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科研梦启航
2024-06-19周玮凌李小萍
周玮凌 李小萍
4月21日,2024年世界少年儿童发展论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在本次论坛上,唐艺芸参加了“少年发明说:未来科学家成长计划”环节。舞台之上,她向来自40个国家的190余名少年儿童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少年儿童组织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介绍了其科技创新成果作品《便携式辐射剂量仪中的快速剔除和自适应突变算法研究》。
“这次的汇报演讲由我与一名法国少年合作完成。当屏幕上显示‘中国,以及我的名字和创新作品时,我特别感动。能有这样的一天,向大家分享我的作品,过往日积月累地做实验、反复修改答辩内容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唐艺芸表示,这次难忘的经历令她更加坚定了未来要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理想。
热爱科创,做“小小科学家”
理想的确立源于唐艺芸喜欢阅读的科幻小说,更源于家人的影响。她的父亲是大学物理学教授,母亲是大学数学教师。父亲在实验室里做什么研究、为什么数学能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好奇在心头萦绕,使得唐艺芸自小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与此同时,父母秉持对学术研究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也深深影响着她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无论是各科学习、体育运动还是课余活动,她都能兼顾得很好,而且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品学兼优这个词放在她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在班主任袁丽珍眼中,唐艺芸是个会与自己较劲儿的学生。身为语文老师,袁丽珍时常收到唐艺芸的作文修改稿,“她经常向我请教关于写作、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如果作文没有达到她理想中的分数,她会反复修改,细心打磨文章。”
上初中以来,唐艺芸积极为理想奠定基础。数学是她最喜欢的学科之一,她认为,数学既是各门科学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实际生活中诸多问题的工具,做题或者利用数学进行科创实践,令她收获成就感。而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开设的“逸仙文化·博济教育”特色课程,更是为唐艺芸构筑了博洽多闻、展现自我的平台,课余时间里,她积极参加编程特色课程、博济导师课程科技创新班的学习,还是学校主持队、编程集训队的一员,朗诵、主持功底和编程能力与日俱进。
对生活充满好奇,也是唐艺芸的一个特质。她善于观察生活细节,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新想法。《便携式辐射剂量仪中的快速剔除和自适应突变算法研究》便是来自生活中一个不被大众所注意到的细节。在日本启动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海后,爱吃海鲜的唐艺芸担心海产品受到核辐射影响,便琢磨着用便携式核辐射检测仪进行检测。在选购过程中,她发现市面上的仪器因计数率较低出现了测量结果不稳定、响应慢等情况,便萌生了改进的念头。在父母、老师的帮助下,唐艺芸把买来的仪器拆开并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提取,随后运用编程课上所学知识编写程序,利用泊松分布,从算法上改进数据处理能力,提升仪器的稳定性及动态响应能力。
特色课程,助力全面发展
在“秉承逸仙文化,培育现代公民”的办学理念之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开设了“逸仙文化·博济教育”特色课程。其中,初一学生发展导师课程涵盖“兴趣特长”“学业提升”“学术发展”“精神引领”“生涯规划”五大门类共30多门课程,意在促进初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助力他们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导师课程最初在高中阶段开展,自2020年起在初中阶段推行。”据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严钦熙介绍,导师们需要在介绍会上面向学生进行课程宣讲,而学生根据兴趣,分别在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中各选一门课程。“课程旨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在兴趣和潜能培养中成长,全方位都有所进步。比如我负责的‘小小银行家财商课邀请了中国工商银行的工作人员来讲授金融、理财等专业知识。”严钦熙如是说。
唐艺芸在理科综合上选择了科技创新班。该班综合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以小课题形式开展相关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学术研究能力。“老师在课上引导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对比自热米饭和普通米饭的区别、市面上橙汁饮品的维生素C含量,还探究了如何人工合成鸡蛋。”提及课程内容,唐艺芸大呼过瘾,并深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义。“博济导师课程让我提前了解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内容与趣味性,也让我对身边事物产生更大的好奇心,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此外,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依托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搭建高水平科技教育平台。该校长期重点培育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开设了编程特色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数学抽象能力、驾驭编程语言的能力及编程技巧、想象力和创造性。《便携式辐射剂量仪中的快速剔除和自适应突变算法研究》正是唐艺芸经过系统学习后,运用编程知识探究的创新成果,该作品在第39届广东省、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中均获得一等奖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