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丰碑永不朽
2024-06-24王淦生
王淦生
【导语】
写人的文章,最重要的是摹画人物精神,最困难的也是摹画人物精神。所以,能否使作品中描写的人物神形俱备也就成为衡量一篇作品人物塑造成功与否的硬指标。成功的人物形象,其精神总是别具一格,只要一提及某一人物形象,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这个人物的精神特质。因为这些“精神”,这些人物形象便一直在文学史上活灵活现,在读者心目中熠熠生辉。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红色文学经典中的几则人物描写片段,感悟这些人物精神的动人魅力。
一
江姐回头看时,一长列穿着破烂军衣的壮丁,像幽灵一样从雾海里显现了,一个个缩着肩头,双手笼在袖口里,周身索索地发抖;瘦削的脸颊上,颧骨突出,茫然得毫无表情,一双双阴暗的眼睛,深陷在绝望的眼眶里……
到了江边,力夫把行李放下,江姐付了钱,站在来往的旅客间,等待着。江风迎面吹来,掀动衣角,潮湿的雾海包围着她。她扣上时新的细绒大衣的扣子,又把双手插进大衣口袋。
江姐的仪容本来是端庄的,经过化装,更显出一种典雅的风姿。她站在江边,心里久久不能忘怀那群壮丁的惨状。
苦难深重的农民,怎能再忍受反动派的蹂躏?更高的反抗怒潮,一定会从根本上动摇反动派的统治基础,迎接未来的光明。她渐渐地又仿佛看见了雾海之外,有无数红旗在广阔的原野上招展,一眼望不尽的武装的农民,正出没在群山之间。
老彭那里,现在的工作基础更好了吧?江姐想着,又感到肩头上担负的责任的重大。这次,党增派一批同志到川北,老彭一定会高兴的。去年春天也是在朝天门码头送他上船,转眼就一年了。现在,他还像在重庆工作时那样,经常吐血吗?
他还爱说那句口头禅吗?——“为了人民的解放,有一分热,我们要发几分光!”那时候,孩子还没有出世,老彭说,等我们再见那天全国一定解放了,孩子一定会喊爸爸了!他还嘱咐过:在几亿人口的大国建设共产主义,不是轻而易举的,孩子不要娇生惯养,革命的后代,应该粗茶淡饭,从小过惯艰苦的生活。现在,孩子已经断奶了,他见了照片,一定会喜欢的……
(来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赏析】《红岩》中的这一片段,通过对江姐的所见、所感、所思的描写,表现了这位女革命者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和信心、对劳苦大众的关怀和同情、对丈夫和孩子的牵挂与惦念。她的身上,充分展现出革命者的刚柔并济和家国情怀。这一片段中老彭着墨不多,但他的一句“口头禅”和对孩子的期望,侧面表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下一代的严格要求。即便是寥寥数笔点到为止的壮丁,其对未来的绝望亦跃然纸上,暗示了蒋家王朝的必然覆灭。
二
“卢兄,替我想个办法吧!这生活实在太沉闷了。憋得出不来气……”她抬起头来,眼睛忽然放射着一种异常热烈的光,“你介绍我参加红军,或者参加共产党,行吗?我想我是能够革命的!要不,去东北义勇军也行。”
卢嘉川对这突如其来的请求似乎感到有些惊异:这年轻女孩子把参加革命想得多么简单容易呀!他望着她,沉了一下问道:“为什么呢?为什么想去当红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不愿意我的一生就这么平庸地、毫无意义地白白过去。从小时候我抱定过志愿——我要不虚此生。黑暗的社会不叫我痛快地活,我宁可去死!”她红涨着脸,闪烁着黑的眼睛说下去,“可是,自从看了你们给我的那些革命的书,明白了真理,我就决心为真理去死。我觉得人活着应当像那些英雄,像那些视死如归的人。卢兄,叫我到火热的战场上去吧,我再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
卢嘉川坐在椅子上,轻轻拍着桌子,好像在替道静滔滔的言语打着拍子。他摇着头,刚刚可以觉察到的调皮的微笑又浮现在他活泼的眼色中。
“小林,咱们先讨论个问题。你过去和家庭斗争,不满意黑暗的社会,现在又想很快去革命、上战场,究竟都是为了什么呢?”
道静突然被窘住了,她咬着嘴唇沉思着。半晌,她才迷惘地看着卢嘉川讷讷地说:“我没很好地考虑过这个……但是我相信我不是为自己。我讨厌那种自私自利的人。”
“但是,你这些想法和做法,恐怕还是为了你个人吧?”
道静蓦地站起身来:“你说我是个人主义者?”
卢嘉川的神气变得很严峻,他的眼睛炯炯地盯着道静,“我问你,你过去东奔西跑,看不上这,瞧不起那,痛苦沉闷,是为了谁?为劳苦大众呢,还是为你自己?现在你又要去当红军,参加共产党做英雄……你想想,你的动机是为了拯救人民于水火呢?还是为满足你的幻想——英雄式的幻想,为逃避你现在平凡的生活?”
道静愣住了。过了一会儿,她又忍不住笑了。卢嘉川的话多么犀利地道破了她心中的秘密啊!
(来源:杨沫《青春之歌》)
【赏析】这是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这段对话描写充分彰显了小说男女主人公卢嘉川和林道静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林道静刚冲出官僚家庭,对革命生活充满热望,激情与勇敢中又掺杂着几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卢嘉川则是一位有着丰富斗争经验和深度理论修养的成熟的革命者。所以,林道静快人快语,言语间多显天真冲动;卢嘉川成熟稳重,常常是一语道破天机,切中肯綮。几段对话,使二人形象饱满,如在眼前。
三
回到自己的房里,觉慧突然感到了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孤寂,他的眼睛渐渐地湿了。他看人间好像是一个演悲剧的场所,那么多的眼泪,那么多的痛苦!许多人生下来只是为着造就自己的灭亡,或者造就别人的灭亡。除了这个,他们就不能做任何事情。在痛苦中挣扎,结果仍然不免灭亡,而且甚至于连累了别人:他的大哥的命运明明白白地摆在他的眼前。而且他知道这不仅是他的大哥一个人的命运,许多许多的人都走着这同样的路。“人间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苦恼?”他这样想着,种种不如意的事情都集在他的心头来了。
“为什么连袁成都懂得,大哥却不懂呢?”他怀疑地问自己。
“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我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走去。”他被痛苦包围着,几乎找不到一条出路,后来才拿了这样的话来鼓舞自己。于是他动身到利群阅报处,会他的那些新朋友去了。
(来源:巴金《家》)
【赏析】这是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中的一个片段。觉慧在看到大哥觉新身上演绎的人间悲剧后,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愤懑。他思索这悲剧的根源,但又找不到答案;他探索人生的道路,但又不知道具体的方向。所以,痛苦、疑惑、迷茫、无助充溢了他的内心。但是,觉慧身上有一种超乎觉新的品质——绝不唯唯诺诺、苟且偷生,而是“要走我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走去”。这为觉慧将来勇敢地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伏笔。
四
对于秀梅的事,大家都说:“你真是,为什么不结婚?”
“我先不结婚。”秀梅说,“有很多人把前方的战士,当作打了外出的人,我给她们作个榜样。你们还记得那个原生不?现在想起来,十几岁的一个人,背起枪来,一出去就是七年八年,才真是个好样儿的哩!”
“原生倒是不错,”一个姑娘笑了,“可是你也不能等着人家呀!”
“我不是等着他,”秀梅庄重地说,“我是等着胜利!”
(来源:孙犁《白洋淀纪事》)
【赏析】这是孙犁小说《白洋淀纪事》中的一个片段。寥寥几句人物对话,将秀梅这位对爱情充满向往、对胜利满怀信心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刻画得极富神韵。“为什么不结婚?”为的是给那些献身抗战的人“做个榜样”,他们为国献身,“我”为什么不能为他们等待?“你也不能等着人家呀!”“我是在等着胜利!”这句回答堪称“金句”,既是姑娘家对婚恋的巧妙回避,更表达了老区人民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信心。语言朴实生动又满含诗意,颇耐咀嚼。
五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啊!
小成摸摸老孙衣服兜儿,看有什么遗物可以给老孙家里寄去。他从老孙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一个小本子。小盒里装着针线、破布、铅笔头跟炊事班的立功计划。那个小本子是麻纸订的,因为怕雨淋湿还用油布做了个皮子。那小本子的每一页上都留着老孙的黑指印,每一页上都歪歪扭扭地用铅笔写着核桃大的字:毛主席。
老孙不识字,可是他看见同志们给毛主席写信,他也想写。他想把自己满肚子的话,写给自己的领袖毛主席。这样,他开始学字。他这上了年纪的战士,宿营后烧行军锅煮饭的时候,在这小本子上花了多少气力!他在紧张行军后的深夜里,在小本子上写下多少愿望!他在跟敌人拼死拼活的空隙中,面对着这卷了角的破本子,又有多少次看见了自己的亲人毛主席!如今,他永远不能写这封信了!
周大勇从通讯员手里把老孙的小本子一把夺过去,塞在口袋里。他想,他一定要设法把这小本子寄给毛主席。因为这是老孙生前的愿望、死后的遗言。
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员们……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士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吁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重而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歹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太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得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
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
(来源:杜鹏程《保卫延安》)
【赏析】这是杜鹏程的小说《保卫延安》中的一个片段。艰苦的行军途中,炊事员老孙因为劳累加病痛倒下了。悲痛不已的战友们缅怀他生前的事迹,在“沉重而又严肃”的气氛中掩埋了他的遗体,表达了对烈士的无限敬意。在这一片段中,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战友们回忆老孙生前的种种表现,塑造了一位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积极进取、热爱人民、爱戴人民领袖的军人形象,表达了战士们继承烈士遗志,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强烈愿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