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所育”背景下农村托育服务人才ADDIE培训体系构建
2024-06-18尹芳芳潘建林
尹芳芳 潘建林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在幼有所育上持续用力”。托育服务作为实现“幼有所育”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农村作为托育服务比较薄弱的地区,需要加大托育服务人才的培训力度以破解农村托育服务人才短缺的现状。据此,归纳农村托育服务人才数量少、素质低、流失率高的发展现状,探究托育服务认知误区、主体参与不足、培训系统缺失的三大培训困境,嵌入第四代ADDIE的多重培训系统,并从教学设计系统的五阶段互嵌、组织功能系统的四层面协同、质量提升系统的四维度共促分析农村托育服务人才高质量培训的实施机制,以期提升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成效,推动“幼有所育”取得新发展。
[关 键 词] “幼有所育”;托育服务;ADDIE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3-0125-04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1]大力发展托育服务作为实现“幼有所育”民生目标的重要手段[2],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排在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位。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在幼有所育上持续用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从而进一步彰显农村托育服务的重要时代意义。
与政策持续出台并存的是托育服务市场激烈的供需矛盾。据统计,面对全国2400万人的托育服务市场,2025年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缺口将达400万[3]。这种供需矛盾在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农村地区则更为突出,农村托育服务人才不仅数量少、素质低,甚至很多农村地区没有“托育”概念。这样的发展现状,已经影响了“幼有所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农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此,本文在“幼有所育”时代背景下,嵌入第四代ADDIE培训模型,聚焦当前农村托育服务这一“短板”,开展托育人才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二、发展现状:人才数量少、素质低、流失率高
(一)农村托育服务人才数量少
托育服务人才匮乏是制约托育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托育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参差不齐。从全国来看,按照“十四五”期间婴幼儿托位数的目标和机构人员设置标准倒算,我国托育服务专业人才还有超过百万的岗位缺口。而从农村地区来说,托育服务人才供给则更为不足。以托育大班(24~36个月)为例,有的农村托班师幼比甚至达到了1 ∶ 17 [4],远远低于1 ∶ 7的标准。
(二)农村托育服务人才素质低
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服务人才,多由职业培训中心或职业培训学校培养,这直接导致托育服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不高[5]。相较于城市,农村托育服务人才的素质则更堪忧,存在较多的未经正规培训而直接上岗的托育从业人员,从而难以确保托育服务质量。与此同时,由于在农村地区更缺乏闭环式的过程性监管,也缺乏强有力的财政补贴等资金支持,导致这些从业人员往往不会开展进阶式的进修,致使农村托育服务人员维持在较低的职业素养水平。
(三)农村托育服务人才流失率高
由于农村托育服务中很低的师幼比,导致农村托育服务人才面临着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的压力。而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托育从业人员较低的薪资待遇问题。同时由于农村托育行业薪酬体系的不完善,服务人才的质量差异难以在薪酬中得以体现。这些因素导致大部分年轻的从业者或者有经验的较高素质从业者,不愿长期在农村从事相关托育服务,人才流失严重。此外,农村托育服务人才职业前景也不明朗。正是这些多重因素的叠加,使得农村托育服务人才的流失率较高。
三、培训困境:人才培训“三大难题”
(一)认知误区:托育服务就是“生理回应性”照料
托育服务是指为有需求的父母提供婴幼儿日常照料与科学教养的多维度育儿服务[6],服务对象主要为0~3岁的婴幼儿,包含“回应式照料”和“发展性照料”[7]。目前,婴幼儿托育服务主要由家庭承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作为普惠型教育较薄弱的地区,对于婴幼儿托育服务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0~3岁的婴幼儿不需专业照护,只需关注“吃饱穿暖”的日常“生理性回应”就好。
(二)培训主体:政府有限供给、家庭及社会主体参与不足
我国的托育服务经历了多个发展过程[8],政府在整个托育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农村地区政府的财力、人员有限,难以支撑整个农村托育服务培训体系,还需要农村家庭及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各类托育机构的全方位嵌入。而农村托育机构比较单一,且以幼儿园的托幼一体化为主[4],难以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托育服务培训主体。
(三)培训体系:农村托育服务人才“点、线、面”培训系统缺失
农村托育服务人才作为一种成人教育的特定模式,其培训体系会涉及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和培训进程三个层面。但是,当前农村托育服务人才的规范化培训却很少,缺乏“点、线、面”培训系统。在培训内容上,现有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集中于婴幼儿的生活照料,教学设计过于聚焦“单点”,缺乏完整性。在培训组织上,现有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以机构为实施主体,尚未构建良好的环境、载体等“线性”组织机制。在培训进程上,现有农村托育服务人才比较忽视培训前的需求分析、技能标准化设计及培训后的评价,尚未构建“面”上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理论支撑:第四代ADDIE的多重培训系统
ADDIE培训模型是成人教育领域的经典培训理论,是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ment(开发)、Implementation(实施)、Evaluation(评估)五个阶段的简称,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罗伯特·加涅于1975年提出。相较于其他培训理论模型,ADDIE培训模式是根据解决工作场所教学设计和培训问题的系统流程改编而来[9],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而后逐渐引入人力资源领域[10]。
坦尼森(Tennyson)将ADDIE培训模型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代ADDIE培训模型注重行为主义学习导向,将培训系统分为“目的”“前测”“教学”“后测”。这一阶段的ADDIE培训模型聚焦培训中的教学设计。随着时代发展,一代ADDIE培训模型无法回应不同情境下培训模式选择的问题,所以逐渐产生了第二代ADDIE培训模型。第二代ADDIE培训模型构建了以系统理论为核心的五阶段培训系统,实现了从“单点”向“线性”教学系统的演进。然而,由于第二代ADDIE培训模型缺乏与外围组织的互动,这种线性的培训模式难以适用于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培训应用需求。因此,修正后的第三代ADDIE培训模型认为培训教学系统需嵌入组织环境中。这里的组织主要提供管理、支持、控制与传输四大功能:组织的管理功能主要是为培训系统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指导;支持功能主要是为培训提供各种资源,如培训师资等;控制功能主要是为培训提供过程监管,如培训清单记录等;传输功能主要是为培训传播提供传输条件,如提供培训场所等。第三代ADDIE培训模型实现了培训系统由“线”到“面”的延伸,但由于缺乏持续改进的质量评估、诊断及提升的系统,从而难以“刻画”个体、团队及组织的培训绩效,影响了ADDIE培训系统的应用成效及效能提升。正因如此,ADDIE培训模型又进入了第四代多重培训系统(见图1)。
在该培训模型中共存在三个层面的培训子系统:一是教学设计系统,即以评估为核心的分析、设计、开发及实施;二是组织功能系统,即为了确保教学设计系统的正常运行所嵌入的组织支撑系统,包括管理、支撑、执行及传输四个协同机制;三是质量提升系统,即推进培训可持续优化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过程质量提升和结果质量提升两个维度[9]。
五、实践应用:农村托育服务人才高质量培训的实施机制
(一)教学设计:五阶段互嵌
1.基于三维需求分析,确立培训方向。培训需求分析包括岗位能力诉求分析、培训对象需求分析、社会需求分析三个维度。岗位能力诉求分析主要是基于托育服务岗位开展能力(素质)需求分析。从托育服务的概念上分析,为0~3岁婴幼儿提供日常照料与科学教养的行为都属于托育服务,包括“回应式照料”和“发展性照料”。其中“回应式照片”聚焦婴幼儿日常生理性照料,“发展性照料”则聚焦婴幼儿心理或精神层面的教养。因此,农村托育服务人才的岗位能力诉求也可以划分为“回应式照料能力”和“发展性照料能力”两个模块。培训对象需求分析主要是要调研农村托育服务人才(主要为农村妇女)的多元化需求,包括培训时间、培训成本及培训方式等诉求。社会需求分析则是为了回应农村地区对于托育服务的误区而开展的需求分析,例如传统育养习俗与现代科学教养融合性需求等,从而避免社会上的认知误区所导致的培训需求自主性不足的问题。
2.结合职业工种资格,开发培训清单。农村托育服务人才是多个岗位的统称,涉及多个相关的职业工种,包括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育婴员、保育师、孤残儿童护理员以及家政服务员类目下的母婴护理员、家庭照护员等。虽然拥有这些职业工种资格的人员都可以从事农村托育服务活动,但是每一个职业工种的能力要求都有侧重点且又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正因如此,结合现有职业工种资格的能力要求,开发适用于农村托育服务人才的培训清单至关重要。为此,组织者需要梳理所有相关职业工种的能力要求,以婴幼儿年龄为划分依据,构建针对婴儿(1周岁以内)、托小班幼儿(1~2周岁)、托大班幼儿(2~3周岁)三类型培训清单,从而在确保托育服务人才拥有相关职业资格技能的同时,又拥有针对性的托育服务能力。
3.基于托育培训清单,设计培训课程。针对婴儿(1周岁以内)、托小班幼儿(1~2周岁)、托大班幼儿(2~3周岁)的三类型培训清单,组织者需要结合相关职业工种的能力要求,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培训课程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且根据婴幼儿所处阶段而有所不同,以增强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结合托育培训课程,实施托育培训。根据拟定的培训课程,从培训场地搭建、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师资选择、培训材料开发等多个方面做好培训准备。在此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开展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与此同时,考虑到农村托育服务人员从业时间的特殊性,可以对系统化的托育培训课程进行模块化切割,以确保培训的高效执行。
5.基于托育培训目标,开展教学评价。围绕培训课程设计阶段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开展对农村托育服务人才的教学效果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主观性的反应式评估、理论知识测验评估、实操技巧的技能性评估。反应式评估主要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培训组织、培训过程进行满意性评价;理论知识测验评估主要通过现场考试的方式进行;实操技巧的技能性评估则主要通过技能达标性行为测验进行。通过上述多维度的评价,给予培训对象以资格证书等证明性材料,实现持证上岗。
(二)组织功能:四层面协同
1.政府为主导的管理嵌入。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是实现“幼有所育”的重要保障,属于农村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正因如此,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推动,而是需要地方政府的管理嵌入:通过开展托育服务相关的职业工种技能等级的认定,为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创造基础;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指导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出台托育服务相关政策,激发其他主体参与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通过宣讲等有效宣传手段,纠正农村的育养陋习,破除认知误差,营造良好的托育人才培训氛围。
2.四主体参与的资源支持。约翰逊在罗斯所提出的福利三角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国家、市场、家庭和志愿者部门的福利四角模型。结合该模型,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也需要政府(以县、镇政府为主)、市场(以托育机构为主)、志愿部门(以社区或村为主)、家庭(以婴幼儿家长为主)四主体的资源共享与支持,包括培训场所供给、培训师资开发、培训氛围营造等。
3.机构为中心的监管落实。目前,农村地区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以托幼一体化的形式为主,集中于托小班幼儿和托大班幼儿的托育服务,这也符合农村地区的特定情境。因此,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离不开以托育机构为中心的监管落实:一方面,农村托育机构作为核心载体,可以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承接由地方政府等主体委托的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切实履行好培训执行主体功能;另一方面,农村托育机构也可以成为农村托育服务人才的重要就创业基地,促进农村妇女的高质量就创业。
4.多场景嵌入的传输保障。培训课程的执行需要嵌入多元化的培训场景,主要包括培训场所的“移步换景”、培训方法的多元嵌入。从培训场所角度分析,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不应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而应根据培训清单及课程设计,开发多场景的培训场所,例如在专业婴幼儿护理培训中心或在托育服务机构开展实操训练。从培训方法角度分析,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需要借助情景模拟等参与式培训方法,让培训对象全方位、沉浸式地参与培训,提高培训传输成效。
(三)质量提升:四维度共促
1.过程质量提升:实践应用。农村托育服务人才培训需要借助实践应用才能作用于岗位绩效。实践应用是指培训对象将培训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托育服务岗位实践的过程,属于培训的后端应用环节。而为了确保实践应用的有效开展,也为后续培训绩效诊断提供溯源,培训组织者、实践单位、托育服务人员需要开展过程质量监管,如实践过程关键环节记录、与培训的差异性分析等。
2.结果质量提升:绩效评估。该阶段的绩效评估不同于教学设计系统中的培训评估,其聚焦点在于经培训后的实践应用绩效,包括个人绩效评估及组织绩效评估两方面。个人绩效评估主要指运用行为锚定法、360度满意性评价、观察法等方法,科学评价托育服务人才的托育服务绩效;组织绩效评估则是基于托育服务人才个体评价的群体及托育组织的评价,可以运用等级或星级评价方式进行评估。
3.结果质量提升:绩效诊断。根据绩效评估,找到影响托育服务绩效的关键环节。绩效诊断时,需要从教学设计系统、组织功能系统、质量提升系统三个层面开展诊断。影响服务绩效的教学设计系统诊断主要关注培训技能清单科学性、培训课程设计合理性、培训实施有效性;影响服务绩效的组织功能系统诊断主要关注地方政府、市场(托育机构)、志愿部门、婴幼儿家庭四大主体的功能性发挥;影响服务绩效的质量提升系统诊断则主要关注环境文化、薪酬福利、支持性政策、社会认同等要素。
4.结果质量提升:绩效优化。根据绩效诊断结果,提出影响服务绩效的系统优化路径。影响服务绩效的教学设计系统优化的有效路径是推进托育服务技能的标准化,尝试出台地方性的托育服务标准,并开展托育服务技能的社会认定工作。影响服务绩效的组织功能系统优化的有效路径是构建地方政府引领、托育机构主导、社会参与的主体结构。影响服务绩效的质量提升系统优化的有效路径是构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一是通过技能大比评、托育服务人员评选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托育服务文化;二是加强对托育服务人才参与培训、考证及认定等相关工作的财政补贴;三是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确保托育服务人才合理的薪酬福利,留住优秀托育服务人才,提升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杨诗琪.托育服务体系普惠政策的价值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3):71-73.
[3]石海娥.2400万人规模托育市场待开发[J].光彩,2022(6):36-37.
[4]郭莉萍.民族地区乡村普惠性托育从业人员现状及培养路径探析:以广西北海市为例[J].教育观察,2022,11(9):8-10,23.
[5]刘晋祎.构建城市托育服务体系的思考[J].江南论坛,2023(10):66-70.
[6]何姗姗.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托育服务需求与社会工作介入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7]刘畅.“幼有所育”背景下托育师资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0):194-196.
[8]樊晓娇,陈炜.家庭式托育服务供给:特点、困境与出路:基于广州市F品牌托育园的调查[J].中州学刊,2022,305(5):66-74.
[9]刘嘉俊,胡巧真.企业培训模型发展研究:基于ADDIE模型[J].企业经济,2015(11):74-78.
[10]刘追,刘佳.基于ADDIE模型的系统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9):47-50,78.
◎编辑 张 慧
①基金项目:浙江省2023年妇女/性别研究课题“育儿友好型社会视域下农村托育服务人才ADDIE培训体系研究”(202353);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价值共创视角下新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理、演化及跨层治理机制研究”(22NDJC195YB)。
作者简介:尹芳芳(1986—),女,汉族,浙江龙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托育服务。
潘建林(1982—),男,汉族,浙江武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