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学生社区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及意义
2024-06-18卜梦瑾
①基金项目:徐州工程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项目“‘一站式学生社区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探索与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YGJ2337)。
作者简介:卜梦瑾(1994—),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互动关系,是同龄人或年龄相仿者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和助人技能所进行的同伴之间的心理助人、激励引导、积极性支持、专业指导、团体训练和个体咨询活动,其实质是在同学、朋友之间发生的,目的在于预防、助人自助。调查显示,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提升班级群体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且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更容易接纳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一站式”社区对大学生来讲,具有熟悉性、亲近性和便利性的特点,对心理咨询的接纳度更高。为立足学校“一站式”社区特点,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以构建朋辈心理辅导体系为主题,收集大学生宿舍心理类型数据,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阐述其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充分激活学校“哨点”,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力量“哨兵”预警与干预作用。
[关 键 词] “一站式”学生社区;朋辈心理辅导;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5-0061-04
目前,长期学业内卷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出,但表现得更为隐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咨询量逐年增加,学生问题形势愈加复杂。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文件着重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行动计划》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协同联动,合力共育,同时强调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学校聘请的社会工作者等的作用,增强同伴支持,融洽师生同学关系。“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是同龄人或年龄相仿者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和助人技能所进行的同伴之间的心理助人、激励引导、积极性支持、专业指导、团体训练和个体咨询活动。朋辈心理辅导因其独特优势,不仅具有同伴支持作用,而且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9年以来,教育部大力推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平台。“除了去教室上课,其他事情基本都在学生社区里发生。”大学生的学业疑难、生活困惑、就业规划、心理健康等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交流和解答,它是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生活园区、生活环境,是方便学生交流、稳定性较强的公共空间。结合当前研究,“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育人工作主要面临两大困难:一是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辐射范围不够广泛、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存在形式化倾向、没有考虑到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学生参与度接纳度不高、心理咨询室远离学生社区资源不便利等问题,学生阻抗大。二是工作协同合力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多方面的力量参与,这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辅导员,还需要朋辈辅导力量等的支持与配合。多数高校虽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系统,但是各级网络力量及专业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专业技能比较薄弱,因此应选拔专业的朋辈工作队伍,实施学生人员培训。
综合上述研究,尚未有学者探讨“一站式”学生社区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构建。多数研究仅考虑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等朋辈心理辅导群体,而较少考虑在当前学生社区综合管理背景下学生社团、学生党员先锋以及具有心育工作特质的其他学生群体。他们或许存在相似的情绪困惑,通过朋辈心理辅导中的人际交流、互动,不断帮助大学生挖掘可以利用的学校和自身资源,从而具备心理自助互助能力,让全体学生早知道心理咨询途径便利且专业,早了解心理求助渠道与位置。同时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组织心理团辅和个人成长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本文利用“一站式”学生社区阵地,开展朋辈心理帮扶体系构建,对于心理辅导精细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调研、质性研究以及实证性的团体培训辅导形式,从各个维度探索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创新心理育人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发挥利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作用,精准对接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实施,并加以积极引导构建灵活多样的朋辈心理互助模式,更好地完善四级网络工作机制,使该网络体系延伸到每一位学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强大工作育人合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朋辈心理辅导队伍选拔及工作职责
朋辈心理辅导人员选拔标准要求责任心强、积极乐观、乐于助人、有爱心、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情绪稳定,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和自我调适能力,善于与人沟通,观察敏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具备“五心”:(1)爱心:爱人爱己之心;(2)耐心:耐心与关注;(3)诚心:真诚对待帮助者;(4)细心:察言观色;(5)虚心:尊重与接纳帮助者。
视“一站式”学生社区实际情况,二级学院设置社区心理信息分站,由学生干部、党员模范、社团学生组成,负责所在学院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动态观察,及时监督并汇总各宿舍气象员每周上报心理记录本;每周、每月及时向心理信息总站提交心理信息监测表;当出现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及时将完整信息上报给学院心理辅导员教师,同时做好保密工作。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校心理信息总站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负责全院学生日常心理危机排查工作,组织宿舍气象员定期学习交流,开展学院群体性心理活动,提高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辅导员、学校心理中心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关心和帮助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同学,进行耐心倾听与陪伴,帮助其走出困境。必要时向有需求的学生介绍心理咨询中心,提高班级同学及宿舍同学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每个宿舍设置一名“气象员”,可由寝室长兼任,也可由二级学院另行选拔。要求热心为同学服务,细心关注宿舍同学生活及心理发展需求,为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支持。了解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在社区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通过主题班会、心理沙龙、团体心理活动等促进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认真做好宿舍同学心理健康状况信息收集及报送工作,如遇紧急突发情况,第一时间联系二级学院心理辅导员。
(二)开展大学生宿舍心理服务需求数据收集
通过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重要阵地,通过完善机制、队伍建设、氛围营造、多样化服务等策略构建学生社区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利用问卷调查、宿舍走访、朋辈谈心谈话等方式掌握宿舍学生心理动态,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多样化、精细化的心理服务,针对朋辈辅导员采用网格化宿舍覆盖,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辐射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助力心理育人建设提质增效。参照收集数据,进行理论分析,按照不同心理类型学生建立个人心理卡片,统一由网格朋辈辅导员进行辅导帮助,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多时间、多场景、多方式的三重维度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升朋辈辅导的正面影响力和积极作用。
(三)深化朋辈辅导对大学生心理作用研究
根据社区学生心理辅导反馈,提供多种思路建设,采用理论武装、社区自发、新老结对、统筹管理的方式,打造朋辈心理辅导,通过阶段性反馈考察大学生与朋辈辅导员之间的心理影响。利用学校心理健康站自身优势,结合学生社区多样化内容与成员,大力发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举办相关心理健康活动,收集活动影响数据,进行优化调整。发掘优秀朋辈人才,如退役大学生、学校新融媒体集体等优秀学生资源,强化正向价值输出,并增强心理建设团队活力。针对朋辈辅导员培训的有关研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日常的预约接待和聊天中,是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师的“标准心理咨询”,明确朋辈辅导员咨询主要针对一般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成员不仅要了解心理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在对朋辈辅导员培训过程中采取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小组,理论与实践共同参与的方式加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成型,避免因学生容易流失产生的岗位空缺,保证研究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在引导学生心理问题时采取实事求是,采用真实案例,依据个体差异性选择对应引导模式,采取多种互动模式增强心理建设影响力,形成学生“一站式”社区心理健康发展合力,收集整合各类案例数据,制订不同人群专项活动,强效提高心理建设信息资源真实性,依照学生社区心理变化数据参考动态调整研究方式,采用定量的研究模式,突出结论数据与现象可靠性。
(四)实施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持续正向干预的行为研究
罗杰斯曾说“治疗的成功主要并非由治疗者技巧的高低决定,而依赖于治疗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而“尊重、真诚、共情”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态度。(1)尊重是指维护来访者的价值观和尊严;尊重要求完全接纳来访者,即接纳他人的优缺点,并与之平等交流;尊重意味着彼此平等;尊重要求和气地对待当事人;尊重还意味着在信任来访者上。(2)真诚是指朋辈心理辅导员要表里如一,诚实可靠,真实展示自己。真诚可以为来访者营造安全自由的氛围,同时自身真诚的表露也会起到表率作用,促使来访者以真实的自我与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交流。(3)共情:即同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同理心,即指设身处地地从来访者的角度体会、感受来访者的情绪和认知,同时透过适当的沟通方法将这种理解传达给对方。通过建立“心理兴趣小组”“朋辈案例督导小组”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心理互助”实践活动,即鼓励学生人人当心理教师,为他人排忧解难。
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关系非常重要,所以较少使用技术,认为心理咨询师的态度第一,技术其次。根据以上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原理,朋辈心理互助强调的是如何调动来访者自身的内在潜力,如何营造一种适宜的氛围,引导当事人自我探索,认识成长中的阻碍,体验过去被否定与扭曲的自我,从而能开放自我、相信自我,增强自发性。朋辈心理互助十分注重助人态度的重要性,认为融洽且信任的咨访关系是帮助获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朋辈心理辅导员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帮助其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如何调节人际相处问题,正确对待身心疾病,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助力求助者消除周围的不利因素,为其恢复心理平衡创造有利条件,根据心理辅导效果与受助学生行为反应研究不同朋辈辅导员的帮扶效果与心理健康建设效用,分析探索新型朋辈互助途径与方式。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对以往有关“一站式”学生社区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构建方面相关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报告进行分析,为顺利完成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二)问卷法
自编《“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调查问卷》用于调查大学生目前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对朋辈心理辅导的认识、在同辈互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在解决心理问题过程中已经采用的方法以及尚缺乏的技能和他们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状况等。问卷调查将为后续开展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三)质性研究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即对朋辈心理辅导体系进行深入的整体探究,从朋辈体系培养建设实践中形成理论经验,通过与朋辈心理辅导员互动,对其助人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原理的一种研究活动。
(四)实证研究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包括个人成长小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案例实操训练,历时5个月。第一是个人成长小组:通过定期绘画、冥想、OH 卡牌活动,帮助朋辈学生认识自己,增强工作胜任力。第二是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调适应能力。加强舆论引导和科普宣传,通过展板、海报、黑板报、公众号、广播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将自助与他助相结合,科学调适心理。多渠道运用线上线下宣传载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邀请医教专家为学生开展主题讲座,引导朋辈群体科学调适心理,帮助他们增长自助和助他的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异常学生的甄别与处理能力,加强专业能力培训,提升心理咨询胜任力。第三是案例实操训练:模拟现场心理辅导情境,从专业角度指出问题,提高干预技能以及面谈技巧。
三、“一站式”学生社区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构建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为“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重视对学生社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科学研究,开阔思路,对不同模式的公寓社区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进一步探索公寓社区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的效果。
2.构建“学校—院系—学生社区—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机制。注重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中的学生朋辈力量,充分激活学校“哨点”(包括各二级学院、班级、宿舍等),发挥“哨兵”预警作用。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以上学生干部进行重点培训,提高他们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指导他们保持高度警觉,发现问题及时将异常情况向辅导员上报。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理想信念、传统文化、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心怀感恩、温暖同行的人生信念。
3.解析学校社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不同心理人群特征。利用以宿舍为锚点,学生社区为区间,打造学生心理动态网格,主动收集不同人群心理情况,采取大数据分析个人心理状态,结合朋辈心理辅导员线下工作收集,更深层次完善学生社区人群心理画像,并开发新措施、新模式、新分类,强化心理健康积极作用,充分将心理健康教育扎根宿舍楼宇,将心理健康教育深耕学生内心,打通心理防线建设最后一公里。
(二)实践价值
1.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特点的角度看,朋辈心理辅导人员在大学校园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主要工作是协助发现和识别心理异常学生,而不是直接干预,面对周围需要心理服务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和积极性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保健功能的互助活动。
2.从大学生的角度看,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习了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辅导技巧后,首要目标是帮助朋辈队伍的自我成长。因此,必须先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学会关爱自己、自我关怀,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心理问题,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从学校的角度看,建立朋辈心理辅导体系,一方面高校在培训心理朋辈辅导员培训组织,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培养一批朋辈心理工作者,为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专业心育人员缺乏与日愈增加的心理问题学生之间的矛盾,为及时识别和干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信息和帮助,持续保障心理求助服务“全天候”。
4.从社会的角度看,利用朋辈心理工作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精神素养,构建心理健康社区能够有效辐射大学生生活日常,并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提供坚实的心理实践经验,红色教育和朋辈的互助能够防止并抵消社会目前存在的躺平、摆烂风气,提高社会正能量与阳关自信的风尚,牢记越奋斗越幸福的精神,让更多人主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建设之中。
四、结束语
本文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载体,充分激活学校“哨点”(包括各二级学院、班级、宿舍等),发挥“哨点”预警作用,发挥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心理委员、宿舍长等朋辈力量持续保障心理服务“全天候”,加强科普宣传,结合心理健康节开展教育活动,营造“人人关注心理,人人注重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碧蕾.创建朋辈宿舍心理保健员的实践探索[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65-66.
[2]李(韦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于俊杰.大学生宿舍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初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51.
[4]董建红,肖琼.高校朋辈辅导体系中宿舍长心理素质提升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174-176.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