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曾住赤阑桥
2024-06-17徐俊亮
徐俊亮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这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作,是其《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组诗中的第二首,表达了词人对安徽合肥故居和故人的思恋。
诗中提到的赤阑桥现位于合肥老城区南端,是环城河之南贯通城内外的一座桥。因为家庭的缘由,我的整个学生时代都是在合肥度过的,我的初中、高中学校更是紧邻着这座桥。那时,我曾经无数次地经过这座桥,无数次地徜徉其间,无数次地在环城河一带游历……
环城河,是曾经的护城河,见证过千年的历史烽烟。而今,环城河两岸已分成若干景区,绿树密布,亭台环绕,河道中岛榭也不少,景色颇美,是合肥城最古老、环境最幽静的所在。
赤阑桥所在的环城路属于城南的银河景区,也是整个环城带最具韵味和文化氛围的一段。附近有众多重要的单位 :安徽日报社、省市教育部门、京剧院,建设厅、邮电局和广电局的宿舍也在周边。而从此桥往东,不远处就是包河,一代名臣包拯的包公祠就在那里,廉泉、回澜轩、清风阁组成了包公文化园。
合肥有道名菜叫“包公鱼”,以鱼肉鲜美、口感鲜嫩而著称。这道菜选用新鲜湖鱼(多为鲫鱼),清洗后去除内脏和鳞片,鱼身两边划一字刀,用葱、姜、白酒腌渍一个小时,然后下热油锅,两面略煎至金黄色,倒入白酒,转大火,盖盖,焖出香味,加入酱油、醋、盐、白砂糖和适量清水炒匀,放入辣椒、葱姜段和蒜瓣大火烧开,再转中火焖煮十多分钟后大火收汁即可。口味鲜香嫩滑,一上桌必定被我们一扫而光。
在我的记忆里,合肥那些年是有些落后的,窄小曲折的小巷,随处可见的土平房,处处显得灰头土脸,人们的日子也过得简单平淡。但是当地的徽菜美食不少,除了上面说到的包公鱼,出名的还有庐州烤鸭、吴山贡鹅、肥西老母鸡、合肥牛肉面等等,每每想到都会垂涎三尺。
合肥的点心也别具特色。印象深刻的是,当时 住 的 地 方隔 壁 就 是 一 家 老 字 号 的 食品店——“张顺兴”。“张顺兴”始建于 1882 年,是合肥糕点行业的名店,总店当时就在最热闹的长江路上。“张顺兴”的四大名点——麻饼、烘糕、寸金、白切,均经独特工艺加工而成,被合肥人称为“四大名旦”,其酥、香、脆、甜,纯美无比。麻饼是合肥的传统糕点之一,以糯米粉、芝麻、豆沙等为原料制作而成,口感香酥甜美,老少皆宜 ;烘糕也是以糯米、黑芝麻、豆沙等为原料,经过烘烤而成,形似方块状的饼干,略硬些,口感酥脆,香甜可口,特别是刚出炉时,香气四溢,距离很远就能闻到;寸金糖形似笔杆,长约一寸(约 3 厘米),故名“寸金”;外层酥脆,撒满白芝麻,内部松软,口感颇似软糖,甜而不腻。
地处江淮之间,一旦入冬,合肥必定会下几场酣畅淋漓的大雪,与江南城市冬季飘点“头皮屑雪”可是迥然不同的。合肥的冬雪,那漫天飘舞的雪花,密布于眼前的世界,像下凡的精灵,整座城市也瞬时安静下来,原先杂乱无序的颜色立刻变成了一幅灰白的徽派水墨画。我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冲出屋外,在风雪中漫步、撒欢。
还记得曾有年下暴雪,整个环城河也都冻住了,雪深过膝。一出校门,满城已经变成了书里的林海雪原。环城河的两岸山坡,更成为高山滑雪场,大家纷纷从高处一跃而下,滑向对岸神秘的所在。
合肥的夏日,则酷热难耐,堪比“四大火炉”之城。高树上的蝉鸣,响彻整个夏日。大叶伸展的梧桐树、桦树、榆树,撑起了合肥的蓝天,却永远挡不住炎炎的烈日。而我们似乎永不怕热,总喜欢在最热的午后溜出家门,去抽打院子独有的几棵枣树,捡拾着尚未熟透的果实。
合肥夏日自然也不总是烈日炎炎,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雷雨倾盆。永远记得高考那年,正值七月酷暑,我没有带伞,却路遇豪雨,我浑身湿透地步入数学考场。等考完出来,已经晴日高照,而我的湿衣早已干透。后来的成绩似乎还不错。啊!真要感谢这场夏日的大雨,让当时的少年斗志昂扬,披荆斩棘!
我的合肥,我的环城河,我的赤阑桥啊(虽然当时不知此名),它们见证了我的黄金时光。在工作以后我不再居住于此,但是我的人生早已与它们融会在一起。时隔三十多年了,虽然也常回去看看,但那种邻里相过、西风门巷已然都只在梦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