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适宜参数

2024-06-24旷莎吴清明李丹丹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4年4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电针数据挖掘

旷莎 吴清明 李丹丹

【摘 要】   目的: 通过对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探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适宜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近1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对不同分期使用的电针波形、电针频率、留针时间、电针强度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整理。 结果: 共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且数据有效文献272篇,急性期周围性面瘫107篇(39.34%),恢复期周围性面瘫118篇(43.38%),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28篇(10.29%)。涉及电针波形选择的文献247篇,疏密波占50%;涉及电针频率的文献147篇,≤2Hz有58篇,占39.45%;涉及电针持续时间的文献253篇,30min占62%;涉及电针强度的文献228篇,以患者耐受为度占59%。 结论: 周围性面瘫的电针治疗应用广泛,电针刺激参数选择标准不统一,不同分期选择波形与频率有一定倾向性。电针在恢复期周围性面瘫中使用率最高,其次为急性期面瘫,前者大多数选择疏密波,后者多选择连续波;不同分期面瘫的电针频率选择以低频(2Hz左右)为主,电针持续时间多为30min,强度大多以患者耐受为度。

【关键词】  电针;周围性面瘫;参数;应用规律;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R745.1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08-0110-05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8.zgmzmjyyzz202408024

Exploring the Suitable Parameters of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Based on Data Mining

KUANG Sha WU Qingming LI Dandan *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best parameters of electro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by data mining of modern literature on electroacupuncture,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The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as searched by computer from China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CNKI), Wang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Wangfang), VIP Information Chinese Journal Service Platform (VIP) and other databases in recent 10 years were searched,and the database was established and sorted out. Results  A total of 272 effective literatures were retrieved,including 107(39.34%)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the acute phase,118(43.38%)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the convalescence,28(10.29%)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Sequelae period.There were 247 literatures about the selec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waveform,and Dense wave accounted for 50%.There were 147 literatures about electroacupuncture frequency,≤2 Hz accounted for 39.45%.There were 253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dur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30 minutes accounted for 62% .There were 228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electroacupuncture,and the tolerance of patients accounted for 59%. 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is widely used.Electroacupuncture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the convalescence,followed by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the acute phase.The former mostly chooses dense waves, and the latter chooses continuous waves.Most of the frequency of electroacupunctur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facial paralysis is low-frequency (2Hz).The duration of treatment is 30 minutes.The intensity is tolerated by the patient.

Key words:

Electroacupunctur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Parameters; Application Law; Data Mining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一侧面部肌肉弛缓性疾病  [1] ,以茎乳孔内走形面神经水肿压迫居多,不排除茎乳孔外段面神经炎症,主要表现为面部单侧肌群的表情运动功能障碍,不能自主控制肌肉的随意运动。多为急性起病,症状上主要以病变侧上眼睑松弛导致眼裂增宽而闭合不全、病变侧口轮匝肌运动无力致口角向健侧歪斜,使得日常生活闭目、进食、交谈均会受到影响,容损性疾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自卑以及抑郁情绪,对患者身体和心理上产生双重影响  [2] 。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西医学认为其基本病理机制为面神经的缺血、水肿和脱髓鞘变性甚至轴突变性  [3-5] 。目前临床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综合多样,西医治疗本病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等  [6] 。中医学治疗上以针刺、中药、联合方案为主,其中针刺为中医治疗面瘫的首选方法,其疗效确切,不仅得到国内众多临床医家认可,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将面瘫归入针灸治疗适应症范围内  [7] 。临床上选用常规针刺联合其他疗法促进面瘫面部肌肉的恢复,在联合疗法的选择上首选联用电针方案,手法针刺穴位在得气的基础上,通过调节电针不同参数产生一定的电流刺激,不同参数组合有不同功效,从而联合电针起到期望的目标疗效。通过特定的电流刺激促使接通的腧穴下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充足的血流能够提高局部免疫功能反应,从而加快吸收病变周围的水肿及炎性的代谢,反之又能缓解血管痉挛促进瘫痪面肌的血液循环,因此电针的使用对周围性面瘫可以起到缩短病程、促进面肌恢复的作用。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8] 中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可将面神经炎分为3期,即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发病1个星期之内为急性期,此时病理改变主要是以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走行的面神经出现水肿、髓鞘和轴突不同程度变性为主,疾病尚处于进展期,面部肌肉弛缓的症状会有一定加重的变化。1周后病情趋于稳定,到1个月之前为恢复期,主要表现为面神经麻痹致面肌瘫痪失用。后遗症期一般在面神经炎发病1个月到半年以上,多表现为面肌痉挛、倒错等,甚至出现鳄鱼泪等后遗症。周围性面瘫通过电针或电针联合其他疗法能显著提高总有效率和痊愈率  [9] 。但目前使用电针治疗面瘫仍有一定争议,体现在面瘫急性期是否可以使用电刺激,以及电针在面瘫各个不同时期参数使用上有无规律。本文为寻找最佳电针治疗面瘫参数、应用规律,通过对国内近10年使用电针治疗面瘫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归纳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实际参数的具体应用规律,为临床工作者在治疗不同分期周围性面瘫使用电针选择参数时,提供适宜的治疗方案,以期为指导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文献资料

1.1 检索方法 通过检索2013年1月至2023年4月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中文期刊服务系统(VIP)上公开发表的关于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文献。以“针刺”“针刺疗法”“针灸”“针灸疗法”“针刺治疗”“电针治疗”“电针”“面瘫”“周围性面瘫”“贝尔麻痹”等为关键词或者主题词检索数据库。

1.2 文献

1.2.1 纳入标准 ①有使用电针治疗或以电针为主要治疗手段或电针联合其他疗法(如温针、艾灸、拔罐、穴位注射等)的临床研究报道;②以临床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为治疗对象;③结局指标:本研究接受所有纳入文献采用的疗效评定标准。

1.2.2 排除标准 ①重复发表在数据库中的文献和重复使用数据的文献;②综述、实验研究、系统评价、Meta分析、理论探讨、经验病案、资料不全等非临床研究文献;③不包含电针疗法的临床治疗文献。

2 数据处理与挖掘

2.1 数据库建立 采用Excel表格建立文献信息数据库,内容包括:①文献基本信息:编号、题目、年份、作者、文献类型;②周围性面瘫分期;③电针刺激参数信息:波形、频率、刺激时间、刺激强度。

2.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SPSS Modeler 18.0软件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其频率相关数据采用条形统计图记录并结论展示分析。

3 结果

经统计,去除重复文献后共检索到482篇,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最终录入文献272篇,周围性面瘫急性期107篇,周围性面瘫恢复期118篇,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28篇,余19篇未提及分期。

3.1 电针治疗波形的选择 有247篇文献对电针波形进行了具体描述,使用频率最高的依次是疏密波出现123篇(50%),连续波出现77篇(31%),断续波出现37篇(15%),疏波出现7篇(3%),密波3篇(1%),电针脉冲波形于各分期周围性面瘫的具体应用频次情况如图1所示。

3.2 电针治疗频率的选择 有147篇对电针频率进行了具体描述,电针治疗频率在272篇文献中有125篇文献未提及,占比46%;其余提及文献中,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对疏密波频率进行描述的有19篇,其中有9篇(47%)选择的频率≥2 Hz(范围以2~10 Hz为主),有4篇(21%)选择的频率是疏波4 Hz密波60 Hz(频率比值为1 [BF]∶[BFQ]15);对连续波频率进行描述的有34篇,其中有11篇(32%)选择的频率是2 Hz;有9篇(26%)选择的频率是≤1 Hz;对断续波频率进行描述的有7篇,其中有3篇(43%)的频率是0.2~0.3 Hz,1篇中只描述低频,未描述具体数值;恢复期周围性面瘫中对疏密波频率进行描述的有25篇,其中有9篇(36%)选择的频率2~10 Hz,有3篇(12%)的频率是疏波1 Hz密波20 Hz;对连续波频率进行描述的有18篇,其中有9篇(50%)选择的频率是1~2 Hz;仅1篇提及500 Hz;对断续波频率进行描述的有9篇,其中有3篇(33%)的频率是0.3~0.5 Hz;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中对疏密波频率进行描述的有5篇,其中有2篇(40%)的频率是0.5~1.8 Hz;对连续波频率进行描述的有3篇频率是1~2 Hz;对断续波频率进行描述的有1篇频率是0.3 Hz;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频率选择未出现明显的规律性,急性期大多数医家选择连续波居多,其余两期以疏密波最为常见,从提及文献的数值可以看出无论何种分期以低频治疗为主。电针频率具体Hz分段各期周围性面瘫选择的详细应用情况如图2所示。

3.3 电针治疗时间的选择 有253篇文献对电针时间进行了具体描述,有158篇(62%)描述电针治疗时间30 min,62篇中电针持续时间为  20 min ,9篇电针时间为15~20 min,7篇认为20~30 min,最多时间30~60 min出现6篇,剩余19篇未提及时间,由此可见周围性面瘫的电针治疗持续使用时间多为30 min,占总数62%。具体如图3所示。

3.4 电针治疗强度的选择 有228篇文献对电针强度进行了具体描述,135篇(59%)电针强度描述以患者耐受为度,14篇(6%)以患者舒适为强度,60篇(26%)不以主观感觉为选择标准,以肉眼客观见其面部局部肌肉收缩、呈节律性跳动为度,少量文献6篇(2.6%)描述了具体的电流参数1~2 mA,由此数据可知,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无论是处于何种分期,电针强度大多数以得气后耐受为度。具体如图4所示。

4 讨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电针在临床疾病中应用广泛,一定的脉冲电流通过腧穴作用于局部,加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来治疗疾病,可以起到调节肌张力、止痛、减轻麻木、加快循环等作用,尤其适用于面瘫的治疗。电针能够解除单侧面瘫平滑肌弛缓不收,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以消除面神经及局部水肿,刺激面神经功能恢复,解除面部瘫痪肌肉导致的口眼歪斜症状。同时电针的持续刺激可在人力成本上可以极大的减少人工行针次数,减少临床操作工作量  [10] 。电针的疗效又与脉冲波形、频率、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等密切相关。对于不同分期的面瘫使用电针治疗时参数尚未达到统一,没有标准化指导临床。因此本研究从各期面瘫特点出发,综合数据挖掘文献统计结果分析探索电针疗法运用于周围性面瘫时最佳电针参数方案。

电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各个分期来论。首先是急性期上结合近十年电针的使用的数据统计上来说,电针无明确禁忌者均可使用,急性期的使用率占比较高,虽有部分医者认为,面瘫急性期应少针浅刺不用电针,以防过重刺激导致针刺易导致面神经炎症水肿的加重。但结合数据积累与临床观察,疾病的发生与邪气的侵袭相关,急性期正属于邪气初入人体,此时属于邪盛病实,七天内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口眼歪斜加重、眼裂增宽等症状加重的现象,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过程,与治疗方式及介入时机无关联性。研究  [11] 发现电针是通过刺激面部受损的神经再生,增加面部血流量,修复肌肉细胞以治疗周围性面瘫,且无周围性面瘫病程阶段之分,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因此,早期针刺配合电针干预阻断病情加重的进程具有临床价值,加之电针有不同参数之分,使用得当不属于面瘫急性期的禁忌,通过尽早使用电针可改善远期疗效,从而预防面肌痉挛等后遗症、并发症的发生。经数据挖掘发现,急性期对电针的使用以连续波居多,连续波的频率范围在1~100 Hz之间,低于30 Hz称为疏波,也称低频;高于30 Hz称为密波,即高频。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常选用低频疏波,以2 Hz居多,刺激较轻,既能持续性刺激穴位起到电刺激的作用,又能避免过大刺激不利于茎乳突孔水肿的消除和炎症反应的吸收。在接电针刺激的穴位上可选择面神经末梢穴位,避免对面神经干直接刺激。

经过七日治疗或未得到早期治疗而延治的患者,随着病程进展,面瘫已进入稳定期,病情不会有明显进展、症状加重的表现,病情已趋于稳定适合较强的刺激, 因此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均以疏密波使用居多。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能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耐受的缺点,在面瘫治疗时常以兴奋效应为主,促进代谢和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疾病恢复。其后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不重视易发展为难治性面瘫,此时电针作为常规治疗基础方案,需联合更多治疗方式促进面瘫的康复,减轻顽固性面瘫后遗症的发生,而电针波形的选择常延续恢复期的使用参数,故非急性期的电针参数选择有一定的相识性。

电针的频率与面瘫的不同分期密切相关,统计表明,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应用最多的频率是2 Hz,低频电针电流相对温和,产生的震颤感适中,不仅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及神经肌肉功能,还适用于面部肌肉浅显且痛觉敏感的部位。

电针的刺激强度主要取决于波幅的高低,一般以中等强度为宜,部分研究选择电针强度为面部肌肉跳动为宜,此方案具有一定局限性,若患者面神经损伤程度较重则不可见到肌肉跳动;且部分患者电针阈值低,肌肉跳动时电针强度已达疼痛阈值,且急性期患者电针的使用应轻浅,肌肉跳动不符合急性期患者强度要求,在选择上以中等强度为宜,过强或过弱的刺激都会影响疗效。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中等强度常以患者耐受为度作为强度标准,根据患者个人体质与机体得气、针刺敏感度不同,对电针强度耐受阈值大不相同,故以耐受为度是各个时期较为合适的选择。

电针的治疗时间经统计可见在10~60 min之间不等,多为30 min。留针的过程是保持和增加治疗量的过程,留针时间的长短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12] 。针灸刺激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灵枢·营卫生会》载:“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卫气行于阴二十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由此推算营卫每运行1周大约需要30 min,故常规选用留针时间为30 min  [13] 。留针时间过长会使得刺激量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面瘫的恢复,留针时间过短可能未起到相应的治疗效果,延缓恢复时机,因此在针刺时间上大多选择以30 min居多,电针的时间常与留针时间相同,以期达到一次针灸治疗持续性刺激最佳疗效,但具体留针时间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做到因人而异。

综上,电针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尤其是面瘫疾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面瘫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与成熟,电针在临床的使用更为广泛,通过解除面部弛缓、痉挛平滑肌起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因目前无规范化治疗方案与统一的专家共识,故电针的具体使用参数有所区别,周围性面瘫无非是外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不同时期是指病情迁延而邪气深入,正气愈虚、气血愈滞,结合患者个人不同体质或者间杂它病,治疗上因人制宜,故临床上电针参数的选择也无所拘泥。

结合近十年电针的使用来看,不同波形、频率、时间、强度均有不同选择,无绝对明确规范化使用方案,电针在既往十年使用情况虽以本文总结的研究结论运用居多,但电针的临床实际应用中仍需使用者结合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及分期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电针不同的参数波形特性,为患者制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及时、灵活的调节电针参数以配合针刺增强其临床疗效,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2-133.

[2] 李梦晨.Bells面瘫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及其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6):691-692.

[3]MUSTAFA A H K,SULEIMAN A M. Bells Palsy:A Prospec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ntistry, 2020(4):1-5.

[4]王波.太阳透地仓、颊车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及对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11):1385-1390.

[5] 刘海永.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9,34(5):45-47.

[6]刘明生.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2):84-86.

[7]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64种针灸适应证[J].中国针灸,2008,28(S1):65.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7.

[9]徐连杰,施静,张如意.电针治疗恢复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C]//中国针灸学会.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中医医院,2019:9.

[10] 陈立娜.电针项部腧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11] 陈凡.电针疏密波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5):878-880.

[12]吴松.试论针刺治疗量[J].中国针灸,2015,35(5):465-468.

[13]黄辰.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相关参数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12):141-143.

(收稿日期:2023-07-14 编辑:徐 雯)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电针数据挖掘
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基于并行计算的大数据挖掘在电网中的应用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一种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挖掘云服务及应用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福尔电针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