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德与才”写作指导

2024-06-19丁爱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品评文采陆游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益远矣。”——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放翁诗学所以绝胜者,固由忠义盘郁于心。”——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最使屈原成为人民热爱与崇敬的对象,是他的行义,不是他的文采。”——闻一多《楚辞研究论文集》

上述材料将诗人的精神和德行作为诗歌品评的核心取向,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提供的是三条有出处的名家评论。第一条是宋代陆游对今人解读杜诗方法的批评,指出“寻出处”与理解“少陵之意”的相悖关系;第二条是清代潘德舆对陆游诗歌的评论,指出他的诗学“绝胜”的根本原因在于“忠义”;第三条是闻一多对屈原受人崇敬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在其行义而非文采。“上述材料将诗人的精神和德行作为诗歌品评的核心取向”,这句话将三条名家评论纳入同一话题之中,强调“人品”在诗歌品评中的重要作用。“启示意义”意在提醒考生阅读材料后能够得到启发指示,有所领悟,进而确定立意,构思成文。材料有哪些启示点呢?

一是“诗歌品评的取向”,“诗人的精神和德行”是核心,意在告诉考生人品与诗品的正向关系,这里默认了“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风格即人”等文艺批评的前提,还需考生懂得“文以载道”的创作传统。那什么是“非核心取向”呢?根据材料,当为诗歌的文采、写作技巧等外在形式,写作时要讲清两种“取向”的理由。这里还需要思考的是“做人”与“写作”的其他关系,比如:如何看待德高之人诗歌一般的才能?如何看待德差之人的诗歌才华?如何看待诗人为人与诗歌思想的反向关系?如此等等,论及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强调“把人的精神和德行作为诗歌品评核心取向”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二是“诗人的精神和德行”,以材料中提及的杜甫、陆游、屈原等诗人为生发点,探寻他们这类人千百年来为人热爱和崇敬的原因,论证“人的精神和德行”是品评作品和人物的核心取向。他们忠君爱国,他们忧国忧民,他们一心为公,他们正道直行,思考以他们为代表的家国精神传统在现代的继承和发扬。当然,也可以反向思考,论述那些才高德低的反面人物为人唾弃的原因,如何正确品评这些人物,从中反映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材料中的关系”,三条名家评论都论及“诗人的精神和德行”与“诗歌的文采”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材料中构成选择取舍关系,将两者延展开去,由诗人扩展到所有人,由“诗歌的文采”延展至人的才能,在品评人、事、物时,德与才构成先后关系、主次关系或者选择取舍关系。“德行”与“写作”存在四种形式的搭配:一种是德高文高,一种是德高文弱,一种是德低文高,一种是德低文低。材料中出现的屈原、陆游等人属于第一种,在文中如果论及其他关系,一定是第一种关系的陪衬,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另起炉灶。

强力素材及化用语段

素材一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化用语段:屈原、杜甫让我们铭记的,不只是他们诗歌的技巧和文采,还有他们的精神和德行的光辉。树立良好的德行,才能写就人生精彩的华章。《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里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古人的“三不朽”中,立德是第一位的。可见我们应该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课,要知道生而为人,最尊贵的就是德行。

素材二

杜甫热爱生活,同情百姓,甚至幻想着为解救百姓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具有丰富的社会情怀、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时势和社会生活,被称为一代“诗史”。

化用语段:清末民初大学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写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的确,杜甫有圣贤之心,但却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他饱尝了世间的苦难悲凉,但一腔火热的真情从未冷却。他获得“诗圣”的美誉,与他心系家国的品格、心系苍生的情怀息息相关。这种品格和情怀穿越历史的云烟,在今天仍然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闻一多先生由衷地评价杜甫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绚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素材三

闻一多出生在湖北,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所在地。他出身书香门第,家谱记载为文天祥后裔。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自小就受到了包括《楚辞》在内的传统文化熏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面对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有关国家兴衰存亡的令人堪忧的现状,使他和屈原相类似,产生了理之不清、拂之不去的民族情结。

化用语段:闻一多曾在《楚辞研究论文集》中这样评价屈原:“最使屈原成为人民热爱与崇敬的对象,是他的行义,不是他的文采。”而这样的评价用在他本人身上,也很合适。他深沉的爱国情怀、高昂的民族气节、不屈的斗争意志,始终体现在他的立身行事上。人们记住他的名字,不是因为《发现》《死水》《红烛》《七子之歌》,而是他“燃烧自己来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他“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凛然骨气,他“拨开迷雾,紧握光明”的爱国热忱。

例文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江苏省滨海中学 王子洋

夫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学好诗歌,目的不仅仅是言辞妥当不失意趣,更重要的是涵养身心。我们当用心品读每一首诗歌,聆听曾经的春花秋月、气象万千,“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初读诗歌,首先关注的是语言表达。它的词藻是否华丽?用韵是否和谐?如果满足这两个标准,我想就称得上是好的诗歌。叶嘉莹先生曾提到,是晏几道的词句更好,还是杜甫的一句“鸡群正乱叫”更好呢?相比于微雨落花,黎明时分群鸡嘈杂显得毫无美感,可杜甫的诗远比晏几道的更有意义。“鸡群正乱叫”的背后,是流离失所的难民将在清晨远行,前路又将指向何方并不知晓。只言片语,道尽沧桑。而晏词所选意象固然绮丽工巧,却不免落于模式化的华丽,承不起厚重的感情。

抛弃表象的赏析,洗濯诗歌的核心。“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文字是一种永久的载体,承载着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志向。评判诗歌的核心取向就是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品德。文字背后是怎样一个的你?是怎样一个诗人的形象?是陆游魂牵中原热土的“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文天祥身投碧海不离祖国的“不指南方不肯休”,是杜甫心系天下百姓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是屈原始终如一的“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些字词谈不上华丽典雅,但背后蕴藏的精神,就像源源不断的江水,涌流到读者心间。高尚的精神与杰出的品行,才能锻造出诗人的好诗妙文。相比小众词句里的莺莺燕燕,有一部分诗句是永远不会在历史中蒙尘的,总有人会反复体悟这些跨越时空、生生不息的作品。

闻一多先生曾说:“最使屈原成为人民热爱与崇敬的对象,是他的行义,不是他的文采。”的确,相较于《离骚》这样的千古诗作,屈原忠君爱国、正道直行的精神更为人们关注与称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好词好诗层出不穷,唯有精神盘郁成绝胜,作为过去的风景,志向与德行光辉如日月,照亮后来的道路。

青山无言,永怀碧血;日月行天,以鉴丹心。当世殊事异时,我们仍然记得诗人“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评点:文章针对“诗歌品评的取向”这一话题,从“文采”入手,用叶嘉莹先生对晏几道词与杜甫的一句诗的比较评价,论证诗歌承载的感情重于绮丽的表达,然后着重分析诗歌品评的核心取向在于诗歌承载的精神、思想与德行,最后阐述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文章扣住材料的旨意又不囿于材料,在层层分析中逐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举例典型,论述精辟,思路清晰,是一篇切合题意的议论文。

(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品评文采陆游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