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手机沉迷之困 点亮青少年成长之光

2024-06-27团四川省委社会联络部

中国共青团 2024年10期
关键词:化名手机游戏青少年

团四川省委社会联络部

专家导读

对于青少年手机沉迷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需要运用社会创新之道去破解。本项目具有专业志愿服务的典型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项目团队动员电子竞技、心理与教育学等专业志愿者,通过多方跨界协作的方式进行积极引导;二是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关爱与陪伴,从而取得良好的成效;三是对青少年提供专业干预和服务,并形成精确的评估数据与经验模式,从而更好地以点带面,复制推广。

基于项目所取得的成效,建议结合高校智力资源,开展相关实证研究。这不仅可以减少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还能在保护和开发青少年科技好奇心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该项目还可以协同家长促进家庭亲子关系改善,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在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工人村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手游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参赛双方分别是以刘明(化名)为队长的成都AG电子竞技俱乐部职业选手代表队和社区中小学生代表队。比赛结果毫无意外,职业选手们单方面狂“虐”了社区中小学生,打得他们“怀疑人生”,小骆同学(化名)甚至一气之下,把手机摔在了地上。

手机沉迷现象突出引导缺失问题严重

工人村社区是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在四川实施的点位之一,承接项目的成都幸福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发现,很多家庭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家里的孩子沉迷手机。比如,四年级学生赵文吉(化名)痴迷手机游戏,偷偷刷走爷爷卡里的数千元养老金充值装备。已上中学的李用虎(化名)由于长期观看短视频营销号,竟然动了去俄乌战场当雇佣兵“一夜暴富”的念头,离家出走……在家长们看来,手机如同一只“怪兽”,在吞噬着孩子们时间的同时,也一点点磨灭着他们的希望和未来。深入调研后发现,手机游戏不仅是很多青少年的群体社交,更是家长们让孩子在课后和假期不调皮的“最优解”,手机沉迷问题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家庭关系都带来了不小的消极影响,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缩短青少年手机使用时间,破解手机沉迷问题,成了困扰所有人的“老大难”问题。

多方联动整合资源多管齐下破解难题

如何介入才能更加有效呢?说教,甚至体罚打骂,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为此,在各级团委的指导下,成都幸福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了“破困行动”预防手机沉迷志愿服务项目组,探索建立“政社校企”四方联动机制,整合高校志愿服务力量和企业专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在与多名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反复研讨后,项目组决定从青少年最感兴趣的手机游戏入手,创新设计“偶像力量、暂离手机、聚光行动、畅享未来、对话手机”五大板块,邀请高手来“虐”他们、真正“打服”他们,从而引导其主动求变。同时,青年志愿者们还组织开展结对陪伴行动,转移孩子们想玩手机的注意力,带领他们前往四川大学参观游学,让他们提前感受大学氛围,树立奋斗之志。在参访告别仪式上,现场播放了父母们录制的视频,他们诉说了各自的期望与勉励,孩子们也宣读了自己写给手机的一封信,纷纷表示今后将树立正确的手机观、游戏观,现场氛围热烈。曾经的“捣蛋鬼”王乐乐(化名)谈到,自己非常喜欢听志愿者们讲苏轼的故事,还想去三苏祠参观学习,这让大家喜出望外。

以点带面推广复制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无独有偶。当“破困行动”项目落地眉山市彭山区谢家场社区后,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受到了社区和居民的一致欢迎。社区负责人表示,“项目帮助我们社区的青少年们端正了对手机、对游戏的态度,提高了自我约束能力,对孩子们今后的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参与项目的社区青少年日均使用电子产品时长从7.2小时下降到1.4小时,比活动前下降80.6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平均时长。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未来,项目还将持续整合资源,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在省内多个社区推广实施,为广大青少年创造更多屏幕之外的连接,提供更多兴趣转移的场景,努力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化名手机游戏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用心浇灌,静等花开
很远很远的“六一”
让手机游戏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新渠道
手机游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在干什么
神秘的“茅十八”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浅谈手机游戏业务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