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宰相 边关雄帅

2024-06-27赵连稳

前线 2024年6期
关键词:狄青宋仁宗宰相

庞籍(公元988—1063年),字醇之,出生于单州成武(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博览群书、才思敏捷。他主政地方多年,官至枢密使、宰相,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庞籍文采斐然,著有《清风集》《清风集略》等,可谓贤达鸿儒。宋仁宗赞其“明于料事”“深谋远虑”;司马光评价他“敏而好谋,果而不惑”。

天子御史  忠鲠之士

庞籍年少聪慧,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及第,被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司理参军,掌管刑狱诉讼之事。任职期间,黄州“狱无冤抑”,颇有政绩。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十二月,北宋政治家夏竦担任黄州知州,与庞籍相识,交游甚密,曾同游洪水山。夏竦对庞籍所作“登临不觉致身危”的诗句感到惊异,认为他具备宰相资质,日后必成大器。有一次,庞籍得了重病,想把后事托付给夏竦。夏竦识其病症,安慰道:“你不会死的,将来还要做个穷宰相呢,而且还会长寿,你的病不久就会好的,不必担心。”庞籍说:“大人,您不是开我玩笑吧。再说我做了宰相,还会穷吗?”夏竦说:“我是说你和其他宰相比,算是穷的。”多年后,庞籍果然做了宰相,晚年退休时对此事仍津津乐道,专门写诗回忆道:“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13岁的宋仁宗继位,在位初期,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庞籍被召入京,任殿中侍御史。此时,垂帘听政长达11年的刘太后去世,仁宗的养母杨太后继续参议军国大事。对于此事,朝中大臣不置可否,大都观望宰相冯拯的态度。此时,庞籍站了出来,对群臣说:“陛下已长大成人,具备了独立主政的能力,倘若再次垂帘听政,将会使龙颜尽失。”于是,当着大臣的面,他烧掉了支持垂帘制度的《内东门议制》,宋仁宗得以顺利亲政。针对当时朝中宰相冯拯一手遮天的局面,庞籍又上奏说:“陛下应该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谋私。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宰相一人。”事后,御史中丞孔道辅感慨道:“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行使,揣摩宰相的意图,唯有庞籍不察言观色,真是天子的御史啊!”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庞籍任开封府判官。有一次,宋仁宗宠爱的美人尚氏派内侍到开封府传达旨意,干预政事。庞籍遂上奏皇帝,认为大宋自建国以来还没有宫中美人向州府下达命令的怪事,应该杖打内侍,以儆效尤。在庞籍的坚持下,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斥责美人、杖笞内侍,并且命令有司:“从今以后宫中传命,有关部门有权拒绝执行。”

治边有方  儒将风范

唐朝末年,在陕北地区生活着党项、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率众参与平定黄巢起义,被唐僖宗封为夏国公,赐姓李。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十月,李元昊建立了西夏,都城兴庆(今宁夏银川),宋夏边境不断发生战事。当年十一月,庞籍出任陕西体量安抚使,后为都转运使,负责处理对西夏的军政事务。他采取“占据要害,屯兵营田,长期经营”的积极防御方针,稳定了边疆局面,促进了民族交流交融。

庆历元年至五年(公元1041—1045年),庞籍出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当时的延州刚刚遭受西夏军队重创,沿边防御亟待恢复。庞籍临危受命,慨然赴任,与范仲淹、韩琦共同掌握西北军政大权,以防西夏骚扰。在其任内,庞籍“抚民以仁,驭军以严”,不仅稳定人心与社会秩序,还收复失地、营建堡寨,重新构筑起防御体系。针对当时宋军“将不良,士不锐”的局面,庞籍提拔王仲宝、马怀德、王嵩、折保忠等一批骁勇善战的将领,以铁腕手段斩杀违反军纪者,严禁军队骚扰侵害百姓。他统辖的戍兵近十万,因没有军营,“多寄止民家”,但“无秋毫敢犯民者”。除整肃军纪以外,庞籍还依托堡寨招募蕃汉百姓耕种或者让士卒屯田,既减轻了粮草转运给百姓带来的负担,又保障了军队粮食供给。

因其爱民之心,庞籍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爱戴。当他升任枢密副使要离开延州时,百姓纷纷赶来遮道泣曰:“公用兵数年,未尝以一事烦民。虽以一子为香焚之,犹不足报也。”将庞籍送了一程又一程。

庞籍经略西北边防多年,谙熟边事。他营建堡寨、构筑防线,拔擢将帅、精兵练卒,治军有方、安民有术,促成了宋朝与西夏的“庆历和议”,双方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他将自己指挥战争的经历写入《渔家傲》一词:“儒将不须躬甲胄,指挥玉尘风云走。战罢挥毫飞捷奏。倾贺酒,三杯遥献南山寿。草软沙平春日透,萧萧下马长川逗。马上醉中山色秀,光一一,旌戈矛戟山前后。”这首词,不写四面号角的边塞风烟,而是热情歌颂战争的胜利,勾画了儒将英武的形象以及战士整肃、威严的阵列场面,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与昂扬雄壮的情绪,堪为运筹帷幄的一代儒将心血之作。

爱民廉洁  为国荐才

据《宋史》载,庞籍对黎民百姓“颇有惠爱”,时刻将百姓的事挂在心上,念念不忘。

宋夏之间的战争给陕西四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称)带来了不小的财政压力,特别是冗兵问题给百姓带来的负担更加沉重。庞籍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后不久,便建议朝廷减轻边地百姓的赋税。在给皇帝的奏疏中,他详细陈述了当地的实际情况,谏言道:“陕西用兵以来,用度太广,请遣使者减省边费。”具体的办法就是让边防士兵“就食内地”。他的奏疏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理由是宋夏双方刚刚实现和平,未来难以预料,不可放松戒备。庞籍透彻分析了宋夏形势,坚持己见,最终,朝廷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

不久,庞籍升任枢密使,进一步建议裁减陕西的冗兵,精兵简政。宋仁宗下诏,凡年五十以上及身体矮小的士兵,一律裁减为民。结果,在与西夏接壤的陕西及河北、河东、京东西等路老弱兵员六万有余,得以返乡,由官府安置,给其土地耕种,其余的二万余人“各减衣粮之半”。这次裁军,节省了几百万贯的军费,“陕西之民力稍苏”,进一步减轻了陕西百姓的负担。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早在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庞籍任福建转运使时,了解到漳州、泉州、兴化军等地虽已纳入北宋版图,但仍保留原先的赋税制度,百姓负担也较为沉重,便上疏建议减少当地按人口缴纳的税米(丁米)。这道奏疏未得到朝廷批准,并被搁置了多年。16年后,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十月,庞籍出任宰相,主政全国。上任伊始,他再次上疏重提此事。这次,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减少漳州、泉州、兴化军等地的丁米,百姓的负担因此减轻了约二分之一。

除了减轻百姓经济负担,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外,庞籍还以国事为重,唯贤是举,培养、举荐了司马光、狄青、范缜、种世衡等一大批栋梁之材。尤其是他推荐狄青的故事被人传为美谈。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广南西路的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叛,宋兵连吃败仗,广西重镇邕州危在旦夕。庞籍向朝廷推荐枢密副使狄青挂帅平叛,且力排众议,不派文臣监军分权。他说:“狄青是军人出身,如派文官做副官,号令无法统一,会影响作战。他打仗有勇有谋,应该让其专任。”宋仁宗采纳了庞籍的建议,并特地为狄青饯行。果不其然,狄青到达广西后,迅速平定了叛乱。宋仁宗喜不自胜,对庞籍说:“狄青能够打败敌人,有你庞籍的功劳啊。”

自被任命为枢密副使,直至担任宰相之职,庞籍成为北宋时少有的独任宰相之人(北宋时宰相一般为两至三人)。他身居高位却没有贪污记录,是名副其实的“田园贫宰相”。庞籍的亲戚、道士赵清贶替人说情,收了钱财,被人检举,庞籍闻讯后知会开封府,抓捕赵清贶,论罪发配至边州。由于他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招来“内外怨疾颇多”,久而久之,宋仁宗也听信了谗言,与庞籍之间有些嫌隙,便找了一个借口,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把他放外任,出任郓州知州。7年后,宋仁宗想再次起用庞籍为尚书左丞。此时,庞籍已72岁,便以年老为由,屡次上表求退。宋仁宗无奈,只好恩准。有人问庞籍,为什么不趁身体状况尚可,去做天子的近臣呢?庞籍回答说:“趁天子还记挂着我时急流勇退,不是更好吗?难道非要等到精力不济,被皇上厌弃后,再离去吗?”不久,庞籍便以太子太保致仕,被封颍国公,退归故里。

回顾庞籍的从政之路,可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非行伍出身,却堪为一代良将、边关雄帅。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不断思考总结宋夏历次战争的经验、教训,博采众长,并以正确的战略战术、守边措施与治军思想,抵御西夏入寇,为巩固北宋西北边疆的和平与安宁建立了不朽功勋。在执掌朝廷枢政后,他尽职尽责,唯贤是举,不以官爵养私和邀取声誉,用人虑事,以国事为先,为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维持承平时日作出了卓越贡献。所以,史学家司马光在其《传家集》中对庞籍高度评价:“向守西边,宣力实多,怀柔凶渠,复归皇化……及告老之年,精力犹壮,坚辞荣禄,去位家居。实朝家之硕臣,方今之旧俊。”

(作者简介:赵连稳,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猜你喜欢

狄青宋仁宗宰相
以民为本,千古一帝
以民为本,千古一帝
心中有天平
狄青: 打个胜仗行不行
狄青智取昆仑关
宋仁宗的菩萨心肠
宰相断案
狄青示弱
中华宰相村
脸上被刺字的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