由切换,不仅方便用户利用,也扩大了民族历史文化影响范围。

第三,设置交互性版块。“2016年至2019年,各级综合档案馆举办档案展览12870个,接待参观2545.2万人次。”[22]“档案利用服务虽然在总量上有所提升,但就日均服务量而言仍处于门可罗雀的境况,而这与档案馆在公众心中传统的严肃封闭形象不无关系。”[23]通过设置留言版块、互动弹幕、在线问卷、趣味游戏等版块,为用户提供反馈意见平台,实现与用户实时沟通交流。天津市档案馆启动天津乡音记忆工程,向社会征集天津话发音人,并在网站设置“方言建档”项目,发布“天津方言寻根之旅”“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等专题片,公众不仅是“网上展厅”的利用者,更是参与者[24]。同时,档案部门建立展览效果评价标准,纳入浏览量、访问量、满意度等指标,提高“网上展厅”建设水平。

档案“网上展厅”已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档案传播与利用方式,是增进档案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面向用户需求,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建设档案“网上展厅”,是激活档案价值,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信息网展厅档案馆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构筑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预警信息网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
警用移动信息网建设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