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上的早期琉特类乐器(上)

2024-06-22莫颖孙海瑞

乐器 2024年5期
关键词:早期丝绸之路乐器

莫颖 孙海瑞

摘要:丝绸之路沿途有着极为丰富的早期琉特类乐器遗存,研究中还未予以充分的利用。亚洲地区的早期琉特类乐器主要分布在苏美尔人创造的圆柱印章上、古伊朗出土的大量雕塑上以及我国东汉时期的古墓壁画上;非洲地区的早期琉特类乐器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直至以后的一千多年不断演变,呈现出三种形制结构的琉特;欧洲地区早期琉特类乐器以古希腊的“潘多拉”乐器为主体,在古希腊文明中得到充分发展。本文将对这些考古遗存进行整理,旨在为更多研究者提供资料支撑。

关键词:丝绸之路  早期  琉特  乐器

琉特(Lute)类乐器是一个品类繁多、形制多样的弹拨类乐器大家族。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抱弹、颈箱型的琉特类乐器已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陆的“国际性”乐器,有着乌德(Oud)、琉特(Lute)、巴尔巴特(Barbat)、潘多拉(Pandoura)、弹拨儿(Tanbur)等不同称呼。进入21世纪,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推进,众多学者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丝绸之路,致使对丝路的研究成为一门显学。本文所针对的是古代东西文明交流最早开通的主干道,即远古草原丝绸之路和北方陆上丝绸之路而展开。

琉特类乐器考古图像资料丰富,在对这些图片资料收集、梳理、分类的过程之中,发现了大量过去研究中未予关注到的新材料,值得重视。根据我国古籍中的记载和考古资料的证明,棒状类(长梨形)一体式琵琶在南北朝时期才在我国出现,仅用公元前的考古资料不能完全观照丝路早期琉特的演变规律,故本文研究的时域范围是指公元6世纪以前。从此期的琉特类乐器考古资料入手,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以便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便利和资料支持。

一、亚洲地区琉特类乐器

亚洲孕育了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古代巴比伦三大文明古国,三大文明各有特色,也都各自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考古资料充分证明,横贯亚欧大陆的不同“音乐文明”并不是封闭的存在,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交流。最早产生于西亚的琉特类乐器,沿着丝绸之路向外辐射,沿线诸国都保留着形态各异的琉特,形成了一个蔚为可观的琉特类乐器大家族。

(一)圆柱印章上的琉特

约公元前3400~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西南部(现伊拉克地区)创建了乌鲁克文化。公元前3100年左右典型的圆柱形石制印章(图1a),高为2.54厘米,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呈现的是两个人在船上,中间有一头公牛驮着祭坛。左侧一人盘腿席地而坐,怀抱琉特类乐器,乐器约呈45°向左上方倾斜。琴杆较细、较长,共鸣箱为近圆形(图1b)。演奏者左手置于琴杆上部,似在按弦;右手置于共鸣箱稍靠上部位,似在拨弦。这件考古文物的出土为我们揭开了古老琉特类乐器神秘的面纱。

同样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闪族人在苏美尔城邦内战的时候建立了阿卡德城邦,国王萨尔贡在位五十年南征北战,终于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阿卡德王国。图2.1和图2.2为阿卡德王国第三阶段(约公元前2250年前后)的两枚圆柱印章,描绘的都是有关伊亚水神的传说。图2.1中间有一个乐师身穿长袍坐在凳子上演奏长柄琉特类乐器,斜上方持琴,右手按弦,左手弹弦,是否使用拨子不能清晰辨认。近圆形的共鸣箱,琴柄刻画清晰,直颈、较长,在琴头部有几个明显的凸起。图2.2a左下角有一名乐师坐在凳子上演奏长柄琉特。琴柄刻画清晰,从琴头部散落有两个线状物,应为用于悬挂乐器或系紧琴弦的流苏(图2.2b)。这两枚印章对琉特类乐器的刻画证明了阿卡德人对苏美尔音乐文化的继承性,从所绘内容来看也彰显了此类乐器在当时社会的主流地位。

公元前1500年以后,南下的亚述人开始干涉巴比伦帝国内政。考古资料也显示,音乐文化有向东流传的迹象。图3为公元前1332年~前1308年伊朗苏萨古城亚述帝国时期玉髓材质的圆柱印章,高3.3厘米,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印章上刻画了两名缠头蓄须男子身着长袍面对面站立。左侧男子胸前横抱一把琉特类乐器,共鸣箱为圆形、较小;琴柄较长、直径。

通过对亚洲早期圆柱印章上琉特类乐器形制结构的描绘,我们可以发现西亚地区的琉特类乐器都有以下特点:长柄直颈,圆形共鸣箱,乐器演奏的场景与信仰自然神和多神崇拜息息相关。这可能与两河地区难以预料的洪水以及频繁的战争有关。

(二)雕塑上的琉特

亚洲早期琉特类乐器在雕塑上呈现得最为丰富,笔者已从各大国内及域外网站搜集到关于早期琉特类乐器的雕塑图像80余幅。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能从雕塑上一窥琉特的样貌。图4为苏美尔人的泥质小雕塑。刻画的是三人在船上的场景,两人手持船桨,似在划船;另一人较为高大,站立在画面上方,横抱一把琉特类乐器,应是苏美尔人的神灵。图片较为模糊,但根据大体轮廓可知为长柄琉特。琉特类乐器在之后的三千年,在古伊拉克的使用从未中断,图5为出土自巴比伦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瓷雕。高20.2厘米,描绘的是一女性站立,身着长裙,头部残缺。旁边站立一小男孩,胸前横抱一把琉特类乐器,共鸣箱为棒状(长梨形),置于右手臂弯曲处,琴柄较短,应来自下文将要提到的希腊“潘多拉”乐器。

公元前三千纪自始,草原丝绸之路不断向东蔓延,图6为公元前1500年~前1100年的中埃兰时期遗存,出土自伊朗苏萨古城,赤土烧制。陶俑高11.2厘米。刻画一裸体男子,胸前横抱一把琉特类乐器,演奏者左手置于琴柄上部,似在按弦;右手置于共鸣箱靠上部位,呈拨弦状。乐器共鸣箱较小,为椭圆形,琴柄较长,琴头处两条流苏下垂。演奏者O型腿,蓄胡须,戴帽子,说明此乐器同游牧民族将士的关系密切。

早期的中亚地区居住着众多游牧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和表现形式,这为琉特类乐器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舞台。图7是阿富汗东部公元1~2世纪的哈达(Hadda)遗址查克里巩迪佛塔(Chakhil-i-Ghoundi Stupa C1)的局部图。刻画的人物均身着希腊式服饰,手持酒器、乐器,横向排成一列。图中最右侧女子手持二弦棒状(长梨形)曲项琉特。仔细观察琴头处,琴头呈三角形,面板上有缚弦,为指弹。同样形制的琉特类乐器在南亚的地区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也有较多的考古资料。图8是出土自印度2~3世纪的灰色大理石浮雕。能看见的是演奏者横抱一把琉特类乐器,共鸣箱为棒状,二弦,琴头处有三个项柱可能用于控制音高。

上述形制的琉特类乐器在我国东汉年间的西北边域也有大量出土。从外形来看,它们应为同一种琉特类乐器的变体。都是一体式的棒状(长梨形)琉特。从存在时间上看,东汉年间几乎同时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国西北边域出现。这些考古资料的发现,无疑是对我国学者的梨形琵琶“西亚说”或“印度说”发起挑战。

(三)壁画上的琉特

不容忽视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梨形琵琶一般是指上文中亚地区出现的棒状一体式的琉特。可通过东汉末年辽阳棒台子屯古墓左、右两壁的壁画上的乐伎图可以看出,梨形琵琶不止一种。图9a是古墓的左壁,绘有一个26人杂技表演的场景,壁画的最后一排有一个5人组成的乐队,中间一人弹奏琵琶。共鸣箱呈梨形,乐伎将琵琶斜置于胸前搊弹。图9b为右壁,最后一排有一个4人组成的乐队,其中3人分别演奏卧箜篌(或瑟)、笛(竖吹)及琵琶,另1人所持的乐器模糊不清。琵琶共鸣箱为梨形,琴头处依稀可见有轸。乐伎左手扶项,右手持拨而弹。辽阳在汉代为我国辽东郡的首府,处于游牧与农耕文化的衔接地带,是连接两种文化的重要交通枢纽,而这两幅伎乐合奏图亦是丝绸之路琉特类乐器演变过程的重要体现。

棒台子屯壁画上的琵琶与棒状琉特虽同为梨形琵琶,但从形制结构上看,实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琉特类乐器。棒台子屯琵琶共鸣箱为梨形,长柄直颈,为插入式的二段式结构。这种形制结构的琵琶可在古埃及出土的乐俑和化妆勺上可见一斑。

从以上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公元前三千纪至公元前,长柄—圆形(近圆形)共鸣箱的琉特类乐器在古伊拉克、古伊朗普遍使用,保持着稳定的“盘圆柄直”的形制结构特征,从未间断。棒状(长梨形)琉特在公元前2000多年虽已有出现,但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希腊化之后才大量使用,并在公元后南亚以及东亚地区不断发展。长柄—梨形共鸣箱(二段式)琉特公元1世纪左右在我国北部出现,实为早期丝路西端传入的乐器。

参考文献: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资料号:141631。本图引自大英博物馆官网: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W_1996-1002-1,2022年8月15日。

本图引自:Richard J. Dumbrill. The Archaeo Musicolog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Second edition published by the Tadema Press, London, 2005. pp.321-322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资料号:28806.本图引自大英博物馆官网: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W_1898-1013-139,2023年4月26日。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资料号:89096。本图引自大英博物馆官网: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W_1888-0512-Bu-770,2023年4月26日。

同上,为便于辨认,有所裁剪。

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黎塞留馆227室,资料号:AOD 105。本图引自卢浮宫博物馆官网:https://collections.louvre.fr/en/ark:/53355/cl010170694,2022年11月20日。

本图引自:Eva Strommenger:5,000 Years of the Art of Mesopotamia,New York: Harry N.Abrams Inc, 1964,p17.

借鉴美籍德裔音乐学家萨克斯(C. Sachs)琉特类乐器的分类,将琴柄比琴体(共鸣箱)长的称为长柄,琴柄比琴体(共鸣箱)短的称为短柄。参见Sachs, Curt(1940). The Histo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1940. pp. 251-253。

现藏于柏林国立博物馆,资料号:VA BOB 00563。本图引自柏林国立博物馆官网:https://recherche.smb.museum/detail/1744412/weibliche-gewandstatuette-mit-kindlichem-lautenspieler,2022年8月15日。

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叙利馆304室,资料号:SB 7889。本图引自卢浮宫博物馆官网:https://collections.louvre.fr/en/ark:/53355/cl010127640,2022年10月13日。

陈晓露.《从伎乐供养人图像看希腊化对佛教美术的影响》[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4期,第113页。现藏于罗马国家博物馆。本图引自:《图片音乐史·印度》,(德国)莱比锡音乐出版社,1961年,第156页。

李文信:《辽阳发现的三座壁画古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第18页。

李文信:《辽阳发现的三座壁画古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第17页。

(待 续)

猜你喜欢

早期丝绸之路乐器
学乐器
乐器
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刀木情深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分析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