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诊断学中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2024-06-25姜凤全李冰李士军

右江医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诊断学案例思政

姜凤全 李冰 李士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4.05.017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让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各地高校形成广泛共识,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1]。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高超的医学技能,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自然地融入医学教学过程当中,是医学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们不断探索的课题。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本科生重要课程之一,对于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但是以往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很难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鉴于此,本文探讨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恰当融入思政元素,期望起到润物无声的教书育人的目的。

1实验诊断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突破性认识、关于教育目标任务的整体性定位、关于教育发展方略的综合性部署,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新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方向[2]。系统学习、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重要论断,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医学专科人才的坚实理论基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3],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对医务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情操的要求更高,因此对于新时代的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勇于奉献、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崇高医学职业精神。医学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又可以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这是医学职业教育的需求。

实验诊断学教学的重点为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的解读[4]。目前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更侧重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缺乏职业素养、情感价值目标的培养。通过引入思政教育元素,在激发同学学习热情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验诊断学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是教学过程本身的需求。

2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

专业课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梳理了实验诊断学第三版教材内容,深入挖掘与课程内容高度契合的思政教育元素,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以“课程为骨,思政为魂”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当中。现列举部分重点章节思政案例(表1)在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情况。

2.1案例一(第一章绪论)

2.1.1案例名称

法医检验鉴定鼻祖宋慈。宋慈是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编著的《洗冤录》系统地总结了各种法医上的检验鉴定方法,为我国在犯罪学上的发展提供了法医依据,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5]。

2.1.2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绪论为实验诊断学学习的开启与铺垫,是学习实验诊断学首先必读的重要内容,实验诊断发展到今天日趋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是中外人士不断探索的结果。中国古代的代表人物宋慈开创了法医检验鉴定的先河,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通过该案例,让同学们认识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无不展现着民族的理念与智慧,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动力源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应该意识到作为中华儿女而感到骄傲。

2.2案例二(第三章贫血及相关红细胞疾病实验诊断)

2.2.1案例名称

新中国第一代血液学杰出代表——杨祟礼教授。杨教授是中国血液学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是由她提出的,对再障的诊断策略、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新中国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缓解率从33%提高到80%,使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缓解率从0%提高到50%[6]。她行医、教学、育人50余年,为血液学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巨大贡献,是我们医学行业的楷模。

2.2.2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难治性贫血,多表现为骨髓造血能力降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首先,教师采取互动式教学法,向同学提出问题,“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再以PPT形式展示《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重点介绍实验室的诊断标准。该共识起草者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她就是杨祟礼教授。通过杨崇礼教授的事迹鼓励学生热爱医学,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医学水平,同时要学习杨崇礼教授潜心授业,一心为患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2.3案例三(第四章白细胞疾病实验诊断)

2.3.1案例名称

人民心中的“药神”——王振义院士。王振义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他开创了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7]。但是他放弃申请专利,放弃了个人荣誉与利益,他希望让更多患者能买得起药,是人民心中的“药神”。在2020年的一次访谈中王振义院士对青年医师的教诲中说道:我的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做一个好人,我要求我的学生也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学问、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我的“好人”标准,一是能够治病;二是为人慈善,善心宽怀。要治病就要学习,能治好病才能成为“好人”[8]。

2.3.2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本章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一种特殊类型,被FAB协作组定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3型[9]。以往APL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而导致严重出血,治疗效果不佳,早期病死率较高。近年来随着中国医学科学家不断探索,对APL的病理基础、生物学特性有了更确切的认识,不断尝试改进治疗方法,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其中代表科学家就是王振义院士,通过王振义院士事迹的介绍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帮助同学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育学生要有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鼓励学生“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学问、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8]。

2.4案例四(第六章输血不良反应与新生儿溶血病实验诊断)

2.4.1案例名称

每位献血者都是英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急救和多种疾病救治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稀缺医疗资源,临床用血的唯一来源就是靠献血者义务奉献。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个国家加强宣传、教育和推广,让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来,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可以说每位献血者都是无名英雄。

2.4.2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交叉配血实验也称相容性试验,用于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有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或者检测供血者血清中有无对受血者红细胞起反应的抗体存在。教师在授课时会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先抛出问题:患者在输注什么血液成分时需要进行交叉配血,同种血型可不可以不做交叉配血,直接输注血液成分呢?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引出“世界献血者日”,同时强调中国血液资源紧缺这一社会现状,献血不论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等同于器官捐献,每位献血者都是英雄。教师用专业的知识向同学们讲授献血无害的常识,倡导同学们作为医学生不仅要积极投身到无偿献血行列中,更要成为宣传无偿献血的生力军,培养学生大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2.5案例五(第七章糖代谢紊乱及代谢性疾病实验诊断)

2.5.1案例名称

中国胰岛素之父。甘忠如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7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并在美国默克(Merck)做博士后、高级生物化学家[10]。在当时,能够生产第二代胰岛素的公司仅仅只有两家。中国是糖尿病大国,胰岛素药物只能依赖进口,受制于人。于是在1995年他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国,不久后,甘忠如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并研发出中国第一支基因重组的人胰岛素,自此中国的二代胰岛素不再依赖进口,为国民带来了福音。因此,甘忠如被誉为“中国胰岛素之父”。

2.5.2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血清胰岛素测定是判定糖尿病类型及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胰岛素质和量的异常变化,都会导致血糖的异常波动,所以胰岛素对于血糖的调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强调中国是糖尿病大国,胰岛素药物用量巨大,在甘忠如博士的努力下研发出了中国第一支基因重组人胰岛素。通过甘忠如的事迹告诉同学们将来学有所成应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培养同学们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及不忘根本的家国情怀。

2.6案例六(第十五章免疫缺陷病与免疫增殖病实验诊断)

2.6.1案例名称

易被误诊的骨科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文献展示:“多发性骨髓瘤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该文献从经验不足、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诊断思维方法有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1]。

2.6.2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多发性骨髓瘤又称为浆细胞骨髓瘤,该病是由单克隆的恶性浆细胞大量复制、增殖引起,骨髓瘤细胞多侵犯骨质、骨髓,起病缓慢,可有数年的无症状期,临床表现繁多且不典型,极易被误诊,该病应结合多种检测指标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教师在此自然过渡到文献“多发性骨髓瘤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维,强调临床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有严谨的医学态度;强调疾病诊断也要遵循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哲学思想。

2.7案例七(第二十章性传播疾病实验诊断)

2.7.1案例名称

泄露患者隐私引发的纠纷。山西省忻州市女商人余某在该区某医院就诊检查时,艾滋病相关检测初筛结果为阳性,当时医务人员并没有将样本送到上一级有艾滋病检测确认权的单位确认,在未征得余某同意情况下出示给了余某的亲属,对余某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影响,余某对该检测结果存疑,后多次去该市以外的多地权威单位检测,结果均阴性,即未感染艾滋病[12]。因此,余某将初诊医院及接诊人员一并起诉到忻州市法院,并提出相应赔偿。

2.7.2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在讲到该章第三节性传播疾病实验诊断路径时,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HIV抗体初筛法、P24抗原筛查法及HIV核酸检测法,详细讲授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其中抗体和抗原的检测方法易出现假阳性,当初筛阳性时一定要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查,进而引出泄露患者HIV检测结果隐私这一案例,向同学们强调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及保护患者隐私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患者隐私保护意识和医疗相关的法律意识。

2.8案例八(第二十三章分子诊断及其临床应用)

2.8.1案例名称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幕后英雄。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有一群人默默奉献在疫情防控的幕后,他们就是负责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检验人,他们不辞辛劳的工作在密闭的实验室内,穿着密闭的防护装备,很多时候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汗水湿透防护服,但是为了按时完成检测任务,毫无怨言,没人退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一次次疫情在国家和政府的合理部署协调下得到了有效控制,也彰显了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及政府卓越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8.2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该章第二节常见疾病的分子诊断介绍了几种常见病毒感染的分子诊断技术原理及临床意义,但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新病毒,新冠病毒的分子诊断还未收录到该教材里。授课教师作为亲历者讲述疫情期间参与核酸检测的抗疫经历,让同学们感受中国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医务工作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职业使命感。

3结语

实验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及纽带,为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教师们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挖掘实验诊断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秉持课程为主,思政为辅的授课理念,思政元素的引入,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动力,也将培养同学们崇高的职业精神,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OL].(2020-05-28)[2024-01-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张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新发展[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15(2):7-11,95.

[3]吴静.免疫学检验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1,37(1):101-102.

[4]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30-232.

[5]张琳.《洗冤集录》中死亡案件检验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6]吴文鹤,胡昕.课程思政融入实验诊断学教学的“专业—教学单元”双视角探索[J].科教文汇,2022(10):117-119.

[7]何先美.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科技奖励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45(9):1416-1419,1424.

[8]彭青龙,彭树涛.健康中国、治学之道与医学人文:访谈王振义院士[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6):1-8.

[9]谢若腾,林萍,骆云龙,等.流式细胞术在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量残存病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4,36(3):75-78.

[10]李迎秋,屈波,陶穗菲,等.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初探[J].科教文汇,2021(19):87-89.

[11]多发性骨髓瘤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临床误诊误治,2020,33(11):封3.

[12]宋咏堂,项红兵,罗五金.立足国情探讨精神损害赔偿原则[J].医学与社会,2003,16(6):31-33.

猜你喜欢

诊断学案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