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馆藏青铜器的修复

2024-06-21龚固孙成庭

东方收藏 2024年2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修复

龚固 孙成庭

摘要:青铜器文物在铸造完成后,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长期埋藏在土壤中存在有害锈,表面附着硬结物、层状堆积,且受到外力作用影响,容易发生变形、断裂、缺失等病害。文章以春秋时期重环纹三足青铜匜修复为例,围绕青铜匜病害进行调查、检测、分析、修复等方面的探讨,并运用现代物理、化学定性分析方法了解和掌握病害及其相关信息,为解决文物病害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法依据。

关键词:出土青铜器;馆藏文物;修复

现有馆藏青铜器数量庞大,它们多数为出土文物,由于金属材质本身的特性,长期埋藏在土壤中金属电化学流失、矿化严重。还有受外力作用影响,器物容易出现变形、断裂、缺失等情况,主要是因地震引起棺椁坍塌、盗墓骚扰等原因导致的。加之出土后环境改变,大多数博物馆受技术、经费等因素限制,无法及时进行技术保护处理,因而器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本文以春秋时期重环纹三足青铜匜修复为例,按照WW/T30686-2014《馆藏青铜质和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的要求开展病害调查,发现主要病害有缺失、变形、表面硬结物、层状堆积等。在此基础上对青铜器进行修复,以更好地保护中华民族的珍贵文物。

一、青铜匜的基本信息及其价值研究

(一)基本信息

春秋时期重环纹三足青铜匜(图1)为灌云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早期。这件匜通长38.3、通宽21.3、通高18.7厘米,重3175克。口呈椭圆形微上扬,弧腹,圆底近平,下承三细长蹄足,口沿饰一周重环纹,燕尾环形纹鋬。

“奉匜沃盥”是古代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仪式,也称“沃盥之礼”。“沃”即浇水,“盥”即洗手,“匜”指注水盥手之器,相当于瓢或舀水器。匜一般前有流、后有鋬,为防止放置时倾倒,底部常铸有三足或四足。

(二)价值研究

这件青铜匜造型纹饰精美、铸造工艺精湛,为研究春秋时期的审美观念和装饰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并为揭示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因缺失、变形、表面硬结物、层状堆积而病变的青铜匜进行科学修复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通过对青铜匜的保护修复,使其病害得以消除或控制,有利于保护国家珍贵的文物;另一方面,以青铜匜的保护修复为契机,有助于运用现代物理、化学定性分析方法了解和掌握文物病害及其相关信息,为解决其他文物病害修复提供针对性方法,进而对其他文物的保护修复起到具有指导意义的作用。除此之外,通过青铜匜病变的分析和保护修复,为优化、改善青铜匜相关文物的保管、日常陈列物的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二、修复方案设计依据及思路

(一)病害调查

按照WW/T30686-2014《馆藏青铜质和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的要求,对这件春秋时期重环纹三足青铜匜进行直观病害调查,发现其主要病害包括缺失、变形、表面硬结物、层状堆积等。

(二)检测分析

1.X射线衍射分析(XRD)

检测仪器:荷兰帕纳科公司多功能粉末衍射仪X-Pert PRO。

测试条件:电压40Kv,电流40mA,测试衍射角范围5°—90°。

检测方法:将待测样品研磨至粉末状,置于样品池中。仪器测试完毕后,把衍射得到的图谱与衍射卡片中的标准值进行比对,确定样品的组分结构。

检测结果如下:

⑴1号样鲜绿色锈蚀物

经XRD检测,1号样鲜绿色锈蚀物的主要成分为碱式氯化铜和氧化亚铜。碱式氯化铜是鲜绿色含氯锈蚀物,为有害锈主要成分,需要对含氯锈蚀物的文物进行脱氯处理。氧化亚铜为红色,在干燥空气中稳定,但在湿润空气中会慢慢氧化,生成黑色氧化铜。氧化亚铜不溶于水,极易溶解于碱性水溶液。

⑵2号样鲜绿色锈蚀物

经XRD检测,2号样鲜绿色锈蚀物的主要成分为碱式氯化铜。碱式氯化铜是鲜绿色含氯锈蚀物,为有害锈主要成分,需要对含氯锈蚀物的文物进行脱氯处理。

⑶3号样蓝色锈蚀物

经XRD检测,3号样蓝色锈蚀物的主要成分为蓝铜矿(石青),俗称孔雀蓝。蓝铜矿锈蚀的存在是该文物的标志性特征,它对文物的制造工艺、制造地域、制造年份的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依据,蓝铜矿锈蚀需予以保留。

⑷4号样白色硬结物

经XRD检测,4号样白色硬结物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是常见的青铜器钙化物,碳酸钙的覆盖会掩盖文物本体风貌及其精美的纹饰或文字,故对青铜器表面影响整体风貌的碳酸钙予以去除。

2.微观形貌观察

通过对青铜器表面微观形貌的观察,发现其表面比较酥松,有较多的锈蚀物和钙化物晶体存在,并且锈蚀物颜色呈多样化,说明锈蚀物的成分不同。

3.Cl-滴定实验

针对长有粉状锈的部位进行取样,提取粉状锈浸泡溶液,采用硝酸银滴定法,定性检测溶液中是否含氯,即器物表面浅绿色锈蚀物是否含氯。

实验步骤:

⑴配置0.1mol/LAgNO3溶液。

⑵检测前取样,使用滴管吸取过滤样品溶液注入玻璃试管内。

⑶向溶液中逐滴滴加AgNO3溶液观察现象。

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显示:浸泡器物的溶液中出现白色絮状沉淀,表明器物中含有大量Cl-,有害锈病害严重。

总之,结合现代物理和化学定性方法对春秋时期重环纹三足青铜匜进行修复,主要思路为:在文物保护修复前使用显微相机观察文物表面,提取文物表面铜锈和钙化物进行 X射线衍射分析(XRD),然后使用硝酸银滴定法对文物的绿色锈蚀物进行定性分析,进而对随后的文物脱氯工作和修复路线提供依据。

三、主要修复过程

对青铜匜的修复主要分为表面清洗、清除(除锈、除钙化物)、除氯、矫形、焊接、缓蚀、补配、做色以及表面封护九个步骤。

1.表面清洗

对青铜匜表面附着的沉积物、浮土、铜锈等残留进行去除,先采用去离子水进行浸泡,使其沉积物、铜锈等表面附着物疏松,再用稍硬的毛刷进行刷洗。

2.清除(除锈、除钙化物)

青铜匜表面如被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氧化亚铜、碳酸钙等相对稳定的锈蚀物和钙化物掩盖,会影响文物的本体风貌,也会遮挡文物精美的纹饰和文字,均需予以去除。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⑴使用手持迷你电磨机除去器物表面大面积的锈蚀物和钙化物,磨头应选用材质较软的,这样可以保证器物表面不会被划伤。

⑵坚硬或难以去除的部位,使用超声波洁牙机,利用震动的方法将锈蚀物和钙化物去除。

3.除氯

器物含有氯化物的粉状锈前期呈点状,在适宜的条件环境下会向四周及向内蔓延腐蚀,呈现出弥散状。器物表面附着或凸起的有害氯化物,可采用化学和机械相结合的方法去除氯化物。

锈蚀呈孔坑处的器物表面,可采用机械打磨的方式,将表面的氯化物去除,再将打磨后的器物放置在倍半碳酸钠溶液中浸泡,并多次更换浸泡液,使用硝酸银滴定的方法观察浸泡液中的氯离子浓度,直至滴定无白色沉淀产生,除氯结束。

难以去除的氯化物,可使用超声波、加热等方法加速氯离子析出。器物表面深层的氯化物或化学品浸泡难以去除的,可采用锌粉置换或氧化银封堵的方法除氯。锌粉置换是将锌粉与乙醇调成糊状填充到孔洞处或敷于文物表面,一段时间后会有白色胶状物质碱式氯化锌出现,及时去除直至不再出现白色胶状物质为止。氧化银封堵主要针对孔洞状点腐蚀,压实封堵使有害锈无法接触到氧气和水分,从而阻止有害锈的发展蔓延。

由于有害锈腐蚀严重、脱氯时间长,在脱氯过程中采用Cl-滴定检测判断脱氯效果,直至检测不到白色沉淀物为止。

4.矫形

器物口沿变形、扭曲,为恢复器物原状,必须对器物变形处进行矫形。因变形器物的胎体较为脆弱,在矫形过程中不可一次到位,要充分利用矫形工具,循序渐进,慢慢使变形器物恢复原貌。

5.焊接

流口缺失部位,根据器物断口处的特点,采用去过应力适当厚度及大小紫铜皮进行锡焊焊接。焊接后使用去离子水进行浸泡,清洗去除助焊剂残留,再用干燥箱加温使水分挥发。

6.缓蚀

缓蚀可以抑制器物金属表面腐蚀。在青铜文物保护中,BTA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缓蚀剂。溶于无水乙醇溶液,浓度配置为3%。采用减压渗透浸泡的方法,如果器型较大也可采用涂刷的方式。缓蚀后器物表面颜色略深。

7.补配

之前焊接流口缺失铜皮,用速成钢铜胶进行补配塑形,对于有纹饰的残缺部, 錾刻纹饰补配。

8.做色

做色采用矿物质颜料,结合传统修复工艺的拨、挑、抹、绘、拍拓、喷笔法等做色方法。为更好地展示文物完整性,一般对修复、补配和加固的部分进行做色。这件青铜匜口沿残缺,经过精心操作进行整体复原后,要对补配部位进行做色,也就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用各种颜料涂在补配部位,使之表现出与整体协调的效果。

9.表面封护

青铜匜的锈蚀通过科学技术保护后,器物表面需要进行防腐保护封护。封护剂使用B-72,溶于丙酮溶液,浓度配置3%,涂刷于器物表面,使表面形成附着力强的封护薄膜。

四、结语

此次对春秋时期重环纹三足青铜匜开展保护和修复(图2),X射线衍射分析(XRD)用于青铜匜表面锈蚀产物分析,根据锈蚀的粉末晶体衍射峰判断锈蚀产物的危害性,为锈蚀产物的去除或保留提供依据。对有害锈脱氯效果的判断,采用硝酸银溶液滴定的方法,通过显微观察器物表面的锈蚀物和钙化物的附着情况,为后期处理提供帮助。通过科学的文物保护技术和修复理念,采取传统的青铜锡焊技艺。在修复设计过程中,尤其注意对铜锈干预程度的把控,旨在为馆藏青铜器修复理念引入当代思考。

(灌云县博物馆在本次修复过程中做了大量配合工作,在此谨表谢意)

参考文献:

[1]GB/T 30686-2014,馆藏青铜质和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S].

[2]魏增福,周永言,张万友.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法在垢和腐蚀产物分析中的应用[J].广东电力,2005(07):50-54.

[3]钟家让.出土青铜器的锈蚀因素及其防护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44-47.

[4]周剑虹,刘成,何朝晖.出土青铜器是否带有原生“粉状锈”的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6(02):51-56.

[5]叶舒然.安徽江淮地区春秋青铜器发现与研究略论[D].安徽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龚固(1981—),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大学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鉴定与文化遗产。

孙成庭(1993—),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大学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修复
浅谈馆藏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物中观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与三国文化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
WebSocket安全漏洞及其修复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