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促进中日韩经贸关系稳定发展的建议

2024-06-20逯新红刘向东

全球化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日韩经济

逯新红 刘向东

摘要:当前世界政经格局正在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美国推进排除中国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并发起针对中国的“脱钩断链”及“去风险化”操作,日韩倒向美国并挟美制华的态势更加清晰明显,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日韩兼具世界重要经济体、中国周边重要近邻、美国亚太主要盟友等多重属性,是中国运筹中美博弈、稳定经略周边需长期打交道的对象。稳住与日韩经贸合作基本盘,寻求新的合作突破点,对于破解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合围遏制、维护多元稳定的区域经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着眼未来,要积极寻找中日韩和平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巩固双边贸易合作基础,共同捍卫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维护区域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积极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与绿色贸易、外贸服务业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发展实体经济。要继续推动高水平开放,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助力中日韩经济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日韩经贸关系中美博弈去风险化

作者简介:逯新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研究员;

刘向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引言

当今世界已进入新旧交替的变革调整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局部冲突和动荡此起彼伏,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习近平:《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2022年4月21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682137269261638&wfr=spider&for=pc。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重,

外交部:《关于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外交部网站,2023年9月13日,

http://spainembassy.fmprc.gov.cn/web/wjb_673085/zfxxgk_674865/gknrlb/tywj/zcwj/202309/t20230913_11142009.shtml。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巴以冲突再起,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多极化世界加速演变,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全球经济滞涨风险加大,世界经济走势呈现分化(伍戈等,2024; 刘芳,2024)。各国经济发展被政治安全、盟国关系挟裹,军事安全优先性上升,经济合作优先性下降(董向荣,2024)。在美国推行印太战略和加强军事同盟的形势下,日韩倒向美国并挟美制华的态势更加清晰明显(张永军等,2023)。日韩对华政治安全性、战略竞争性增强,中日、中韩关系又一次站在历史性选择的十字路口(杨伯江,2022)。

近年来,中日韩经贸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贸易政策“泛安全化”趋势下,日本强化经济安全保障战略,加大对华半导体等前沿领域关键设备、核心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日韩加大对华高技术封锁,这将加速亚洲生产网络重构,阻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给中日韩经贸合作增添新的变数(高文胜、刘洪宇,2023; 苏杭、孙爱华,2023)。中日韩贸易结构发生转变,日韩对华贸易逆差趋势扩大,中国与日韩经贸关系或将出现新变化甚至新拐点。中日韩产业合作面临脱钩断链、高技术产业合作受限、产业结构发生转变,给中国产业升级带来压力(逯新红,2023)。美国因素是中日韩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最大外部挑战。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美国发起的“去风险化”“脱钩断链”态势加剧,导致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刘云、徐玥,2024)。中日韩产业合作面临美国长臂管辖掣肘,将严重损害中日韩长期以来形成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供链合作格局。美国联合日韩等盟友对中国进行全面围堵,拉压日韩对华“脱钩断链”,已造成日韩对华产业投资合作意愿下降、人员往来和互信程度走低等突出问题。中日韩经贸形势总体严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和协调,以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

新形势下,要寻求中日韩合作新的突破口。加强与日韩经贸合作及产业合作,对于中国稳周边谋发展、延长发展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张永军、逯新红等,2023)。着眼今后一个时期,找准中日韩三国不受政治安全羁绊的经贸合作重点领域,以创新思维促进经贸、投资、科技、产业、金融、绿色低碳等领域的合作转型,推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应对老龄化、全球气候变化等共同议题(吕克俭,2024)。加强新兴领域合作,构筑新型产业良性竞合关系,稳定中日韩产业链供应链(张雪妍等,2023年)。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区域贸易合作,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重塑亚太贸易格局,稳定区域和全球繁荣(梁江艳、金佳业,2024)。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积极拓展东亚、东南亚合作新产业新业态新平台,深化东亚生产网络体系(逯新红,2022年),加快全球产业链东移趋势。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解决高端芯片等“卡脖子”问题,破除美西方对华“脱钩断链”的围堵,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逯新红,2022)

一、中日韩经贸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

当前,中日韩经贸关系发展面临发展态势之变、发展环境之变和竞争焦点之变,中日韩经贸发展形势整体严峻、经贸合作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竞争焦点由中低端产品向高科技产品和高端消费品转变,中日经贸关系复杂严峻,韩中经贸关系首次出现逆差,中日韩之间贸易额下降,中日韩经贸合作面临新的十字路口。

(一)发展态势之变:中日韩经贸关系不稳定性加大

日本将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并配合美国全方位围堵中国,中日经贸关系日渐严峻,中日双方贸易比重大幅下降,双边经贸关系不稳定性加大。在全球经济下行和韩国支柱产业半导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芯片出口下降背景下,中韩经贸关系出现逆转,2023年韩中贸易首次出现逆差。

1. 中日经贸关系复杂严峻:日本对华贸易逆差逐渐扩大

当前中日关系出现复杂严峻局面。日本政府在战略上对中国疑惧难消,将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并配合美国全方位围堵中国,制定《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推动产业和技术对华设限、脱钩,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从半导体材料、零部件到制造设备等对华实施全方位立体化打压策略,中日经贸关系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加大。2023年中日贸易额为3180亿美元,同比下降10.7%,相比上年3.7%的降幅大幅扩大。根据日本统计,日中贸易差额呈扩大趋势。中日贸易占中国贸易比重由2010年的10%下降至2023年的5.3%,日中贸易占日本贸易比重由2010年的22%下降至2023年的20%左右(见图1)。2023年以来,日本核污水排海影响发酵,中日关系更趋紧张。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中日“经济脱钩”趋势显著,中日经贸关系整体严峻。

2.中韩经贸关系出现逆转:从最大的顺差国变为最大逆差国

近年来,全球经济遭遇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但中韩利益深度融合的特点并未改变,“泛安全化”脱钩断链并未出现。中韩之间虽存在着产业同质化竞争,也面临美国长臂管辖的羁绊,但双方应无意于寻求主动“脱钩”。当前,中韩关系总体趋于稳定。两国领导人和外长等层面保持沟通交往,在经贸等领域合作密切。2023年11月中韩外长会上,双方再次确认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定位。这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

中韩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两年中韩贸易额连续超过3600亿美元,相互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产业结构高度互补,两国利益深度交融,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进口来源国和最大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市场。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第二大投资来源国,即使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疫情影响下,中韩贸易仍保持逆势增长。然而,自2022年5月以来,在全球经济下行和韩国支柱产业半导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芯片出口下降背景下,韩中贸易持续逆差。根据韩国央行统计,2023年韩中贸易首次出现年度逆差(见图2)。这表明韩国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越来越少,韩国企业在中国盈利越来越难,迫切希望改善两国经贸关系,呼吁加强合作。

3.中日韩之间贸易下降:美国去风险化政策影响较大

中日韩作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大国,其经贸关系对区域及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日韩之间的贸易额超过1.4万亿美元,占东亚地区贸易总额近30%。三国之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受多重因素影响,中日韩之间贸易额出现下降,2023年下降了12.6%,相比上年1.9%的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其中,日韩贸易总额767亿美元,同比下降10.1%(见图3)。

(二)发展环境之变:中日韩经贸合作外部环境深刻变化

中日、中韩关系将在中美博弈和地缘政治安全变革中动态演进,美国对华战略转变和日韩对华政策的调整对中国与日韩的经贸关系产生一定影响。RCEP全面启航加快全球经济重心东移趋势,为中日韩加强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有利环境。

1. 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种不确定性主要由地缘政治风险、各国为保护本国经济安全而采取的措施,以及多边贸易体制的失效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首先,地缘政治风险的加剧使得国际贸易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导致全球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全球金融政策收紧,以及美国拉拢盟友介入东亚和东北亚地区局势等,加剧了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全球经济会沿地缘政治路线分裂,最终会使全球生产总值(GDP)减少7%。其次,各国为保护本国经济安全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海关监管和审查进口商品等,这些措施增加了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此外,多边贸易体制的进一步失效也是导致国际贸易形势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一些发达国家通过设置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削弱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效力,并通过施压等手段影响多边贸易体制的决策结果。同时,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对多边贸易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地缘政治因素等也影响多边贸易体制的失效。最后,美国的强制脱钩断链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美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美国优先战略、近岸外包、友岸外包和回岸制造,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法案》,加强高技术方面的出口管制和投资限制等。这些措施将加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和全球经济结构及经济联系变化,导致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使得国际贸易形势充满了不确定性。

2. 中日、中韩关系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的动态演化和影响

美国对华战略转变及其引发的日韩对华政策调整,对中国与日韩经贸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期,美国调整了政策,提出了新的华盛顿共识和新供给的经济体系的主张,从强调自由贸易转向寻求对华“去风险化”而非“脱钩”,实质上倾向于弱化对华针对性。然而,美国对华限制出口的“小院高墙”策略并未改变,相反,将继续加大半导体先进技术对华出口限制。因此,中美博弈将是一个长期过程,美国联合日韩等盟友以加强对中国的围堵。美日韩同盟化可能会在安全问题上对中日韩贸易构成冲击,同时美国的长臂管辖也对日韩企业在华贸易形成一定约束。在此背景下,日韩企业推动投资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对华投资策略,采取“现地生产、现地销售”的经营模式,由“中国+1”转向“中国+N”。

3. RCEP全面启航加快全球经济重心东移趋势

RCEP的签署与实施将加快全球经济重心向东的转移。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占RCEP的比重超过80%,对于推动中日韩引领的东亚乃至亚太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减少内部竞争和增强对外竞争力,RCEP成员国形成合力,与欧盟和北美竞争合作。RCEP展示了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揭示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随着东亚经济的发展和亚洲区域合作的深化,亚洲将与北美和欧盟并肩,形成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首先,RCEP的签署和实施标志着亚洲国家在加强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将更加活跃,预计将进一步推动亚洲经济的增长和发展。RCEP的实施也意味着企业可以更好地融入区域价值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次,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显示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以中国、印度、印尼等新兴市场国家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也可能面临困难和挑战。

(三)竞争焦点之变:由中低端消费品向高端消费品转变

全球化进程中,中日韩产业竞争焦点发生显著转变。首先,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由传统的工业产品向高科技产品的转变,更是由中低端消费品向高端消费品的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高科技产品逐渐成为了三国产业竞争的新高地,力求在这个新的领域里取得领先地位。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消费品需求日益增强,高端消费品市场也成为了三国产业竞争的重要战场。中日韩产业竞争焦点的变化反映了三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预示着未来全球产业的竞争格局将会更加多元化和高端化。其次,中日韩竞争焦点转变主要体现在贸易和投资结构的变化中。中日贸易产品结构趋向多元化。中日贸易领域由传统工业产品向消费品、电子产品、医疗设备、文化娱乐等领域拓展,双边贸易结构呈现多元化、电子化、服务化趋势。日本对华投资领域从传统制造业逐渐向服务业、新能源、环保等领域拓展。近年来,中日贸易投资仍受投资壁垒、企业文化差异、技术差距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影响,呈现贸易投资双下降趋势。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数据,2022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同比下降54%至56亿美元,是2017年以来首次低于100亿美元的投资额(见图4)。与此同时,中韩贸易结构出现明显改变,中韩中间品贸易竞争加剧。韩国对华出口减少主要原因是韩国对华半导体、中间品出口减少,韩国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大的4种商品是高科技化工原料、干电池和蓄电池、电脑、工业电子产品。中国高科技产品和高端消费品竞争力的提升是中韩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和韩国在电动车、电池、手机等领域的贸易竞争对两国的贸易结构产生了影响。同时,随着中国的产业和消费升级,韩国逐渐从将中国视为“生产基地”向“需求市场”转变,对华投资目的也由“促进出口”向“进入当地市场”转变,对华出口商品结构由消费品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分享中国“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的红利。从投资规模来看,中韩相互投资稳定增长,韩国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国,中国是韩国第二大投资对象国。截至2022年底,韩国对华实际投资累计约932亿美元,同比增长64.2%。同时,中国对韩投资也在稳步增长,2021年中国对韩国累计投资74.5亿美元,同比增长6.9%。

二、新形势下中日韩经贸关系面临的风险挑战

新形势给中日韩经贸合作带来了新挑战,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与日韩经贸合作面临一些周期性和结构性交织的矛盾及压力,包括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各国经贸关系受到政治安全关系严重制约和限制,美国干预下亚洲区域经贸规则分歧趋势加剧,中日韩产业合作面临美国长臂管辖掣肘,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因素对中日韩经贸合作的持续影响等系列风险挑战。

(一)美国因素是阻碍中日韩经贸稳定发展的最大外部挑战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美国联合日韩等盟友对中国进行全面围堵,给中日韩经贸合作带来巨大阻力和挑战。首先,美国构建“芯片四方联盟”、签署美日荷协议、出台印太经济框架(IPEF)和发布《戴维峰会美日韩联合声明》,拉压日韩对华“脱钩断链”与围堵,给中日韩经贸合作带来巨大阻力和挑战。其次,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冲突的介入,催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岸化、近岸化、友岸化布局,全球正在形成中美两大平行贸易体系和生产体系,日韩面临“选边站”的困境加大。同时,国际经贸秩序和规则出现深度调整,美国推出IPEF,以纳入价值观、安全议题为由,构建利美排华的区域治理规则新体系,试图打造排除中国的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对冲“一带一路”,持续推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此外,美国通过外交经济手段拉拢日韩,而日韩配合美国对华脱钩断链日益加码,对华经济政策由“中美对冲”向“趋美遏中”转变,产业政策由“合作竞争”向“竞争防范”转变,中日、中韩关系面临严峻考验。中日韩产业合作面临美国长臂管辖掣肘。这种人为“脱钩断链”,将严重损害中日韩长期以来形成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供链合作格局,冲击区域和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未来中日韩经贸合作可能呈现三个场景,基准场景是“脱钩断链”逐步加码,波浪式趋于恶化; 最好场景是不加码,稳定中日韩关系; 最坏场景是全面加码,零和博弈。

(二)新形势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中国经济预期的担忧加大。根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2023年度的海外企业调查,日本海外企业对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中长期投资潜力看好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对中国的中长期投资潜力看好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主要受中国经济放缓和中美博弈影响,得票率跌破30%,创历史新低。在今后10年左右的长期有希望的国家中,印度连续14年位居首位,越南上升到了第二位,中国的得票率在3年内减半,最近2年减少40%。印度、越南、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位居前五位。中长期对中国前景看好的理由是,中国中产阶层扩大带来的巨大市场规模(68.2%)并具有较高的成长性(56.4%)。由于中国经济的减速,“今后成长性”的比例相比2022年减少了7.8个百分点。

日韩对华产业投资合作意愿下降。在美国拉压日韩加大对中国的“脱钩断链”,以及日韩自身为摆脱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自发对华“脱钩断链”的双重影响下,日韩企业对华产业投资合作意愿下降。从中期投资意愿来看,日资在汽车、机械电子、化学、一般机械等领域的对华投资意愿均呈下降趋势,对印度在汽车、机械电子、化学领域的投资上升、一般机械领域下降,对美国一般机械领域的投资大幅上升、其他三大领域下降,对越南汽车领域的投资上升、其他三大领域下降。认为“劳动成本上升(68.2%)”“与其他公司激烈竞争(61.9%)”的企业比例居高不下,认为“法制运用不透明”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充分”的比例在40%左右。可以看出,日韩企业在华投资的各种担忧正在增加。韩国对华投资主要是在已有投资存量基础之上更新设备等的追加投资,新增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轻资产领域。

三国人员往来受阻。受新冠疫情影响,3年来中日韩人员往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各种对话基本在线上举行,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投资考察,导致三国民众间好感度和认知度下降。随着2023年年初旅行限制的逐步取消,中日韩政策层面、企业层面和民间层面交流逐步恢复,三国领导人和高官实现线下会面,日韩时隔12年重启穿梭外交。但由于日本核污水排放、韩国尹锡悦政府的涉台不当言论,使得中日、中韩关系趋于紧张。尽管中国恢复赴日、赴韩团队旅游,但中日、中韩之间人员往来签证不便情况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航班尚未完全恢复,韩国削减赴华航班,中方决定推迟日本公明党代表团访华等措施,造成人员往来和互信度走低仍是突出问题。

(三)新形势下中日韩经贸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

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由于乌克兰危机、新冠疫情、极端天气、全球通胀和货币紧缩政策等因素,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全球贸易投资产生负面影响。根据IMF数据,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3.1%,2024年经济增速与上年持平; 2023年和2024年通胀率分别为6.8%和5.8%,通胀率平稳下降,但央行提高政策利率将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压力(见表1)。同时,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政策可能会进一步阻碍全球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仅为0.8%。全球投资需求萎缩,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认为,2023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流量延续了2022年的下降趋势,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此外,数字化和创新虽然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可能会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如数字鸿沟、技术溢出效应等。未来全球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全球经贸关系受到政治安全形势的严重制约。当前全球政策环境、地缘政治风险、国际规则等政治因素对全球经贸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兴起,一些国家将安全置于经济之上,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更注重政治安全问题,影响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策略,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大。政治动荡、战争、地缘政治风险等冲击全球经贸活动,阻碍跨国公司的运营和国际贸易通道的畅行,影响经贸活动的正常运行。国际政治和经济力量格局对世界经贸关系产生影响,例如中美博弈对两国经贸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而美日韩同盟加强旨在打造针对中国的“小北约”则违背了世界及东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导致中日、中韩经贸关系受到制约与限制。

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影响中日韩经贸合作。美国通过拉拢域内同盟介入东亚东北亚地区局势,不断在朝鲜半岛、台海、南海等地域制造事端,意欲将乌克兰战事东引,加剧东亚东北亚地区局势紧张,对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产生潜在威胁。美韩同盟升级并联合日本加大在朝鲜半岛的军事部署,将加剧半岛紧张局势,日本在涉台、涉藏、涉疆、涉港等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钓鱼岛争端与南海搅局、制造对抗等涉华消极动作不断,日本核污水排海问题引发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慨,这些都给中日关系造成严重困扰。韩国对华政策与日本不同,韩方表示将坚持重视和发展中韩关系,无意与中国在产供链上“脱钩”和“去中国化”,希望深化与华合作,保持产供链畅通稳定,积极构建健康成熟的韩中关系,但尹锡悦政府争议性涉华言论和在台湾问题上触及中方核心利益,引发中国社会强烈反感和警惕,助长两国民间的“负认知”,伤害中韩互信,中韩关系面临重大挑战。

三、新形势下中日韩经贸合作的动能与突破点

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与日韩经贸合作仍有较多的契合点,包括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增强、中日韩国内经济转型以及新兴产业合作空间巨大等发展机遇。找准中日韩三国可以不受政治安全羁绊的经贸合作重点领域,突破美西方领导下的安全、科技、供应链等地缘政治层面的围堵,以创新思维促进经贸、投资、科技、产业、金融、绿色低碳等领域的合作转型,为日韩各界提供新机会、新动能。

(一)新形势下中日韩经贸合作仍存在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增强日韩与华合作动力。IMF预测,2024年中日韩经济增速分别为4.6%、0.9%和2.3%,中国经济增速也明显快于全球(3.1%)、美国(2.1%)及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4.1%),仍是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引擎和稳定力量。中国经济仍拥有巨大增长潜力,尤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养老、新市民化等领域前景良好,推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商机巨大。

中日韩各自经济转型需要新机遇。中国正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适应全球经济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日本正努力重启经济正常化进程,以消除疫情以来的经济影响和长期通缩困境。韩国政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放缓的挑战而推动多项政策,以创造就业机会、减少贫困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中日韩作为世界三大经济体,在推进各自国内经济转型过程中有很多合作机遇,包括半导体、汽车等传统领域以及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和健康养老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人才培养与教育交流、金融合作与风险防范、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领域的合作空间广阔。

新兴产业合作空间巨大。中日韩在半导体、汽车、能源、钢铁和造船等优势产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这些也是双边贸易的重要增长点。除此之外,还需关注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生物制药、绿色低碳、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产业等。这些领域也是全球新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因此,中日韩可以考虑加强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以推动区域产业链的发展,并作为未来贸易的增长点。

(二)新形势下中日韩经贸合作突破点

增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磁吸,稳固经贸合作基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全球投资者的首选之地。中国市场的多元化、广阔的容量和丰富的层次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大量机会。预计中国消费市场将进入消费升级、模式创新的快车道,迎来新发展格局。跨国企业在中国消费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远高于其本土市场的渗透率。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谷歌联合发布的《2022中国消费市场研究报告》,中国市场上的跨国企业平均渗透率达到42%,明显高于美国市场的渗透率26%。中日韩应积极拓展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加强中国与日韩在能源、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加大投资合作力度,吸引日韩等国家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同时也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大对日韩的投资合作力度。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鼓励中日韩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此外,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通过以上措施有望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磁吸作用,加强中日韩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推进RCEP框架下中日韩高水平投资便利化。RCEP生效实施已两年多,为成员国带来显著的贸易和投资红利。RCEP优惠关税和原产地累积原则降低了货物贸易成本,推动了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预计到2030年,RCEP成员国将实现90%以上的零关税,净出口将增加5190亿美元,国民收入也将净增加1860亿美元。作为中日韩首次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为深化三国合作提供了更为开放和便利的贸易投资环境。应加强中日韩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协调,以适应RCEP的要求,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在此基础上,重点推进RCEP框架下中日韩市场的开放,深化服务贸易合作,扩大市场准入,提供更多投资机会。同时,简化投资审批程序,保护投资者权益,鼓励日韩企业以“现产现销”的方式深度融入中国市场,以有效应对“脱钩断链”对区域产供链的冲击。此外,通过促进成员国之间签订自贸协定、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方式,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巩固和强化全球价值链,打造产业合作新增长点。当前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日韩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和竞争者。日本在汽车、电子、机械等众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韩国在汽车、电子产品、半导体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中国在高端制造业包括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世界银行将中国定位为全球价值链中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者。中日韩三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也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参与者。三国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日韩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优势,加强与日韩在半导体、汽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合作,带动中国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空间。同时,加强中日韩在重点产业领域的第三方市场务实合作,带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深化中日韩科技创新合作,引领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日韩三国都是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引领全球创新潮流。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中日韩分别位列第11、第13和第6位,东京—横滨、深圳—香港—广州、北京、首尔包揽全球前四大科技创新集群,中国首次与美国拥有同等数量的全球顶级科技创新集群。深化中日韩科技创新合作有利于提升三国的全球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有助于促进地区繁荣,推动全球科技进步,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福祉。与此同时,中日韩科技创新合作受美国拉压日韩对华实施科技和供应链“脱钩断链”的阻碍,在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合作面临巨大挑战。深化高科技智能应用领域互利合作是未来中日韩经济合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首先,强化对日韩科技创新合作的战略思路,应在高水平自立自强基础上推动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在路径上,加强政府层面合作的同时,还应发挥行业协会、科协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在路线上,第一步先保住有生力量,稳住不脱钩,然后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全局挂钩,可以在原材料领域构建长期的供应合同战略; 第二步是深化合作,在部分领域里建立更加深度的合作基础。其次,中日韩应抓住第四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在契合度较高的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推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加强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合作,开辟合作新领域新赛道。

深化中日韩金融合作,共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给中日韩经济金融合作带来巨大阻力和挑战。要充分考虑美国因素的影响,以利益纽带拉住日韩,加强中日韩金融合作对于破解美西方围堵、加大对中日韩经贸合作的支撑与相互促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日韩应加强双边金融合作,提高本币跨境交易使用比例,加强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合作,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进一步发挥金融合作平台对话机制功能,加强国际经济金融政策沟通。此外,中日韩还应加强多边金融合作,加强中日韩—东盟、RCEP和“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金融合作,完善区域金融机制的本币使用、升级版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贷款工具和制度设计等措施,推进亚洲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同时,应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动香港对标伦敦、纽约建设全球一流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此外,中日韩还应积极探索亚洲货币体系建设,推动构建“亚元”参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重建,稳定亚洲地区货币汇率稳定和区域金融稳定,推动亚洲区域金融市场发展。

加强中日韩绿色低碳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中日韩在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相同的需求。日本致力于构建脱碳社会,韩国加速向低碳社会转型,中国在努力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分别制定在2050年(日韩)和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共同的目标有利于深化绿色低碳领域的务实合作。低碳发展事关全球绿色未来。中日韩加强绿色低碳合作,首先,应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推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海洋及森林资源保护、荒漠化防治等领域的合作,重点加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发展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其次,应加强绿色制造领域合作,加强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产品创新和研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制造的发展,实现经济繁荣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再次,加强绿色金融合作,加强政策制定、资金筹集、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推动绿色债券发行、绿色投资基金设立、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发展,加强对外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援助,提升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此外,深化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ESG)合作,推动中日韩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积极参与国际绿色低碳标准制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共同拓展绿色发展路径,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新形势下破局中日韩经贸关系困境的政策建议

中日韩应汲取历史智慧,坚持历史正确方向,排除外部干扰,推动三国互利合作,维护共同利益。努力做到挂钩不脱钩,开放不封闭,合作不对抗,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努力维护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破解中美战略竞争引发中国周边经济体被迫选边站,可能形成两大平行贸易和产业体系的困境。进一步营造安稳的周边环境,着力化解“去风险化”阻力;强化与日韩利益纠缠和深度捆绑,共同维护三国经贸关系稳定大局;要用好区域规则,共同捍卫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维护区域和全球产供链稳定;积极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ESG与绿色贸易、外贸服务业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发展实体经济;要继续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推动中日韩实现共同繁荣与发展。

(一)营造安稳的周边环境,着力化解“去风险化”阻力

美国拉拢日韩盟友“去中国化”,中国以弱势地位对抗强势,化解美西方合围压力,就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经略好周边,妥善控制分歧,与日韩突出经济合作利益,寻求安全问题最小化、经济问题最大化。尤其要稳住日韩企业在华业务,以市场吸引其稳固产供链,而不会“用脚投票”,实现“挂钩不脱钩”“有饭大家吃”,营造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一是借助经济外交手段经略周边。对日韩两国,要团结多数希望合作的各方人士,对待少数极端分子,要采取有力有理有节的方式坚决斗争,同时斗争要讲究艺术,斗而不破是底线。对日本积极开展多层次交流对话与谈判,对韩国要充分斡旋,对美国要软硬两手,对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重要的利益攸关方要做长期工作,守住与这些国家经贸合作基本盘。二是构建危机管理的“防火墙”。努力达成中美关系不可逾越的两个底线:中美不直接冲突,中国不打另一场俄乌式的代理人战争,给全球投资人一个合理预期。联合日韩构建管控东亚地区地缘冲突和对抗风险的对话协调机制与协议框架,以管控危机,防范擦枪走火,降低台海、南海、东海和朝鲜半岛地缘冲突风险。建立“硬刹车”机制,避免冲突走向失控从而爆发战争,确保地区和平安全稳定。三是构建与日韩产供链更紧密合作的综合协调机制。由主管部门牵头,与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如何以经贸关系为纽带,确保中日韩外交、安全、经贸、科技、产业和金融关系稳定。无论美国如何施加压力,包括IPEF以价值观入手迫使日韩及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选边站队,也要守住与各经济体经贸合作的基本盘。

(二)强化与日韩利益纠缠和深度捆绑,共同维护三国经贸关系稳定大局

中日韩经贸投资合作与产供链合作相互促进,互为重要基础。在中美战略竞争下,中国不仅要考虑本国的发展安全,确保初级产品安全、供应链安全、国家经济安全,也要考虑本地区发展安全,为东亚、东盟提供初级产品安全、供应链安全、软硬和新基础设施安全的合作机制和支持举措。应本着互利共赢、弥合分歧、加速推进、共同繁荣的原则,依托中日韩紧密的贸易投资合作基础,充分利用多元投融资平台,有效拓展中日韩和东盟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医疗健康、疫苗研发与创新药研发、科技创新、财税金融、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深化投资合作与产业的联系; 加大企业间互访频率,释放合作积极信号,发挥产业协会作用加大在日韩产业界发声,降低美国产业界对日韩的影响,进一步稳定中日韩产供链。同时,加强投资纽带,用好RCEP规则,应对当前不利因素和挑战。推动中日韩第三方市场合作,从周边市场做起,从“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做起,逐步提升中日韩国际合作水平,做大合作蛋糕,拓展共同利益。

(三)用好区域规则,深化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日韩在推进亚洲特别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应高度重视RCEP、CPTPP、DEPA等区域贸易和数字经济协定,主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转型升级,提升优化区域产供链利益共享机制,共同捍卫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应加强RCEP三大经济合作区合作: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推动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对外转移和延伸; 加强中国与日韩合作,共同推动东亚生产网络转型; 加强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经济合作,保障矿石、农产品、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供给安全与稳定。 这三个经济合作圈将共享区域自由贸易的好处。要充分发挥日韩在RCEP与IPEF竞合中的作用,推动RCEP扩围并将CPTPP成员国纳入RCEP,对冲IPEF的影响。应积极推动中国加入CPTPP,对标CPTPP高标准推进国内改革,同时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申请加入DEPA,借鉴DEPA规则,加强中日韩在RCEP、中韩FTA第二阶段谈判、中日韩FTA谈判中探讨数字经济合作规则,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合作,适时建设区域数据交易大市场,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和国际数字经济规则制定。积极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ESG与绿色贸易、外贸服务业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发展实体经济。

(四)维护产供链稳定,深化东亚生产网络体系

产供链的稳定是畅通经济运行脉络的重要保障。在RCEP实施、中国—东盟FTA升级、中韩FTA升级、中国申请加入CPTPP等区域贸易协定的推动下,东亚生产网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呈现出全球需求东移、供给东移、创新东移、服务东移、资本东移、货币与金融合作东移六大东移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应本着“产业互补,差异化发展”原则推动中日韩产业合作,通过差异化竞争、错位竞争、互补性竞争推动行业走向良性竞争,实现差异化共同发展与互利共赢。应加强中日韩产业链深度嵌套,重点推动半导体、汽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健康养老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应发挥中国大市场磁吸作用,拓展中日韩产业合作空间,在合作中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中国产业发展水平,拓展中国产业升级空间。应加强中日韩在芯片、汽车等重点产业链的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协调,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合作,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全球物流供应链网络,共同维护区域产供链资金、人才等要素畅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未来,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处理好中日韩产业竞争合作关系,发挥东盟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积极作用,是维护中日韩生产链稳定的重要内容。目前来看,中国对自身在东亚生产网络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清晰化、精准化。

(五)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恢复受新冠疫情影响的经贸关系

要恢复受新冠疫情影响的中日韩经贸关系,最大努力去除地缘政治干扰。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外资准入前准入后国民待遇,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在财税补贴、金融服务、要素保障等政策上给予同等待遇,为其顺利投产见效提供便利化支持。加大半导体产业扶持力度,通过产业扶持基金、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人才引进优惠等措施,放宽半导体企业本地化注册、利润再投资等限制要求。落实好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政策,吸引继续扩资增产和形成本地化配套能力,巩固现有的产业园区等生产基地,提振日韩企业在华投资信心。推动人员往来签证便利、促进文化交流、人文交流、青少年交往,推动民间往来、经贸合作、企业互动、地方沟通,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参考文献:

1.伍戈、郭凯、缪延亮、张明、肖立晟:《世界经济面临的增长挑战与政策应对转变》,《国际经济评论》,2024年第1期。

2.刘芳:《波折前行的世界经济:新周期、新平衡、新机遇——2024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世界经济研究》,2024年第1期。

3.董向荣:《东北亚“南三角”在不断强化》,《世界知识》,2024年第1期。

4.张永军、逯新红、刘向东:《印太战略对中日韩经贸合作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全球化》,2023年第5期。

5.杨伯江:《中日关系50年发展演变与未来走势——兼论日本战略因素及其规定性作用》,《日本学刊》,2022年第4期。

6.高文胜、刘洪宇:《日本经济安全保障战略强化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5期。

7.苏杭、孙爱华:《日本贸易政策的“泛安全化”及影响》,《现代日本经济》,2023年第3期。

8.逯新红:《新形势下中日韩产业合作的思路、原则与路径》,《全球化》,2023年第4期。

9.刘云、徐玥:《东北亚安全发展问题探析》,《东北亚学刊》,2024年第1期。

10.吕克俭:《RCEP全面生效背景下中日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东北亚学刊》,2024年第1期。

11.张雪妍、俞子荣、蔡桂全:《中日韩经贸合作:现状、机遇与前景展望》,《国际贸易》,2023年第9期。

12.梁江艳、金佳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重塑亚太贸易格局——经济效应与中国策略》,《欧亚经济》,2024年第1期。

13.逯新红:《RCEP框架下,拓展东亚东南亚合作新产业新业态新平台》,《中国对外贸易》,2022年第1期。

14.逯新红:《中国如何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中国对外贸易》,2022年第3期。

责任编辑:李蕊

猜你喜欢

中日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蛰伏”后,再启程——记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在潍坊,共话中日韩合作
“中日韩+X”模式,打造三国合作新平台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中日韩农村环境政策比较分析
分享经济是个啥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