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探究
2024-06-24
在粮食安全背景下,应用好玉米栽培新技术、落实好病虫害防治对策,是确保玉米产量及质量提升的关键,本文主要基于-城县玉米种植实际情况,就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展开探究。-城县作为重要的玉米种植地,近年来,玉米种植范围正在逐渐扩大,需要采取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手段,切实提高玉米种植质量。
1玉米栽培新技术分析
1.1种子处理
选种是玉米栽培的关键措施,需综合考量-城县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选种。玉米杂交种栽培优势明显,不但抗寒耐旱、抗倒伏性好,而且生长性能较好,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适应多变的气候环境,栽培价值较高,就-城县而言,菏玉167、爱农007、宇玉30等皆是适宜的品种。选种后,必须将种子晾晒好,若种子湿度过高,很可能出现根部腐烂情况,必须以药剂进行包衣,防范病菌、害虫对种子的不良影响,提高出苗率。
1.2适时播种
坚持适时性原则,若太早播种,玉米植株遭受病虫害侵袭的可能性更大,若太晚播种,则无法保证玉米在整个发育周期内的光照量,生长养分较少,自然也会影响到最终产量。基于-城县气候特征,玉米播种时间一般选在6月上中旬,实际播种量保持在37.5 kg/hm2便可,种植沟深度为5~6 cm,若使用机器播种,则播种行距为83 cm、株距为23 cm;若使用人工播种,则可以宽窄行模式播种,行距为93 cm、株距为17 cm若为等行距播种,行距为67 cm、株距为27 cm[1]。机播一般不用再进行额外的覆土操作,人工播种则需以耙耧处理地块,让土壤同种子充分接触,保证出苗率,播种后,还要将碎麦秸混合于土壤中,强化保墒效果。
1.3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类型、前茬作物、营养需求、肥料成本等因素确定施肥方案,建议寻求专业农技人员的意见。根据土壤条件与玉米需求确定施肥数量与施肥方式,一般而言,可利用全覆盖施肥、局部施肥、行间施肥等方式。确保地块土壤中有机质占比高于1.3%、全氮0.14%、全磷0.18%、速效氮80 mg/kg、速效磷25 mg/kg、速效钾120 mg/kg以上,基肥需在整地时一次性施加,可以按如下用量施肥:每公顷优质腐熟肥45~60 m3、尿素150 kg、磷酸二铵300 kg、硫酸钾225 kg,在正式播种前,最好先对地块土壤进行采样化验,根据化验结果进一步明确施肥方案[2]。
1.4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既能提升地温,还保证玉米植株更快生长,通常而言,中耕深度需控制在5~6 cm,太深容易损伤到玉米根系,有需要时还应适时培土,增加玉米根部土层厚度。制作19~21 cm高垄,帮助玉米更好地抵御风雨侵袭,降低玉米植株倒伏概率,在使用除草剂除草时,需在喷头处安好专门的防护罩,较好防范药液漂移,以免伤害到玉米。中耕除草同样不能忽略,杂草、杂物会与玉米争夺养分,需维系玉米地块的清洁,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与发育空间。另外,还要注意优化土壤性能,适时进行松土、提高通气性、保持土壤湿润性等处理,以期促进玉米成长。
1.5节水灌溉
灌溉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玉米生长蓄水需要,不同栽培阶段的灌溉方案也有所不同,通常而言:在出苗期至拔节期,玉米日需水量19.2m3/hm2左右,拔节期至抽雄期为72.75 m3/hm2,抽雄期至乳熟期为82.2 m3/hm2,乳熟期至成熟期为55.8 m3hm2,实际灌溉时要有所参照[3]。玉米灌溉切不可盲目进行,应基于生产实际适时灌溉,若玉米在午间表现为萎蔫状态,在黄昏前重回正常,则表示玉米已经轻度缺水,此时便可以适时灌溉。除此之外,玉米在整个栽培阶段对于土壤也有相应的含水量要求,在播种至出苗阶段,土壤含水量需在65%~78%,苗期为55%~58%,拔节期为68%~71%,抽雄期需要大量水分供给,需提高至78%~82%。
1.6及时收获
通常而言,-城县玉米大多会在9月底、10月初前后成熟,最好在不妨碍冬小麦播种的前提下适时晚收,可以将收获时间定在10月1日~5 d,以玉米外观特征来分辨其成熟情况:玉米苞叶颜色呈黄色、质地较高、味道发苦,以指甲稍稍用力按压玉米粒,不会导致损伤,顶部色彩明亮有光泽,便可以适时收获。收获后,在天气晴朗、光照较好的情况下,将玉米平铺于干净的水泥地上加以晾晒,果穗必须平铺均匀,每日翻动1~2次,晾晒3~5 d,降低玉米粒中水分占比,以便于后续存储,防止霉变。
2玉米病虫害防治对策
要强化监测管理,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实现玉米绿色栽培,具体而言:一是要注意对玉米生长状态及周边环境的监测。基于病虫害发生情况、病情蔓延速度、虫口密度大小等指标,明确病虫害发展趋势,识别潜在病虫害风险,控制好栽培条件、选择好适宜的品种等。二是要做好数据搜集与分析工作,整合相关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土壤信息等,在做好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清楚玉米在当前栽培环境中面临的威胁。三是要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尤其减少应用高毒性药剂,推广应用有机农药、生物防治剂、引入天敌等绿色防控手段,降低对生态的不良危害,同时搭配其他绿色防治手段,致力于防治效果的最大化。
2.1粗缩病
粗缩病是玉米苗期较为多发的病害之一,一旦田地内玉米感染本病,产量会下降40%左右,严重时甚至可下降80%,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必须提前做好相应的防治准备。可在玉米播种前加以防治,选用570 mL的40%乙莠水胶悬剂同30 kg清水充分混合对土壤进行封密处理,消灭其中潜在的病菌。也可在玉米长至5叶期,选用5.5%植病灵同清水混合为800倍液,施撒于田地中。另外,依据粗缩病发病趋势,科学挑战播种期,使得玉米能有效避开灰飞虱成虫的高发阶段,做好杂草清理工作等。
2.2大斑病
大斑病发病严重时,玉米叶片逐渐发黄枯萎,若未能即刻防治,除了容易降低玉米最终产量,还会使玉米直接枯萎致死,使得农户大受损失。可以使用农业手段防治,例如选择优质、饱满的种子,在种植期间注意消毒等。在田间管理工作中,农户需强化对玉米长势状况的观察,若察觉到有大斑病感染问题,则需立刻清理、严格消毒,尽可能避免交叉感染,也可以适时选用药物强化防治。在开始发病时便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施于玉米植株上,每10 d喷施1次,持续2~3次便可起效,另外,也可使用农抗120水剂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2.3玉米螟
玉米螟是-城县较为多发的虫害类型之一,可钻蛀于玉米茎秆、果实中,造成玉米植株排空问题,致使玉米产量大量减少,玉米品质下降。农户可选用生物手段来防治,在田间释放赤眼蜂,投放密度为30万头/hm2便可,借助于玉米螟天敌将其消灭;若使用药剂防治,则可以将2.5%敌百虫粉剂、90%敌百虫1 800倍液均匀混合,喷施于玉米大喇叭期[4]。
玉米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成效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在后续栽培管理实践中,相关部门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来到生产一线,给农户讲解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包括施肥、病虫害防治要点等,以期强化农户的农业技术素养,让他们更好地把握栽培管理技巧,了解病虫害特征。
参考文献
[1]刘春华,张松成.菏泽夏玉米的种植栽培管理措施分析[J].种子世界,2020(8):26-27.
[2]王长海,李玉花,李霞.菏泽市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5):67.
[3]杨小康,王瑞华.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1):222-224.
[4]房灵敏.山东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分析[J].种子科技,2022(1):58-60,84.
(山东省-城县陈王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朱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