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农学专业建设创新与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2024-06-20田再民孟悌清张国徽魏东张智婷何美敬张吉民吕彦彬魏伟黄智鸿刘松涛赵海超
田再民 孟悌清 张国徽 魏东 张智婷 何美敬 张吉民 吕彦彬 魏伟 黄智鸿 刘松涛 赵海超
摘 要: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即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背景下,以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为例,围绕着探索与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涉农地方高校的功能定位和农学专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同时对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为今后地方涉农高校培养与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转型发展;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农学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6-0071-04
Abstract: To fulfill the objectiv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application type of local colleges, we takes the agronomy specialty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 focused on explor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suitabl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gronomy specialty, 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gronomy specialty,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onomy are perfected and optimized,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local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innovative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at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onomy.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local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mode; agronomy specialt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着重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1]”2020年,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新农科建设,加快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2]。在此背景下,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植物生产类)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为契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河北省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3]。聚焦新农科人才培养和产学研一体化,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大农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奋力书写地方高校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
一 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文件精神和实施方案,结合张家口市的地方发展要求,推动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打造农学转型发展示范专业。2020年,河北北方学院在河北省教育厅公布的“第二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名单的通知”之中。河北北方学院教务处和农林科技学院等明晰农学专业的办学理念,切实对接地方农业企业需求,以修订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按照“全面推进,示范先行”的方式,开启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二 涉农地方院校的功能定位
第一,涉农地方本科院校要突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河北北方学院立足于冀西北农业产业的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新型农业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此,涉农高等院校应坚守高等农业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和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拓展社会服务范围、提升社会服务效能,积极开展知农、爱农、兴农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4]。在统筹兼顾教学、科研、服务三项功能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涉农地方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第二,涉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既要考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考虑高校本身发展的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建设应用型院校为主要办学目标,以培养农业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凸显区域性、地方性、应用性和共生性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性。结合理论教学,以理论促进应用技能,从应用技能中寻求理论基础。同时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内部调整不同专业结构,保证学生培养质量,使其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有用人才。
第三,涉农地方本科院校应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应用型高等教育是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农学学科专业,在立足地方农业特色基础上,面向全国甚至与国际接轨[5]。以扩大社会影响力为切入点,加深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市场主体的合作,共同建设与政府合作的平台,通过政府服务平台,辐射某个行政区域的涉农工作。通过与政府和社会层面的交流,将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就业渠道,实现地方高校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型发展。
三 农学专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转型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入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提出时间不长,其实施还处于初始阶段,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转型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6]。高校职能部门要领悟省和国家职能部门的文件精神,教师通过学习学校的文件来指导日常课堂教学,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或就业后的反馈来深入了解和促进转型发展。现阶段有关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依然很多,比如: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如何,转型发展有哪些方面,作为涉农综合院校怎样转型,作为教师怎样适应学校的转型发展、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哪些特殊举措,学生又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通过理论学习、实习和实践来推进转型发展等诸多问题较为突出。
(二) 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足以进行转型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长远发展的前提,年龄较大的老教师,能够主动做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的并不多,教师本身在思想上的转型也受到影响。目前,青年教师引进方面,高校教师引进人才计划强调“双一流”高校或海外留学的一流专业的硕士或博士,但缺乏引进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或双师型教师的计划。在很多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够,新引进的高学历青年教师理论水平也各异,实践经验存在不足,需要校内和企业导师联合起来长时间地培养,这就限制了农学专业教师服务地方农业的深度和宽度。
(三) 校企合作机制还不成熟
高校和企业合作,是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7-8]。但如何抓住高校转型与企业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如何让企业获得较高的利益,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既能达到实践的目的,又能有满意的薪资和意外保险等待遇,从而达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稳定机制。这仍需企业、高校和学生在各方面做大量的工作,来商讨“合作—双赢—创新”的新模式。
(四)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不够顺畅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内容简化,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目前,由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新农科是实现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目标调整对人才需求的保障措施,企业、社会和科研院所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农业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但必须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9]。
(五)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足以进行全面的转型发展
近些年,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的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于职业高中,还有些虽然是普通理科生(高考成绩不高),但这些学生在数学、化学、英语等方面的学习基础较浅,不利于大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不利于后续继续深造。同时,新入学的学生缺乏学农、知农、爱农思想的教育,教师讲授的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运用还不够准确和成熟,学校不能及时为学生营造学习耕读文化、传承“三农”情怀的学习氛围。
四 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农学专业转型发展
第一,加强教师岗位引进人才的指向性。学校在加强引进学术型高学历教师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能够将现有成果进行转化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应用型、双师型专家引进的新机制,促进农学专业的快速转型发展。
第二,通过国内外研修、做访问学者、参加重大科学项目研究等形式,培养校内学术带头人。学校应改进教师国内外进修的机制,鼓励和促进“青年教师长期学习+老教师短期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机制。同时,注重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老教师的再次激励,构建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经验等结构合理的农学专业教学团队。
第三,打造“科研—教学—服务”并重的教师队伍。以国家农业政策和法规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创新创业等项目,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以先进的实践经验反哺课堂教学,并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支撑社会服务[4]。此外,通过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监督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发挥教学管理鼓舞人、激励人、发展人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二) 加深学生学农爱农情怀,检验农学专业转型发展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学农、知农、爱农思想的宣讲活动,并加强劳动实践课程的实施效果,注重假期社会实践。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及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时代要求,涉农学子能积极投身广阔的农林天地,勇于担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任。作为教师要围绕“祖国需要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深耕农业,不忘初心”“科技兴农,大有所为”“农耕文化,世代传承”“农业与脱贫攻坚”和“农业与乡村振兴”的主题进行科普系列讲座,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情怀[10]。在专业知识方面,强化区域作物(马铃薯、谷子、燕麦、玉米、胡麻、大豆、向日葵)的理论教学优势,引领学生热爱地区农业发展。
同时,利用三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组成的宣讲团分享自己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对农学专业的重新认知、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和实习实践的乐趣,带着对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展望进行交流,共同感受时代使命与历史担当带来的力量,推动农学专业的转型发展。
(三) 构建和完善校内外可良性循环的实践教学平台
依照高校发展规划,突出改革与发展主题,强化应用型科学研究,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平台建设、项目研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机制[11]。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和人才优势,以河北省“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学科、河北省农学创新高地、河北省农学专业教学团队、河北省农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教育部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虚拟教研室分室为龙头,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为重点,不断优化实验室建设布局,使实验室向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开放式发展,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加大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分子生物学导论等核心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使学生实验和实习、教师科研均能够有较完整的操作平台,把校内实验室建设成为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四) 将有农学特色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围绕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深入挖掘有农学特色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将农学思政元素包括农业价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每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意识产生影响[12-15]。将体现家国情怀、绿色发展、品格塑造、科学伦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等的经典故事融入到农学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程中,使学生在大国“三农”情怀、生态文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学习和提升,塑造健全人格和专业能力,健全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 校企合作双赢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路径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之间为更好发挥各自优势而进行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学院等使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整合与优化,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16]。企业人才进入学校,为学生讲解先进技术和理论的应用。同时,高校教师进入企业,将科研成果和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更新相结合。企业与高校应该适当调整权利及效益结构,企业注重社会责任,学校注重技术和成果的输出,学生注重时间、精力和利益的输出。进而达到“企业-高校-学生”的三赢局面,同时也是三者之间的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成果链条。
(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农学专业转型发展
第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专业为导向,重视农学专业的学科建设。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专业所必需,而且应用型本科要与普通本科专业错位发展[17]。同时,在农学专业顶层设计上要以理论为依据,技术为特色,应用为方向,服务为宗旨,既要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又要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或实习中去。
第二,依据本校情况,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和系统的修订。在保持农学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把社会对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放在首位,依靠地方企业重新论证、审定;新课程体系充分融入新农科理念,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除了加强通识基础教育、实践教育课程外,还要做好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补充,譬如培养方案由“3+1”向“2.5+0.5(生产实习)+0.5+0.5(毕业实习)”的转变,解决了原来的培养方案中生产实习的时间与考研、报考公务员的时间重叠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时,将智慧农业、互联网+,移动式课堂、云端虚拟仿真教研室和实验室的构建等前沿内容融入到现有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中,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第三,对接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创新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参考国内外众多农业院校在探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三平台课程体系、“校园—校内基地—社会”的培养模式、“大基础教育+通识基础教育+专业类群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形成专属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的“校园学习+校内基地+地方企业+社会服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是传统的优势专业,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当下,立足区域农业特色,抓住新农科建设的契机,以信息化、技术化和创新生物育种科学技术引领专业改革方向,探索和构建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学专业知识和实践体系。把产业发展、行业难点、企业需求引入农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将单一农科向农、理、工等多学科融合发展,把农耕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扎实推进“德育为先、彰显个性、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实现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的高质量发展[18-20]。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J].农村工作通讯,2019(18):2.
[2] 刘庆坡.基于“一流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以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0(11):121-124.
[3] 周丽华,罗求实.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类专业转型发展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5):98-102.
[4] 梁微,邓文.地方综合性大学研创并举、多元融通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2,41(5):1163-1168.
[5] 胡明.地方院校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7):159-160,167.
[6] 司红彬,张为宇,沈水宝,等.新农科背景下结合产教融合培养农科专业“五有”领军型人才模式的思考[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2,41(6):1377-1381.
[7] 张桂莲,张海清.农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J].农业工程,2016,6(5):122-124.
[8] 张晓华.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以许昌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例[J].高教学刊,2019(13):137-139,142.
[9] 宋金修,毛罕平,邹志荣,等.新农科背景下新型农学专业的创建与实践探索——以江苏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1(4):43-47.
[10] 王笑,江明辉.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农耕文化对现代职业教育影响的辩证思考——基于对习近平农耕文化论述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2):60-64.
[11] 杨峰,罗慎,樊高琼,等.基于创新创业的农学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研究与探索——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8(5):78-81.
[12] 张贺,张梦珊.应用型高校管理沟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22(7):33-35.
[13] 刘进平,罗红丽,王英,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教育教学论坛,2021(20):121-124.
[14] 刘振宁,曹雪,戴圣杰.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蔬菜栽培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222-224.
[15] 何丽莲,李富生.农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构建——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6(6):142-146.
[16] 蔡卫国,谢忠东,施伟,等.转型发展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9):56-58.
[17] 孙君艳,卫云飞,刘书含,等.基于“新农科”人才培育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以信阳农林学院农学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21(4):139-141,163.
[18] 陈耀兵.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条件下园艺专业《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0):147-148,151.
[19] 傅志强,高志强.农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工程,2019,9(5):102-105.
[20] 王小奇,鲁莹,陈立杰.植物保护学科向植物医学学科转型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6):61-63.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农学省级一流专业提升改革与实践——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2023GJJG3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杨酸(SA)在马铃薯小G蛋白StRac介导的防卫反应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功能初探”(31260425);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2020GJJG599);河北省教育厅项目“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基因StRab5b的克隆与功能分析”(QN2018111);河北北方学院教改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的农科类《遗传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GJ202142);河北北方学院2022年校级应用型转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程改革实践专项)项目“转型发展背景下基于校企合作的农学专业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KCGG202210);河北北方学院2022年度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项目“农耕文化融入农科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S202220)
第一作者简介:田再民(1981-),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副教授,系主任,农学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
*通信作者:魏东(1971-),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博士,研究员,院长。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方面的教学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