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张纸的传奇

2024-06-17张扬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岳西潜山柏林

张扬

古皖大地上,桑树不知栽种了多少年,也不知养了多少蚕,结了多少丝,造出了多少纸。漫山遍野的桑树,为养蚕、缫丝与桑皮纸制作提供了本源,营造了浓郁的情境。

采自山野之中的桑树皮,其独特的纤维,归功于自然造化的神奇,经由人工,则化身为桑皮纸,成就薪火相传的佳话。

江西曾是有名的造纸和印刷集中地区之一。元末明初,伴随江西的一波移民浪潮,领先的造纸技术跨区域传播。当然,肇始于汉代的造纸术,在江淮大地上风行不止,从唐宋到明清安徽本地的造纸业尤其兴盛。

王柏林,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桑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65年生,中等个头。毛尖山乡在明清时期属于潜山县后北乡。根据潜山《潜川王氏宗谱》六卷记载,元末迁到安徽潜山的王氏第一人王兴隆,先从安徽舒城迁往江西吉安,然后从吉安迁到安徽潜山。

迁徙之路漫漫,王氏一家扶老携幼,锅碗瓢盆叮叮当当,造纸用具也随身携带。他们含辛茹苦,来到大山里落脚,凭的就是一身技艺。

造纸的技艺,给了王氏一族安身立命的底气和力量。

到王柏林这一代时,家中操持的仍是传统手艺——造纸。时光荏苒,手艺未丢,他们在偏僻的山村渐渐立足。

传统手工纸坊大都是家庭作坊式,遵循着不成文的协助规则。各人依照分工,共同操作,年轻男子多是做打浆这种力气活儿,家中长辈则负责捞纸这一需要足够经验的工序。

王柏林依稀记得自己在两三岁时见过祖父。他的祖父王万富操持着纸业,王柏林的父亲王友贤属于单房,到王柏林这一代,复现人丁兴旺。王柏林的祖父、父亲都擅长捞纸,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均为村集体做纸,每天捞纸都计工分,有时会加班加点做纸。

“方冲的柳条,板舍的皮纸槽……”王柏林从小就听老人们说板舍村的造纸故事。在手工造纸最红火的时期,板舍村有许多做皮纸的纸槽。王家所产的桑皮纸,曾远销大江南北,甚至在武汉开有专卖店。

在做纸上,王柏林学得早,到成家时,他对整个造纸流程了然于胸。每当走进造纸坊,他就像变了个人,一如解牛的庖丁、手法熟练的卖油翁,心里笃定,动作灵活,收放自如。

同王柏林一样,潜山市官庄镇坛畈村的刘同烟也在周而复始的生活中,倔强地延续着手工造纸的一脉薪火。

潜山很早就有人做纸,做纸这门手艺一直延续至今。清末,潜山一带均生产桑皮纸。民国期间,潜山生产的纸有花尖纸、槽提纸、谱纸、回龙纸等。谱纸即桑皮纸,其质量与江西的桑皮纸不相上下。

刘同烟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桑皮纸,逐渐掌握了这门手艺。当时官庄镇造纸业比较兴盛,从事桑皮纸生产的有一千五百余人,常年在外跑销售的有两百多人,仅坛畈村就有百分之四十的劳动力忙于桑皮纸的生产与销售。

潜山市官庄镇与岳西毛尖山乡,在桑皮纸行情起伏中同历凉热。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机械化造纸大规模兴起,造纸工业成品大量涌现,加上青壮年纷纷外出求学、务工,手工造纸作坊后继乏力,渐渐偃旗息鼓。一度红红火火的手工造纸,在激荡的时代潮流中遭遇了生死劫,即使以品质出众的桑皮纸也概莫能外。像遗落秘境中的宝物,桑皮纸的光芒一时被遮蔽了。

时代急剧变化,百业更迭,受此影响的人们,内心有苦痛也有欢欣。在对待做纸这门手艺上,有的人若即若离,也有的人始终不愿放弃。毛尖山乡的板舍村人大多不再从事老本行。王柏林的妻子储小五问他:“要不要继续做纸?”王柏林久未吭声。他的眉头已紧蹙多日,神色也很凝重。家里人觉察到了他的沉默,村里人也看出王柏林心事重重。

王柏林的妻子是潜山市逆水乡人,逆水乡与板舍村仅隔一道高山大岭。储小五对于手工做纸,同样从小耳濡目染。从她的祖父开始,家里就一直做纸。等到她和姐姐、弟弟长大,一个个也开始学着手工造纸。再后来,姐姐出嫁,两个弟弟到潜山汉皮纸厂上班,家里人手不够,就中断了做纸的活。嫁到一山之隔的板舍村王柏林家后,她就协助丈夫做纸。储小五的弟弟储诚炎也曾来岳西板舍村,在姐夫王柏林家做纸,并于2014年成为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又是一年初春。扭曲如蛇状的闪电劈开乌云翻滚的天幕,紧接着是震耳的春雷,雨点落下,噼里啪啦,砸在屋顶上,瓦屋上腾起一层雨雾。雨水又顺着屋檐坠落,如断线的玉珠。王柏林种植的桑树有七八亩,桑树在风雨中摇摆不定。眼见一茬桑树长出新枝绿叶,王柏林愁绪难解。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难道真要断送在自己手上吗?

与外面的世界相比,偏僻山村中的时光显得平静而缓慢。人们坚守濒临消失的古老技艺,意味着必须忍受难捱的寂寞与清寒。

造纸匠人身上,有一种并不外显的隐忍与执拗。他们或许是在山村里待久了,才养成了这种脾性。

大山深处的手工桑皮纸沉寂多年,仿佛是为了有朝一日登上大雅之堂。当手工桑皮纸从一众纸张中脱颖而出,进入富丽堂皇的故宫,属于它的新的高光时刻出现了。

与岳西相距一千多公里的北京故宫,2002年启动大修工程,其中包括倦勤斋的修缮。倦勤斋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耗时八年完工,其名称源自乾隆题诗“耄期致勤倦,颐养谢尘喧”。这座装潢豪华的宫殿,寄托着乾隆颐养天年的心愿。倦勤斋建成后,他并未在其中居住,只是将其当作古董珍玩的储藏室。

覆盖在倦勤斋屋顶的巨幅通景画,是故宫唯一一幅保存至今的通景画,面积约一百七十平方米,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当年为创作这一巨幅通景画,乾隆费了不少心思。当时,一批顶尖工匠被选调到北京,一批上等材料被陆续运往故宫。在建造过程中,郎世宁及其弟子参与了通景画的创作。通景画采用了西式焦点画法,画面的颜色层特别厚重,但时间长了,颜料便失去了胶性,出现掉色等情况。

专家们走进倦勤斋,小心翼翼地查看着风侵雨蚀后的通景画。为了修旧如旧,保持原画风貌,他们对通景画背后的托裱纸进行了检测,确定这是一种以野生桑树皮为原料的纸张,其质地极为坚韧,承拉力强,高丽国曾有生产。

早在晋代,中国造纸术就已传到朝鲜半岛。高丽为其古称,由于采用当地原料制作,高丽所产的纸被称作高丽纸。这种纸张色白如绫,坚韧如帛,受墨微渗有韵,宜书宜画。到了唐代,高丽纸曾作为贡品传入中国。高丽纸在北宋文人圈也比较受欢迎,他们将书画卷子作为礼物赠送给好友时,通常用高丽纸作为书画卷子的衬纸。到了元代,朝廷专门派人赶赴高丽,选购一批高丽纸作为佛经的用纸。明代董其昌、黄公望爱用高丽镜面笺写字画画。清乾隆时期,仿制的高丽纸纤维多而厚,揭掉半层,将几张纸连接起来予以染色,可作手卷的撞边纸。

出生于1946年的曹静楼,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厂长,后来,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改为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曹静楼出任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静楼介绍,倦勤斋通景画的修复工作由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具体负责。由他的介绍可知,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批乾隆时期的高丽纸,可这类纸张已属于珍贵文物,不能当作修复材料使用。曹静楼曾专程到韩国考察,发现当地已不再生产这类纸张。此外,专家们还分别到安徽、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考察,久寻未果,以为这种纸在国内失传了。

王柏林是偶然间得知故宫专家寻纸消息的。有一天,他正与合伙人维修所承包的毛尖山乡蜈蚣寨水电站。聊天时,合伙人提到《新安晚报》刊登的一则消息,说北京故宫专家来安徽寻找桑皮纸。王柏林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兜兜转转,终归还是不舍桑皮纸。王柏林要来了合伙人所说的那张报纸。2004年9月14日出版的《新安晚报》,以《故宫专家来皖急征“桑皮纸”》为题,报道了故宫专家到安徽寻纸的大致过程。

从2004年4月开始,曹静楼领着一批专家到处寻访,在安徽潜山发现了一个生产桑皮纸的小造纸厂,这家小厂正是刘同烟家的。在随后将近两年时间里,故宫专家多次提供技术支持,使当地生产的桑皮纸逐渐接近故宫倦勤斋所需纸张质量。但在纸的强度上,当时还尚待提升。

接受媒体采访时,曹静楼透露,他即将前往安徽、浙江寻找桑皮纸厂家,这是他第六次到安徽寻纸。通过报纸,曹静楼希望那些手工制造纯桑皮纸的纸厂能尽快与他们取得联系,为故宫的大修和保护出力。

王柏林看完报纸上的消息,腾地站了起来。想到自己做了多年的手工桑皮纸,终于等来了这样一个机会,他很激动,不停地搓着双手。可是,怎么才能让专家知道自己呢?他想起自己有个亲戚在合肥,不如试一试。王柏林当即联系了那位亲戚,如他所愿,那位亲戚帮他找到了写那篇稿件的《新安晚报》记者。根据这位记者提供的联系方式,王柏林拨通了曹静楼的电话。在电话里,王柏林自报家门,说他想送样纸到北京。曹静楼听后,没有拒绝。

王柏林一直秉承传统技法制作岳西桑皮纸,做出的纸属于同类纸中的佼佼者。但故宫所需的桑皮纸非同一般,在质量上要求极高。王柏林当时并不清楚故宫所需纸张的具体要求,就将用于糊窗户的桑皮纸和做鞭炮引线的桑皮纸卷起来,带去北京。

2004年秋天,王柏林一个人坐上了火车。到了北京,与曹静楼的首次见面,让他有些尴尬。原来,当王柏林递上所带的桑皮纸样品,曹静楼接过纸,扫了一眼,又用手扯了扯,问他怎么骗到故宫来了,随即二话不说,就将王柏林带来的样纸揉了揉,丢到了废纸篓中。

王柏林闹了个大红脸,嗫嚅道:“曹老师,可有样品参考?我做得出来!”

曹静楼快言快语,说他们跑了全国许多地方,造纸的人个个拍得胸脯响,都讲自己做得出来,到现在一个也没成功。

王柏林恳切地说:“我可以试试。”

曹静楼缓了缓语气,说:“你想试试,我也不反对。但我一要看你做出的纸,二要看纸张鉴定报告。”随后,他给王柏林展示了一片巴掌大的古纸样品,这小小的纸片就出自清代乾隆时期。

王柏林了解了大概后,未再停留,坐车返回岳西。

王柏林一头扎进了瓦屋中,开始重新制作故宫所需要的桑皮纸。看他日夜忙碌,有人泼冷水,说北京的专家来安徽多次,都没有找到符合要求的桑皮纸,老王你干脆放弃算了。

王柏林不为所动。这一次做纸时,他对桑皮纸的用料、尺寸、克数等严格筛选、比对。桑皮纸样品成形后,他当即将样纸送到专业机构检测,两周后,反馈的检测报告显示,王柏林所做的桑皮纸是所有样品中质量最好的,但与倦勤斋通景画托裱所用的桑皮纸相比,在纵向拉力上还是差了些。

王柏林没有放弃。他一遍遍地回想自己做纸的过程,然后打起精神,从头开始,每一道工序都锱铢必较,并在蒸煮时微调了火的温度。到捞纸这道工序时,他更是万分小心。像对待传家宝一样,王柏林将自己亲手做的桑皮纸样品包了个严严实实,再次送往北京。

2004年底的一个冬夜,人在杭州的王柏林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给他打来电话的,正是故宫专家曹静楼。他告诉王柏林,这次送检的桑皮纸样品完全达到要求,合格了!

根据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王柏林制作的桑皮纸属于纯桑皮纸,耐折度高达五千多次,非常接近乾隆年间高丽纸的耐折度。纸张的耐折度很大程度上受纤维长度影响,纤维越长,纸张的耐折度越高,同时一定的纤维合力,利于提高耐折度。手工打浆越充分、到位,纤维的柔韧性与纸张的耐折度就会增加。

因为工作的缘故,曹静楼多次从北京南下至安徽,所到之处,以皖南泾县居多。他熟悉安徽出产的文房四宝,也与许多造纸的人打过交道。

为了找到理想的桑皮纸,曹静楼曾三次到岳西。实地调研后,曹静楼觉得王柏林为人比较诚实、勤恳,于是就鼓励他,希望他能早一天用传统技法造出故宫所需桑皮纸,还一再叮嘱他,要采集野生的三年生桑树皮,特别是要确保手工打浆,这样做出的桑皮纸,其耐折度等才可能达标。

2005年秋天,在曹静楼的带领下,北京故宫和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专家一行二十余人,从北京出发,坐上南下的火车,辗转一千多公里,向着深山寻纸而来。他们到达岳西县城后,不顾劳顿,奔往毛尖山乡板舍村。王柏林之前已接到曹静楼的电话,一直翘首以盼。这一天他和家人都非常激动,板舍村也沸腾了。曾经做纸的村民感叹,王柏林熬出头了。

专家们实地考察了岳西桑皮纸的制作工艺后,对王柏林所造桑皮纸的质量予以肯定。这一年,王柏林造出的手工桑皮纸,与刘同烟所造的桑皮纸一同中标倦勤斋通景画所需的特殊纸张项目,成为故宫文物保护和大修的专用纸张。

“两家造出的桑皮纸都符合要求,也都中标了,这样保证了故宫需要的桑皮纸来源的多样性,也能形成良性竞争。”2023年,退休多年的曹静楼在接受电话访问时,道出了当年选纸安排的初衷。

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徐迅,在其文章《梦回纸山》中,对进入故宫的潜山桑皮纸有一番解读:

说起我家乡(潜山)桑皮纸的造纸技艺,我想,现在之所以能够如此发扬光大,甚至有一定的响应,完全缘于家乡的桑皮纸参与了几次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的善本修缮,以及紫禁城里乾隆皇帝倦勤斋的修复工作。那是一种技艺需要的另一种技艺,一种文明需要的另一种文明使然。文明,本就应该这样相互承认,代代相传的。

出自潜山的桑皮纸,同样沉淀着过往记忆,寄托着浓浓乡情。

当年,王柏林与故宫方面接洽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考虑到采购原料、制作与送检样品的花费,王柏林报出了心目中的纸价,价格让故宫对接人员感到吃惊。曹静楼说,当时全国向故宫提供样纸的有几十家,他对纸的市场行情已了然于胸,而王柏林报出的纸价明显过高。考虑到双方合作存在变数,曹静楼同时准备了另一份预案。

王柏林最终下了决心,哪怕经济效益一时不够理想,也要让自己亲手做出的桑皮纸参与故宫倦勤斋通景画的修复。

双方经过几轮沟通,达成了一致意见。岳西桑皮纸进入了故宫,与凝聚顶级工匠技艺的珍贵文物合二为一,古画重现了久违的夺目光彩。

岳西桑皮纸几乎一夜走红,源源不断地被运往京城,还远销海内外。天津、上海、武汉、杭州等地的不少单位和机构派人前来采购、研究。

桑皮纸并非安徽岳西、潜山独产,安徽宣城以及新疆、河北、山东、浙江等地,也制作生产桑皮纸。产地不同,桑皮纸制作方法与成品略有不同。一般而言,新疆地区所产桑皮纸多采用浇纸法,纸张粗朴厚实,颜色较深,略呈土黄色。

与外地桑皮纸制作略有不同,岳西桑皮纸采用的是抄纸法,工艺精细,制作出的纸张纹理清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性强,色泽洁白,墨韵层次鲜明,经侧光照射纸面可见丝质光泽。在规格上,岳西桑皮纸分为“大汉”“中汉”“小汉”三种。

2006年,王柏林注册成立岳西金丝纸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岳西桑皮纸。岳西桑皮纸既可以作为书画背纸,也可作为画心用纸。曹静楼曾将王柏林介绍给一位画家,那位画家从王柏林手上买到了白度较高、纸面紧实的优质桑皮纸,很是高兴。

人在北京的曹静楼,有一次在电话里询问王柏林有没有申报非遗项目,王柏林听了,一头雾水。经曹静楼指点,王柏林如梦初醒,明白了这件事的重要性,他找到了岳西县文化馆,请他们帮忙整理资料,开始层层申报。

申报的过程令人期待而又焦急。

2008年6月,由岳西县文化馆、潜山县文化馆联合申报的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岳西与潜山在地理上彼此交接,在文化上相通相融,两地出产的桑皮纸同为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联动合作的媒介。

岳西桑皮纸进入故宫之后,喜讯接二连三自北京传来。2009年6月,王柏林获批为桑皮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为目前国内这一项目仅有的三个代表性传承人之一。2015年底,经岳西县文化馆申报,岳西桑皮纸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主持《中国手工纸文库》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教授汤书昆,曾带队到岳西、潜山调研桑皮纸制作技艺。他主持承办的中国手工造纸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中国手工造纸传承与发展研修班等,将桑皮纸制作技艺项目列入研修内容。

古老的桑皮纸技艺,与花木扶疏的大学校园、课堂以及研修学员,融合成一帧帧独特的现代教学画面。

猜你喜欢

岳西潜山柏林
老牛
柏林Wilmina酒店
安徽潜山:“田管家”授技术
古皖之源,“皖”美潜山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齐柏林:飘荡的云或飞翔的鸟
岳西炒青记
乌马营潜山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