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06-18赵登梅龙锦春
赵登梅 龙锦春
[摘 要] 为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培训等方面的价值,更好地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对贵州1653名高职学生发放问卷,进行乡村振兴感知关爱现状调查,结合统计分析结果,主要从党建引领,抓好铸魂工程;探索教育新模式,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紧抓乡村就业新契机,优化人才培养方面着手,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双向发力。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3-0049-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农村广阔的天地,支持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事业。高职学生越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其回乡创业就越强烈(龙锦春等,2022)。当高校毕业生感受到来自乡村振兴服务的关爱,其工作意愿将会更强、积极性更高。
积极感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来看,当高职院校学生获得乡村振兴中制度、经济、关系的支持时,作为交换,将会更积极地投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姚锡伟等(2022)认为高校可从找准市场需求导向、优化升级专业教学、开展校企协作机制、重视优质师资建设、发展现代师徒制度等方面探究人才培养模式。国外学者Fei He等(2014)探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基础文化课程改革,通过挖掘基础课程对职业的潜力,达到服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Chuanxiang Ju等(2021)面对高校大数据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产教融合的大数据人才培养策略。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往往着重于高职学生技能培养、校企合作、教材教法改革的探索,而乡村振兴战略中对高职学生人才在制度上的关爱、经济上的关爱、关系上的关爱对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未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理论层面研究乡村文化振兴,忽略了作为人才主体的高职学生。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才,职业院校学生多半来自地方本土,有较强的“思乡”情结,职业院校更应关注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方面融入乡土文化,充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高职院校有着人才、教育的资源优势,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传承乡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辐射作用,可以有效推动贵州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以高职院校为着力点,从人才培养、教学教改、返乡就业等层面对贵州省高职教育进行调研,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路径,为探索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数据支持,丰富传统研究的学术内涵,拓展该领域的学术空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和方便取样,共抽取1700名贵州省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文献分析法,涉及问卷主要为感知关爱问卷。感知关爱由经济关爱、制度关爱和关系关爱三个维度构成,从经济、制度、关系层面深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导向,本研究根据胥兴安(2021)的研究进行修订符合本课题研究内容的三项关爱:经济关爱是指高职学生感知到的投身乡村振兴工作将会带来的实际物质收益;制度关爱是高职学生感知到的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民主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关怀;关系关爱是高职学生感知到自身能够融入一定乡村社会关系中。本研究主要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量表调研高职学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感知到的经济、制度、关系层面的情况,其中5点计分量表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932、0.883、0.910。KMO值为0.860、0.705、0.747,Bartlett球形度检验均显著。
二、结果分析
(一)高职学生描述性统计
如表1所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0份,涉及贵州省多家高职院校学生,有效回收问卷1653份,回收率为97%。
(二)不同宣扬家乡文化的高职学生在感知关爱中的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对家乡文化宣扬意愿不同的高职学生,在感知关爱的经济关爱、制度关爱、关系关爱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不同回乡意愿的高职学生在感知关爱中的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回乡从事乡村振兴工作上,意愿不同的高职学生在感知关爱的经济关爱、制度关爱、关系关爱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不同乡村工作经历的高职学生在感知关爱中的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拥有不同乡村工作经历的高职学生,在经济关爱、制度关爱、关系关爱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三、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问题
乡村振兴靠的是人才,需要人才振兴,贵州本土乡村人才更是贵州乡村振兴的基石。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文化,但也存在高职学生对乡村工作情况不够了解、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方式单一的情况。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政策支持不足、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师资力量有限等,聚焦于贵州本土特色,形成系统的乡村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高职学生感受到的乡村振兴中的经济关爱、制度关爱、关系关爱比较高,其中关系关爱感受程度最高。由此可知,高职学生对贵州本土乡村具有浓烈感情色彩,且调查显示49.24%的高职学生非常愿意回到家乡从事乡村振兴工作,46.94%的高职学生愿意回到家乡从事乡村振兴工作,仅有3.75%不愿意。目前贵州高职教育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传承乡村文化知识方面还有待提高,不少高校学生缺乏乡村实际工作体验,对服务乡村工作还处于理想状态。由调研可知,目前高职教育中有关乡村振兴的宣传和政策支持对高职学生有着显著正面引导作用,拥有乡村工作经历的高职学生,在乡村振兴经济支持中感受到的关爱,比没有乡村工作经历的高职学生多;有乡村工作经历的高职学生,在乡村振兴制度支持中感受到的关爱,比没有乡村工作经历的高职学生多;有乡村工作经历的高职学生,在乡村振兴中感受到的关系关爱,比没有乡村工作经历的高职学生多。由以上可知,乡村工作经历是影响高职学生返校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目前仍需结合乡村振兴人才,创建针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实习、实践环境,丰富高职学生的乡村工作经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四、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上大有可为,要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教育新模式,紧抓乡村就业新契机,通过结合职业教育实际,积极做出高职教育的贡献,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积极作为,增强力量,展现责任担当。
(一)坚持党建引领,抓好铸魂工程
坚持党建引领,抓好铸魂工程,为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将铸魂教育贯穿到日常的教育之中,教师要为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高职院校要引导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担当,用科学理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时代、认识时代,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将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国家、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绽放青春之花,勇担责任使命,成为国家和人民的有用人才;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专业本领,增长职业技能,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社会培训、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持,推动高职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探索教育新模式,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1.建立乡村课堂,送教到乡
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提供优秀教育平台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特色以及科研优势为乡村振兴培养、输送人才。高职院校通过发挥桥梁作用,联动社会、政府以及其他公益组织力量,为贵州乡村提供文化、科技等教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在乡村建立专属课堂,送教到乡。高校充分发挥教育优势,打造一支师资队伍,形成一系列乡村文化精品课程,在贵州乡村培养一批扎根本土的乡村工作者。首先,开展地方乡村能人的培养,提升地方乡村文化专业水平,助力本土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次,建立乡村研学基地,带领文化专家对乡村建筑、传统民风民俗、民族文化等进行深层次研学,打造本土乡村成果,例如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形成优秀的文化产品、编写相关乡村文化故事等。最后,合理组织学生进行乡村研学、下乡实践、文学采风等,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特点,开展一系列有利于挖掘乡村的研究,例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等学生竞赛中,支持和鼓励学生立足本土乡村开展研究,让学生走进乡村,做到真感悟、真体验、真热爱。
2.引入生态化教育,激活乡村本能
依托乡村课堂,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的,为贵州高职学生开展生态化教育。本次调研显示贵州高职学生迫切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乡村振兴课程新体验,故此在教学信息化上充分结合现代科技,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贵州本土乡村,激发对故乡的情怀和建设美丽家乡的愿景。在教学模式上,充分利用贵州本土乡村节日活动,让学生走进乡村,感悟乡风、乡景。立足当地乡村,通过“情景体验—实践教学—感悟分享—课程评价”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触摸传统文化的魅力。
3.深入推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新平台
首先,在乡村振兴中,高职院校大力发展科研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将贵州本土乡村打造为品牌。其次,高职院校作为乡村发展的引导者,结合当地旅游特色和产业特色,对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制订相应发展规划,从而实现乡村文化双振兴。最后,高职院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团队培养—乡村文化研学—人才输送”的构架,激发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仅从职业技术方面助力乡村振兴,更在文化内涵方面深耕本土乡村文化。
(三)紧抓乡村就业新契机,优化人才培养
技能人才的输送是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就目前而言,高职学生毕业后较少从事乡村工作(向林峰,2023)。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且帮助高职毕业生紧抓乡村就业契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乡村产业需求,以乡村合作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紧抓乡村振兴契机,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乡村合作。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贵州乡村有较多富有各自特色乡村产品,例如修文猕猴桃、辣子鸡、玛瑙樱桃、糟辣椒等,可以通过线上渠道进行销售。目前,贵州不少院校开展电商直播大赛,不少乡村助农产品登上了电商的舞台。但是,随着比赛激情的褪去,不少乡村产品仍然缺少销售通道,渴望获得长久人才支持和专业技能指导。而部分高职学校设有电子商务专业,但参加比赛的高职学生占比较少,故此可以结合乡村产业特色,让电子商务专业和有销售需求的产业建立合作链接,通过定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得到锻炼,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2.深化组织管理,强化政策保障
首先,高职院校通过组织管理和本土乡村建立帮扶机制,在本次调研中显示,高职学生乡村工作经历普遍较少,高职院校合理利用学校党建、团建、学生实习、“三下乡”等工作带领学生进行乡村实践。其次,不少乡村存在组织机构不完善、组织管理不规范、组织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困境,高职院校发挥资源优势助力乡村组织振兴,比如在人员管理上给予指导和规划,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结合高校优秀师资队伍帮助乡村走出管理困境。最后,为促进高职学生走进乡村、就业乡村,政府应该在高职学生返乡就业方面创建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就业环境,设立一定量的补贴和奖励,鼓励更多优秀的高职学生选择乡村、热爱乡村、留在乡村。对于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高职学生,政府部门和学校应给予经济保障,而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取得贡献和获得成绩的高职学生应给予奖励,完善相关政策。在高职学生学习期间,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尤其是国家对高职学生相关返乡就业的支持政策,让学生明确乡村就业的优势,紧抓乡村就业机遇。
3.着力推进课程建设,深化产研结合
首先,高职院校设立乡村振兴相关课程,让学生全面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在乡村开展课程研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学校乡村实践活动。其次,高职院校与乡村产业建立合作机制,将学校技术研究下沉到乡村产业中,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开展项目合作和技术研发。最后,将课程教学内容和乡村发展相结合。高职院校深入调研目前乡村急需的技能、技术,根据调研情况培养相关人才,在课程教学中不仅仅进行知识讲授,应以实践为主,改革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乡村振兴的需要。积极邀请乡村振兴人才在学校讲学,开展相关互动活动,拉近学生与乡村振兴的距离。在课程教学中,着力宣传乡村振兴成功案例和相关成就,邀请乡村振兴相关专家举办讲座。
五、结束语
高职学生作为技能人才从事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从乡村振兴人才输送的角度开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理论结合数据,为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贵州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全方位打造乡村振兴人才、致力实现人才和乡村工作实际需求的匹配探索新的空间。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是关于贵州本土乡村课程建设方面未能打造出专业的乡村课程体系。二是在乡村振兴就业情况方面主要是从高职学生层面进行就业导向调查,而对实地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高职毕业生服务情况未能进一步探索。故此,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学者和科研人员投身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中,更多的高职院校服务于乡村振兴工作,让更多的高职学生成为乡村振兴技能人才,为实现乡村振兴这个共同的梦想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庆.高校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6-105.
[2]向林峰.新时代技术青年下乡: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与服务乡村振兴融合探索[J].村委主任,2023(1):147-150.
[3]龙锦春,黄文碧,李连成,等.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高职学生创业意向与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J].南方农机,2022(2):85-87,92.
[4]姚锡伟,毛朝勋,许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2022(4):128-131.
[5]Fei He,Shuang Liu,Huawei Qu. Research 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l and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Culture[C]. Proceedings of 2014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Health(ICSSH 2014 V55).,2014:328-331.
[6]Chuanxiang Ju,Zhiyong Wu,Fuzhen Sun. Research on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Big Data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ies,2021(7).
[7]张阳.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8):60-63.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导向的贵州职业培训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2A0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登梅(1974—),女,汉族,贵州毕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职业教育等。
龙锦春(1994—),女,穿青人,贵州纳雍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发展心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