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粮食价格上涨的调查与思考

2024-06-24郭庆华

粮食问题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思考

摘要:目前,河南部分地区出现粮食价格上涨现象,虽然平均上涨幅度不大,但给普通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困扰,诱发一定程度的抢购和囤积,也导致其下游产品层层上涨。这一切真实地告诉我们,粮食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物资基础,粮食价格稳定和有效供给,是事关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关键词:粮食安全 价格上涨 思考

引 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一般来说,丰年粮食价格往往会走低,然而实际的情形是,在创记录连续9年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价格却依然走高,这似乎不符合经济学的逻辑。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现代市场意识和复杂的市场关系出发,去认识粮食价格的升降。粮价上涨,是粮食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市场需求量大,供求减少,价格自然上涨,保持粮价稳定的科学性在于不是把价格管死,而是允许粮食价格随供求矛盾变化上下波动。近来,河南部分地区粮价上涨,表面上看主要是恶劣天气影响到粮食生产,深一步看,还是粮食流通渠道不畅,粮食市场总供给不足。因此,只有强化粮食流通能力建设,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加强对粮食市场调节,才能有利市场真实价格的形成,有利解决人们对粮价变动的心理承受。

一、市场粮价上涨情况

目前,在河南一些地区,农民常谈论小麦、玉米等粮食价格上涨,行动最快的是储存粮食,特别是余粮不足的农户更是从集市或超市一袋一袋购买囤积,下游面粉厂、饲料厂家为保证生产,更是提价大量收购增加库存。调查中发现,近来小麦(中级)价格由去年同期1.42元/斤,上涨到1.49元/斤(其中因收割时遭遇雨水天气,芽麦收购价仍达到1.32元/斤,用作饲料粮);玉米(中级)由去年同期1.22元/斤,上涨到1.31元/斤;其它还有杂豆、花生等农作物的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本轮粮食价格的上涨始于玉米价格偏强,而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除了产量减少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养殖行业对玉米存在较大刚需,导致了玉米价格的居高不下。相应地,玉米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其它粮食价格的回升,小麦及其它粮食作物市场大涨小跌、涨多跌少,购销博弈加剧,阶段性供需凸显紧张,刺激价格全线上涨。

二、造成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粮食价格上涨的因素有很多,有政策、土地、气候、养殖复苏、国际形势等多种不稳定因素,又有市场体系不健全、消费量快速增加、调控部门的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滞后,还有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农资用品及劳动力成本增加等,这些都将影响到粮食总产量,导致粮食供应受阻价格上涨。

(一)粮食生产力度减弱

一是对粮食生产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减弱,耕地被工业建设而吞食,造成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粮价上涨。二是种粮成本居高不下。在种植成本中占据比重大的是劳动力价格出现大幅增长,种子、化肥和农药价格略有上升,机耕、灌溉费用因柴油价格的上涨有所增加,由于粮价上涨幅度难以弥补种粮成本的提高,职业种田农民纷纷到城里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由于劳动力不足,文化水平较低,对新的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等不能接受,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和创收。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一些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受资源限制、环境约束、土地流转费高等因素影响,承包的耕地或种上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或任其荒芜,主粮种植面积减少,粮食总量下降。四是风险防范意识缺乏。有的粮农不了解主粮保险具体政策,不知道如何选择险种,即使选择了参保,一旦受灾因赔偿过低手续繁琐而不愿意理赔,有的甚至不愿参保,认为因灾粮食减产,外出多打工就能挣回,不在种粮上下功夫。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受频发的自然灾害影响。2023年,由于部分地区小麦在生长的扬花、灌浆期,先后遭受严重的旱灾,收获时节又遇“烂场雨”,加上玉米生长期也遭到病虫害的侵袭,造成减产和绝收,从而导致粮食价格波动。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由于水利设施存在着财政投入少等多种因素,工程不配套、建设标准低,防洪、灌溉功能丧失,靠天吃饭影响到粮食的增产增收。三是耕地退化日趋加重。一方面因缺少投资放松管控,小流域治理不能进行,每年流失表土严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使用小功率机械耕地,导致土壤养分失衡、蓄水保墒能力、产出能力和抗逆性明显下降,阻碍到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粮食消费总量增加

一是粮食精深加工消费量增加。随着居民食物结构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对饮食安全和健康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消费者对高端食品及多样化的需求,粮食加工企业在缺粮的情况下,加大优质粮食收购量,导致本地市场粮食价格上涨。二是畜禽饲料量增加。受政策引导以及养殖利润高的刺激,生猪规模和存栏快速恢复,加上原有的养牛场、养鸡场、养羊场等,使得玉米、麸皮等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用量极速增加,带动了粮食价格上涨。三是购粮农民群体扩大。过去为市场提供粮食的部分农民,由于不种植粮食,改种其它经济作物,不但不能提供粮食,而且也加入到购粮群体中,增加了粮食消费的总量。四是城镇化进程加快。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对粮食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加之工业用粮比较旺盛,粮食消费结构供需缺口显现,这种在总量平衡表象掩盖下的品种结构失衡,助推粮食价格持续上涨。

(四)市场体系发育不全

一是粮食交易活动受阻。区域性、专业性粮食批发市场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粮食交易活动总体还处于原始交易状态,市场效率低下。二是部分农民市场意识淡薄。有的农民不关注互联网上关于粮食价格上涨及粮食市场短缺等信息,种植粮食一成不变,往往是玉米收获后种植小麦,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种,不能接受新品种带来的收益。三是农民等价待售心理增加。国家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的惠民政策,客观上增强了市场利多的预期,粮价越是上涨,农民越是捂粮惜售,市场上由于缺少粮源,无形中增加了粮价的上行压力。四是市场监管不力。一般粮商都有一定的资金,市场信息来源广、路数多,粮价低迷时大量收购,一旦发现粮食处在紧张状态时,便不断给粮食加价出售,扰乱了粮食市场的正常运行。

(五)粮食储备能力不足

一是政府不重视粮食储备。一些地方政府认为现在是太平年代不愁没米下锅,在储备粮品种结构、地域分配与产销结合上,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储存能力不足。二是储备粮对市场的调节不强。一些储粮企业在粮价上涨时,本应抛出粮食平抑粮价,但舍不得卖出,期望为企业赚更多的钱,甚至推波助澜,清仓压库,完全失去了粮食库存的平推作用。三是农户存粮减少。随着肉禽蛋奶等副食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民粮食安全意识不强,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粮食紧张状况不去思考,多数农户不储存粮食,食用时直接到市场购买。

三、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的思考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围绕这一目标,必须树立“大粮食”意识,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构建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藏粮于市、藏粮于库、藏粮于民,确保每年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平衡,市场粮食价格基本稳定。

(一)坚持藏粮于地,实施耕地保护制度

一是坚决制止违规占用耕地行为。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各地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处理好用地和养地的关系,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自给区,还是粮食主销区,都要把保护耕地、稳定产量和提高商品率摆上重要位置,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真正控制住无序占用、违规开发耕地的势头。二是划定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不可逾越,政策上落实到地块和农户,数量上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作物、挖塘池等毁坏耕地层的活动,更不能随意调整和占用,坚决杜绝“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三是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占补平衡,不能是简单的数字平衡,而是质量和产能平衡,要将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各类对耕地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强化刚性约束,完善耕地质量验收,确需占用的必须按程序严格审批,并补充数量、质量相等的耕地,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真正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四是建立土地流转报备制度。鼓励小农户依法采取承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有关部门要认真监督和严格控制土地流转后的用途,无人耕种的,可通过土地托管代种代耕等措施,保证土地有人种,坚决遏制住粮田面积萎缩的势头和耕地撂荒。五是加强对高中农田的更新改造。加强高中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抓手,要统筹整合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中低产田改造治理,建成一批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旱涝保收、环境保持等为重点内容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以及一批规模化、紧密型、优质特色专用原粮生产基地,通过高中农田建设,进一步增加粮食生产总量。

(二)坚持藏粮于技,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加强粮食科技创新。藏粮于技,就是要加快构建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粮食技术体系,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攻关,大力实施粮丰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农业科技项目,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二是加快科学育种步伐。进一步加大科研育种和新品种引进投入力度,挖掘品种、技术等高产优质潜力,培育或引进一批适合本地种植的稳产、专用等高端粮食品种,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品质。三是加大种粮机械的投入使用。强化现代耕作机具的创新,鼓励以集体集资、政府补贴等方式,购置适合农民需要的中小型机械设备,全面降低劳动强度、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四是搞好科技推广应用。完善县级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三级农业科技服务阵地,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良机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并通过提供栽培技术、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防灾减灾等优质服务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五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和优化粮食种植结构,通过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减少化肥使用量,增加地力,降低生产成本。六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培育和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抓手,立足做强“餐桌经济”,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终端消费保障,增加名、优、特、新产品投放,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

(三)坚持藏粮于水,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一是扩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建设对于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和撬动作用,通过向上争、本级投、群众筹、社会捐等形式,加强对水利枢纽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低洼易涝地和中小河流的治理,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二是抓好小型水利建设。加快抗旱水源工程修复、沟渠清淤扩建、田间配套建筑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步伐,逐步配套和完善灌排体系,进一步改善制约粮食生产灌溉、防洪、除涝等基本生产条件,增强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充分利用农业滴灌等节水技术,研发适合各种地形、气候、作物的节水设备,完善资源、泵站、蓄水池等基础灌溉设施,以高产节水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四是健全水利设施的管护。构建水利管理协调服务组织、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强化农业节水用水监管,落实建后管护责任,确保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效健康运行。

(四)坚持藏粮于市,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稳固的市场机制。培育和发展多元粮食市场主体,通过建立公平高效、有序稳定、能够满足各个粮食市场主体利益要求的粮食流通市场机制,把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服务者之间紧密联结在一起。二是加快现代粮食物流设施的融合。加快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改造粮食流入或流出通道,大力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充分利用遍布城乡的营销网络,逐步实现以城乡一体、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销售的经营业态,确保粮食市场平衡运行和流畅稳定。三是强化粮食全链条信息监测预警。加大市场管理和规范力度,健全大数据支撑的粮食风险预警、信息监测网络的快速反应机制,适时发布粮食供求、价格、收购等数据信息,并通过完善的市场信息采集,搞好粮情调查和市场分析,准确掌握市场粮价走势,做到事前控制,减少突发事件对粮食供应的冲击。四是搞好粮食市场监管。加大对超市、集市和农贸市场的巡查力度,加强对市场价格、市场流通、经销商、中间商的监管和价格监控,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破坏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消除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

(五)坚持藏粮于库,增强粮食储备能力

一是构建新的粮食储备格局。进一步调优储备粮品种结构,建立灵活规范的粮食储备体系,采取国家粮食储备库存、国有粮食企业周转库存、社会其它经济组织的粮食库存、农户和城镇居民的口粮库存等办法,不断优化主要口粮的储备比例,增加粮食储备数量,并加强粮食库存的经常性检查和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管理,确保储得够,调得动,用得上。二是提高科技储粮水平。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按照新标准新要求,加快对粮食收购库点危仓老库的维修改造,积极推广低温低氧低剂量储存、高效节能干燥储存、机械通风储存、智能化控制储存等先进节粮减损储粮技术,实现仓储和监管的智能化升级,筑牢粮食储藏安全底线。三是开展有效的运输方法。严格执行粮食装卸作业标准和粮食运输管理规则,推广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损耗低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四散化”技术和装备,通过避免远距离运输减少产品损耗,从而有效提高粮食运输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四是高质量建立粮食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粮食应急预案,包括足够的粮食加工企业、粮食应急保障网点、应急储运企业,增加市场粮食的供应量和应急准备,有效应对病虫害、雨雪冰冻等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粮食市场异动风险,不断提升应急保供能力。

(六)坚持藏粮于民,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一是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加快构建新型粮食补贴政策体系,综合利用财政奖励、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多种扶持措施,根据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商品粮情况,建立健全奖补机制,提高农机具、良种补贴和最低保护价收购价格,控制粮价波动带来的粮食种植面积下降风险。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围绕农作物品种权保护、农产品安全、农资质量等重点领域,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管,打击价格操纵和一切坑农、害农、伤农等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三是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开展多元化金融服务,拓宽粮食生产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积极推进小麦、玉米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同时,加强产后储粮减损降耗指导,为农户提供仓储、烘干等服务,避免发生霉粮坏粮事件,促进粮食节约减损。四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制定防灾减灾技术预案,确保预警信息到户、防御措施到田,推进科学防范干旱、洪涝等恶劣天气带来的灾害,提高防范风险能力。五是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力度。通过出台系列奖励政策,全面开展农村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技能培训、科技生产培训等一系列培训工程,并采取邀请省内外专家授课及现场指导等形式,切实提高农村人才的生产技能。

结 语

由于生产原因和流通不畅在粮食市场上表现出供求变化的无序,必将导致粮食价格上涨或下跌。粮价上涨,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好的,同时也意味着经济复苏、消费者收入增加,粮价太低,农民种粮赚不到钱,种粮意愿就会下降,粮食生产将受到影响。要解决粮食价格上涨的根本问题,必须以更宏观的视角,从提高种粮技术、提升产量、引导产消衔接等方面入手,加强市场调控,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有效供给和应急保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粮食价格的平稳。

作者简介:郭庆华(1963—),男,经济师,主要从事粮食储藏及粮食问题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思考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村科学储粮与粮食安全研究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