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和“不逾矩”
2024-06-27冀永义
冀永义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看来,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人生在世最高境界。后学读这个典故,每每欣羡,以为至人。
然而后人羡慕的,往往是孔子的“从心所欲”,对“不逾矩”则重视不够。潜意识里,好像都有一种不被约束的希望,如鲲化为鹏,“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如鸿鹄展翼,“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不是抽象的精神世界的存在,而是具体地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既然不能“遗世而独立”,就要遵守现实世界中的纪律规矩。反观孔子,他之所以能够从心所欲,也恰恰是因为心中有矩,有不能逾越不敢逾越同时也不想逾越的敬畏。
“从心所欲”和“不逾矩”,包含着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从心理学上讲,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食鱼而望有车,有车而望养家,甚而“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不满足就有弹铗之怨。可是客观资源总是稀缺,假如人人从心、事事随意,这个世界就成了你争我夺的战场。不依规矩,难成方圆,欲望和资源之间的矛盾,要有法律法规来规范、来调整。
领导干部掌握一方权力,可以调动许多资源,则更要有“不逾矩”的警省,克制“从心所欲”的冲动。因为领导干部的“从心所欲”,很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新编京剧《廉吏于成龙》有句唱词“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则自焚”,那么谁来“遏”?怎么“遏”?除了修身自省,还要靠党纪法规硬性约束。
讲到“从心所欲”和“不逾矩”的关系,想起庄子《养生主》里提到的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为什么庖丁能如此游刃有余一气呵成?前提是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不是毫无章法地从心所欲。
而且,尽管他解牛多年,“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还是“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因为怵然为戒,所以态度谨慎,所以能很好地处理各种技经肯綮,动刀甚微而达到謋然已解、如土委地的效果。任务完成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那才是真正进入了“自由王国”。
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发,做一个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人,在讲规矩、守纪律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从心所欲和游刃有余。
责任编辑 / 钟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