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的策略与方法
2024-06-25窦娇艳
窦娇艳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理解作为教学的核心环节对于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学鉴赏水平及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运用多种策略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其中,预测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感;提问策略是以提问为导向,深入文本;澄清策略有助于学生破解阅读困惑;总结策略促进学生发展归纳能力。方法层面上,朗读法促进了语言感知;批注法加强了个人解读;讨论法有利于沟通与反思;思维导图法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整理与记忆。这几种策略与方法互为补充,共同建构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丰富性框架。
一、引言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它肩负着形塑学生综合语言素养之重。它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文字信息,而且是一种对文学情感的训练,思维能力的磨炼,创造力的启迪。所以,探索并运用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及方法已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培养新时期小学生的关键环节。
二、阅读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建构的一块基石。通过深入阅读文章,可以使学生逐渐掌握语言文字基本功、了解语句结构、感悟词语意义.继而提高复杂语篇理解力。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不仅对学生取得学术成就有很大帮助,对其日常交流及今后工作也有必不可少的影响。小学阶段正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期,这时通过阅读理解练习等多种阅读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儿童语言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并为今后的语言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对小学生来说,阅读理解方面的培养能够极大地促进其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当学生沉醉于各种文学作品之中,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还能体会作家的情感世界,感受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这一文学鉴赏力培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之关键所在,更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之有效手段。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领略语言美,了解不同文化、历史背景,树立多元认知世界、开阔视野的意识。
3.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发展
阅读理解也肩负着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力、创造力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分析、推理与评价课文,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他们在读书时不断地质疑和寻求解答这一过程,推动着他们活跃思维,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与此同时,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课文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都成了“催化剂”,把学生带入了广阔的世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信息时代下,这一能力对学生将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起着积极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的策略
1.预测策略
预测策略是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理解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该策略促使学生根据标题、图片以及已有知识对内容进行预测,然后再进行文本阅读。例如,在开始阅读《鹅鹅鹅》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并询问他们对这首古诗可能传达的内容和情感有什么期望。预测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下一步的阅读埋下思考的种子。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会不断地测试其预测,这一策略既提高了阅读互动性与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建立初步的认知,从而为进一步阅读奠定基础。
2.提问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策略又成为阅读理解的关键策略之一。这一策略以教师引导性问题为载体,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与探究,促使其积极思考与深刻理解。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诱导学生思考:“春天带给你什么感受?”“作家怎样描写春天?”等。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仔细阅读文本,留意细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较深的疑问,诱导学生产生较高阶的想法,如理解作者的感情,挖掘文章中的象征意义。通过提问策略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发展其独立探究与批判性思维。
3.澄清策略
澄清策略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影响,促使学生积极辨认和化解阅读中对课文的怀疑。比如学了《荷叶圆圆》一文后,学生或许会被一些词或句的含义弄得“一头雾水”,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再通过查字典、讨论或者提出问题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明确含义。另外,教师还可设计一些相关活动,让学生分享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讨论,借助伙伴之间的讲解和帮助,从而相互了解。该策略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模糊概念的厘清,可以使学生建构起更完整、更精确的认知,从而为进一步阅读理解奠定坚实基础。
4.总结策略
总结策略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时,经常停下来对已读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该策略有助于学生整合信息、建构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以《狐假虎威》为例,教师可在学生读了几段课文之后,向学生提问故事梗概,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述故事梗概。通过这一活动,可以使学生抓住文章线索,了解人物间的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开展。总结策略促使学生提取局部信息,审视全局以发展其归纳、概括能力。整个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又可指导学生完整地总结全文,既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记忆与表达能力。通过总结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文章结构、领会作者意图、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的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典、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章的韵律与语调,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在朗读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音、语调的训练,并准确使用停顿,停顿对理解课文内容非常关键。教师在示范朗读中可演示怎样依据课文中标点符号、句意调节语速、语调等,使学生体会语言韵律之美。然后,由学生个别或分组模仿,并逐步掌握朗读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在抑扬顿挫的语音中认识了词,又在多次朗读中深化了词汇、短语及句子结构记忆。教师在教学中也可指导学生角色朗读,使其在课文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情景模拟,从而锻炼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更生动、更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批注法
批注法是一种通过对课文进行标注,以达到深化理解、强化记忆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标注或者注释一些重要内容,如生词、问题或者个人感受。这样互动式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文本的阅读,而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在教学批注法时,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例如,用红色圈出生词,用蓝色画出主要观点,用绿色标记自己的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把感受与想法写在文旁,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还要考虑作者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技巧。该方法的推行有利于学生阅读时处于高度集中、积极思考的状态,能有效地促进其阅读理解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这些批注、标记将成为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巩固记忆、增强语文学习深度与成效的重要素材。运用批注法不仅能让阅读过程变得更丰富、更有趣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等良好习惯。
3.讨论法
讨论法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可增进学生互动交流与理解。该方法鼓励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看法,既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与听力理解能力。在讨论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提出一些讨论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些问题也许有关课文的题材、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或作者写作手法等方面。教师在讨论法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指引讨论方向,必要时对讨论进行干预,有助于学生理清头绪。另外,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促使其听取同伴意见并进行反馈,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文本有不一样的认识,拓宽视野,深化认识。讨论法不只是一种用于阅读理解的手段,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交技巧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团体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此过程中尊重和欣赏他人。
4.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法通过将图表视觉化,对信息进行整理与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使阅读材料得到更加高效的理解与记忆。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课文中的人、事、时、地等主要要素进行归纳,并对各要素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从一个核心主题出发,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多个子分支,每一个子分支都是文本中关键信息或观念的代表。例如,分支可以表示故事的主要事件、人物特点或故事情节的转折点。这些支系进一步扩展为子支系构成结构化信息网络,这样学生就可以用图形化方式将繁杂的信息组织起来,使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易懂、易记。教师在教授思维导图的制作时,应着重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关键点以及如何将这些点以逻辑清晰的方式连接起来。运用思维导图既可以提升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又可以发展其创造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五、结语
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路,教师需要对自身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不断优化。通过执行预测、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归纳问题的策略及运用朗读、批注、讨论和思维导图的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理解。与此同时,这几种策略与方法又可以互相结合,构成立体教学体系,使学生享受到探究的快乐,将来成长为有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多方面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