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的文学修养
2024-06-27任旭
任旭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新闻报道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新闻编辑需要具备更加丰富的文学修养,以应对信息爆炸、社交媒体兴起、个性化定制等方面的挑战。基于此,本文讨论了文学修养在新闻编辑中的重要性、新闻编辑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并深入探讨了文学修养的提升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文学修养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0.028
文学修养是新闻编辑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其需要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叙事元素,如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场景描绘、对话交流等,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新闻故事讲述得更加立体和有趣,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本文深入探讨了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的文学修养,旨在帮助新闻从业者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文学修养,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当下新闻报道的需求,创作出更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新闻作品。
1. 文学修养在新闻编辑中的重要性
优秀的新闻编辑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感的嗅觉,以抓住新闻事件的要点并将其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来。文学修养则可以培养编辑对语言的敏感性和精准运用能力,帮助他们在报道中使用生动、有力的表达方式,使新闻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目光。文学修养还可以培养编辑的逻辑思维和叙事能力,将复杂的新闻事件通过简练的语言串联起来,以便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整个事件的经过和影响。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描写人物来探索人性的复杂性,通过叙述社会来剖析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但能增加新闻编辑对人性的洞察力,还能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描绘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形象和背后的社会背景,从而让新闻编辑写出更深入、更全面的报道,为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在处理新闻素材时,编辑需要选取合适的描述和图片,以呈现一个完整的新闻报道,此时,文学修养可以帮助编辑强化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使其能够精确地判断什么样的描写和图片适合该新闻,并令读者产生共鸣,这种审美能力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具有吸引力,能够更有效地传递信息。
2. 融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的挑战
在互联网普及和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导致大量的信息涌入新闻编辑的工作领域,编辑需要处理并筛选出真实、准确、有价值的信息,以避免假新闻的传播和错误信息的误导。信息的高度可复制性和传播性使新闻编辑在报道速度和准确性之间面临着艰难的平衡,这就需要新闻编辑更加谨慎和敏锐地评估、验证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和信息,这使传统媒体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和改变的需求,新闻编辑需要适应社交媒体的特点和用户习惯,以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同时,社交媒体也成为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渠道,编辑需要通过提供准确的新闻报道来提高传统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从而与社交媒体上的不可靠信息区分开来。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和用户画像分析的成熟,新闻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关注自身感兴趣的特定主题或观点,形成信息“筛选气泡”,这使得新闻编辑需要面对读者多元化和全面性的不同需求,积极寻找适应个性化的创作方式和推送手段,以确保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公正性。
3.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的文学修养提升措施
3.1 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和创新思维
面对信息爆炸和媒体多元化的挑战,新闻编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水平,以更好地适应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和发挥创新思维成为提升新闻编辑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戏剧和电影作为具有强烈叙事性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常常通过场景设置、人物塑造、节奏变化等手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新闻报道也需要具备这样的叙事能力和感染力,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共鸣。新闻编辑可以通过学习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了解其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从而将这些元素运用到新闻报道中,使报道更加生动、有趣。绘画和摄影作为视觉艺术形式,常常能够通过画面构图、色彩搭配、光影处理等手法传达情感和表达主题。在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不仅仅是文字和数字的呈现,更需要具备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新闻编辑可以通过学习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掌握视觉表达的技巧和规律,运用到新闻报道的编辑和呈现中,使报道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音乐和舞蹈作为具有节奏感和动态美感的艺术形式,通过节奏的变化和动作的编排传达情感和表达主题,在新闻报道中,适当的节奏感和动态美感也能够使报道更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吸引读者的关注。新闻编辑可以借鉴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运用到新闻报道的编辑和呈现中,使报道更加鲜活、富有生命力,实现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回应。除了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新闻编辑还需要发挥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新的报道方式和表达方式。在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形式和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新闻编辑需要具备创新思维,不断尝试新的报道模式和表达方式,开拓编辑视野,不断加强编辑技巧和表达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水平。
3.2 学习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乃至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写照,通过学习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文学作品,新闻编辑能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这不仅有助于拓宽编辑的思维边界,提高其对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使编辑更好地把握新闻事件背后的文化脉络,为读者提供更准确、客观的信息。文学作品反映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文学作品,新闻编辑可以借鉴其中的情节、人物塑造、叙事手法等,为报道注入更多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样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能够使报道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读者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在全球化和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往往需要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读者群体,通过学习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文学作品,新闻编辑可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增强对他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种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助于编辑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环境,以更加平衡和客观的视角报道新闻,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1]。文学作品常常包含丰富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它们,编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和社会问题,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文学作品可以启发编辑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捕捉和把握新闻事件中的细微变化和内在逻辑,这样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有助于编辑写出更深入、更全面地报道,为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3.3 注重情感表达和写作感染力
情感是人类的共通语言,写作感染力则能够加强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回应。在新闻报道中,注重情感的表达、增强写作感染力不仅能够提升报道的质量,还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传递信息,实现积极的舆论引导。新闻报道不仅是简单的事实陈述,更是对社会图景的描绘。新闻编辑通过在报道中融入事件所呈现的情感元素,能够突出个体的故事,展现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报道更加真实、贴近人心,也使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人性的共通。新闻编辑应该通过运用文字的情感力量,将冰冷的事实和数据转化为真实感人的故事,以打动读者的心。写作感染力体现在语言的准确性、形象的生动性和句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如通过恰当的词汇和用词方式,可以更准确地表达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通过运用生动的形象和场景描写,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报道中的内容;通过变换句子结构和语序,报道的表达形式能够更加多样,也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写作具有感染力,增加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的时代,读者往往被大量的信息冲击,容易疲劳和麻木,情感表达和写作感染力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的情感回应和思考。通过情感连接,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进而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并对所传递的信息保持长期的记忆和关注[2]。当新闻媒体能够提供情感富有、感染力强的报道时,读者更能对该媒体产生信任和好感,形成对该媒体的忠诚度,这对新闻媒体来说尤为重要,品牌忠诚度能够带来更多的读者和广告资源,进而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4 增加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学修辞是一门语言艺术,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编辑能够使新闻报道的语言更具有表现力、感染力和艺术性,进而提升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比喻和象征是常用的文学修辞手法,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事件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比较或联系,使抽象概念更具体、更鲜活。在新闻报道中,形象化描述能够让报道更加生动,编辑可以用生动的比喻形象来描述事件或人物,以提升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易理解,并持续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排比和对偶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韵律手法,通过反复的语音、语调或词句结构的平衡呼应,产生一种起伏变化的节奏感。在新闻报道中,通过运用排比和对偶,可以打破单调的叙述方式,增加报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报道更具感染力和记忆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韵律美感,增加报道的艺术性。修辞问句和反问句是一种引导读者思考和产生共鸣的修辞手法,通过提出问题或引出矛盾,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在新闻报道中,编辑通过运用修辞问句和反问句,可以引导读者关注报道中重要的问题,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参与,增强读者对新闻内容的关注和记忆,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报道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提升报道的深度性和影响力[3]。比拟和夸张是能让读者产生鲜明印象与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和精巧的比喻来突出某一特点或表达一种观点,使报道更具有表现力和独特性,在新闻报道中,编辑通过运用比拟和夸张,可以使报道中的事件或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有张力,让报道更加具有戏剧性和冲击力,进而提升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5 定期反思和总结自身的发展需求
由于媒体环境的迭变和新闻传播形式的日益丰富,编辑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文学修养和专业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首先,编辑应定期回顾和总结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成果,复盘参与的新闻报道和专题策划,总结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教训,深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明确自己在不同领域和报道类型下的表现和发展需要。这样的定期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编辑发现自身的问题,找到改进的方向,并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和目标。其次,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编辑需要跟踪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当前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技术应用。通过参加行业研讨会、培训课程和学术会议等,拓宽学术视野和专业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素养[4];参与专业协会和社交媒体平台,与同行进行交流和互动,分享经验和观点,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和发展动态,扩大职业网络,建立个人声誉和专业信任。通过与同行的互动和学习,编辑可以不断发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专业能力。最后,编辑还可以积极参与学习和培训,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参加各类培训课程、研讨会和学术讲座等,学习新闻编辑的理论与实践,提高新闻写作能力、文学应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信息时代,编辑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在线课程,接触和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3.6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叙事元素
编辑可以通过巧妙地安排新闻报道的情节和发展过程,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情感共鸣,新闻报道可以像一部故事一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通过设置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发展线索,使报道更加具有张力和吸引力。如编辑可以运用悬念、转折、高潮等元素,创造性地编排新闻故事,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通过生动、具体、立体的人物塑造,使报道的主要人物更加鲜活、真实;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举止等方面,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报道更具有沉浸感和情感共鸣[5]。同时,编辑还可以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为报道增添色彩和质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使其更容易投入故事情节,共同体验报道所描绘的场景,深入到新闻事件的现场之中。此外,再通过详细描述环境的氛围、景物的细节,使报道更加具体、逼真,增强读者的感知和沉浸感;通过设置生动的对话和交流场景,让报道更加生动、有趣,展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情感和冲突,使报道更具戏剧性和张力,随着对话的设置和展开,展示人物的思想、态度和性格,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报道的主题和内容。
4. 结束语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的文学修养是提高报道质量、吸引读者关注的关键因素,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和拓宽视野,编辑们能够应对新的挑战、迎接新的机遇,将新闻报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新闻编辑们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成为引领未来新闻报道创作的标杆,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有质量、价值和深度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徐雅丽.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创新策略探讨[J].新闻传播,2023(24):89-91.
[2]查燕.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发展路径探究[J].中国报业,2023(20):110-111.
[3]王海红.融媒体中心新闻编辑工作现状与改进方法[J].记者摇篮,2023(10):138-140.
[4]王连君.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的转型路径研究[J].中国有线电视,2023(10):74-76.
[5]谢薏.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转型的必要性及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3(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