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在意大利开幕
2024-06-26殷铄
殷铄
2024年4月20日至11月24日,第60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呈现于威尼斯这座意大利历史名城,这一汇聚了全球创造力和文化交流的庆典再次迎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本届双年展由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 (Adriano Pedrosa) 策划,探讨的主题为“处处都是外人”(Stranieri Ovunque),重点关注来自不同背景和边缘群体的艺术家,为以前被“边缘化”的群体提供展示空间。
大放异彩的主题展
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是一场明亮、大胆、突破界限的盛会。主题“无处不在的外人”借鉴了出生于法国巴黎、居住在意大利巴勒莫的克莱尔·方丹 (Claire Fontaine) 于 2004 年开始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由不同颜色的霓虹灯雕塑组成,以多种语言呈现“处处都是外人”(Stranieri Ovunque)。Stranieri Ovunque一词有多种含义。“首先,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在哪里,你总会遇到外人——他们/我们无处不在。其次,无论你身在何处,在内心深处,你始终是一个真正的外人,”策展人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这样解释道。
主题展举办地——绿园中通常为白色的中央展馆建筑被装饰成为色彩缤纷、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的展品,精彩的外立面壁画是巴西亚马逊地区画家团体MAHKU完成的,错综复杂的画作借鉴了神话叙事和祖先故事,编织成棋盘状的图形平面,覆盖了中央展厅外立面的全部空间。
在军械库的主展览对“构成美术的经典形式——绘画和雕塑”提出了质疑,纺织品主导了展览的材料,大厅里充满了刺绣、毛毡、染料和针线。如智利女性艺术家团体在这里展出了纺织类艺术品,描绘了1967年至1980年间沿海村庄的日常生活,十分震撼。出生于菲律宾的帕西塔·阿巴德(Pacita Abad)用彩绘和缝制布料作品《无题》(Untitled)表达出艺术家对移民经历的兴趣。
然而本届双年展主题的最终呈现似乎与当代精神格格不入,不仅因为它严重依赖历史作品和传统媒介,更考虑到这些媒介都有超越物理界限和国界的能力,这似乎是一个明显的遗漏。当然,在当代社会,大多数生活体验并不是陌生的,而是无处不在的熟悉感,这是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结果。在一个全球性的、高度互联的世界中,这可能会导致文化的同质化。
金狮奖的关键词:迁徙
本届双年展金狮奖的终身成就奖授予了出生于意大利的巴西艺术家 安娜·玛利亚·麦奥利诺(Anna Maria Maiolino)和现居法国的土耳其艺术家尼尔·亚尔特(Nil Yalter)。麦奥利诺从意大利移民到南美,先是在委内瑞拉,然后又移民并定居在巴西。尼尔·亚尔特是土耳其人,她的生活同样经历了迁徙——从开罗到伊斯坦布尔,最后到她居住的巴黎。
麦奥利诺是著名的巴西艺术运动(新具象)的参与者,她在20世纪60年代的画作将流行图像与典型的新具象作品结合起来,重点关注政治人物和叙事,以及个人、身体和熟悉的元素。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麦奥利诺开始致力于行为艺术。 20 世纪 90 年代初,麦奥利诺开始使用黏土进行创作,在她的雕塑和浮雕中开始关注对手势表达、手工制作以及与元素材料的关系,一直持续到今天。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艺术展上,麦奥利诺展出了一件新的大型作品,延续她的黏土雕塑和装置系列。
尼尔·亚尔特被广泛认为是全球女权主义艺术运动的先驱。亚尔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视觉艺术教育,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她不断对自己的实践和兴趣领域进行研究,从事绘画、视频、雕塑和装置工作。她的艺术生涯始于1957年,当时她在印度孟买的法国文化学院举办了第一次展览。在1965年移居巴黎后,亚尔特的作品开启了真正激进和开创性的篇章,她开始以非常独特的方式探索和发展观念艺术实践,探讨社会主题,特别是与移民和女性经历相关的主题。
以澳大利亚艺术家阿奇·摩尔(Archie Moore)为代表的澳大利亚馆获得了国家馆金狮奖,摩尔对个人和普遍叙事进行深刻探究。 他的作品《亲朋》(Kith and kin)是一张用粉笔手绘的涵盖65000年历史的庞大家谱图,作品横跨展馆整个空间,展示了澳大利亚原住民族的文化历史故事。
风格多元的国家馆
在贝宁总统对旅游、艺术和遗产投资 21 亿美元的支持下,贝宁共和国在威尼斯双年展上首次亮相,其国家馆主题——“一切珍贵的都是脆弱的”,展示了四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整个空间中,克洛伊·昆纳姆(Chloe Quenum)用殖民时代常用的一种玻璃制作了一个大型窗框,并在窗框前悬挂了一系列玻璃雕塑。透过窗户看去,这些乐器、模型、器皿和其他形式看起来就像是模糊的皇家玻璃中的光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其形状的寓意则不言而喻——备受关注的贝宁青铜器的当代版本而已。这些幽灵鼓、喇叭、响板以无数角度反射光线,获得新鲜的美感,暗示着幽灵般的记忆和整体、协作。
卢西亚那·拉莫特(Luciana Lamothe)为阿根廷馆设计了巨大无比的装置《我希望门倒塌》(Ojala se derrumben las puertas)。整个空间中,起伏的大木板升到天花板,回环又落下,然后沿着地板延伸,就像从盒式磁带中卷出来一样,仿佛视觉时间轴被磁吸到沿着木板路径放置。也许有两种方式来看待这个形状和破坏的共生体,以及与之相伴的形式主义和解构。
意大利拥有军械库——本届双年展最大的展馆,但如何充分利用它呢?今年,马西莫·巴托里尼 (Massimo Bartolini) 用声音填满了这个过于慷慨的空间——准确说来,是声音和大量的脚手架。脚手架形成了工业版的花园迷宫。在其中心,池中的水被波浪搅动,这是有机斑点的心跳。手工制作的矩形风琴管像棺材一样侧放,演奏着一首新的音乐(卡特琳娜·巴比耶里和卡利·马龙创作)。
相比之下,中国馆拥有更为隽永的主题和含蓄静美的表达——展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当代的手段展示中国的多元文化,同时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为军械库的观众带来不同的文化思考和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