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得探析

2024-06-24冯霞王月

科技风 2024年6期
关键词:双循环高质量大学生

冯霞 王月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更新任务和目标,培养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借鉴经济发展的双循环理论,认真梳理了国内外就业力理论和所需人才的特质,归纳出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核心要素“6C”和学生发展的“6E”,构建了“6C+6E”的双循环就业体系。这一体系实现了“产”与“教”双向循环流动,并根据实际成果不断革新,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和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6C+6E”双循环

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党的二十大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支撑的重要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关键,需要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系统,以满足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高等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而不断发展、演变,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探讨要充分考虑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就是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从理论源头溯源,剖析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学生自身能力要素,以及培养能力的指导环节。

一、文献梳理就业能力、就业指导概念及构建“6C+6E”双循环就业体系框架

(一)影响就业能力要素构成-6E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被丰富和完善。自二十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首次提出后,人们不断探索影响就业能力的因素。Arthur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将就业竞争力划分为基础资本、间接资本和高技能来组成[1]。研究表明就业需要拥有就业知识(Employment Knowledge)和就业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可以简称为“2E”。20世纪90年代,Grip等人增加就业竞争力的要素,概括为个人适应动机的3个方面:参加培训的意愿、流动的意愿和从事弹性职能的意愿[2]。证明了就业动力(Employment Motivation)对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个人发展由“2E”逐渐扩展到“3E”。之后,Thijssen等人强调要根据实际岗位和岗位角色要求,指出个人学习能力和流动性技能影响个人拓宽资本和转换工作岗位的能力[3]。表明了就业体验(Employment Experience) 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个人就业能力系统从“3E”扩展到“4E”。白凌[4]和夏金元[5]等人指出,大学生就业重要因素之一是个人职业观,需要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道德实践来促进大学生就业。梳理国内外就业力理论和人才特质后,归纳出影响就业能力的5个要素和1个目标,就业价值观(Employment Values)、就业知识(Employment Knowledge)、就业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就业体验(Employment Experience) 、就业动力(Employment Motivation)和高质量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 of High-quality),简称学生个人发展的“6E”过程。

(二)提升就业能力的指导环节构成-6C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专家学者强调了高校就业教育的重要性。高校需发挥其辅助作用,促进“产”与“教”的高效融合,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马陆亭提出,高校在大学生择业时提供的信息有限,因此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和队伍的建设[6]。这凸显了高校就业指导(Career Guidance)建设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袁敬伟和张军认为,高校应正确把握教育关系,坚持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并构建完善的新型培养模式[7]。这强调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时,应注重专创融合(Creative and Specialized Integration),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者汪歙萍在针对上海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中提出,高校需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开展创业教育、建立就业信息库,并加强诚信保障机制建设,以完善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支持[8]。证明了高校就业教育时建设课程思政(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样板课程、竞赛实践(Competitions Practice)专业训练和就业指导(Career Guidance)建设的重要性。徐修日等人提出了“六个结合”的就业教育观念,旨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9]。根据学者的研究充分表明高校在实践学生高质量就业体验包含5个要素和1个目标:建设课程思政(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样板课程、就业指导(Career Guidance)一流课程、专创融合(Creative and Specialized Integration)示范课程、竞赛实践(Competitions Practice)专业训练、成果反馈(Consequence Orientation)评价机制、全面发展(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三)构建“6C+6E”双循环就业系统框架

基于多位专家对就业能力要素的研究,结合经济双循环发展理念,旨在解决高校就业教育中的育人效果不明显、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搭建教学实践的“外循环6C”与个人发展的“内循环6E”相结合的双循环就业体系。从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质量就业的“逻辑终点”。通过“6C外循环”推动“6E内循环”的实现,形成完整的“6C+6E”模式(如图1所示)。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6C+6E”双循环体系内容

当前国内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了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但其教学质量却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这与教学实践过程中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环节有很大关系。所以提出“6C+6E”双循环体系理论,目的是建设课程思政、就业指导、专创融合、竞赛实践、成果反馈环节的“6C外循环”,逐步促进学生个人逐步掌握就业价值观、就业知识、就业技能、就业体验、就业动力,实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6E内循环”。

(一)以建设课程思政(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样板课程为引领,促进个人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Employment Values)

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将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教育紧密融合。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主流价值观塑造融会贯通,使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内容找到契合点,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培养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无缝对接的价值导向双循环。

(二)建设就业指导(Career Guidance)一流课程为基础,促进个人掌握充实的就业知识(Employment Knowledge)

制定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授课方式。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和需求,挖掘就业课程核心内容。以学生为出发点,形成就业指导与就业知识之间的“教”与“学”的双向循环。

(三)以建设专创融合(Creative and Specialized Integration)示范课程为支点,促进个人掌握必备的就业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大战略,“专创融合”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主,融入专业教育特点,形成适合不同专业特色“专创融合”。在“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专业教学中逐步形成了教师科研课题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计划,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掌握创新创业能力。

(四)以建设竞赛实践(Competitions Practice)专业训练为载体,促进个人掌握丰富的就业体验(Employment Experience)

为了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需求,推进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人职业的目标。

(五)以建设成果反馈(Consequence Orientation)评价机制为导向,促进个人内生持续的就业动力(Employment Motivation)

建立成果反馈机制,持续将教育教学和实践效果反馈回教学,调整完善教学实践各环节,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教学评价结果和学生需求,定期召开研讨会,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完善。实现教学成果反馈评价机制与个人就业动力双向循环,激发学生就业热情,为高质量就业提供精神动力。

(六)实现全面发展(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的核心目标,提升个人高质量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 of High-quality)

在这个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时代,拥有高质量的就业能力已成为个人获取职业成功和满足感的关键。以建设课程思政样板课、就业指导一流课程,增强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通过系统性的专项训练,实现教育教学6C外循环的核心目标——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发展过程6E内循环最后环节——提升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能力。

三、“6C+6E”双循环就业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析—以某高校为例

“6C+6E”双循环就业体系在某高校中实践过程中数据分析。

(一)数据样本来源

数据样本来源于某高校中农学院、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等其中7个代表性专业的学生,通过两次不同时间段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6C+6E”双循环就业体系在高校实践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就业影响探析。

针对某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采用设计问卷问题、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两次问卷调查时间分别为2022年9月和2023年11月,两次分别获取到的有效问卷为1001和996。

(二)数据反馈信息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调查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实施“6C+6E”双循环就业体系的教学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因素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大学生就业目标逐渐清晰、职业规划逐步完善

在“6C+6E”双循环就业体系实施后,大学生了解职业目标的途径也逐渐走向多元化,提升了在高校就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完善就业能力,职业目标逐渐清晰。大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人才培养方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了解的比例由原来的76.58%增加89.37%;大学生依据本专业就业前景和人才培养方案,现如今大学生对往后的职业规划有更多了解,完全不清楚自己职业规划的比例从原来19.67%下降到现在的9.66%;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也开始逐步对余下的大学生活开始规划,没有任何规划从原来15%下降到6.5%。

2.丰富大学生就业信息、提升大学生在校就业能力

在“6C+6E”双循环就业教学体系下,大学生对现如今的就业市场有更多的了解,完全不了解就业市场人数呈下降趋势。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认为在高校期间需要重点发展的能力有专业知识,人际交往、口才表达、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大学生就业方向发生变化、择业看重因素变化

在“6C+6E”双循环就业教学体系下,大三和大四学生的职业选择方向由原来的政府机关、国有单位和事业单位逐渐开始向私营民营企业转变,大三、大四学生选择私营民营企业比例分别是8.18%、11.9%增加到16.28%、25.66%。在调查过程中针对择业时因素的看重状况,大三和大四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专业对口、单位发展前景、工作稳定程度、工作地点及日常生活环境看重呈上升趋势,其他收入及福利、个人兴趣爱好也比较看重(如下表2所示)。

4.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

在“6C+6E”双循环就业教育体系的培养下,大学生对就业地区选择原因时,不仅仅只考虑生活条件和人才政策等因素,还在就业环境、响应国家号召和个人理想等因素方面呈上升趋势。

(三)数据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育人不足的状况,实施了“6C+6E”双循环体系的教学模式之后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课程思政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影响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对就业市场有更多了解。大学生依据社会和国家所需人才特征,制定职业目标;结合市场信息,了解到求职和就业中自身的竞争力如何提升。此外,专创融合和竞赛实践的教育结合专业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竞赛过程培养了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学生通过竞赛发现不足之处,学习面试技巧、商务礼仪和实践能力等,为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调查结果表明“6C+6E”双循环就业体系对高校就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高校建设成果反馈评价机制,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学生就业方面真实状况。依据学生的表现和职业目标对学生进行调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砺自我,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总结与展望

总之,“6C+6E”双循环理论体系将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理论指导思想之一。我国高校产与教的高度融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过程的“6C外循环” 来促进个人发展过程“6E内循环”来实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高质量就业能力为落脚点,形成一个双循环互交网络,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及网联网、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将会更加严峻,构建6C+6E”双循环理论,不仅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还能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以及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破解就业难题、加速创新型社会探索。

参考文献:

  • Arthur M B,Adams J.Intelligent Enterprise,Intelligent Care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5(4).
  • Grip A D,Loo J V,Sanders J.The Industry Employability Index:Taking Account of Supply and Demand Characteristics[J].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4(14).
  • Thijssen J G L,Van D H,Rocco T S.Toward the Employability--Link Model:Current Employment Transition to Future Employment  Perspectives[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2008(2).
  • 白凌,刘濛,宋剑. 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12): 56-57.
  • 夏金元,胡小平. 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J]. 教育与职业, 2006(14): 102-103.
  • 马陆亭.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 [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01): 43-47.
  • 袁敬伟,张军. 高校培养目标变革与大学生充分就业关系研究 [J]. 现代教育科学, 2003(11): 102-103+108.
  • 汪歙萍. 上海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及对策研究 [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07): 25-30.
  • 余修日,万晓东,占年标. 注重就业教育“六个结合”,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J]. 中国市场, 2007(13): 64-65.

猜你喜欢

双循环高质量大学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