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6-21李博君
李博君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新课程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新课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这一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探讨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的路径。论文概述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强调了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详细分析了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着重阐释了德育理念在新课改中的体现以及德育与核心素养的融合,为提升高中英语德育效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改;德育渗透;新人教版
新课改的推进使得高中英语教学面临深刻的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德育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凸显其在高中英语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理论基础,揭示德育与英语教学的内在联系,为构建科学、实用的德育渗透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一、现代教育改革下高中英语的教学特点分析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课程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传授,而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课程结构更加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摆脱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划分,使课程更具有整体性和前瞻性。在新的课程结构下,英语教学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形成了更为密切的联系。这种结构变化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促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融入跨学科的学习体验,拓展知识面,培养跨学科思维。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再仅仅强调语言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将语言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批判性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融合带来了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思考,教师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通过英语学习提升自身的全面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高中英语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向注重素养培养的方向,更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
新课改强调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不仅意味着关注学生的学科兴趣,更包括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教学资源和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科需求,使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新课程标准提倡跨学科融合,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通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英语教学既要满足学科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个性化教学和跨学科融合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德育渗透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有效价值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品德教育,更涉及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德育概念既包括对学生品德、道德观念的培养,也包括对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德育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更需要深刻理解其内涵,使之与学科知识更好地结合。
(一)德育与英语语言学科的关联
德育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密切,品德培养和语言素养的结合既体现在学科内涵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品德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更关注学生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社会问题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语言素养的培养则更注重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修养。德育与语言素养的结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礼貌用语等方面展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对文学、历史等领域的热爱,使其通过语言的表达展现出更高层次的人文素养。
(二)情感态度与语言表达的协同发展
德育还包括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和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态度与语言表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协同关系。通过情感态度的引导,学生更容易产生对文学作品的共鸣,从而更好地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这样的教学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在新课程标准下,德育与语言学科的关联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规范,更包括对学生情感态度、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拓展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德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更在于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德育与语言学科的有机结合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良好的人文熏陶。这对于塑造学生成为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
三、新课改下如何发挥高中英语德育渗透的引导作用
(一)价值观引领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价值观引领学科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这意味着德育不再是单一的道德灌输,而是通过强调道德理念、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载体,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责任,使其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深刻的讨论和思考,学生在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也能够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德内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能力培养与德育的结合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这意味着德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机结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还要通过语言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通过项目化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言水平,更锻炼了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结合既强调了实际操作,又使德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形成了更全面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与核心素养的融合
新课改要求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有机融合,这在高中英语德育中表现为语言素养与道德素养的交融。在语言学习中,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语法的掌握和词汇的积累,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对语言背后文化、价值观的理解。通过选择涵盖不同文化、社会主题的文学作品,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体验到不同文化的语境,更好地理解世界多元化。
(四)跨学科融合中的德育元素
新课改强调跨学科的融合,高中英语德育中也应该借助这一理念。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德育不再是局限于英语学科内部,更可以在跨学科的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在英语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元素,通过讨论相关时事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德育与核心素养的融合不再是简单的理论指导,更是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操作。通过德育与语言学科的深度结合,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更为全面的人文素养。新课改对高中英语德育的引导作用的重要性在于不再仅仅强调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科知识与德育目标的有机结合。在德育理念引领下,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人文关怀的综合型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3]。
四、改革引领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只有将德育目标具体化、实践化,使之与学科教学紧密相连,才能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中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这一路径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目标的实现效果。
(一)借助信息技术渗透德育,推进高中生的价值观发展
目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愈发普及和广泛,其中新课改视角下同样对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重要性给予了指导意见。为此,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对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运用,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所需的图片、视频等,如此一来就能使课堂教学在更加丰富、更加有效的同时,所体现的趣味性也会更强,其能够使高中生更容易在课堂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同样能够为有效渗透德育提供便利条件。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一些和英语主题相关的文化习俗、历史典故等视频、图片资料的搜集,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展示给高中生观看,使高中生能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里获取知识点,进而从中实现对思想品德的有效强化教育。
例如:以高一英语必修第二册“Wildlife Protection”为例,在现今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视频资源的教学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使影像、声音、文字有效融合,让高中生可以从多角度对教师想表达的思想进行体会。在进行此节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一些野生动物有关视频资料的播放,资料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地球上灭绝的野生动物、人们猎杀野生动物的资料以及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人们的付出”等。当视频观看完以后,教师可以邀请高中生积极分享自身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见解。当高中生分享完自身的观点以后,教师应进行相应的鼓励性评价,如果高中生的见解是正确的,教师可以对其给予肯定赞赏;如果高中生的见解存在疑问,教师就需在鼓励其积极发言的同时指引其有效改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视频资料进行和保护野生动物有关德育元素的融入,如将“珍爱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主题和教学内容相融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和这一主题有关各种资料的播放,让高中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有深刻的认知,进而对自然环境保护对人类的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落实立德树人渗透德育,培养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德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时也应有效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就应帮高中生熟悉和了解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异同,使其视野更加开阔,并对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充分培养,使其养成乐观积极的态度。通常来说,教师在教学时对于教材里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精神应深入挖掘,才能更好地指引高中生的思想品质得以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积极融入启发式教学,指导高中生在学习时试着深入探索、思考,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做好示范带头作用,为高中生树立榜样,着眼于各种细微处,在潜移默化中对高中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4]。
例如:在进行高一英语必修第三册“Space Exploration”的教学时,其主题语境是太空探索,不过这个主题想让高中生去亲自感受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对于这个主题中蕴含的词汇、词块、词网以及篇章等就可让高中生运用科研方面的图片、视频、新闻以及刊物等方式来进行了解。英语教师也可借助和这个主题契合的文字来帮高中生加深印象,从而迅速地融入主题,开展主题教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和主题意义的探究对高中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我国航空历史发展的转折时刻,比如:第一次载人航天、首发长征五号成功以及神舟十四号与十五号顺利会师太空等视频资源,引导高中生一起对这些重要时刻进行观看。在观看这些影片资料时会发现重复出现和太空探索主题相关的词汇,能够有效强化高中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除此之外,这些影片资料也都是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在发展,更贴近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容易让高中生产生情感共鸣,把其爱国主义精神很好有效激发,如其中的“astronaut”这一词汇是航天员的意思,中国专用的航天员词汇是“taikonaut”,是由“astronaut”与中文太空的拼音共同组成,这些对于高中生而言都是一些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英语教学中这些爱国主义元素的融入,不但实现了知识迁移,也让高中生认识到了中国力量与中国速度,使其意识到中华民族正在经历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家应学会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和目标。
(三)对比中西方文化渗透德育,增强高中生的文化自信心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也较为普遍,有很多同学对于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等就比较喜爱,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慢慢遗忘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有的同学就比较了解圣诞节,但对于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就了解得比较片面。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应正确进行引导,使高中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能够辩证看待,如此才能确保顺利开展德育教学。在教学时,教师在进行西方文化的讲述时要对比中国的文化,帮高中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更清楚的了解。另外,还应该让高中生掌握知识点时认识到对于文化差异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不应持有何种文化更好的思想,不能一味地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否定,而产生盲目自信,教师应指引高中生对其他国家文化中的精华更好地进行学习,引导高中生更积极主动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承。此外,教师同样可以进行教材的扩展,让高中生了解更多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指引其理性看待,并对两者的差异进行欣赏,进而有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完成德育的强化渗透。
例如:在进行高一必修第三册“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中“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其讲解的主要是西方的丰收节与中国中秋节的一些习惯风俗等,教师可指引高中生共同进行文章内容的阅读。当高中生对文章具备基本的了解以后,教师就可运用对比的方法开展教学指导,积极鼓励与引导高中生对西方丰收节与中国中秋节进行分析探究,从而促使高中生在对比学习中掌握更系统、细致的中西方文化异同。如:“harvest”这个词汇是“harfest”通过演变形成的,表示收割果实、好的结果,为此,就有很多国家以“harvest season”来命名节日。而在中国中秋节是非常传统的节日,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在这一天大家会齐聚一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代表丰收吉庆、团圆美满、和谐幸福的寓意。除此之外,教师同样可以进行有关知识的扩展,如对比学习高中生更熟悉的中国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然后教师可根据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春节、圣诞节的相关资料,并从象征性、时间周期、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讨论探究。有的小组在探讨中西方象征节日方面的象征物时会发现中西方的差异,如中国通常会使用鱼、鸡等,象征着长寿、富裕、吉祥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而西方则使用和信仰有关的如饼干、蜡烛、圣诞树等来当作象征物。在开展小组学习期间,教师需侧重鼓励与指引高中生对如何利用英语适当、准确地把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呈现出来,对一些汉语习惯与中文表达形式的阐述应该怎样有效避免,同时鼓励高中生对各种译文方法的精妙运用进行探究。使得高中生对中西方节日深入探究,让中西方文化有更强的对比效果;有的小组在对中西方文化周期进行对比分析时会发现,中国的春节会在腊八时过年的氛围就开始变得浓郁,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才结束,而西方圣诞节会持续差不多一周左右的时间;有的小组在对节日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时提出,中国会在春节时吃团圆饭、守岁、拜年、放烟花、贴春联等,而西方会在圣诞节进行圣诞树的装扮、举办圣诞派对、圣诞老人会进行礼物的发放,吃的主要是火鸡、面包、甜点以及沙拉等,整体来看中西方节日不管是从庆祝方式还是饮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教师通过这些对比教学,能够自然而然地让高中生对中西方的历史发展、文化信仰、生活习惯等对节日文化的影响有更全面的了解,使得高中生可以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并在对其文化内涵深入感受的前提下,帮高中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中国自古以来对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的重视度,促使高中生文化自信心得以显著提高,使其能更尊重与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人文教育有效贯彻落实。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深刻理解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德育的引导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我们揭示了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分析德育在不同教学环节的渗透路径,我们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学科教学与德育目标的统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德育渗透路径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决策者、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共同努力。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关注更多细节,如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需求、教师培训与支持体系的建设等方面,以更全面地推动高中英语德育的深入发展。期望通过共同的努力,能够更好地实现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目标,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红.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3(12):99-102.
[2]郑乾彪,张雨桐.浅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德育[J].英语教师,2023,23(11):158-160,164.
[3]赵海壁.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探讨[J].科普童话,2023(24):142-144.
[4]曾志萍.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2(1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