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感染才能使用抗生素
2024-06-20刘莉萍
刘莉萍
我们常说的抗生素,广义上指的就是抗菌药物,包含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很多种药物。随着全球感染性疾病的增多,抗生素的使用日益广泛。如果不规范使用甚至滥用,会导致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等药害事件频发,同时有可能因细菌耐药增大临床治疗的难度,给患者和国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使用抗生素的常见问题与误区有——
1.无指征应用:确诊细菌感染方有指征使用抗生素。而大多数感冒是病毒引起,使用抗生素无效,滥用导致耐药产生,一旦出现真的感染,会加大治疗的难度。
2.选药不合适:比如针对支原体引起的感染选用头孢类治疗。其实,这类病原体引起的感染使用头孢类、青霉素类是无效的,必须选用阿奇霉素之类的大环内酯类药物以及喹诺酮类药物。
3.频繁换药或用药时程不够:有的患者使用抗生素一两天没见好转,就立马去就诊请求医生更换或增加其他的抗生素。还有的患者用药两三天后症状有所减轻甚至消失,就觉得病已经好了,于是自行减量或停止用药。殊不知,此时细菌尚未彻底清除,随意停药可能使细菌“卷土重来”,病情也因此而反复。
4.不合理联合用药: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抗生素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除非是混合感染、严重感染或单一用药容易耐药的感染才采取联合应用。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极易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
5.不熟悉抗菌药物的分类特点:抗菌药物分为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两大类。如头孢类、四环素类属于时间依赖性,该类药物应多次给药以达到最佳疗效,推荐剂量下再加大药物剂量不会增加疗效反而引起毒副作用。喹诺酮类属于浓度依赖性,单次给够剂量就可以达到最大的杀菌作用。
6.抗生素≠消炎药:抗菌药物通过杀灭或抑制引起感染的细菌等起效。而消炎药就是我们常说的激素类如可的松及包含布洛芬在内的解热镇痛药物,缓解消除因炎症引发的各种反应,起解热、镇痛、抗炎之作用。
7.越新越好,越贵越好:选用抗生素需要因病、因人对症下药。盲目用更新、更贵的抗生素容易引起耐药,若今后出现更严重的细菌感染时可能无药可用。
那么,该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呢?
1.明确诊断感染方能使用,严格控制预防用药。不要把抗生素当作“万灵丹 ”,一有不适,就自行服用抗生素。过度的预防用药不仅不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反而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或其他药害事件。
2.合理选择抗生素。抗生素种类繁多,可先结合患者病情经验用药。有条件可去医疗机构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针对病原菌选择抗生素。同时还应根据抗生素的特点选择用药。避免抗生素越贵越好,越新越好的使用误区。
3.严格按用法用量和疗程使用。不同感染性疾病,用法用量和疗程各不相同,必须严遵医嘱。
4.时刻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用抗生素时注意药物可能引起二重感染、变态反应及毒副反应。其中,变态反应形式多样,可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5.联合用药需要有明确的指征。下列情况才能采取联合用药:①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④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⑤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药物可联合应用。
6.因人而异选用药物。依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生理、病理及免疫功能等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
同时,为了积极应对细菌耐药的发生,需加强行政监管,严格限制抗生素的使用,避免因抗生素滥用而引发无药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