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师梦,我的成长路
2024-06-26虞夏骏
虞夏骏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从幼儿园到现在,我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从儿时的“我长大后要当老师”到拿到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对班主任说的那句“我要当像您一样的好老师!”我的梦想也越来越清晰:我不仅要当一名老师,而且要当一名好老师。
2000年8月我怀着满腔热情走上了教师岗位,成了一名初中科学老师。从教23年来,我从一名大专生成长为博士研究生,从一名班主任成长为教育管理者,获得市优秀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这一切,都源于我在“好老师”引领下对师德不断深入认识、体悟基础上的成长,也是我对当一名“好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23年来,“好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渐渐清晰,也逐渐变得高大……
疲惫让我反思
刚开始工作的几年,我热情高、干劲足,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在教室等候同学,只要我没课,我都会到教室陪着他们自修,为学生排座位表、值日生表、布置教室、组织班级活动……在学生违纪后苦口婆心地说教,有时为了处理学生问题加班到天黑,然后再送学生回家……但渐渐地我开始觉得疲惫,我觉得班级离不开我,什么事情都要插手,不放心让学生独立完成,班干部队伍建设不够到位……
工作上的劳累、生活中的疲惫,让我累病了。在生病请假的那几天里我总想着我们班某某同学又违纪了、自修课不够安静、同学们学习效率不够高、班会课没老师同学们该怎么办……我着急,我焦虑,甚至担心自己这么下去会带着情绪处理班级事务,影响教师形象。
身体稍微好转些我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学校。班长给我送上了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卡片和千纸鹤。班干部告诉我,我不在的日子同学们都很乖,没有违纪现象,自修课安静学习,特别是那节班会课班长组织同学们折千纸鹤和做贺卡,说要在我回来上课时给我一个惊喜……
我开始反思:工作努力,对学生关心、负责,包揽一切,但我这么做就一定是“好老师”吗?虽然这次同学们都表现得不错,但如果我长期这么“付出”,我对学生的殷切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我还能一如既往如此淡定吗?
学习促我成长
2005年我有幸被推荐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市第一批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这一年我开始系统地学习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与指导,并开始实践。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做一名“好老师”,不能只成为学生的“保姆”,仅靠辛勤付出、使“蛮力”是不行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关键。我开始不断寻求学习机会,除了认真参加单位的培训以外,我还积极阅读各类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向专家请教。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为教育服务,2008年开始,我放弃了无数个双休,只身赶赴杭州学习,也顺利地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在咨询师培训期间,我再次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问题。我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教书育人是我人生的追求,也是我工作的动力,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也是老师的基本素质。我第一学历不高,专业对口性不强,虽然工作后的五年内我通过努力取得了化学专业的本科学历和市科学骨干教师的荣誉称号,但我觉得我的学习还不够系统,专业功底还不够扎实,需要进行系统地、专业的学习。我重拾了10年没碰的英语课本,每天逼着自己至少学习两小时。早自修和同学们一起读英语,课间也会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英语问题,我用近半年的时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2010年我开始进入浙江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并于2013年6月以优秀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
不管是考研期间,还是读研期间,我发现我的勤奋与努力,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知道了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劳动具有“劳动主体和劳动工具同一性”的特点,即在教育劳动中劳动者本人既是劳动者又是劳动工具。教师的身体和人格是他教育劳动中的主要工具,是和劳动主体无法剥离的,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我开始注意提升专业素养,也更注意在教育工作中的言行举止。随着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方法的优化,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思考如何共情学生,如何更好地关爱学生。
在读研期间,为了能少请一天假,多给同学们上两节课,每次去浙师大学习,我总是五点开车从家里出发,八点赶到那边上课,上完课也都是当天开车赶回来。每次学习回来我都会跟同学们分享我的学习收获,也会和同学们探讨我遇到的学习困难。我发现双重身份的我能够更准确地去共情学生。2010年我正好是研究生一年级,要学的课程多,跟单位请假也多,很担心学生的期末成绩会让我颜面尽失,然而结果却令我非常意外——我所带的班级A等率超过了40%,及格率达到了100%。这样的成绩在农村初中是很少见的,也是我工作十年来不敢想的成绩。在休业式上,我准备了巧克力祝贺大家取得的成绩,同时对因为求学请假,耽误同学们的课程而深表歉意。但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对我说的话却让我在学生面前第一次流下了泪水……
“老师,我们知道,你这么努力地学习是为了我们,你这么辛苦地来回奔波也是为了我们。老师这么理解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也许用语言开展教育有时候很无力,但一名“好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一定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
科研带我升华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真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记得那时带我的师父跟我说,在教育过程要中注意积累,写写论文去参加每年教育学会的评奖,一来是让大家知道这个圈子里有你这个人,二来是对以后评职称也有好处。我牢牢记住了师父对我说的话,注意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2001年,我用键盘敲出了第一篇教学论文,并获得了地市级的三等奖,这对于一名新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励。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年至少写一篇论文的目标,随着论文获奖后的交流与学习的增多,我对什么是教育科研也开始有所了解。
2011年,我第一个县市级课题结题,2014年,我第一个地市级课题成果获奖。随着研究生毕业和培训机会的日渐增多,我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也逐渐明朗起来。特别是2014年在成为学校中层领导后,我有机会组建了科研团队,不管是教学问题还是德育问题,我们都会组团讨论,解决大家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和谐、友爱、相互学习的教师共同体,在这个群体中,我们彼此学习模仿、感染熏陶,以尊重和关爱学生为原则处理问题,力争用最佳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我们的涵养。
在这么一个共同体中我们学习、反思,也把遇到的问题做成课题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包括地市级人民政府奖在内的各类奖项。指导年轻教师提升的过程对我自己也是学习提升的过程。此时,我认为的“好老师”不再只是一名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了,还需是教师共同体中的领头羊,能带领团队成员一起成长,提升专业素养,提升师德水平。
“瓶颈期”是个人成长中在所难免的时期,我喜欢用学习去突破,这次也不例外。2018年,我有幸考入浙江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十多年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立德树人之根本,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保障。为此,我选择了“师德养成”作为我的研究方向。
2022年,我有幸成为浙江师范大学的教育博士,博士论文获评了校优论文,对什么是“好老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今的我已成为一名高校教师、研究生导师。
记忆中的“好老师”带着我实现了我的教师梦;理想中的“好老师”,引领着我们的成长路……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