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学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变革
2024-06-17王亚芳
王亚芳
【摘 要】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言,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组教材、作业本等学习资源而编制设计的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学习路径导图。它的使用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了学习的效率。文章从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两个维度,阐述了基于导学案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及其对学生能力提升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导学案 “自能课堂2.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研究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即从研究“如何教”向研究“如何学”转变,从“教得精彩”向“学得有效”转变。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则是教学改革新形势下的有益尝试与探索。
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言,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组教材、作业本等学习资源而编制设计的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学习路径导图。它的使用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与广度,也提升了学习的效率。从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观察,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和反思能力等方面,导学案的编制设计和使用契合了学生能力发展所需的诸多要素,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快速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基于学案导学,是立足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深度分析、立足于对教学内容的精准解读和对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把握之上的。它包括清晰合理的目标,学习材料的重构,学习路径的安排,学习方法的选择和练习、拓展的设计。学案把教师教的过程设计内隐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整个过程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路径,另一条是暗线,即语文思想方法和语文活动经验。两条线索互相融合,螺旋上升,共同支撑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任务驱动,自主先学——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中小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案导学,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自主尝试的学习任务,激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已有的处在休眠状态下的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有效调动。通过自主先学,生成具有原生态的、体现学生真实水平的差异性资源(相异构想),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会学习,感受自我,收获自信。当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任务的设置也是有严苛的要求的。
(一)任务设置具备挑战性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依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唤起学生挑战的欲望。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积极调动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认知图式,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学案中,教师创设情境:结合学校的读书节,要给中年级同学转赠图书,向他们推荐一本好书,请为《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编写好书推荐卡。想一想在好书推荐卡中可以设置哪些栏目来对每本书进行介绍呢?
上述案例中,教师设置了“编写好书推荐卡”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立时就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独立思考,尝试操作,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栏目的设置中,丰富着对名著中故事情节的认识,主动建构着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能为学生留白,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并在尝试、创造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具备生成性
学习任务的生成性指的是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要有利于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表述各自的思维过程,生成反应不同特质的、体现差异性的学习资源。这种差异性的资源反应了不同个体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体现了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自我再实现”。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生的起点,并展现出学习个体敢想、敢试,会表达的特点。
语文教师都知道,在阅读教学中,科普文语句理解的难度越高,思维的深度也就越深。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笔者在学案中设计了一个具有生成性的学习任务:品读课文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能否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呢?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进行了自主尝试学习,短短的三分钟之后,收到了丰富的信息,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想。学生有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有的看图片理解,有的画图理解,有的用手来演示帮助理解,这样探究,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不具备生成性,任务指向的结果是唯一的,单一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便会扼杀在摇篮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便会消磨殆尽。学生便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算盘珠子,拔一拔,动一动,学习也便成为摁着牛头吃草,事倍功半。
二、有效交流,合作促学——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学习的诟病不断。有教师戏称合作学习为“合坐学习”。诚然,现实课堂中不泛无视合作学习规律,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合作学习的前提之一是学生个体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有差异才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以学案导学,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是基于学案第一环节的“任务驱动、自主先学”的基础。通过“任务驱动、自主先学”学生生成了相异构想,并据此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交流,观点的碰撞。当然合作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合作程序、合作规范和合理评价之上。
(一)导语助学,学会合作
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关照和培养。合作学习的初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案导学的优势,把合作学习的规范和要求融入合作学习提示语中,让学生既关照语文学习的本质,又能习得合作学习的一般方法。
在导学案的引领下,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生成了不同的想法,都有迫切想交流自己学习成果的愿望,此时安排小组交流则可以水到渠成。但学生在如何交流时,遇到了困难,到底该如何合作交流呢?于是在学案中,教师可以安排合作提示语如“和小伙伴说说你的想法,注意按照34512的组号顺序交流,只能一人交流,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议一议,哪种说法比较清楚,请2号做好发言准备。”这样的提示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燃眉之急。
通过简单的合作提示语,让学生明白了合作的过程和要求,它不仅为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路径,也让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紧密地联系起来,收到了“骨肉相连”的效果。
(二)有效互动,学会质疑
学案导学,经历了合作学习的初级阶段后,学生便掌握了合作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此后,合作学习的重心便聚焦于语言本质问题的探讨。
在学生依据导学案预设步骤进行交流中,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倾听,在聆听中对同伴的成果进行质疑,提出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如果说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是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第一次建构的话,那么在小组合作、同伴交流中便实现了第二次建构。在同伴之间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分享交流、学会了质疑问难,认知得到了提升,能力获得了提高,也获得了高层次的学习体验与感悟。
(三)总结提炼,学会归纳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要进行展示,就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恰当的提炼归纳。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需要综合多名成员的学习成果,并将进行精彩展示。因此,学案导学中合作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对学习成果的提炼归纳上。
如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小组全体成员归纳出了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的四个重要阶段:(1)第一种恐龙出现;(2)繁衍成形态各异的大家族;(3)猎食性恐龙发生变化;(4)学会飞行。上述信息的得出,是基于学生小组成员集体智慧的总结归纳,是一次认识飞跃的过程。学生在一次次的总结提炼中学会了整合多种观点,掌握了语言归纳的方法。
三、当堂检测,学法提升——提升学生反思能力
(一)检测索源,引导反思,提升反思能力
当堂检测是导学案中巩固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重要一环,起到了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作用。它是教师依据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错点和考点而精心预设的练习。通过当堂检测的结果,学生据此反思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成效,找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当然,学生的自我反思不是自发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旁敲侧击,润物无声的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反思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的。如在《长征》这一课中,以“在你眼中,长征是( )。”这样的句式进行“说”的检测,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把课内知识转化为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语言逻辑和表达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才有好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思考、对比反思,不仅成效显著,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提升学习品质奠定了基础。
(二)反思全程,学法提升,学会系统学习
一堂课的结束往往以“问题的解决”而结束。课的最后,可能教师还不忘问一句: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导学案的最后不仅只是询问学生有什么收获,而且还与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学习的全过程。如在学完《琥珀》一课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学习的全过程:遇到科普文时,扣词眼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解决中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解决,在解决新问题中,习得新本领、新方法。而小组合作交流中会让我们对新知识的认识变得更全面、理解更深刻。简单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问题—联系转化—交流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是语文学习的一般过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今后学习中碰到的新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导学案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有序、民主和谐、富有生气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充满活力的知识丰润、能力提升和生命绽放过程。当然,学案导学,也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丰盈的探索和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