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言文学视角解读《围城》的人物塑造和主题思想
2024-06-21王怡晴
[摘 要] 《围城》是钱锺书先生的代表作,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面貌和心理状态。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围城》中几位关键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特定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进而探讨作品对于“围城”这一主题的深度剖析和社会现象的批判。通过对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这四位女性角色的详细剖析,文章揭示了他们各自的生活选择和情感困境,以及这些选择和困境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此外,文章还对《围城》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指出作品不仅描绘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更通过对他们的爱情、婚姻和职业选择的描写,展现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挣扎和无奈,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和现代观念冲突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人物塑造 主题思想 《围城》
[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9-0007-04
《围城》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钱钟书不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面貌和社会状况。特别是小说中的几位关键女性角色,她们各自的性格、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情感纠葛,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更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内涵。本文将从这几位女性角色的个体经历出发,分析她们背后所代表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特征,探讨《围城》所揭示的那个时代的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结合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分析,以及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力图揭示《围城》所反映的深层社会和文化问题,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钱钟书在这部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一、《围城》的人物塑造
1.熟食铺子鲍小姐
方鸿渐在回国之前的游轮上被“熟食铺子”鲍小姐所引诱。鲍小姐在书中是一个丰满,很有风情的女子。并且很懂利用自己的优质特性去拿捏和吸引异性。书中曾这样写道:“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那些男同学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又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都是赤裸裸。”鲍小姐毕竟是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钱钟书通过这样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表达对鲍小姐这一人物的蔑视。因为鲍小姐过于放纵自己,并且希望通过与比自己大十二岁、秃头丈夫结婚,可以使得自己留学,以及谋取别的利益。为了谋取这些利益,鲍小姐失去了女人最基本的自尊自爱。这种行为真的不值得别人尊重。
然而方鸿渐就是被这样一位女子而引诱。当鲍小姐对他说说他和她未婚夫很像,自己还因此沾沾自喜。以为鲍小姐看上了他。在与鲍小姐厮混过后,也对鲍小姐产生情愫,但是也舍不得说他爱她,可能是因为自己是知识分子,也觉得爱上这样一位女子并不光彩。在下船之后看到鲍小姐又重新投入到丈夫的怀抱,便意识到自己的感情被玩弄了。因此是又气又羞愧,但也只能打碎了牙自己忍着。就这样方鸿渐陷入了鲍小姐的围城之中,被鲍小姐轻而易举的引诱,玩弄,内心非常苦闷。鲍小姐就是一个这样一个难忍寂寞,私生活“丰富多彩”的女人。根据关于鲍小姐的种种描述,我们不难看出鲍小姐是一个自私虚荣、有心机、为人放浪、毫无原则底线的人。
虽然鲍小姐是个负面的人物形象,但是这个人也是有优点的。她有才有貌,知道自己在家中不受重视,自己知道审时度势,为自己寻求一片天地。在那样的一个年代还有这留学的身份,并且自己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技能。可以说头脑十分清醒,也是个独立女性;她在处理感情之事也是懂得拿捏尺度的,不会让自己卷入不应该有的是非之中。例如她为什么选择方鸿渐进入她的“围城”呢?正是因为方鸿渐有些钱财,长相可以,人也大方,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她觉得方鸿渐不会纠缠与她。因此选择了方鸿渐;鲍小姐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女人,在国外期间有学到傍身的技能,但并没有因此眼高于顶,被纸醉金迷的社会乱了心智。因为她知道在那个时代背景,来自普通家庭的她,如果一旦没有了依靠,金钱,活的将会万分艰难。因此她以现实为主,用理性的头脑看待世界。物质高于一切。
就是一个这样的女子,一步步引诱方鸿渐进入她的“围城”,让方鸿渐到最后甚至都以为那就是爱情。在被鲍小姐抛弃之后,方鸿渐貌似从“围城”之中走了出来,殊不知,非也!爱情的围城易进,难出[1]。鲍小姐看似是布局之人,其实也是在围城之内。
2.自命不凡苏文纨
苏文纨苏小姐,是一位家庭殷实,出国留过学的女博士。这个角色在小说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算得上是一个很重要的配角。方鸿渐刚离开了鲍小姐的“围城”之后,转头又进入了苏小姐的城内。
苏文纨是一个空有女博士头衔,强势工于心计、精明、自私自利的伪大家闺秀。她自视甚高,觉得没有人可以配的上自己。她把“爱情看得过于名贵,不肯随便施与。”也没有敢攀自己。由于自己年龄长了,因此降低了对择偶的要求。这才看到了方鸿渐,因为他“还算有点钱,长相也过得去。”要放在以前还年轻的时候,她自己根本不会多瞧方鸿渐一眼。然而她看上了方鸿渐,便觉得对方应该对自己感恩戴德,因为她向对方施舍了她珍贵的爱,对方必须满心欢喜的接受。这点体现了她孤芳自赏,自命不凡的孤傲性格。
苏文纨是工于算计的,她织了好大一张网,来使方鸿渐一步一步进入,满心欢喜的等待着收网,没想到却失败了。方鸿渐入了苏文纨的城内,又溜了出去。那么她是怎样织网的呢?先是通过一次见面,让她的青梅竹马赵辛楣和方鸿渐认识,然后故作与方鸿渐十分亲密,张口闭口鸿渐的叫着,让赵辛楣吃醋,想让二人互为情敌,去争夺她,满足她的虚荣心。其次在看到方鸿渐在饭局上也邀请了自己的表妹唐晓芙便使了心机说自己身体不适,不能赴约,也强迫着表妹不去。自己不想去,别人也不能去。到最后得知方鸿渐爱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她转念一想,猜到了是谁,便去表妹家里说方鸿渐的种种,说他之前和一名姓鲍的小姐暧昧不明,以前也是订过婚的还有假学位,没有真凭实学的。就这样斩断了唐晓芙和方鸿渐的情缘。她的自私自利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又为什么说她空有女博士的头衔,是一个做作的大家闺秀呢?因为她那篇难逃离剽窃之名的“为文纨小姐录旧作”,我们不难看出,她是个不学无术之徒。虽然有这博士学历,但赶不上方鸿渐的半点学问。为人心胸并不宽广,格局不大,称不上大家闺秀。
苏文纨的精明体现在被方鸿渐拒绝之后,需要重拾自信也需要重新在找到一个人,来作为自己的结婚对象,她没有选择青梅竹马的赵辛楣,而是嫁给了“四喜丸子”曹元朗。看似一个令人惊掉下巴的选择,其实不免是苏文纨在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2]。因为她的青梅竹马赵辛楣人很优秀,家庭背景也好,她怕与之结婚之后,不在是她俯视对方的角度,而是对方俯视她,那份赵辛楣对他的崇拜,爱慕会在结婚之后消失,自己会失去主导地位,因此选择了毫无过人之处的曹元朗。此外曹元朗十分崇拜苏文纨,苏文纨如果选择了他,即使结婚之后也会享得主动权,处在高位。还有嫁给了曹元朗之后,她为他某了一份好的差事,自己也做一些倒卖私货的生意。这都体现了苏文纨的精明。
苏文纨这个角色在钱钟书的描写下生动形象,也很真实。让读者的代入感很强烈,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3.白月光唐晓芙
说起唐晓芙那算的方鸿渐的白月光,方鸿渐是打心眼里真的爱慕唐晓芙,这个姑娘没有苏文纨的心机,也没有鲍小姐那样俗气充满肉欲的风尘气息。她纯洁温柔,是一个很真实的姑娘。
《围城》中对唐晓芙的描述是这样的:“二十左右的娇小女孩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得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稀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在方鸿渐体验过鲍小姐的肉欲和苏文纨那样的“高知女博士”之后,见到唐晓芙仿佛如沐春风,被唐晓芙的温柔可人深深迷住。对于方鸿渐来说,唐晓芙是中和了的鲍小姐和苏文纨的,对他来说刚刚好。就是这样的“真正的女孩”成功俘获了方鸿渐的心。
苏文纨算的是方鸿渐与唐晓芙的牵线,在一次三人的谈话中,唐晓芙发现了方鸿渐对自己的情谊,也在后面的苏家茶话会上为方鸿渐解围,让方鸿渐感受到了回应,因此关系加深。当表姐阻拦这段关系的时候,会更加反感,从而更加愿意和方鸿渐亲近。从这些看来,唐晓芙是一个很有情商,聪明、善良、敢于主动追求爱情的姑娘[3]。
之后方唐二人的关系进展迅速,奈何结局不如任意。由于表姐苏文纨在其中透露方鸿渐的过去的种种,和鲍小姐的暧昧,曾经订过亲还有这假的博士学位,在表姐的挑唆之下,唐晓芙和方鸿渐发生激烈的争吵,这样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在争吵中不断放狠话,不给方鸿渐辩解的机会,最后的结局不换而散。并且争吵中唐晓芙说的大意是,不允许自己的男人在她之前有种种过去。这样绝对的话语。很明显这样的话语是不成熟的,这说明唐晓芙虽然聪明,但是没有相对稳定的情绪,在怒火之下,会有不理智不清醒的言语,另外她的脾气也高傲,这样直接导致她和方鸿渐的结局。
就是一个这样的“真正的女孩”,聪明伶俐,高情商、善良,但为人高傲,过于年轻幼稚,冲破了她和方鸿渐之间的围城。
4.扮猪吃老虎的孙柔嘉
孙柔嘉一个受过教育,没有特殊才学,相貌平平的,柔柔弱弱的,不善言辞,因此并未引起方鸿渐对他的兴趣和注意。然而就是一个这样的女子,却和方鸿渐共同走入了婚姻的围城。
孙柔嘉因为家中重男轻女只有一个与自己亲密的表姑谈的来,为了摆脱家里的束缚,摆脱家里的这个围城,便一人随着赵辛楣和方鸿渐来到了三闾大学。在三闾大学期间,找到了学生们的蔑视,不受学生待见,但并没有因此退缩,依旧从容自若,勤勤恳恳的工作,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他的认可。以此看来,孙柔嘉对逃脱原生家庭束缚有着强烈的渴望,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上进心、有主见有思想的独立女性。
在三闾大学期间,孙柔嘉一有工作上的困难便去寻方鸿渐提供帮助,这样便有更多的机会和方鸿渐接触,此外,虚心的请教和柔柔弱弱的外表,满足了方鸿渐大男子主义的内心,此时的方鸿渐也因失恋,空虚寂寞的很,因此进一步得到了方鸿渐对她的好感,她步步为营,有手段,聪明的很。然而这样工于心计的她,并没有伤害到方鸿渐,而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努力争取,因此我个人对她这些手段持中立的立场。任何一个人用点手段去最求自己的幸福,在没有伤害她人的前提下,我觉得都无伤大雅。
就这样孙柔嘉选择了方鸿渐,也开始了对方鸿渐的追求。有意制造谣言,让方鸿渐对她产生愧疚和怜惜之情。就这样方鸿渐一步步走进孙柔嘉精心设计的围城之内。孙柔嘉成功的将方鸿渐引入围城,但由于方鸿渐不曾真正的了解她,导致最后孙柔嘉暴露出自己的本性,能干强势,这与方鸿渐想要的温柔顺从的妻子大相径庭,觉得自己上了当受了骗,这是最终他们婚姻失败的导火索。从孙柔嘉婚前婚后的差距来看,简直是扮猪吃老虎的形象代言人,从此处可以看出她的虚伪,表里不一。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这样一位受过教育的人,为了脱离原生家庭的束缚,花费心机的冲向另一座充满束缚的围城。虽然如自己所愿,嫁给了方鸿渐,以为自己得到了救赎,然而这样处心积虑,费劲心思得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无能的丈夫。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
作者把孙柔嘉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有这鲜明的人物特色,紧扣小说的主题。从围城里拼命的逃脱,有拼命的去往另一座围城。这个人物是一个点题的人物,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的缩影,让读者们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那个时代下的悲哀与无奈。
二、《围城》的主题思想
《围城》是钱锺书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幽默感、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而著称。小说以方鸿渐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为主线,通过对方鸿渐及其周围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面貌。小说的主题深邃,不仅涉及爱情、婚姻的困惑与挣扎,还广泛地触及了人性、社会风俗、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等多个层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首先,小说中的“围城”寓意深刻,暗喻了婚姻与爱情的双重性[4]。方鸿渐等人物对于婚姻的态度和经历,生动地诠释了“围城”的概念: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复杂情感及其对自由的向往与恐惧。小说中的角色们,在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有的人心机深沉,有的人天真烂漫,有的人虚伪做作,有的人真挚坚强,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故事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图景,展示了不同个性在社会大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
其次,小说对知识分子的刻画深具讽刺意味。方鸿渐等人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更是对知识分子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生存困境的揭示。他们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却在面对现实生活时显得无所适从,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感到无奈和困惑。这些知识分子角色的形象,既有其可敬的一面,如追求真理和理想,又有其可笑可悲的一面,如对现实的妥协和自我的丧失。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描绘,钱钟书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的困境。
再者,小说中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从方鸿渐在大学的经历,到他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以及孙柔嘉等人的交往,小说刻画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中的利己主义、虚伪和欺骗,揭示了社会风气的浮躁和人性的复杂。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定现状,也对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最后,小说中所展现的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和对新时代观念的探索,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中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方鸿渐和他的朋友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在面对社会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他们的经历和选择,反映了个体在社会转型期的迷茫与探索。
三、结语
通过对《围城》中几位关键女性角色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看到了她们各自的人生轨迹和情感经历,更重要的是,透过她们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社会变迁下个体的困惑与挣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这四位女性角色如同四面镜子,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在爱情、婚姻和职业选择上的迷茫和无奈。《围城》不仅是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象和人性探索的作品。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钱钟书展现了“围城”的多重含义:既有对传统婚姻和家庭观念的讽刺,也有对现代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追求的反思,更有对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位置和角色的探讨。最终,《围城》让我们认识到,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和融合,都是一个复杂而又长久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围城”里寻找出口,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参考文献
[1] 胡迪辉.中国知识分子无奈人生的内心独白[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马骁.《围城》中的三个“解构者”——探析《围城》中的人物及其创作者对创作意图的解构[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4).
[3] 李汨.浅析《围城》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定位[J].文史博览(理论),2014(09).
[4] 孙馨.关联理论视角下《围城》中的言语幽默翻译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8.
(特约编辑 杨 艳)
作者简介:王怡晴,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现代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