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传奇
2024-06-17邢玮
邢玮
银行交易、电子邮件、付费电视节目、保险箱……密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信息加密的目的在于,就算有人截取了信息,没有密码也无法破译其内容。不论是个人隐私还是企业经济安全,都离不开加密技术。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想方设法确保信息安全。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些统治者、将领和阴谋家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今,得益于性能强大的电脑,加密技术变得越发先进。不过与此同时,破译的手段也在进步。可以说,信息安全领域一直存在一场战争,一场黑客与安全专家的对决。
纳瓦霍密码
1941年到1945年,美军为避免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截获己方的情报,专门用印第安纳瓦霍族的语言通信。纳瓦霍密码的编译规则是将英文字母转译成纳瓦霍语的词汇,每个英文字母可以对应多个纳瓦霍语词汇。美国海军为此雇佣了400名纳瓦霍人,负责战时的加密通信。美军采纳这一方案前,对纳瓦霍族做过详细的背景调查,还将给日本人和德国人签发的过往签证拿出来调查了一番,确保没有日本人和德国人学过这一语言,才实施了该方案。
藏在头发下的密码
有的密码是需要用耐心去成就的。在古代,人们有时候会将奴隶剃成光头,而后将密码纹在他们的头皮上,等到头发长长后,再将奴隶送往目的地。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爱奥尼亚人为了反抗波斯人的统治,就用过这一招。
敌我识别系统
二战期间,敌我识别系统问世。飞行员依靠敌我识别系统,即使无法靠肉眼识别远方的飞机,也可以快速得知其是敌是友。敌我识别系统也可以应用于地面作战,步兵就可以用询问机给未知人员发送询问信号,对方的应答机接收信号后,如果能发回正确的编码信息,就说明是自己人。其实,敌我识别系统主要是帮助己方快速识别出友军的,即使对方发不回正确编码信息,也不能直接将其判断为敌人,只能说是可疑目标。因此,敌我识别系统主要是为了避免伤害到自己人。
路易十四的加密信件
17世纪至18世纪,路易十四的信件是名副其实的皇家机密。皇家近臣安托万·罗西尼奥尔和博纳旺蒂尔·罗西尼奥尔父子当时设计了一种名为“伟大数字”的加密表,即用数字替换信件的文字。大多数字对应的是音节,但也有数字对应的是单独的字母,还有的数字一出现就意味着前一个数字失效,这些设计都加大了破译信件的难度。
斯巴达人的天才发明:密码棍
斯巴达人的密码棍是由羊皮纸或布条搭配木棍组成的。城邦的领袖如果想给在外作战的将军传递信息,就会将布条缠在棍子上,而后书写信息。这之后,他会取下布条,安排人送出去。棍子不会寄出,因为收信人有同样直径的棍子。旁人若单看布条上的文字,都会觉得是一长串没有意义的字符。然而,当布条抵达目的地以后,收信人会将布条绕在同样直径的棍子上,破解布条上的信息。
大脑——破译密码的利器
当我们阅读信息,哪怕是最混乱的文本,有单词拼错了,或者单词字母的顺序排错了,我们的大脑也可以读懂,这是为什么?学者就此提出了好几种假说。有人认为,大脑识别单词不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识别的,而是以词组为单位识别的。有人则认为,我们是靠视觉识别来整体消化词组的。不过,这背后的机制到底是什么,至今仍是个谜。
超级计算机
密码是否可靠,主要看破译密码需要多长时间,时间越长,密码越可靠。长久以来,电脑想要破解复杂的密码绝非易事,这主要是因为电脑运行速度不够快。有时候,电脑运行好几年才能攻克一个加密软件。不过,今时不同往日,专业的量子计算机仅需8个小时就可以结束战斗。人们目前倒还不用为自己的加密文件担心,毕竟这样的量子计算机非常少,投入生产成本也极高,但未来就不好说了。随着科技的发展,要不了几年,信息安全专家的工作可能就更难做了。
恩尼格玛密码机
恩尼格玛是二战期间德军使用的密码机,其加密原理沿袭了传统的字母替换法。方法虽然传统,但恩尼格玛将这一方法的复杂程度推到了极致。恩尼格玛能这么复杂,都是因为它使用了3到5个转子,转子的转动会决定明文的每一个字母将会被替换成什么字母。转子的初始位置决定了密文的编码方式。你在恩尼格玛的键盘上每敲一次,对应的密文字母都会因为转子的转动而改变,总共可以有1亿亿种可能。恩尼格玛提供了当时最可靠的加密系统,直到1942年,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破解了恩尼格玛,这一神话才被打破。
勒索软件
这是依托高科技勒索钱财的新手段,在法国,其目标往往是医院。勒索软件一旦入侵,医护人员就无法直接浏览病历,只有输入勒索软件的密码才能浏览。黑客接着会开出价码,要求医院用赎金换取软件密码,否则,他们就会转卖病历或者把病历公布到暗网上。勒索软件攻击医院的事件首先发生在2019年,受害的是鲁昂公立医院。这之后,法国类似的事件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2021年,法国医疗系统总共遭到了730次网络攻击,是2020年的两倍之多。2022年的一场网络攻击更是引发了轰动,黑客要求医院交出120万欧元的赎金,否则就公布病人信息。
手机漏洞是有意而为之
2021年,一个法德研究团队发现:多年来,手机发送的信息都可以被轻易破解,尤其是通过社交网络发送的邮件、短信、照片等。这是因为通信加密算法存在漏洞,而且漏洞是厂商主动留下的。厂商有意拉低自己产品的安全系数,主要就是为了让国家情报部门有权限读取用户信息。
法国付费电视台
1984年11月4日,法国首个付费电视频道上线。频道是加密的,只有拥有解码器的付费用户才能观看。然而,还不到一个月,黑客就找到了破解渠道。这之后,该付费电视台为了不被盗用,从未停止过升级自己的加密手段。
达·芬奇的镜子笔记
达·芬奇的笔记里可没有“达·芬奇密码”,不过,他的笔记确实有独特之处,也就是所谓的“镜子笔记”,你得通过镜子对其手稿的反射,才能看出手稿中究竟写了什么。达·芬奇这么做倒不是为了隐藏秘密。他只不过是因为左右手同样灵活,可以自然而然地反着写单词罢了。他右手拿羽毛笔,能从左往右写,左手拿笔,会从右往左写。这种“左右开弓”的操作是因为他觉得刚写下的文字墨迹未干,再反着写,手就不会沾上墨了。
每30分钟一变的动态银行安全码
电子支付的安全性主要是靠银行卡背面的三位数字守护的,这三位数字被称作安全码。不过,安全码还是有被盗用的风险。一家法国公司为了应对这一风险,开发了动态安全码。启用动态安全码意味着安全码每30分钟就会自动调整一次,此外,安全码还会在每次刷卡后自动调整。银行卡要想拥有动态安全码功能,就要嵌入该公司研发的微处理器。每次有人消费,银行的服务器都会核对安全码是否与后台同步的安全码一致。目前,法国已经有好几家银行提议使用动态安全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