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标》与《指南》视域下的应用型高校西班牙语文学课程改革探究

2024-06-18端青云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5期
关键词:西班牙语国标参与度

①基金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西班牙语文学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A3102.23.0802.016)。

作者简介:端青云(1994—),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西班牙语文学与教学、跨文化交际。

[摘           要]  西班牙语文学课是高校西班牙语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应用型高校,该课程面临教学课时不足以及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困境。以此为研究对象,探究应对方法,以《国标》和《指南》为指导,讨论应用型高校文学教学的意义以及西班牙语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得出在课时有限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演讲与即兴讨论、进行戏剧排演、建设第二课堂等方法,实现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过程中,在文学知识体系内化、精神人文思想熏陶、产生兴趣和想象力、培养思辨等综合能力方面取得进展。

[关    键   词]  应用型高校;西班牙语文学;人文素养;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5-0085-04

杨叔子提出高等教育存在“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如今,人文式微的现象在市场需求与市场适用度的推动下有增无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尤其应用型高校的西班牙语文学教学,使其处于不被重视的边缘地位。

一、应用型专业西班牙语文学教学现状与困境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西班牙语文学是高校西班牙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西班牙文学和美洲西班牙语文学,每门课程32学时,共计64学时。然而,在应用型高校,该课程面临教学课时不足以及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困境。

一方面,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该课程压缩至32课时;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日志、教学观察以及面向师生的访谈,衡量学生面对文学课程的态度以及文学课堂的教学实施情况发现,从学生角度,他们追求低投入高产出,更加关注所学内容对就业的作用以及专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或相关专业学位的“资本溢出效应”,而非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且随着短视频、碎片化阅读的流行,学生读者阅读范畴与西班牙语文学经典疏离;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存在以讲授为主、学生认知负荷过重、积极性不足等问题。

究其根本,在应用型高校,教学课时不足以及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现象在于态度上的不重视,这一定程度上源于功利主义的支配,体现出文学有用和无用之争、工具理性和人文性之争以及实用和素养间的衡量。

二、文献综述

国内与西班牙语文学教学有关的研究整体上较少,不足10篇,并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方面,指出西班牙语文学教学的问题,如学生不重视、学生词汇量有限且缺乏文化背景、课程缺乏趣味性、师生缺乏互动等;另一方面,提出应对方法,如融入研究式学习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影视剧、讲座等丰富课堂教学,采取提问、电影配音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此外,有研究在“课程思政”的框架下,举例说明如何在文学教学过程中融合德育元素。

总的来说,上述研究指出了西班牙语文学教学面临的痛点,但是暂无文献讨论应用型高校西班牙语文学的教学情况。同时,部分研究年代久远,未能参照当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指南》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部分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创新,且未明确指出实际应用情况和效果。因此,本研究以应用型高校西班牙语文学教学困境为研究对象,根据《国标》和《指南》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讨论西班牙语文学教学的策略和目标,并探究在课时有限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应当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能力并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国标》与《指南》视域下的文学教育策略

我国发布《国标》和《指南》文件,在新文科和大外语背景下,以及在文学类课程被忽视和误读的教学困境中,二者从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角度,重申了外语类学科的人文属性,强调外语类课程对语言能力、人文性、育人三重目标的追求,为西班牙语文学教学提供了方向,有助于在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矛盾中认知文学和文学课的价值,明辨应用型专业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确定西班牙语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并指引具体教学方法。

(一)正确认知文学与文学教学的价值

西班牙语文学教学的困境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有用和无用之争,而《国标》指出,外语类专业是人文社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班牙文学和拉美文学属于专业核心课,外语类学生应掌握外国文学知识并具备文学赏析能力,体现出对文学课程的重视以及加快对文学和文学教学认知转变的需求。关于文学有用和无用的讨论,莫言提到文学与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即无法即刻产生物质价值,但在认知、人文素养培育、审美和教化等精神层面发挥作用。正如王国维所说,“文艺是人生的教科书”“吾人与诗歌之中,可得人生完全之知识”。

(二)《国标》与《指南》视域下的文学课程人文性张扬

马克思·韦伯在工业化迅速发展和功利主义应运而生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工具理性”的概念,强调功利性动机以及效用的最大化。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倾向和参与现状均体现出“工具理性”带来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知的价值取向制约了文学课的人文性张扬。

与“工具理性”相对应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则“追求价值客体对人的全面发展,推崇人文精神与人格品质,关注个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杨金龙,沈骑,2019)。《国标》指出,外语类专业是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定位上将外国语言文学定位为人文学科,其核心并不单纯为传授知识,而是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滋养。因此,文学课程作为高等教育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一环,回归人文和教化功能,符合广大青年练就过硬本领、锤炼高尚品格的时代之需。

(三)《国标》与《指南》指导下的应用型高校西班牙语文学教学目标

《国标》指出外语类专业应当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指南》指出“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培养应树立新的质量观,既注重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相关专业知识,又强调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价值引领、办学特色和创新能力”,二者均强调综合素养的重要性。综合素养“包括观察、思辨、想象、判断、沟通等很多超越可直接施用的‘技和‘术方面,而这类超越应用层面的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要端”(虞建华,2019)。因此,在西班牙语文学教学中,应当利用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国际视野,在“工具”和“人文”之间取得平衡,强调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即既发挥文学教学对外语运用能力的提升作用,又发挥文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获得开阔的文化视野”(虞建华,2019)的作用。

四、应用型高校西班牙语文学教学改革实践

基于对文学价值的肯定、对应用型专业文学教学意义的认知以及对西班牙语文学课程教学情况的掌握,在课时有限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演讲与即兴讨论,引入文学文化史观、绘图法、陌生化和互文性概念,进行戏剧排演,建设第二课堂等方法。根据教学日志、教学观察以及面向学生的问卷和访谈,得出上述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演讲与即兴开放式讨论

演讲与即兴讨论指每位学生空余时间阅读一本西班牙语国家文学作品,在课上进行5分钟演讲。在此基础上,教师或演讲学生根据演讲内容,结合当下热点以及社会生活情况即兴提出讨论话题。这一过程中,教师整体把控方向和角度,并在激发学生兴趣、表达欲望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国标》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而文学作品作为形象化和风俗性的描写,其思想主张和伦理道德倾向都隐藏在作品的情景之中。因此,教学中采取这一创新,能将价值塑造能与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教学实践中,三年级全体共94名学生中92 人自愿积极参与本活动,参与度非常高。根据统计,52人选择西班牙作品,40人选择拉丁美洲作品;共演讲55部作品,34部为西班牙作品,21部为拉丁美洲作品,其中,《霍乱时期的爱情》和《风之影》为选择最多的作品。从作者的角度,最受学生欢迎的作家为加西亚·马尔克斯,共21 位学生选择其作品进行演讲,萨丰、杜埃尼亚斯、略萨等次之;从流派和风格的角度,西班牙作品以现当代作品为主,比如《风之影》《黄雨》《光明共和国》等,具备畅销书的气质;拉丁美洲作品以先锋派和“爆炸”文学为主,比如《城市与狗》《枯枝败叶》等;从演讲内容来看,情节介绍为主,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次之,孤独、悲剧、死亡、时间、战争创伤、疗愈、暴力、遗忘等书写以及书名解读和作品的现实价值是主要关注点。

在演讲后的即兴讨论中,学生兴趣最浓厚、参与度最高的讨论包含两点:一是从互文性的角度切入,学生联想其他作品时积极性很高,尤其偏爱与中国文学进行对比。学生普遍喜爱与爱情、女性主义和女性独立有关的话题。比如,讨论《庭长夫人》中的PUA;基于《苦妓回忆录》讨论爱情与年龄差以何为忠贞的爱;基于《时间的针脚》讨论当下大女主网文和影视剧盛行的现象和女性主义觉醒的关联,以及各类文艺作品中需要帮助的、脆弱的男性角色缺失的现象;讨论西班牙中世纪的抒情诗、美洲哥伦布到来前的文学以及中国先秦诗歌共通之处,等等。

《国标》指出课程应特别强调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在各项教学改革方法中,演讲与即兴讨论难度最大,与此同时,受喜爱程度与戏剧演出并列排名第一,这证明有挑战度的教学实践并非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认为,个人演讲可以督促自身静心阅读作品,演讲稿撰写可锻炼思辨能力,即兴讨论可引导思考、带来有趣的课堂氛围。总的来说,以西班牙语文学文本为蓝本,结合实际和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能够充分提高参与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同时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为作品提供新的解读角度,又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发挥引导作用。

(二)课堂教学创新

1.文学文化史观运用于讲解与讨论

文学文化史观由宇文所安提出,旨在将文学文本置于其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其流传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加以诠释和考察。基于此,在作为对历史时代呼应的西班牙语文学教学中,不是照本宣科,简单地告知书名、作者、作品内容,而是串联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社会背景及对应的文学整体脉络。比如,讲解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可先提问16世纪欧洲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运动以及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再如,为了让学生理解西班牙20世纪文学特征,可由耳熟能详的《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意识流等作品或概念作引。实践和问卷结果表明,学生以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理解文学经典的流传和变异过程,有利于减少记忆难度和增加理解深度,从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赏析。

2.讲解与讨论环节的绘图法运用

20世纪后半期的“空间转向”催生了文学空间研究,使空间、地方、绘图等成为文学文化研究热点。借鉴韦斯特法尔的“地理批评”和罗伯特·塔利的“文学绘图”概念,在文学教学中运用绘图法,具体表现为根据作品绘制主人公活动轨迹地理图或者作品叙事图。通过教学观察,当学生带着这一任务阅读作品时,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如创作了《堂吉诃德》主人公的“打怪”之旅地图,《熙德之歌》主人公行迹图等,用环境串联事件,更直观、立体、有条理地感知作品内容。

3.作品赏析环节引入陌生化和互文性概念

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指运用手段改变我们习惯的、无须思考便能自动判别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从而与日常语言区分开来。介绍该概念,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审美体验,在阅读理解的难度、感知的时延和想象解读的空间扩充的同时,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感、语义朦胧与逻辑新意。互文性强调不同文本间的相互关系(Genette,1989),并且,对于某个文本能引发的互文联想,我们是看不到尽头的。介绍该概念,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探索某一文本在另一文本中的存在。以《百年孤独》为例,马孔多在飓风中的毁灭可联想圣经《创世纪》和《启示录》,衰颓的马孔多环境描写又与后世作品《黄雨》的意境遥相呼应,雷梅黛丝飞天时运用的“金龟子和大丽花”意象可联想洛尔迦的《诗人在纽约》等。这一联想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阅读兴趣以及参与讨论的热情,能张扬人文性并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戏剧排演

《国标》和《指南》均强调综合素养以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如《国标》指出应当设立教学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基于此,文学教学中,宣扬参与式教学,组织诸如小组展示、戏剧演出等实践活动,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参与度。

以戏剧排演教学创新实践为例,三年级全体94位学生共排演15部西班牙语作品。剧本包含6部改编自西班牙语文学的作品,如《塞莱斯蒂娜》《不吉利的姑娘》等,2部原创作品以及7部改编自影视剧的作品。

通过对15组学生戏剧排演全过程的观察,发现学生表现出非常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一方面,原定为8至9人的小组,实际实施过程中,因学生想要更好地呈现作品,自愿参与到各个作品表演中去,饰演多个角色,深度体验不同角色的心路历程,部分演出团队甚至达到30人。与此同时,学生自行编剧、翻译、创作、组织排演、安排道具、制作视频等。作品最终呈现亦十分优秀,录制作品上传至视频网站广受好评。

在教学改革方法的喜爱度和有效性调查中,戏剧排演与个人演讲并列排名第一。这一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改编、翻译、表演、团队合作、服化道、视频制作对于《国标》规定的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外语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均有锻炼意义。

(四)参与第二课堂:文学和翻译杂志社

应对教学课时相对不足现象,出于对人文性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追求,可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如创办文学和翻译杂志社,从而将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至课外,鼓励自主学习。杂志社的活动组织形式为任务导向型,面向学生进行双语主题征稿,以稿件刊印成册为任务,并定期组织读书会、写作和翻译训练营等。

教学实践中,杂志社第一期以“读书”为主题进行征稿,学生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翻译,或根据主题写作。各年级共50余位学生投稿,30位学生进入写作和翻译训练营,最终精选28份作品,目前已刊印成册并举办发刊仪式。

在教改方法的喜爱度和有效性调查中,依托杂志社的第二课堂受喜爱度排名第二,难度排名第二,有效性并列排名第一。学生普遍认为,第二课堂对于培养外语学习兴趣、写作能力、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于营造积极向上的语言学习环境,对于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五、结论

在应用型高校,西班牙语文学教学面临课时不足及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源于功利主义的支配,体现出文学有用和无用之争,工具理性和人文性之争,以及实用和素养间的衡量。

《国标》和《指南》重申外语学科的人文属性,明确人才培养追求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为西班牙语文学教学提供了指引和依据。基于对文学价值的肯定、对应用型专业文学教学意义的认知以及对西班牙语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掌握,本文提出,在课时有限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演讲与即兴讨论,引入文学文化史观、绘图法、陌生化和互文性概念,进行戏剧排演,参与第二课堂等方法。

根据问卷、访谈、教学观察,得出演讲和即兴讨论以及戏剧排演最受喜爱、参与度最高,演讲与即兴讨论以及参与第二课堂难度最大、效果最佳。总的来说,上述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并且具备创新性和挑战度,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跨文化、思辨、自主学习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助力学生语言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侯健,张琼.西班牙语文学课的困境及教学策略[J].林区教学,2016(3):65-66.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莫言.在瑞典诺贝尔文学授奖晚宴上的发言[N].文汇报,2012-12-12.

[5]沈骑.全球化3.0时代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困局与定位[J].当代外语研究,2017(4):26-31.

[6]王国维.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7]虞建华.从外语专业文学教学看高等教育的“用”与“知”[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05-209.

[8]杨金龙,沈骑.“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我国外语专业人才的价值重塑:“工具”与“人文”之辨[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8):36-41.

[9]Genette,Gérard.Palimpsestos: la literatura en segundo grado[M]. Barcelona: Taurus, 1989.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西班牙语国标参与度
鲣鸟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国标”时代
西班牙语母语者汉语副词“就”的习得研究
电力西班牙语在委内瑞拉输变电项目上的应用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中小学塑胶跑道“新国标”立项公示
山西老陈醋有了新国标 10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