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诗境在
2024-06-19林一苇
香花香草配君子佳人是我国诗歌的一大特色。于国人而言,片片飞花、点点诗情与漫漫人生,紧紧相依。生活如诗,花开,诗境就在。
花草之诗境生于先民之生活,藏在甲骨片片,发自杨柳依依。夏商阶级分化,黎民百姓日耕夜作,“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生活实苦,唯将希望寄于文字,寄于花开花落。汉字与印欧语系字母拼合不同,本身便有极强的形象性。“花木虫鸟”等汉字中的最小单位取材于自然,衍生出一片诗意。且看甲骨文的草头——艸:稻禾初生为“苗”,新芽受阻为“屯”,草木遍野为“莽”……这些极具形象性的元素组成方块字,构筑起如诗如画的多彩生活。
花木的生长与人的生命旅程相似,进而形成了文学的意象。如苇草生在江渚泥滩,柔软而有韧性,常常用来比喻面对挑战的顽强品格,《诗经》有言:“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而梅之傲霜斗雪,兰之清新脱俗,竹之高风亮节,菊之傲然挺立,亦是借花木表达对美好品德的崇仰。
“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了我们文化基座。”中国人以独有的花草文化浸润心灵,融通古今。折柳赠别以示不忍分别、欲图挽留;端午节时,在门上挂菖蒲和艾草,以驱邪避疫;九月九日,登高远眺赏菊怀远。花木背后的美好意蕴,延续至今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而当代社会,是个人原子化的时代,片片诗意是否仍在?回答是肯定的。郁达夫在繁华落尽中以故都之花木感受生活的苦乐;史铁生在地坛看见满目萧条中不息的生命激情,从而突破身体的局限,开辟精神自由之境;而海子则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寻找心灵的田园。他们坚持内心的诗意和对真实自我的探索,展现出一种超越物质纷扰的精神风貌,引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并守护那份宁静与美好。
如今,精密的社会大机器日夜轮转,古诗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我们更应耕种自己的精神花园。让我们在文化的厚壤中撷取芳草几株移入心田,播光热,拂清露,精心培育养护。
此后,只需静待花开,自然诗意萦怀。
评点
文章以花草切入,解析中国古诗的源起和发展,角度虽小,内涵却深远。开篇简洁明了,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接着以三个段落条分缕析,将与花草相关的文化娓娓道来。论述对象由小而大,由实而虚,逻辑合理。随后进行辩证分析,探寻现代背景下诗意存续的可能性。结尾运用比喻,形象自然,颇有余韵。文章用例丰富而多样,汉字构件、意象内涵、节日文化、文人精神随手拈来。
(指导教师:陈晓华/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