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4-06-21王恩奎
王恩奎
2023年,北京登记技术合同总量首次突破十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均较2014年有大幅增长。如此活跃的技术交易市场背后,是北京十年来突破制度堵点大力推进先行先试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积极为科技成果提供精准供需对接等一系列举全市之力的扶持政策。(《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议事协调机制,多措并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十年来,北京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先行先试改革,先后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科创30条”等突破性政策,率先实施科技成果处置、使用、收益“三权”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较为重视科技创新,相对忽视了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专利成果数量虽多,可实际转化率却一直不高。据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相比相差甚远。而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挫伤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且也是浪费了宝贵的创新资源。
打通成果转化链条为创新成果转化赋能。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打通成果转化链条,是完成基础研究由“0”到“1”的关键所在。让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而创新是什么,它不仅包括我们拥有多少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包括我们把多少创新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前者是前提,后者才是目的,二者紧密相关,不可厚此薄彼。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科研“只开花,不结果”,是对科技创新的亵渎,是一种无效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要求“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出成果”,着力抓好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科技研究,壮大创新的源头力量。二是“用成果”,着力抓好专利成果的转移转化,将其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活动。两者紧密联系,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只有促进创新成果落地“出仓”,才能真正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让更多创新链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才能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提质的同频共振。这种效益不仅能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还会反哺科技创新,带来更多科研投入,形成科技与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