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小学生稳定拍感实验研究
2024-06-22郑学铭傅聪
郑学铭 傅聪
摘要:稳定拍感的训练是节奏感训练的基础,其训练价值需引起音乐教育界的关注。本研究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探讨稳定拍感的学理内涵,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检验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稳定拍感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实验表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获得稳定拍感;稳定拍感的学习是学生良好掌握节奏感的重要基石。此外,基于研究结果思考了其体态律动的相关研究问题与实证价值。
关键词: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稳定拍感 节奏感 体态律动 实验研究
伴随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深化,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强调学生发展、重视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日益摆脱传统“主客二分”的教育思维模式。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客观环境与音乐活动相融合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在19世纪达尔克罗兹就已经关注到了节奏培养与身体动觉的紧密关系。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以及隐含在身体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哲学内涵,在我国音乐教育界刮起“一场动的革命”——以活动串联为教学宗旨的节奏感培养,以体态律动为教学手段的音乐能力训练,其学术成果之丰硕、教学实践更新之迅速从而逐渐掀起了节奏感培养的新范式。
诚然,节奏感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呈现出形式多样、应用宽泛的样态,但反观目前音乐教育对节奏感培养的程度,亦可以从“升旗唱国歌”这一必要音乐展示中,窥探其节奏感教学的差异性。本研究主要关注三个问题:如何利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训练稳定拍感?利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训练稳定拍感的效果如何?训练稳定拍感对于节奏感的影响如何?
一、关于节奏感与稳定拍感的关系阐释
1.节奏感
心理学家认为:“节奏感是人对节奏的心理效应,由听觉引起的运动神经的节奏冲动,是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官能冲动”,[1]一方面作为一种节奏运动,它是由具体看得见、摸得到的众多节奏组合而成的节奏型,另一方面是一种音乐感受能力。这种感觉训练是围绕在节奏训练其内核之下的,音乐感觉与音乐表现总是不可分割又相互影响。故此,在训练节奏时,建立良好的音乐感觉是训练节奏感的重要前提[2]。
2.稳定拍感
何谓稳定拍感?至今学术界并未有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我们可以根据训练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以讨论。首先,单位拍指在音乐中,时间被分为均等的片段,每一个片段即单位拍。[3]能够将单位拍稳定持续,是音乐进行的基本要求。即保持一个稳定的、均匀的拍速,既不越来越快,也不越来越慢,更不忽快忽慢,是演奏音乐的基本条件。这就是最基本的“拍感”。其次,这种单位拍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称速度为“尺寸”,拍即是衡量节奏的尺度,有了相对稳定的尺度,才能衡量出节奏的快慢、疏密和各种变化来。[4]在此基础上,理解“稳定拍感”的定义为:在具有规定拍速的单位拍内,能够将其感觉与状态稳定延续、时间延长。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节奏感是一种包含节奏培养的综合性音乐训练,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节奏感训练的起点,即训练节奏可以达到培养节奏感的目的。从教学实际中去理解,掌握节奏的训练本质是需要学生具有恒定的稳定拍感。因此,稳定拍感的训练是节奏感的基础,也是影响节奏感甚至是乐感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谈话法、准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主要包括诊断测试,主要用于调查学生的学习前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基于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设计。此外,谈话法用于辅助问卷调查法的实施,准实验法是针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不同的干预,观察法是通过录制课堂视频,反映学生上课的行为表现。
本实验研究的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学前测试与分类是本研究的起始环节也是关键一步。笔者在文献整理与研读的过程之中,发现关于稳定拍的相关学术研究角度主要是建立在视唱练耳方法研究之下的综合性音乐训练,缺乏专题性的系统化、渐进性训练。故笔者基于这一研究现状与问题,对于学生进行学前测试与调研。其次,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一是了解两组是否处于同一水平,二是获取实验组的数据进而再度细分学习小组。再次,依据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训练节奏感的方法,从中提炼出适用于我校学生的训练方法,对于实验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对照组则不采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理念进行常规教学。教学完成之后对于两组进行后测。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结论。
2.研究实施
(1)实施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F学校小学五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班为实验组共39人,B班为对照组共38人,一共77名学生作为项目研究的实施对象。
(2)实施过程
对于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前测,将实验组学生进一步细分为学习小组,保证每一组的水平相当。将实验方案作用于实验组中,对于对照组则不采用实验干预活动,进行常态课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课时相同,由一位老师上课,通过不同的干预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业情况。
3.学习资源设计依据与实验设计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一直强调“在动中学习”,将音乐-听觉-感情-身体-思维建立起一种转换密切的联系。在《节奏运动、视唱练耳和即兴》一文中,达尔克罗兹列举了三个部分的练习内容,即节奏运动、视唱练耳以及钢琴即兴创作[5]。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基本方法作为笔者研究“稳定拍感”的理论依据与设计来源,与本校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进行其方法的梳理、选择与筛选。
根据达尔克罗兹节奏运动的基本练习方法,与上述关于“稳定拍感”的概念与维度,笔者将本研究训练方法分为:基于身体本能的稳定拍感训练和基于内心听觉的稳定拍感训练,见表2。
4.实验设计评价
本实验研究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定量评价为主,辅助以定性评价。本研究的评价方式是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核心原理而设定的,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与身心反映。从学生的音乐生成出发,关注学生的综合感官。从时间感受力、空间感受力以及音乐实践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为评分项目。时间感知力主要从记忆时间的即时性、延长时间的准确性以及音量大小的感受力角度评价,主要以听觉为主感官测试。空间感知力主要从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身体表达的美观性以及身心和谐的统一性的角度评价,主要以动觉观察为主。音乐实践能力主要从音乐的观察、模仿角度进行评价,着重注意学生的最终呈现效果。音乐表达能力是指用语言包括身体语言以及音乐语言描述的能力进行评价。本研究同时也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采访,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
三、数据分析
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成绩分析
(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成绩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利用t检验去研究两组样本基线时的稳定拍感和节奏感差异情况。其拍值小于0.05,由此可见,当对于样本不做任何处理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稳定拍感和节奏感均无显著性差异。
(2)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成绩分析
本研究采用协方差分析,以排除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测基线水平时稳定拍感的差异性干扰。实验数据表明,利用协方差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后测稳定拍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比二者的均值可发现实验组后测稳定拍感(12.49±2.83)高于对照组后测(11.38±2.81)。
同理,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均值发现,相比对照组(8.70±1.61),实验组的后测节奏感(9.13±1.64)要高些,即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基线变化较大。
2.实验组与对照组稳定拍感训练与节奏感的关系分析
此处,把稳定拍感作为自变量(解释变量),节奏感作为因变量(被解释变量),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表中结果。从表中结果可知,整个模型的R2=0.526,说明稳定拍感能够解释节奏感52.6%变异;且模型的F检验(F=166.704,p=0.000),也说明了稳定拍感一定会对节奏感产生影响关系。
四、结果讨论
本实验研究首先探讨了节奏感培养的前提——稳定拍感的训练,通过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为依据的实验表明,训练稳定拍感的必要性以及有效性。其次,讨论了节奏感与稳定拍感的关系,并通过实验加以证明这一推论的实证性。故此,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有助于稳定拍感的训练
根据实验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成绩无明显差异的基础上,实验组的学生通过身体本能与内心听觉的训练后,其进步程度与学业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活动视野下的稳定拍感训练对于学生掌握其音乐能力有着显著的效用。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动”,即用“活动”带“行动”,以“心动”促“身动”,从而形成个体与音乐上的“联动”。本研究方法首先关注的就是个体差异中内心的感受与变化。在稳定拍感训练中,学生从身边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观察与联想感受其围绕在生活中的“稳定感”,建立起生活中的韵律,在内心形成一种思维与感觉的记忆,运用到变化丰富的音乐中便得心应手。其次关注学生的身体参与——中国自古就关注身心的交互,从而形成古代哲学中的“身心一体论”[6],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强调体态律动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意识与肉身总是不可分割而又相互影响。反观古代论著中音乐与身体的联系的表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方面用身体表现音乐另一方面亦能用身体学习音乐。同时,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学生从“模仿”到“创造”的规律是伴随其发展始终的,音乐学习就是在“模仿”中逐步建立认知,在此过程中,身体的模仿起着重要的作用。
2.稳定拍感训练是节奏感学习的前提
表3实验数据表明,从稳定拍感的回归系数0.422(P<0.05)来看,进一步得出稳定拍感会对节奏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即稳定拍感进步的同时节奏感会随之进步,反之亦然。
由此可见,在节奏感训练时除需要训练基本节奏、节拍等基本要素之外,稳定拍感的训练是包含在内的应有之步骤。此外,从节奏感训练中的重要性来看,稳定拍感应首先考虑。因为在音乐学习中,抽象感觉与具象认知相互围绕,节奏感与稳定拍感都强调一种“内心听觉”的感受与理解。内心听觉活动实际上是思维中对各种声音概念的激活,各种音高、节奏、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要素在无声状态下通过想象得以实现,这就是内心听觉最根本的特点。[7]
内心听觉的训练伴随每一个音乐学子学习的始终,关于稳定拍感的内心听觉训练较之节奏感更容易,更亦被学生感知。故此稳定拍感的训练维度应位于节奏感之前,节奏感训练中也应包涵稳定的进一步掌握。
五、结语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关注到了人的身体、感觉与音乐之间的交互关系,从人的内在、外在将其教学原理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而突破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原论,将主体与客体进行深度统一运用到音乐教学中。达尔克罗兹是较早关注认知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交叉学科先驱者,更是一位大胆的音乐教学实验者。
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已逐渐关注到了体态律动的运用,在音乐课堂中不经意间的运用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初步展示。然而,我们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在课堂中什么时间运用?哪个音乐环节运用?国外的教学法的借鉴以及认知科学的知识丰富了音乐教育理论的同时,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加以结合。上述稳定拍感的实验研究正是一种尝试,相关问题仍需要教师加强系统性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17.
[2]朱银华.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稳定拍感[J].小学教学参考,2019,(36):42-43.
[3]李重光.基本乐理通用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1.
[4]郑乔一.节奏训练中的重要环节——拍感训练[J].艺海,2015,(09):94-96.
[5]杨立梅.觉察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9-32.
[6]张再林.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心一体论[J].中州学刊,2011,(5):149-154.
[7]陈声钢.音乐活动中的内心听觉[J].中国音乐学,2006,(01):126-128.
作者简介:郑学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教师
傅 聪,博士,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
基金项目:北京教育学院2022年青年专项课题——中小学音乐治疗“1+3+X”主题式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QZ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