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新闻传播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探索
2024-06-26满孝慧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新闻传播的形式,进而重塑整个新闻传媒产业的业务链条,促进了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阐述智媒时代新闻传播背后的内在逻辑,分析智能技术对新闻传播底层逻辑带来的挑战,探索智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新路径,以推动新闻传媒产业的智能化发展。
关键词:智媒时代;新闻传播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各行业得到普遍应用,从新闻传播领域的媒介技术驱动来看,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促使新闻传播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对传统新闻传播的扩展与延伸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媒体智能化正在重塑新闻传播领域的原有生态,为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变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显著提高信息传播的生产速度,使新闻传播的效率更高、方向更精准,推动新闻传播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的内在逻辑
德国当代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提出:“当今社会统治是技术统治,是以技术和科学为合法性基础的统治。”[1]人工智能技术从产生到走向成熟,反映了人工智能和新闻传播的内在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和规律,两者在形态之间融通互构,冲击和影响着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模式。
1.1 内容生产:由智能协作到智能原创转变
传统的新闻内容采集更多依靠人工和经验,不仅信息来源渠道有限,而且工作效率不高。而智能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新闻信息的来源渠道,为身处5G互联互通时代的新闻媒体从业者极大地提供了工作便利,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及时捕捉网络讨论热点话题,通过智能标签技术进行筛选甄别,确定新闻采集和报道的专题,有效提升了新闻采集的速度和效率。在新闻生产阶段,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从海量的互联网新闻信息中快速作出分析,提取出关键有效的内容,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自动生成新闻稿件,辅助新闻从业者开展智能化编辑、自动化排版等工作,为新闻发布带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
ChatGPT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人类进入强人工智能时代,将颠覆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重构传统新闻活动的逻辑体系。在弱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的应用更注重于新闻信息的精准分发,以检索、翻译等为代表,辅助新闻从业者生成特定领域的新闻,而强人工智能时代改变了新闻生产的底层逻辑,ChatGPT能够对自然语言进行理解、生成和处理,不仅是作为工具出现在新闻传播领域,更重要的是ChatGPT可以实现人机交流,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产生“独立”的新闻行为,与人类具有平等地开展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
1.2 呈现方式:由类型单一到多模态转变
媒介形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载体,技术的发展进步一直都是推动媒介形态发生变化的助推器,无论是文字传播还是图文传播,从广播、电视音视频传播到如今的网络短视频传播,新闻传播媒介形态的每一次改变都源于技术的革新。现如今,人工智能、区块链、5G、4K超高清等技术的兴起,使新闻的传播形态发生颠覆性改变,传统媒体的生产能力在急剧下降,无法满足即时性和多样性的用户需求。
与此同时,智媒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在智能算法的加持下,让新闻传播拥有多模态呈现的可能。短视频、云直播、语音播报等多元新闻呈现方式逐渐兴起,以短视频为主的形式成为主流的宣传媒介,虚拟主持人、手语主播被频繁应用于大型场景报道,VR、AR和MR等技术也正在进入媒介应用期,推动新闻呈现方式的媒介形态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例如,短视频以短小、精练、可视化强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这种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的视频形式更方便用户在休息、等车等闲暇时间获取新闻信息。
1.3 传播形式:由传统媒介向智媒时代转变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服务用户的效率显著提高,从用户接收信息的环节来看,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新闻信息的精准分发和个性化定制,依托先进的智能算法,智能媒体实时收集用户的网络信息浏览行为,通过刻画“用户画像”,了解用户的浏览倾向和行为喜好,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与传统媒介相比,沉浸式媒介体验是智媒时代最大的转变,各大媒体都通过智能技术拓展新闻传播的形式。例如,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与科大讯飞共同打造推出长江日报AI虚拟主播“小晴”和“小江”,目前,虚拟主播在长江日报主要主持三档节目《今日大武汉》《AI说武汉》《AI主播说热点》[2]。再如,2023年,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东北等地区先后出现极端暴雨天气[3],各大媒体纷纷使用无人机采用第一视角开展新闻报道,进入记者不易进入的受灾区域,收集更大范围、更多视角的信息资料,弥补了传统新闻拍摄的欠缺。
1.4 生产主体:由专业媒介向大众传播转变
传统媒介新闻传播的核心作用在于即时传递信息,智媒时代用户的需求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用户有对信息质量反馈的权利,对新闻信息有评判、传输的需求,对媒介形态的社交功能逐步加强。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主流媒体垄断的自有新闻传播渠道逐渐减弱,大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逐渐凸显,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事件的创作者,大众拥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在这一新闻传播渠道中,“以人为媒”和双向互动成为新的新闻传播特性,用户不再扮演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而是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中介,影响着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例如,一些优秀自媒体,他们利用智能技术从找选题到写稿、录制、剪辑、发布,通过新媒体完成最终的新闻发布,成为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力军。
2.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2.1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学者卡尔森提出“在缺失应有的社会约束力状态下,人有可能丧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4]。在万众皆媒、万物皆媒的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新闻生产及传播的门槛,导致行业主体性模糊,媒体资质不再是新闻生产的唯一渠道,自媒体、个人等主体跨过原有行业壁垒,进入新闻传媒生产领地,极大地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的格局,但也模糊了新闻真实的边界,特别是“旧闻翻炒”、贩卖焦虑的网络谣言不断增多,用户被大量断章取义式的碎片化新闻所割破和离散,造成片面性认知和以讹传讹。传统专业新闻从业者倍感压力,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追求时效、博取大众眼球的行为频繁出现,这些行为违背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根据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数据表明,2022年共受理网络谣言举报信息3万余条,汇集谣言样本和辟谣数据2.45万条,严重误导公众认知和扰乱社会秩序[5]。
2.2 新闻传播的碎片化问题突出
在新闻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背后,新闻生产也因多元主体的参与变得更加复杂,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受到质疑,最大困境是无法在媒体与受众之间构建起新的信任关系。大量的碎片化新闻影响着用户的阅读行为,快餐式、低品质、浮躁等阅读情绪正逐渐侵蚀和改变着用户的阅读行为,当用户熟悉碎片化的接收信息方式,养成碎片化新闻阅读习惯后,用户的专注度就越来越难以长时间维持,很难再接受长篇大论的高深度报道。由于深度新闻报道缺少了用户市场,将导致新闻媒体深度报道无法获得更大的受众群体,其深层次的社会性价值就无法更好地体现出来,这对于专业媒体的新闻价值体现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要将提高新闻质量作为核心,新闻媒体既要接受社会性新闻内容中产生的碎片,又需要克服碎片化新闻带来的问题,探寻提升碎片化新闻内容的价值路径。
2.3 新闻传播的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技术变革伴随着科技伦理问题的出现,智媒时代用户隐私问题的保护仍然是新闻传媒需要关注的重点。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数据化处理技术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特征,需要以大量的用户人脸、行为图片和语音数据作为基础,如果这些数据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和管理,用户的隐私信息很容易发生泄露。目前,人工智能算法对于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还不完善,用户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可信度和隐私保护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强人工智能的出现,智能体新闻的主体逐渐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人工智能创作的新闻侵权责任谁来承担,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存在的偏差谁来负责,可能引发用户的隐私泄露和安全问题谁来管理,这些都将成为新的实践问题。
3.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的实现路径探索
3.1 发挥专业媒体的引领作用
智媒时代网络舆论环境变幻莫测,社会思潮复杂多变,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已经从单纯的文字传播转变为民众情感群体式爆发的沉浸式传播,一旦出现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问题,智媒的“放大器”作用将不断凸显,社会大众拥有更大的信息掌控权,容易引发公共危机事件。因此,在众说纷纭的舆论环境中,主流媒体引导民众情绪、彰显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尤为重要。国家级主流媒体要主动融入智媒时代,适应新常态下媒体传播的方式,打击低俗网络文化,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体现专业媒体的担当与责任,将新闻真实事件与公众情感引导有机结合,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正气的网络社会风气。要利用好社交平台和算法网络呈现的技术优势,对热点、爆点、槽点等社会舆论信息进行监测,实时掌握公众群体的情绪变化特征,针对网络环境中虚假传播的信息,第一时间澄清谣言,旗帜鲜明阐明专业立场,发挥好专业媒体新闻传播“风向标”的作用,形成合力,打造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纵向结合的立体化新闻传播矩阵,强化专业媒体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3.2 拓展新闻传播的空间形式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不是只有视觉和听觉的满足,而是让用户接收到多感官的刺激,进入史无前例的全感觉阶段。从空间的角度而言,新闻信息的呈现方式经历了纸、图、文、视频等演变过程,智能技术的出现打破了空间环境的制约,使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充分融合,呈现多元的空间传播方式,3D、AR和VR平台已经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新闻传播的新方式,为空间新闻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有望实现全空间领域发展。
特别是随着Apple Vision Pro的发布,作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入口,将空间新闻的概念带到行业的前沿,促进嵌入式媒体覆盖范围和功能的不断扩大,为新闻传播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一个空间新闻和信息的新时代将会出现。毫无疑问,新闻媒体要推动空间新闻的发展,拓展新闻传播的形式,尝试引入以用户为导向的空间动态技术,通过5G、可穿戴设备等智能技术,通过手势、语音或眼动等自然交互方式,向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空间新闻,进而提高用户的参与感,开辟新闻传播的新路径。
3.3 积极改变新闻传播的语言环境
智媒时代的语态变革是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重大转变。采用什么语气、态度和形式来开展新闻报道至关重要,决定着媒体的舆论宣传效果。受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影响,新闻媒体过于依赖算法和兴趣推荐,新闻传播的内容出现了重大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消遣型新闻的兴起。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刺激和调动用户的感官,新媒体不断进行着新语态的探索,使得新闻生产的方式发生重大的“语态变革”。传统媒体常以严肃的宏观叙事方式、形象建构等传统语态传递信息,显然该语态在智媒时代新闻传播生态中“水土不服”。因此,专业媒体开始尝试在实践中革新语态,用更加接地气、通俗易懂的方式,消解专业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感。
例如,2023年年底,哈尔滨以一首《我姓啥》最先出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局一改传统专业媒体的刻板印象,掀起了一场喊麦网络营销的浪潮,加入吸引流量、宣传当地旅游文化的尝试之中,大家默契地达成了“互不嘲讽条约”,达到了宣传和推广的效果。但是,智媒时代也要警惕“网言网语”“震惊体”“惊吓体”来获得流量、吸引眼球,这样的新闻信息生产方式零散而又浅显,缺乏专业媒体的撰稿深度,短期内虽然达到了新闻传播的效果,满足了人们消遣业余时间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有损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容易偏离真实而走向娱乐化轨道。
结语
在智媒时代背景下,主流新闻媒体必须抓住技术变革带来的新闻传媒领域的发展机遇,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传播模式,有效提高传播效果,以更超前的理念服务用户,赢得公众的信任与认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将逐渐转为人机协作、共同创作,让新闻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不断开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春光.智媒时代提升新闻传播工作效度的实践进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8):123-126.
[2]薛瑶瑶.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J].记者摇篮,2023(10):93-95.
[3]周大勇,贾洪瑞.跨界与协同创新: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必然选择[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37(6):60-66.
[4]张波.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及因应[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10):22-25.
[5]杨倩.虚拟数字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及特征探析[J].视听,2023(9):141-144.
作者简介:满孝慧,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