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
2024-06-17乔志霞李佳宇臧碧莲
乔志霞 李佳宇 臧碧莲
摘 要:为给相关部门推动黄河流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选取2010—2020 年面板数据,从增长质量、资源消耗、环境治理、社会生活、科研创新5 个维度(一级指标)构建了黄河上游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综合指数法测评黄河上游及其四省(区)绿色发展水平,解析绿色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从时序变化看,2010 年以来黄河上游绿色发展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到2020 年绿色发展一级指标评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生活、资源消耗、科研创新、增长质量、环境治理;从区域差异看,2010—2020 年黄河上游四省(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值呈稳定增大趋势,但仍存在上升空间,内蒙古的均值最大(为0.538),青海的均值最小(为0.346);从区域内部差异看,内蒙古绿色发展的短板是资源消耗较多,宁夏的社会生活水平较低、资源消耗较多,甘肃的增长质量水平低是绿色发展的最大障碍,青海的社会生活、科研创新、环境治理水平偏低。因此,黄河上游地区应提高增长质量和环境治理水平,实施差异化绿色发展提升措施,促进绿色转型。
关键词: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区域差异;熵权法;黄河上游地区
中图分类号:F062.2;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 j.issn.1000-1379.2024.05.003
引用格式:乔志霞,李佳宇,臧碧莲.黄河上游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人民黄河,2024,46(5):18-24,67.
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保护屏障和资源富集区,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黄河流域开放程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尤其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逐步改善。然而,黄河流域长期的粗放型发展制约资源利用效率,亟待绿色转型。作为多民族集聚与经济基础薄弱、生态屏障脆弱的欠发达地区,黄河上游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省(区)还存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问题。2020 年四省(区)GDP 是2010 年的2.24 倍,但占全国GDP 比重却在下降,单位GDP 能耗、废气排放量约是全国水平的3 倍,资源消耗与环境承载压力大。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测评黄河上游及其四省(区)绿色发展水平、剖析区域差异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界对绿色发展的研究成果颇丰,在概念界定、评价指标体系、测评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一些共识。关于绿色发展概念,Pearce 等[1] 认为绿色发展是在自然环境与人类自身可接受范围之内的经济发展模式,Qiu 等[2-3] 认为绿色发展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新发展理念,胡鞍钢等[4-5] 认为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共生机制之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DPSIR 评价体系、三系统模型等已较为成熟,并被广泛应用[6] ;蔡绍洪等[7-9] 结合区域特点从经济、社会、政策、资源环境、科技等方面出发构建了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测评方法上,国外研究多运用GG-GE-SD 关系模型、Malmquist 指数、LMDI 模型评价环境绩效和绿色发展等[10-11] ,国内研究多采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12-14] 。
当前,绿色发展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是测评指标选择、权重确定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受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地域特性等影响,所判别的区域绿色发展状况差异大,对特定区域借鉴性不强;三是一些研究认为黄河流域处于高质量与绿色发展双低的状态[15-16] ,但系统、全面地针对黄河上游地区绿色发展的研究较为匮乏。鉴于此,本文通过丰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内涵,测评黄河上游地区绿色发展状况及区域差异,并提出绿色转型策略,以期为相关部门推动黄河流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上游,全长3 472 km,流域面积38.60 万km2。借鉴前人研究,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特质的相近性,本文将黄河流经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省(区)界定为黄河上游地区,其是黄河水源涵养地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17] 。2020 年四省(区)GDP 总量为3. 32 万亿元, 仅占黄河流域总量的13.14%、全国的3.29%,人均GDP 为53 559 元,分别较黄河流域、全国水平低6 683 元、18 217 元;单位产值能耗、用水量是全国水平的2.88 倍、2.09 倍,单位产值二氧化硫、烟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是全国水平的4.51 倍、5.18 倍、5.22 倍。黄河上游地区是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的区域,生态建设落后明显。
2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原则,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 年印发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借鉴程慧娴等[18-19] 的研究成果,按照指标选取的简明科学、可操作、可量化、权威性、针对性原则[20] ,考虑黄河上游地区实情与数据可得性,从增长质量、资源消耗、环境治理、社会生活、科研创新5 个维度(一级指标)构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2 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甘肃统计年鉴》《宁夏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考虑统计口径的差异,部分数据以《中国统计年鉴》为主。研究时段为2010—2020 年,2012 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2—2020 年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期,可检验黄河上游绿色发展的成效。
2.3 研究方法
当前,对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多采用主观赋权法或客观赋权法,考虑本文数据特性,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值。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设指标测度值为aij ,i 表示第i 个对象,j 表示第j 个指标。
第二步:考虑不同指标对绿色发展影响差异,对正、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