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藏青铜器的保护修复实践

2024-06-21李正佳

东方收藏 2024年2期
关键词:保护修复检测分析青铜器

摘要:山西省繁峙县博物馆藏有商周至明代的多件珍贵青铜器文物,是研究晋北地区青铜文化起源及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23年5月起,在山西省文物局的统筹安排下,修复组对繁峙县博物馆馆藏的25件青铜器进行保护修复。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文物长期缺乏科学合理的保护、存放条件,文物面临断裂、残缺、锈蚀等病害。通过科学的检测分析,明确文物病害的类型和特点,以此为依据开展科学合理的修复工作,是文物保护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青铜器;保护修复;检测分析;有害锈;修旧如旧

青铜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商周时期称青铜为“金”或“吉金”,其合金成分为锡青铜或铜锡青铜。我国的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达到青铜冶铸业的巅峰,在实用及仪礼方面均有较强的影响力。伴随着春秋晚期铁器的出现,青铜工业逐渐衰退,至汉代仅余铜镜等少部分器物仍具有实用价值,其余多以明器或庙堂仪礼器的形式而存在。[1]

此次繁峙县博物馆所修复的青铜器涉及铜镜、铜剑、铜镇、带钩、香炉等多种器型,年代跨度较大,包括西周、战国、西汉、北宋和金,均为珍贵文物,其中有5件二级文物、20件三级文物。

翻阅当前与繁峙相关的史料典籍,对当地的记载往往始于春秋,但从当地征集到的繁峙县博物馆馆藏商代曲内铜戈等文物,则证实繁峙尚有历史未被完全发掘。

一、病害分析

(一)保存环境

繁峙县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温湿度及昼夜温差变化较大,不利于文物长期健康保存,尤其金属类文物极易加剧腐蚀,产生各类病害。

本次修复的文物现存于繁峙县博物馆库房内,修复前置于木质架上,无囊匣等保护措施,直接暴露于空气中,且库内无温湿度调节设备(在修复期间馆方已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修复后文物均有符合保存条件的存放环境)。

(二)病害情况

经统计,在本次修复的25件文物中,7件含有害锈,占比28%;25件含需清理的一般锈蚀(遮挡纹饰、与周围无害锈不协调等),占比100%;13件含钙化土垢,占比52%;3件存在影响文物安全及美观的残缺,占比12%;1件断裂,占比4%。

二、技术路径与修复流程

此次修复路径的制定,依托检测分析数据展开。对部分存在疑似有害锈的铜器锈蚀样本进行提取,样本材料移交至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依托数据明确文物锈蚀情况,并结合文物本体存在的其他病害类型,定制每件文物的修复技术路径。

(一)技术路径

总技术路径为:有害锈分析检测—机械方式除锈—化学方式除锈—矫形—脱氯浸泡—残缺补配—断裂拼接—缓蚀封护—做色做旧。

(二)有害锈分析检测

使用的材料及工具:手术刀、样品袋、激光拉曼分析仪、浓硝酸、去离子水、硝酸银、过滤纸、量筒、烧杯、试管、试管夹。

经激光拉曼分析仪(型号为HORIBA Scientific,ND Filter滤波器功率为1%,累计次数:2次,曝光时间:40秒,物镜倍数为50X,光栅刻线数为600,激光激发波长为473nm)检测,分析样本波峰可知,提交的5份青铜器锈蚀样本中有4份测得有害锈成分,分别为0216战国蟠螭纹铜镜、二级加-5战国铜剑、二级加-10战国铜剑和三级加-6汉镂孔盖铜熏炉。

其中,0216战国蟠螭纹铜镜、二级加-10战国铜剑有害锈为副氯铜矿,二级加-5战国铜剑有害锈为氯铜矿,三级加-6汉镂孔盖铜熏炉有害锈为氯磷钠铜石(图1、图2)。氯铜矿、副氯铜矿都是较为常见的有害锈蚀产物,而氯磷钠铜石相对比较少见。研究显示,氯磷钠铜石腐蚀产物较厚且疏松柔软,常发现于干旱地区有动物或人遗骸墓葬的出土器物上,扫描电镜观察呈花瓣形状的蓓蕾形貌,表明该文物大概率为随葬品。

在后续的除锈工作中,发现部分文物锈蚀物呈现亮绿色,疑似有害锈,使用硝酸银滴定法又测得3件含有害锈器物,分别为三级加-17汉熊形铜镇、三级加-21汉熊形铜镇和三级加-22汉熊形铜镇。硝酸银滴定具体操作为:刮取的锈样用稀释硝酸(浓硝酸:水=1:1)溶解后过滤,待液体澄清后(图3),用浓度为0.1mol/L的AgNO3滴定,观察滴定后反应。滴定实验发现,样品滴定后澄清液体立刻生成乳白色的絮状沉淀(图4),进而判断出修饰样品中含有氯离子,需进行脱氯。

(三)除锈

使用的材料及工具:洁牙机、手术刀、錾刻刀、脱脂棉、去离子水、无水乙醇、EDTA二钠水溶液。

除锈分为机械除锈与化学除锈。

机械除锈主要用于土锈、钙化土垢及铜锈覆盖的无纹饰区域,按照去离子水:无水乙醇=1:1配置2A溶液,并配合使用手术刀、洁牙机(图5)、脱脂棉等工具进行除锈工作。

化学除锈主要针对物理手段无法清除的锈蚀以及含纹饰区域进行。使用硬质工具对纹饰进行除锈,难度较大且极易损伤纹饰,需使用EDTA二钠水溶液配合脱脂棉进行敷贴软化,敷贴时间视锈蚀情况决定。待锈蚀软化后,使用机械方式去除。如此反复,直至纹饰露出。

两种锈蚀的清理过程均需注意把握好力度,切忌伤及文物本体,露出铜基体。

(四)矫形

使用的材料及工具:矫形框、安特固AB胶、401快干胶。

经观察,0216战国蟠螭纹铜镜断裂区域存在上下错位情况,需进行矫形。使用矫形框对文物进行形态矫正,对错位区域复位;裂隙处选择安特固AB胶及401快干胶进行粘接。

(五)脱氯浸泡

使用的材料及工具:碳酸钠、碳酸氢钠、电子天平、玻璃棒、氯离子检测管、去离子水、吹风机。

使用3%倍半碳酸钠溶液对文物进行浸泡,去除文物所附着的氯离子。浸泡过程中采用氯离子检测管(日本北川水质氯离子检测管201SB)对溶液中的氯离子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氯离子含量过高,需要及时更换试剂。前期采取每周更换一次试剂,后面采取两周更换一次试剂。经监测,首次浸泡后,全部7件含有害锈文物氯离子的含量处于50ppm—150ppm区间,浸泡总周期为3个月,最终7件文物浸泡试剂中的氯离子含量全部降至5ppm以下,脱氯结束。取出文物,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吹风机吹干。

(六)残缺补配

使用的材料及工具:美国普施(QUIKCOPPER)速成铜胶棒、石膏、锉刀、调刀、砂纸(200目、400目、1200目)。

本次修复的文物中含2件残缺文物:0216战国蟠螭纹铜镜镜面位置存在约1/4残缺,二级加-5战国铜剑剑尖部位残缺。两者均有可参考信息,均需进行补配。

以0216战国蟠螭纹铜镜为例,由于纹饰呈对称结构,在铜镜对应部分进行翻模,翻模材料为石膏,随后采用胶棒作为补配材料(美国普施速成铜胶棒),将补配区域粘接到铜镜残缺处打磨平整即可。

(七)断裂拼接

使用的材料及工具:钢丝、钻孔机、安特固AB胶、矿物质颜料、手术刀、錾刻刀。

二级加-10战国铜剑前端约1/3处发生断裂,但未有明显形变,且茬口吻合度较高。考虑到焊接需搓焊口,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伤,故采用粘接的方式进行修复。同时,因为断裂部分粘接需具有一定的强度,最终选取加芯子粘接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对断裂块进行拼接,做到对缝严密,符合器物断裂前的形状。

其次,将两处断面清理干净,去除断面上的锈蚀。

考虑到断裂面面积较小,为增加强度,需要在断裂面两侧植入钢丝进行加固。在断裂面两侧使用小型钻孔机钻取大小适当的孔眼,随后植入钢丝。

对断块依次进行粘接,粘接剂为安特固AB胶,在粘接剂中加入矿物颜料,调配胶色与器体的色调一致,调色的粘接剂量要略大于所需量。涂抹层要薄而均匀,多余的粘接剂可用丙酮擦除。

对粘接部位高于器体的多余粘接剂用手术刀、刻刀进行去除,使粘接部位与周围器体平整。

(八)缓蚀封护

使用的材料及工具:Paraloid-B72、丙酮、无水乙醇、苯并三氮唑(BTA)。

缓蚀剂可有效延缓金属基体的腐蚀,使用苯并三氮唑(BTA)乙醇溶液作为此次修复的缓蚀剂,以刷涂的方式施于文物表面。

封护剂可以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防护膜,隔绝或减少环境中的水分、氧气和其他有害成分对器物的侵蚀。选用2%浓度的ParaloidB72丙酮溶液对青铜鼎进行表面封护处理,封护涂刷次数依表面成膜的情况而定,避免浓度过大产生眩光。[2]

(九)做色做旧

使用的材料及工具:虫胶漆片、脱脂棉、调刀、调色盘。

对修补处进行随色做旧,根据器物表面锈蚀的颜色层次采用矿物颜料调酒精漆片,经过不同的配比调相近色调进行做色。

分别用抹、弹、拨、画、描、拓、点、喷、磨蹭等不同的技巧做旧,直到达到和原有锈蚀相近的效果,但需有可识别性。

三、保存及养护建议

经保护修复技术处理后的青铜器具有一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但是对于文物长期保存来说,尚无法达到绝对的安全,任何保护封护材料都会老化。建议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每两年做一次定期观察检验,发现质变现象要及时进行保护处理,同时拿取铜剑时需注意修补部位,避免新的断裂。

此外,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改善馆藏青铜器的保存和收藏环境,包括文物库房和陈列室内保存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其中的文物精品需储存于高质量的收藏柜和绝氧、干燥、封闭的环境保存。保护后的青铜器应存放于温度20℃±2℃、相对湿度为40%以下的稳定洁净环境中。针对部分存在有害锈的青铜器,为避免有害锈复发,建议相对湿度保持在35%以下,并单独进行存放和展示。

参考文献:

[1]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

[2]晏德付.滕州出土战国青铜鼎的修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4):50-53.

作者简介:

李正佳(1985—),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2007年7月进入山西省彩塑壁画研究中心工作,长期从事彩塑、壁画及可移动文物的研究及保护工作。负责及参与编制各类文物保护设计方案60余篇,主持及参与修复古代壁画420余平方米和可移动馆藏文物470余件。2022年,在山西省文物保护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壁画修复二等奖。

猜你喜欢

保护修复检测分析青铜器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出水陶瓷文物保护修复方法概述
关于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认识及研究
论博物馆纸质类文物保护修复队伍的建设
设施番茄中乙烯利残留检测分析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吸入性和食物性变应原检测分析
2015年湖北省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分析
连续流动分析技术在烟草分析中的应用
河间铜鎏金佛造像的保护修复
认识“晋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