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和幼儿情感教育融合性探讨
2024-06-18强芯茹
强芯茹
导读:绘本阅读是一项适用于幼儿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幼儿处于情感启蒙与发展的黄金阶段。将绘本阅读与情感教育相融合,成为广大幼儿教师青睐和推行的策略。本文先对绘本阅读和情感教育内核进行分析,再对两者结合的内在逻辑展开探讨,最后从正反两面解析具体融合策略,希望对同行的启蒙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绘本阅读分析
(一)绘本的定义
绘本是一种文化舶来品,最早源于西方。它将生动的图片和精准的文字进行结合,呈现出图文共同叙事的艺术结晶。近些年,随着绘本引入我国,本土化文化融合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文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开始发现,绘本既具有西方儿童文学的精髓,又和本土土壤的某些文化内核、教育理念相一致,如果合理运用,将非常有利于开展幼儿启蒙工作。
(二)绘本阅读的概念
绘本阅读,狭义上是指阅读绘本的活动,广义上是指一切以阅读为核心的,包括筛选分析、浏览、鉴赏、讨论、延伸活动在内的绘本活动。在幼儿园教育领域,绘本阅读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三)绘本阅读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方面,图画书本身就是幼儿最常用的学习工具,绘本阅读正是契合幼儿认知规律、学习兴趣、语言习惯的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绘本阅读在国内的普及时间相对没有那么久远,教师在教学方法、指导策略、活动设计等方面还有亟待改进之处。
二、幼儿情感教育探讨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指的是对人的情感、情绪进行指导,使其朝着正向、积极、适应个人内在性格特点和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年龄越小,情感教育的需求度和强度就越大。幼儿认知发展不足,社会经验薄弱,对很多情感都不能准确辨识和妥善处理。情感教育正是为了帮助他们完善情感和健全人格,使其成长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并重的人。
(二)情感教育的要素
一是生动性。幼儿思维活跃,无法接受死板生硬的教育形式,所以情感教育必须生动活泼,易于幼儿接受。二是形象性。幼儿还没有建立完备的抽象思维逻辑,对一些总结性、说教性的语言难以认知,所以情感教育必须包含简明扼要、清晰可见的形象,如跌宕起伏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等。三是趣味性。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善于运用想象和修辞理解各种情感现象,所以情感教育必须和幼儿的精神趣味相契合,使其乐于接受情感启迪,愿意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分析身边人和自我的情感本质。
(三)情感教育的难点
基于以上理论,情感教育有着特定的难点。一是难以生动。很多教师采用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法,将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等同,容易让教育模式纸上谈兵、枯燥乏味、缺少灵性,幼儿自然会本能抗拒和抵触。
三、绘本阅读和幼儿情感教育融合性阐述
(一)目标一致
绘本阅读和情感教育的本质都不是娱乐,而是教育。它们都强调以幼儿可以接受、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灌输一些有益的知识和理念,帮助幼儿从思想上做出改变,更好地适应生活,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困难。
(二)形式相似
寓教于乐是两者共通的形式。绘本阅读是趣味横生的教育活动,知识传递往往不动声色,幼儿在和绘本的巧妙互动中便能完成思想的跃升和能力的提高。例如,通过阅读《爷爷一定有办法》学习一些手工操作技巧,懂得艺术性和生活性之间的关系。又如,通过阅读《花婆婆》感知人与人之间温暖的关系,在美妙的情感体验中自然完成德育和美育。同样地,情感教育也注重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地积累情感经验。
(三)难度趋同
两者都对幼儿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创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具有同样高的难度。一方面,绘本阅读形式、题材上丰富多元,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性格和天然情感判断倾向,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审慎观察和合理取材,以尽量无痕的方式将情感指导和绘本素材相关联。这些都和素材积累的质与量、教学方式的选取、教学策略的创新、教学经验的借鉴等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幼儿的情感既呈现趋同性特点,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细节。不同幼儿看待同一件事物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观点、视角、结论,如何既让全体幼儿集中熟悉同一种情感,达成相应的情感共识,又尊重每个幼儿的情感差异,值得教师深思熟虑。
四、绘本阅读和幼儿情感教育融合性策略展示
(一)语言探讨,远离生硬
研究显示,当幼儿处于受教育的客体位置时,他们的情感受到压抑,自我意识和情感思维难以被有效激发,甚至还会出现盲从、心理防御、消极抵抗等不良现象。不少教师喜欢生硬地将绘本阅读融合进情感教育中,框定某本绘本的情感主题,像做阅读理解一样死板、生硬、强势地对答案进行设置,本质上不允许幼儿做出不一样的见解。即便表面上认同了幼儿的情感观点,也只是走个过场,最终依然要求幼儿接纳课堂设定的情感法则。例如,《光》的故事中,沉默内向的小女孩戴着各种面具穿梭在人群中,她不善言辞但内心热情,向往深度关系。这是一本教会幼儿肯定自身价值的绘本。但有的幼儿认为,小女孩应该主动寻找同伴,不应该自己玩,其不认同主人公寻求自我和社会交际的方式。有的幼儿认为,小女孩明明有各种动物面具、大自然、桌子、灯光陪伴她,她不一定就要找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同伴。明明幼儿的说法各有侧重,体现了非常可贵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和绘本主题高度一致,但有的教师强势地让这两类幼儿“纠正”自己的观点,促使其或陷入自我怀疑,或表里不一,或被迫接受成年人灌输的观点,抛弃自我,一味融入集体。这体现了绘本阅读和情感教育不协调、不融洽的融合,本质原因是缺乏生动性,说教意味明显,不够开放。
在改善了不适宜的教育理念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展开进一步的语言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适当消解掉自身作为教育者的一部分权威,以不作为、不批判、不评论的方式暗示幼儿每个人都可以抒发自己的观点,教师的观点也不一定是绝对真理,辅以温和、包容、亲切的动作、表情、语气等。接下来,当幼儿打开话匣子,他们的情感便得到了最大限度抒发。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入理性思维概念,以辩论赛、小组交流、生活探讨、故事讲述的方式促使幼儿运用语言表达对绘本情感的理解。教师要灌输和而不同的观念,倡导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样幼儿就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有的幼儿说:“听了小伙伴的话,我觉得和同学相处也有好处,可以不要每天都一个人玩。”有的幼儿说:“我之前觉得大家都要一起玩,但现在开始觉得一个人玩也有乐趣,我的课桌椅、笔记本、电视机,还有太阳公公、每天来学校时吹过的风,这些都可以是我的朋友!”可以看出,经过了情感碰撞之后,幼儿的情感思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质变。他们开始在潜意识里认识到,我们都生活在社会集体中,自我意识并非完全和他人不容,很多情感都是可以沟通、交流、调和的,从而提升理性认识能力,以此助推感性认识的健全。通过语言探讨和适度指导,绘本阅读生发出强大的情感包容力,以一种异常生动可感的方式走进幼儿的情感视野,使其愿意单方面接受说教的尴尬局面,从根本上提升情感感知、分析和互动的能力。
(二)戏剧表演,形象立体
将绘本阅读和幼儿情感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形象性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面对单一的情感概念时,幼儿无论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还是情感能力都不足,无法进行准确辨认和分析。此时,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绘本的形象性,两者的融合将失去了本质意义。例如,《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是根据《三只小猪》改编的绘本作品,讲述三只小猪和大灰狼分别在报纸上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它颠覆了传统的受害者叙事模式,启用了一种更具思辨高度的视角。这里,没有完美受害者,每个当事人的辩护都可能存在一些瑕疵和漏洞。幼儿在生活中很容易陷入二元对立困境中,产生心理问题,一些教师会选择规避问题核心,以抽象说理、督促、训诫等为主要的教育手段。这样是治标不治本的,更是对幼儿情感潜力的一种不信任。即便选用了这一形象性十足、思辨力极强的绘本,也没有给予幼儿足够的思索空间,无法开拓其思考边界,使其从抽象的情感理解升级为形象的情感认知、推理乃至应用。
在实际融合中,教师可以运用戏剧表演策略,调动幼儿对具体人物形象的心理感知,促使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特定情感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丰富性,拓宽情感空间。教师不要使用下面的引导性、立场性过强的语句:“我们来看看大灰狼又在怎样为自己狡辩!”用不带有预设立场的探讨性、开放性的语句代替:“我们以前读过《三只小猪》,大家都知道大灰狼想要吃小猪,在今天的故事里,大灰狼要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我们来看看它说得到底有没有道理!”在表演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要有太明显的带有绝对判断性、给角色定性、感性色彩过于偏颇的语句:“谁来扮演坏坏的大灰狼?谁来扮演无辜的小猪?大家要演出大灰狼的狡猾虚伪,还有小猪的天真善良!”应把情感主导权和分析权交给小演员们:“小朋友们,你们眼中的大灰狼和小猪都是什么样的呢?尽情按照心中所想去表演吧!但是不要忘了和同伴交流哦!”在观赏和点评过程中,教师要教导幼儿运用肢体语言、神态等尽可能展现角色的心理状态,并说明内在行事动机和逻辑,锻炼幼儿的分析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绘本中的情感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中蕴藏的情感相联系,搭建想象和关联的桥梁:“这几天班上有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争吵,他们一个觉得是另外一个撞到了自己,一个觉得自己只是正常走路,我们让他们分别扮演一下小猪和大灰狼好不好?”在充满逻辑联系的生活表演中,两位幼儿能体会人物深层次的矛盾心理,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开始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分析矛盾,从而产生共情能力,提升情感素养。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全体幼儿进行打分,并说明打分原因。在说明缘由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回顾自身的表演和他人的表演,从当事人、旁观者、教育者等不同视角出发看待人物行为,体察情感内核。
(三)延伸活动,趣味横生
阅读行为本身可以拓展出很多延伸活动,这些活动是对阅读过程的总结、对阅读本质的探讨、对情感体验的阐述、对思想真谛的归纳。但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窠臼,即为了游戏而游戏,本质上还是在灌输一定的情感道理,而不重视幼儿真切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延伸思路是本末倒置的。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了爷爷为了约瑟生活方便,帮他改造了很多生活物件,最后虽然物件因为太小而弄丢了,约瑟却创造了新的物件送给爷爷。这本绘本最适用于美工物品制作活动,旨在让幼儿感受到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到为亲人、教师或朋友制作物品的欢欣雀跃,体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但一些教师过于强调制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技术层面的精准美观,却忽视了活动的主题是鼓励幼儿在自发创作中感受绘本中废物利用的生活智慧和浓烈亲情,培养对艺术、对生活、对身边人的热爱。所以,活动过程不免枯燥乏味,活动效果自然是不尽如人意的。
为了践行趣味融合理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办法:一是树立榜样。教师可以亲自模仿绘本中爷爷的制作流程,复刻一件件生活用品,也可以带来之前幼儿制作好的艺术品,供幼儿观摩、欣赏,激发幼儿的创作欲和好奇心。二是开展比赛。研究表明,适当的竞争欲可以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表达欲、好胜心和探索意愿。在友好比赛中,幼儿竞相学习,互相模仿和欣赏,取长补短,可以达到最好的情感培养效果。三是联系生活。如果制作好的物品只是一件作业或者学习道具,幼儿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不能得到最大限度激发。如果这些艺术品被制定用来辅助一些生活事务,幼儿便会在制作前思考探索怎样让其既美观又实用,以及可以被用来干什么。这样整个劳动活动便会因为强烈的目标性、实用性而有的放矢,他们会为了心中的用途而努力制作,这个过程伴随着浓烈的情感,自然是融入了十足的趣味的。四是绘本制作。教师可以把幼儿的作品搜集起来,大家一起来制作成一本立体绘本,作为原绘本的注解。幼儿会懂得互相配合,不再孤立制作。有了同伴的陪伴,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能被带动,不再认为这是一场枯燥刻板的活动。五是互相评价。教师可以将幼儿、园所、家庭进行联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展开多维评价工作,并适当采取小红花、绘本、文具、口头表扬等幼儿喜闻乐见的奖励形式,激发幼儿的表现欲和探索心。相信通过五花八门的激励手段,幼儿的情感能被有效调动起来,阅读兴趣、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五、结语
绘本阅读和幼儿情感教育的融合是势在必行的,幼儿教师要充分把握相关教育趋势,引导幼儿从绘本中汲取情感能量,用虚拟的绘本故事指导真实的生活,实现健康全面成长,给幼儿打造情感充沛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