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GIS的徐州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24-06-16庞一村

炎黄地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徐州遗产文物

庞一村

徐州作为国家“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拥有着丰富的红色遗产。文章利用GIS技术对徐州红色遗产进行梳理、评价、分析,探索该地遗产长效保护与利用机制,提出改善优化的建议及发展策略,为淮海经济区红色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填补空白。

本次研究对象为徐州市,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国家“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城市,徐州地区拥有着丰富的红色遗产资源,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该地区留下了重要遗存。徐州处于“鲁苏皖红色基地”中心地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图1)。

文章利用GIS技术梳理徐州地区不同时期的红色建筑遗产类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该地在遗产保护利用上存在以下问题:近现代遗产中建筑本体保存差;展示与利用不到位;资源分布广泛,涉及主体多,整合难度较大。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有层次、分重点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十四五”时期文物保护规划方针,指出现阶段是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在未来保护红色文化遗产是传承革命精神的时代要求,也是国家和人民的共识。

通过深入梳理中国红色遗产保护与发展历程,发现国内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江苏北部徐州这一饱有丰富红色文化遗产地区的保护利用规划研究较为匮乏。因此,通过GIS技术,拟对徐州红色遗产进行梳理、评价、分析,探索该地区红色遗产长效保护与利用机制,提出改善优化的建议及发展策略,为苏北地区红色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填补空白。

研究方法与思路

GIS在红色遗产发展传播中的适用性。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具有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可以对相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描述、编辑运算、管理查询。

20世纪90年代以来,GIS技术被应用于遗产保护规划与利用中并逐渐得到推广,为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但是在中国红色遗产的保护规划实践工作中却极少用到。文章将GIS技术引用至徐州地区红色遗产中,为建筑保护资金的精准投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总体思路,文章将新方法、新技术落实到现阶段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利用GIS技术,首先对徐州地区红色遗产进行分类系统梳理,建立“历史遗产基础数据库”,并由此对其保护发展进行评价。再综合GIS数据考虑徐州地区文物点的属性及分布,为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在中微观层面,确定中微观核心片区,协调各区域资源,发挥各地联动效应,形成区域合作示范,创造对外传播有利条件。

基于GIS的徐州红色文化遗产资源评定

徐州地区红色遗产概况与数据建库。在徐州地区,主要分布有约80处红色文化遗产,通过基础资料汇编,将徐州市红色文化遗产的级别类型等属性信息和保存利用情况等现状信息录入表格中,再处理表格数据,录入GIS,然后通过GIS软件数据分析构建徐州红色文化遗产属性数据库。通过GIS对数据处理,可以看到下图中所展示的徐州地区红色遗产总体分布(图2)。

文物点保护类型,在类别上,徐州红色文化遗产主要包含名人旧居(故居)和活动地、重要机构旧址、重大战役及事件场址、纪念类场馆、烈士陵园、墓碑、墓地等,其中纪念馆和烈士陵园数量较多。现归纳成以下5类:墓葬陵园;战役遗址;旧址建筑;石刻;纪念类场馆。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图3)。

保存与利用情况。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导则(试行)》,将徐州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等级分为国家级、省级及市县级。对徐州红色遗产进行抽查,发现部分墙体砖块脱落,局部墙体砌筑砂浆松散、粉化;部分木屋架杆件侧面顺纹风裂,腐朽、挠曲变形。因此,可根据建筑保存现状分等级、分重点进行加固措施。

在对文物的展示利用上,目前存在问题如下:主题相对单一。在展现形式上以传统平面静态图片形式的展陈为主;没有深度开发。表现手段相对迟滞,与市场需求有差距;开发模式单一。缺少人文景观及自然生态的融入,欠缺资源整合。

徐州红色遗产GIS数据分析。空间密度分析,徐州文物点的空间分布主要分三个层级:区域最为集中,为第一层级;文物点数量居其次,为第二层级;部分文物点集中,为第三层级。

交通分析,从交通上来看,徐州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铁路方面与南京、郑州、济南、合肥4个省会城市构成“1小时城市圈”,近年来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强化带动了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联系协作。公路方面,高速公路总里程464公里,与淮海经济区各市实现2小时通达。

在此基础上,对徐州红色文化遗产点进行交通可达性分析,可发现大部分遗产点位于30分钟交通可达范围内,路网便捷。

徐州红色遗产资源评价。根据遗产空间可视化统计与分析,总结出徐州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特点如下:

类型丰富,主题鲜明,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情感价值及环境价值。徐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遗产。

分布呈“集聚簇群”特征,徐州地区红色遗产点涉及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等,分布多集中在徐州市辖区,在大空间上呈中心集聚分布,形成重点片区。在丰县、沛县等县区组团内,遗产点分布则较为散乱。基于此分布态势,可对其进行集中开发,以重点片区带动沿线产业(图4)。

分布广泛,跨区域多,涉及主体多,整合难度较大,徐州地区遗产资源分布广泛,涉及徐州市区、铜山区、贾汪区及丰县、沛县、邳州、睢宁、新沂等区县,几乎覆盖整个区域。产业合作开发程度相对较弱。

资源交通区位具有鲜明优势,交通可达性强,通过对各县区遗产点进行GIS交通可达性梳理,结果如下:路网结构较完善,对于文物点最密集的市区、贾汪区等地及组团内的各遗产点,多数可在短时间内抵达,交通可达性较强。作为高铁京沪线七大中心高铁枢纽站之一,今后可以和周边省市协调资源,联动发展。

本体保存差,活化率低,通过梳理基础信息,发现徐州地区红色遗产保存现状参差不齐,重要建筑遗产如国家级、省级等保存较为完善(图5),但是市县级及一般文物点多散落各地,未得到足够重视,修复难度大。在遗产活化上,多数文物展示利用不佳、维护资金不足,降低了其使用价值。通过GIS可挑选出亟待修复的文物点,为接下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GIS的徐州红色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规划框架保护与发展思路。综合考虑徐州红色遗产现状,将可持续发展规划策略分为宏观、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上规划范围为整个徐州地区。提出保护活化体系、可持续发展规划、主题单元划分,展示路线设计。微观上范围缩小至重点片区,以徐州市区、贾汪区为核心,辅以铜山区等周边若干个文物集中点的区域,革命文物数量约占徐州革命文物总量的58%。邳州、丰县、沛县、新沂、睢宁为二级区域,革命文物数量约占徐州革命文物总量的42%。

保护与再利用体系。保存文物现状,维持历史原貌,本次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坚持以保存文物现状、维持历史原貌为第一原则,根据GIS的分析结果,提出本体保护与利用方案,最大限度维持徐州红色遗产原始风貌。

提升基础设施,保护周边环境,主要提升措施包括给排水工程、道路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停车场与服务设施工程。在环境上,优化遗产点附近交通体系,治理自然水系和周边绿化,整治周边建筑。

依托革命历史价值,拓宽展示路线,文化上,将烈士墓碑、名人故居及革命旧址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创建革命教育基地;经济上,基于建筑本体功能,营造民俗体验类项目。

可持续发展规划框架。组团开发,串联发展——宏观层面,通过整合文物点、交通条件、资源分布情况等,提出和推进分层级的组团式保护和发展模式,并结合项目基地周边的淮北、宿迁、枣庄、菏泽、济宁等区域性中心城市联动发展。空间布局的整体结构为“一核、一组、多点连绵带”,并划分不同的主题片区,串联重点展示路线(图6)。

“一核”为“徐州遗产核心片区”,该片区内遗产文物保存好、数量多、级别高,主要为徐州市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

“一组”为“徐州遗产重点组团”,涵盖了徐州市6个辖区。

“徐州文物连绵带”范围东到新沂,西到丰县,包含近现代多个重要的革命文物点,有利于整合开发利用。

红色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红色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将GIS技术落实到现阶段红色遗产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对徐州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文化遗产进行分类系统梳理,建立该地的历史信息数据库,并由此对其保护发展进行评价。再综合GIS数据分析徐州地区文物点的保护级别、分布密度等,进而确定核心片区,协调各区域资源联动发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其进行可持续利用。

由于涉及遗产点数量较多,研究还处于数据库的初步建立和局部分析中,未来希望积极利用新方法、新技术针对性制定出适合徐州红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

猜你喜欢

徐州遗产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遗产怎么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千万遗产
文物掉包案