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4-06-20杨凯张雅丽
杨凯 张雅丽
*项目来源: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铁桥隧养护维修》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SZX327)。
作者简介:杨凯,讲师。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4.10.075
摘 要 基于高铁桥隧养护维修课程学习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目标,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借助校企共建虚拟仿真技术等信息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将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形成“找融强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有效达成培养高速铁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职院校;高铁桥隧养护维修;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10-0075-03
0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个人职业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诸多问题:课程思政概念认识狭隘化,缺乏系统化概念体系;课程思政未达成共识,缺乏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未进行校本化研究,缺乏结合校情的深入分析;等等。
课程思政已从建设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析、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监控评价等方面做了一定研究,涵盖了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的融入、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但对于工程类专业课程来说还存在思政元素单一、融入方式牵强的问题。因此,对于该类课程还需从课程思政设计、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与
实践[1]。
1 高铁桥隧养护维修课程分析
高铁桥隧养护维修是高职院校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高铁综合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讲解桥隧维修工作的管理、基本内容与分类,高铁桥梁中主要工程材料的检测方法、混凝土缺陷损伤的检测、桥梁检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隧道的分类、高铁隧道的检修及养护技术,桥隧建筑物的养护质量评定和维修作业验收标准。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高铁桥隧养护维修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合作性强,精度要求高”的特点,结合职业素质要求,分析得出学生应具备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高速铁路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与人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高铁桥梁与隧道养护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安全作业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至关重要。
2 重构课程思政体系,确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进行高铁桥隧养护维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块与对应思政点设计;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有效选择和运用同专业知识匹配的课程思政案例,将课程专业知识的讲授与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有效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进而设计得到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总体设计及课程思政目标[2]。
2.1 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思路
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深挖课程教学模块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构建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提升的育人模式,形成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在课程实施中对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
2.2 课程思政目标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对课程的总体设计、课程各教学模块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凝练成个人修养、职业素养、理想信念三个维度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形成课程思政育人主线,并将为人处事的道理、铁路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铁路精神,分层次、有计划、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全过程。
3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3.1 构建思政价值激发基底
课程思政价值激发是建立在思政资源这个基底之上的,课程思政资源理应内含于专业课程及其教学中,因此思政价值创生于课程教学:1)从专业知识内容中挖掘;2)从专业知识的贡献学者、知识的重要传播学者和知识应用的知名学者身上进行挖掘;3)从专业知识的形成、演进与应用等的相关背景中挖掘;4)从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深入挖掘;
5)从专业应用与社会服务中挖掘,如职业精神、社会责任、忠诚、良知等。
3.2 健全课程思政体系化设计
围绕“四有”好青年标准,结合学院铁路特色,努力将铁路精神、铁军精神、巴山精神渗透到课程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讲奉献、勇拼搏的综合职业能力。将高铁桥隧养护维修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思政育人功能进行系统梳理,使得思政育人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辅相成。
课程教学团队挖掘专业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并渗透融入教学实践,学高铁发展历程,讲中国高铁名片,强化爱国精神;学高速铁路桥梁与隧道病害检查,讲立足本职工作,强化螺丝钉精神;学高速铁路桥梁与隧道病害防治,讲科学创新精神、高铁精益求精,强化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努力做到专业技能与思政课堂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做到“润物细无声”,进而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的同频共振。
3.3 构建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移动互联网混合教学模式
为丰富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内容,将线上包含高速铁路传承、典型事迹等教学资源引入线下教学,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传承铁路精神,发扬铁路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3.4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达成与否可建立三个方面的指标予以评价。一是学生上课状态与课堂表现。课堂中学生若出现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则课程思政设计及融入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再完善思政元素的选择与融入点的契合。二是考查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在授课各个阶段依据实际学情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与作业,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点。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情景导入—问题驱动—教学推动—课堂互动—学生行动“五动”联合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全过程系统贯通的教学组织,在情景化、案例式教学中融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进而考查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三是开展问卷调查,以课程知识点为外衣,以思政点与技能点为内里,设计符合课程实情的调查问卷,依据作答结果调整授课
方式。
教学效果评价采用师生、生生、企业导师评价的模式,引入铁路局线路工及桥隧工的标准化作业评价指标,企业导师对拓展项目进行评定,实现多元多维综合评价。在分析比对云课堂APP及问卷星调查数据后,及时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以达到符合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课程设计。
4 耦合多元化育人渠道,形成“找融强评”教学模式
4.1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育资源,“找”思政
本课程作为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高铁综合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为铁路桥隧养护维修作业,课程团队从铁路文化、铁路维修养护作业过程、铁路新工艺等教育资源中深入挖掘蕴含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素材,重点强化创新意识、安全意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安全施工作业相结合,以事故教训为警示,筑牢安全防线;以标准规范作业为准绳,守护生命安全,做到思政教育常态化,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
4.2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融”思政
教学团队优化设计教学内容,结合本课程实践环节较多的特点,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挖掘相应专业教育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将两者巧妙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铁路发展历程过程中融入爱国精神,在铁路桥隧病害检查作业部分融入螺丝钉精神,在铁路桥梁、隧道养护维修中融入科学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融合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的效果。
4.3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强”思政
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桥梁、隧道实训工区、重载实训室进行桥隧结构组成和养护维修教学内容讲授,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具体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实操训练等方法组织教学,丰富教学手段。专业教学全面把控学生的期待和发展需求,避免生硬、单调的说教式教学,及时更新案例与视频资料,保证授课内容的前沿性、思政元素融入的实时性。授课过程中用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案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活跃度,于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中达成思政育人效果,真正做到学做结合、理实一体,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强化劳动教育[4]。
课前,通过在云课堂APP中发布与本节课相关的讨论活动及视频资源,并借助已建的慕课资源,在对教学内容启发引导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兴趣。
课中,采用“创情景—探新知—练技能—评效果—拓本领”的教学模式,在每一环节教学中设计课程思政融入方式,将知识点与思政点相互融合,在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思政素材紧扣目标,融入铁路先辈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铁路精神,体现新时代铁路职业精神内涵。
实践教学内容的讲授,以小组为作业单位,将作业规范、标准引入实操作业步骤,每一作业步骤紧贴作业要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小组分工协作,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在外业实作环境中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依据高铁桥隧养护的技术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作业态度;在完成实操任务时,以模块化教学任务为驱动,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职业自豪感。
课后,借助云课堂APP发布拓展教学资源及总结性作业,学生梳理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通过建立的微信群、QQ群等,教师及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不仅扮演专业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扮演学生心理疏通者的角色,与学生亦师亦友。
4.4 优化课程考核形式,“评”思政
针对课堂技能掌握情况,教师及时发布自我测试或者拓展训练任务,使学生能够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提升。学生完成相关测试及任务作业,强化技能,校内外企业导师结合其实习态度、工作精度、实训成果等进行项目评价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以产教融合理念为引导,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校企全过程参与课程教学工作,学校专任课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对课程考核方案中的知识、技能、素养三方面内容进行设计,形成适用于课程的评价方式、内容及权重。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评价、生生评价、企业导师评价,最终确定课程的成绩。以教学模块为载体,采用教师、企业导师、学生三方共同评价的模式,从线下线上全方位对学生素养进行评价[5]。
5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高铁桥隧养护维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中,建立了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标准、教学设计,形成全套教案、素材库及典型教学案例,学生在个人修养、职业素质、理想信念上得到大幅度提高[6]。
5.1 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学生参与技能大赛的积极性提高,于技能大赛中表现出肯干愿做的品质;在参与课程实训项目时自觉遵循高速铁路桥隧养护维修安全作业准则,遵守行业规范规定,以严谨的态度完成实训任务。
5.2 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教师检查、学生自检互检的实施结果显示,随着课程逐步进行,学生错误操作次数逐渐减少,规范性逐渐提升。通过课程的实施,布置任务后,学生已养成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制定作业计划的习惯,并会主动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创新意识逐渐养成。
5.3 形成典型教学案例
在对课程知识点与技能点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挖掘其中蕴含的铁路精神,设计典型思政素材与教学内容的融入方式。如在讲高铁桥梁检修作业时,将职业精神与工程质量相融合、标准规范与工程施工相融合,将思政教育与安全施工作业相结合,以事故教训为警示,筑牢安全防线;以标准规范作业为准绳,守护生命安全。
6 结束语
本文基于高铁桥隧养护维修课程特点,在对课程实际进行分析后,对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进行设计,从课程思政资源挖掘、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及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重构课程思政教学,构建“找融强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形成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7 参考文献
[1] 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
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8(6):286-298.
[2] 郝转,李建文,武金萍.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分析:以“水工建筑物”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6):178-181.
[3] 鄢显俊,杨溥,朱新蕊,等.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思
政元素”提炼与教学评估:以“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
育实验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3,
25(1):97-105.
[4] 王祖山,谭雪霏.课程思政从“悬浮”到“落地”的实践
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43(4):165-172,188.
[5] 沙印,刘夙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2):73-75.
[6] 高中松,唐纯翼.《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感悟[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3):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